APP下载

略论中国古代逻辑的存在、特点与成因

2015-03-20

关键词:逻辑学学者逻辑

(1、2 燕山大学 文法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略论中国古代逻辑的存在、特点与成因

刘邦凡1,张朦2

(1、2 燕山大学 文法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作为三大古代逻辑之一的中国古代逻辑的存在性一直备受争议,中西方学者对此进行了长期论辩。本文以肯定中国古代逻辑的存在为立场,并揭示其自身发展特点,并对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进行梳理,认为思维方式的不同才是根源所在。

中国古代逻辑;特点;原因

一、中国古代逻辑的存在分析

中国古代是否有逻辑是中国学者,甚至国外学者长期争论的一个论题。在国外学者中,日本逻辑学家香村宜圆就曾认为,在东亚只有印度逻辑没有中国逻辑,以公孙龙为代表只能算作是诡辩。在国内学者中,最早提出中国古代无逻辑的学者是王国维。后来,郭沫若也有中国古代无逻辑的论点[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也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没有逻辑,尤其是没有现代意义上的逻辑。当然,也有学者肯定了我国古代逻辑的合理性。在国外,如罗马尼亚的逻辑学家安东·杜米特留和日本逻辑学家末木刚博。在国内,梁启超最早在《墨子之论理学》中提出了中国古代有逻辑的论点。近代著名逻辑学家章士钊先生引用了大量事实来反驳中国古代无逻辑论,他认为中国古代只是没有逻辑之名,但存在逻辑之实。后来以沈有鼎先生和金岳霖先生为代表提出了中国古代逻辑具有一定民族特点的个性的观点。而对于程仲棠先生两篇述评,学者马佩也进行了“驳”与“再驳”。然而,两方学者各执一端,从而展开了这一论题的长期争论。

章先生所指的未有逻辑之名、确有逻辑之实,我们可以进行更深一步的考证。“逻辑”一词作为“logic”的音译词出现,最早见于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的《穆勒名学》一书。然而我国古代是否真的没有“逻辑”一词呢?分开来看,“逻”是由“罗”字演化而来,而“罗”是早在甲骨文之时就已经出现。字义多解释为巡捕,网罗之意。“辑”字最早出现在篆书中,字义多有车舆、和睦之意。而将两字合在一起,确实未有出现,更未有如今我们理解的逻辑、逻辑学的意思。因此,我们可以确认我国古代的确未有逻辑之名。而我国古代逻辑学发轫于名实之争,在先秦时期形成巅峰。古代逻辑学两部代表著作分别为墨家的《墨辩》和荀子的《正名》,因此,我国古代逻辑被学者称为“明辩学”。在这《墨经》中提出了名、辞、说、辩等逻辑思维形式,这与西方传统逻辑的概念、命题、推理、论证拥有许多相通之处。在《墨经》与《正名》中都提出了我国古代逻辑的主要推理形式:推类。因此,我们可以说我国古代的名辩学是具备逻辑之实的。

有学者指出一条考量逻辑的标准:“逻辑学是以推理形式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不研究推理形式的学问不是逻辑学。”[2]这种观点代表了一些学者的评判标准。若是以此将我国古代的名辩学排除在世界逻辑的大门之外,这需要进一步商榷。之所以认为这有待思考的原因在于关于“什么是逻辑”的讨论也还尚无定论。究竟以什么作为判断其是逻辑的标准更为合理是有待于研究者更进一步明确的。对于究竟什么是逻辑的回答,并非是一个人、一篇文章、一个观点就能作出定论的。以金岳霖先生为代表的学者认为逻辑是与思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种观点获得了长期以来人们的支持;以王路和李小五为代表的逻辑学家却不赞同将逻辑与思维联系在一起,他们认为逻辑是研究推理的;除此还有高等学校教材中所给出的定义也流传甚广,等等。因此,逻辑究竟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既要对逻辑的概念进行定义问询,又要从根本上把握其内在精神。因此关于逻辑是研究推理形式的学问,而中国古代逻辑不研究推理形式,故中国古代无逻辑的这种标准是值得怀疑的。

综上所述,无论是对支持中国古代有逻辑的简单论证来看,还是对支持中国古代无逻辑的反驳来看,我们都愿意给古代有无逻辑这个问题一个肯定的回答。那么,我们就从我国古代逻辑自身的特点出发,进行进一步研究。

二、中国古代逻辑发展的特点

这里需要考虑的问题是,之所以中国古代逻辑一直受到部分学者和研究专家诟病,认为其不是真正的逻辑是有一定的原因的。古希腊传统逻辑是世界范围内公认的真正的逻辑,而与之相比较,中国古代逻辑有着许多自身独特之处。这使得众多以西方逻辑为标准的学者将中国古代的逻辑称为诡辩,而非真正的逻辑。在《墨经的逻辑学》一书中,沈有鼎先生指出:“人类思维的逻辑规律和逻辑形式是没有民族性也没有阶级性的。但作为思维的直接现实的有声语言则虽没有阶级性,却是有民族性的。中国语言的特性制约着人类共同具有的思维规律的形式在中国语言中所取得的表现方式的特质,这又不可避免地影响到逻辑学在中国的发展。使其在表达方面具有一定的民族形式。”[3]也就是说,中国古代逻辑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

其一,中国古代逻辑发展趋势呈突进式,但缺乏长期发展的势头。我国古代逻辑的发端是在先秦时期,而发展的繁荣时期也是这一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社会变革导致社会思想百家争鸣,不同的流派都提出了各自的主张,并在不断的交锋中相互碰撞,使得理论思想得到空前的繁荣。其中,名学和辩学成为主要的思想潮流。正名思想和名实之争成为争论的焦点,在争论过程中论辩之术尤为重要。其中公孙龙、邓析等著名思想家在古代逻辑中颇有建树。而后的墨家、儒家等派别更是在我国古代逻辑史上做出了重要贡献。这奠定了先秦时期成为我国古代逻辑史的高峰时期。然而到了秦汉时期,思想界由百花齐放变为独尊儒术的转变,也使得我国古代逻辑的发展日渐衰微。直到王充的《论衡》才建立起论证逻辑的理论体系。而之后的魏晋时期,若说有所成就也只能是对前人的梳理与总结。

其二,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产生多具有一定的政治、伦理色彩。这一点与西方在形式上对逻辑进行深入研究不同,中国古代各位思想家提出的逻辑理论往往是出于一定的政治目的。如,代表人物邓析提出的“形名之辩”与“两可之说”,都是为了与当局抗争而进行辩护的有力武器,他为了“察法立威”而提出的“循名责实”的重要逻辑思想。公孙龙的逻辑理论的基础是“欲推是辩,以证名实,而化天下焉”。就连墨家这个古代逻辑发展的高峰学派也提出自己明辩的同时也是为了“审治乱之纪”,“处利害”,“决嫌疑”。[4]如此等等。因此,中国古代的逻辑在政治的驱策下发展着,也正由于处在仆役的身份致使中国古代逻辑的发展囿于此,最终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而长远发展下去。

其三,中国古代逻辑是一种非形式化的逻辑,“不注重法式”。与希腊逻辑中亚里士多德的三段式逻辑和印度因明的五支式、三支式相比较,我国的逻辑始终没能在形式上有进一步发展。这一点也被众多学者所认识到。早在1919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史》(卷上)中,胡适先生就已经提到:“法式(Formal)的一方面,自然不如印度的因明和欧洲的逻辑。……虽然不注重法式,却能把推论的一切根本观念。如‘故’的观念,‘类’的观念,‘辩’的方法,都说得很明白透彻。有学理的基本,却没有法式的累赘。印度和希腊名学偏重于演绎,墨家名学却把演绎归纳一样看重……这是第二长处。”而后,孙中原先生、俞瑾先生、羊涤生先生都曾指出过。

三、中国古代逻辑特点的成因

纵观历史,中国古代逻辑与希腊逻辑几乎同时产生,然而西方逻辑却成为当今世界公认的逻辑,而我国古代逻辑却备受争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古代的逻辑没有形成一门独立学科并延续下去,未能在形式上有更好的研究,以至于更是错失了数理逻辑引进更多符号的革命性发展。从而只是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古代逻辑。

对于我国古代逻辑有上述种种特点的根源是什么学者们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而影响我国古代逻辑发展特点的因素必定是多种多样,如曾祥云先生提出的值得借鉴的数学方法、可以催育的理论科学、能够滋养的语言学。但是究其根源,我们需要找出一条通达其本心的根本之路——思维方式的不同。“思维方式是人类文化现象的深层本质,属于文化现象背后的、对人类文化现象起支配作用的稳定因素……是决定民族文化如何发育的一项重要控制因素”[5]。思维的方式才影响了理论的产生与否及发展方式。

我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呈现出以下三种状态:第一,传统思维偏向于直观、经验的整体性思维。常言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表明中国人主张用直觉来把握事物,我们更愿意相信感官经验所证实的结论,我们主张经验先于一切,注重实用性。中国古代象形文字的产生,就是人们对经验到的事物的一种形象刻画,这种刻画在承载了记录信息的作用的同时给人一种对事物的整体把握也就限制了人们进行深一步探索的空间。第二,传统思维主张经世致用,关注人文伦理情怀。虽然在百家争鸣的时期各种思想能够相互碰撞,但最终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儒家的出世入仕的思想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人,哪怕是当今社会。虽然人们也关注自然社会,但更多的是满足政治、伦理和日常生活的需求。在古代,先民们“主要关心的不是世界穷极原因,而是我们怎样生活下去,即比较不注重从什么来,而注重怎么样的”[6]。学习知识的最高境界在于学以致用而非创造新的知识。而在古代,学以致用最好的出路就是用于解决政治问题。正是这种思维方式使得古代逻辑的发展紧紧依附于政治伦理而没能独立发展。[7]第三,传统思维是一种崇尚先古的“后顾思维”。在古代,人们的思维方式固定在崇尚先人,注重继承与规范而不敢越雷池半步。古人善于总结而不擅长创造。在逻辑史上这个问题尤为显著。[8]在先秦创造了古代逻辑高峰之后,魏晋以来,人们以整理、总结先秦理论为研究重点,导致了古代逻辑的衰微。这种“后顾思维”不仅在逻辑史上体现了其阻碍作用,在其他古代中国的成就的发展道理上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如数学的发展,形同此理。[9]

虽然囿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限制,中国古代逻辑没有能够得到长足的发展,而没能如西方逻辑发展为世界瞩目的成就。[10]但中国古代逻辑也体现我们独有的民族特点,不能完全拿西方逻辑的标准进行量体裁衣,更不能直接抹杀中国古代逻辑的存在。[11]

[1][2]程仲棠.近百年“中国古代无逻辑学论”述评[J]. 学术研究,2006,(11).

[3]沈有鼎.墨经的逻辑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4]王婉玲.从先秦时期看中国古代逻辑的特色[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7).

[5]张岱年等.中国思维偏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6]南明镇.中国何以未发展出像西方那样的逻辑学[J] .孔子研究, 1992,(3).

[7]马佩.驳中国古代无逻辑学论——与程仲棠教授商榷[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8]马佩.再驳中国古代(先秦)无逻辑学论——对程仲棠教授“答马佩教授”的回复[J]. 中州学刊,2010,(1).

[9]冯颜利,周芬.中国古代逻辑为何未能进一步发展[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 (9).

[10]莫晓红.中国古代逻辑的特点及成因探析[J].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11]黄朝阳.中国古代逻辑的主导推理类型——推类[J].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OntheExistence,FeaturesandCausesofAncientChineseLogic

LIU Bangfan, ZHANG Meng

The existence of ancient Chinese logic, as one of the world’s three ancient logics, has been much controversial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argues for the existence of ancient Chinese logic, illustrates its development features and explorers its causes. It assumes that the controversy is due to different ways of thinking.

ancient Chinese logic; feature; cause

B81

A

1003-6644(2015)06-0098-05

2015-06-1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逻辑、知识与认知逻辑”[项目编号:14FZX045];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西方必然推理比较——以《九章算术》刘徽注为对象”[项目编号:11XZX00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因明与名辩学比较研究”[项目编号:15BZX08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广义论证视域下的中国逻辑史开放研究”[项目编号:13JJD720018]。

1 刘邦凡,男,汉族,重庆涪陵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 张朦,女,汉族,河北廊坊人,燕山大学文法学院研究生。

责任编辑:陈刚

猜你喜欢

逻辑学学者逻辑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逻辑
浅析《逻辑学》的教学方法
创新的逻辑
杰文斯逻辑学思想及其在中国的传播
《简单的逻辑学》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