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门后学传承谱系及其特点

2015-03-20

关键词:阳明弟子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2)

王门后学传承谱系及其特点

王路平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2)

王阳明从34岁开始授徒讲学,直到57岁去世,先后从事教育讲学活动达23年之久。20多年来,阳明四处游说,大倡心学,所到之处,讲学不辍,四方学子翕然追从,并以师说鼓动天下。阳明殁后,以其亲传弟子为核心,逐渐形成八大王门后学传承谱系。其中尤需注重的是王阳明谪居贵州,龙场悟道,使举世闻名的心学诞生于贵州,同时,他创办龙冈书院,主讲贵阳文明书院,首开黔中书院讲学之风,培养了一大批黔中弟子。王阳明离黔后,王门的黔籍和外籍弟子在黔中南北分化,继续弘扬师说,大振阳明心学,讲学之风,盛极一时,使阳明心学遍播全省,贵州人文蔚成大观。继王阳明于龙场创办龙冈书院后,其弟子和再传弟子中也有许多人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建书院、讲心学。王阳明谪黔成就了黔中人文的大事因缘,为贵州培养了一大批心学弟子,再通过其亲传弟子、再传弟子、三传弟子、四传弟子等的大力宏传、发展,至晚明时期遂形成特点鲜明的黔中王门系统。

王阳明;后学 ;传承谱系; 黔中王门; 特点

王阳明从34岁开始授徒讲学,直到57岁去世,先后从事教育讲学活动达23年之久。按照《阳明年谱》等史料记载,阳明聚徒讲学大致分为五个重要时期:一是弘治十八年至正德二年在京师与湛甘泉等人授徒讲学时期;二是正德三年至五年在龙场、贵阳授徒讲学时期;三是正德六年在安徽滁州授徒讲学时期;四是正德十三年前后在江西授徒讲学时期;五是正德十六年至嘉靖六年在越授徒讲学时期。[1]P259多年来,阳明四处游说,大倡心学,所到之处,讲学不辍,四方学子翕然追从,并以师说鼓动天下。阳明殁后,以其亲传弟子为核心,逐渐形成八大王门后学传承谱系。

所谓王门后学,又称阳明后学,即是兴起于明代中叶后以王阳明为宗师、以王学为志向的一群读书人,他们人数众多,人才辈出,在明武宗年间出现直到明末百余年间,一直传承不断,遍及域中,流派纷呈,风靡一时,包括了《明儒学案》所称的浙中、江右、南中、楚中、北方、粤闽、止修、泰州王门,以及《明儒学案》未提及的黔中王门等分支流派,这些王门后学分布在北直(河北)、南直(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福建、四川、山东、河南、陕西、贵州等明朝大部分行政区域,这样就出现了阳明弟子遍天下的局面。各地区的王门弟子,追随阳明教育行谊,继承斯绪,纷纷建书院、立学社、兴祠堂、刻语录,聚众讲学,听者动輒百人,多则数百人、上千人。如江右王门欧阳德、聂豹及浙中王门程文德与南中王门徐阶等,在京师灵济宫讲学,与会者“云集至千人”[2]P618年来所未有。今主要依据黄宗羲《明儒学案》、吕妙芬《阳明学士人社群》、钱明《王阳明及其学派论考》、诸焕灿《王阳明弟子考录》及相关文献,将王门后学人物分类为八大系统胪列如下。

一、浙中王门

浙江为王阳明家乡,在王阳明生前已形成阳明讲学的中心,故其后学人物众多,极一时之盛。其中阳明的两大高弟王龙溪和钱德洪被时人称为阳明门下的“教授师”,二人周游四方,倡导讲会,使阳明心学在浙江和东南地区得到快速扩展,而王龙溪对良知学的独特诠释以及其对圣学工夫论的看法,与泰州王门又有异曲同工之趣,两者相互激扬,所鼓动的讲学风潮更是晚明学术文化界的重大事件。

(一)浙中王门后学第一代弟子

范瓘,字廷润,号栗斋,山阴人(今绍兴,春秋时为越国都,故简称越秦置山阴县,唐并置会稽,山阴两县,宋明清为绍兴府治),卒业于阳明。

孙应奎,字文卿,号蒙泉,余姚人,嘉靖八年(1529)进士,历官右副都御史,以阳明《传习录》为规范。

孙升(1501~1560),字志高,号季泉,余姚人,嘉靖十年(1535)榜眼,官南京礼部尚书,谥文烙。

闻人铨,字邦正,号兆江,阳明表弟,与钱绪山定阳明《文录》,刻之行世。

赵锦(1516~1592),字元朴,号麟阳,余姚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授江阴知县,征授南京御史。嘉靖三十年(1551)以监察御史巡按贵州,寻入为大理卿,历工部左、右待郎。万历二年(1574)迁南京都御史,改刑部尚书。后累官至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谥端肃。学宗阳明,阳明从祀孔庙,锦有力焉,又建阳明祠于龙场龙冈书院中。

黄骥,字德良,阳明弟子。

黄文焕,号吴南,开州学正,阳明使其子受业。

徐爱(1487~1517),字曰仁,号横山,余姚马堰人,阳明妹婿,及门最早,阳明之弟子未之或先者也,明正德二年(1507)阳明出狱而归越即北面称弟子,次年中进士。官南京工部郎中,卒年仅31岁。阳明于弘治十八年(1505)在京师,与湛甘泉定交,共以倡明圣学为事,门人始进,然史志未见录入及门者姓名,阳明弟子及门最早者自徐爱始。

蔡宗兖,字希渊,号我斋,山阴白洋人,历官江西南康府学教授兼白鹿洞书院山长、南京国子监助教、四川督学佥事。为阳明最早之三弟子之一,与徐爱、朱节师事阳明于四明山中。

朱节,字守中,号白浦,山阴白洋人,官御史,巡按山东,阳明早期三弟子之一。

钱德洪(1496~1574),字洪浦,号绪山,余姚人,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官刑部员外郎,引郡中范引年(字兆期,号半野)、管州(字子行,号石屏)、郑寅、柴凤(字后愚)、徐珊、吴仁等人师事阳明。另其弟钱德仲实,其侄钱大经、钱应元、钱应扬(字俊民,广东巡按)等皆在钱德洪影响下师事阳明。

王畿(1498~1583),字汝中,号龙溪,山阴人,官南京兵部武选郎中,为王门左派之近禅者。为弘扬心学到处奔走,纵横四海,时间长和地域广是龙溪讲学的两大特点:“先生林下四十余年,无日不讲学,自两都及吴、楚、闽、越、江、浙,皆有讲舍,莫不以先生为宗盟。”[3]P238

季本(1485~1563),字明德,号彭山,越之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官南京礼部郎中、长沙知府。

黄绾(1480~1554),字叔贤,又字宗贤,号久庵,又号石龙,台州黄岩人,官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

董沄(1457~1533),字复宗,号萝石,晚号从吾道人,海盐人,68岁始师从阳明,布衣终生。其子董穀,字石甫,历知安义、汉阳二县,与大吏不合而归,亦少游阳明之门。

陆澄,字原静,又字清伯,湖州归安人,官刑部主事。

顾应祥(1483~1565),字惟贤,号箬溪,湖州长兴人,官刑部尚书。

黄宗明,字诚甫,号致斋,宁波鄞县人,官兵部右侍郎、福建参政。

张元冲(1502~1563),字叔谦,号浮峰,山阴人,官江西布政使、右副都御史。

程粹,字养之,金华永康人,讲学以终,人称方峰先生。

程文德(1497~1559),字舜敷,号松溪,金华永康人,官礼部侍郎,吏部侍郎,兼翰林院学士,掌詹事府事,谥文恭。

胡瀚(1381~?),字川甫,号今山,余姚人,官崇明教谕,18岁即从阳明游。

王玑(1490~1556),字在叔,号在庵,后更号六阳山人,浙江西安(今衢州)人,阳明弟子。历官兵科给事中,山东按察佥事、江西布政使参议,官至右佥督御史,巡抚淮阳。

应典,字天彝,号石门,金华永康人,官兵部职方司主事,仕至尚宝司丞,阳明弟子,在永康建成五峰书院,大讲王学。

卢可久,字德卿,号一松,永康人,阳明弟子,室人早丧,鳏居四十年,讲学郡中五峰书院。

徐珊,本姓史,号汝佩,又号三溪,余姚人,正德十六年师事阳明。嘉靖元年举人,二十年官湖广辰州府同知,建虎溪精舍。

周莹,字德纯,号宝峰,永康人,阳明弟子,讲学五峰书院。

萧鸣凤,字子雍,山阴人,官广东学政。

周积,字以善,号二峰,衢州江山人,阳明弟子。

黄宗明(?~1536),字诚甫,号政斋,鄞县人,官礼部左侍郎。

黄嘉爱,字懋仁,号鹤溪,官至钦州守。

黄元釜,号丁山。

黄夔,字子韶,号后川。

此外,据诸焕灿先生考证,周于德,王正心(阳明侄)、王正恩(阳明侄)、王克彰、杨珂(字汝鸣,号秘图)、严中、魏庄渠、姜应齐、邹大绩(字有成)、俞大本、黄文焕(号吴南)、黄眴、黄嘉爱(字茂仁,号鹤溪)、徐成之、夏淳(字唯初,号复吾)、胡希周(字文卿、号二川)、卢义之、诸石川(字克彰,号石川,阳明妻族叔)、诸用文(阳明妻弟)、诸用明(阳明妻弟)、诸守忠、诸升(字伯生)、诸阶阳、诸偁(字阳伯,阳明妻侄)诸训、谷钟秀、叶鸣(字允叙)、闻人言(字邦允,阳明表弟)、闻人訚(字邦英,阳明表弟)等人皆为余姚籍人,为阳明故乡弟子。阳明浙籍弟子还有方九叙(字禹绩,钱塘人,官承天知府)、赵渊(绍兴人)、沈学(山阴人)、钱楩(绍兴人)、周以善(江山人)、吴达(海宁人)、王洙(字一江,临海人)等人。[4]

(二)浙中王门后学第二代弟子

万表(1498~1556),字民望,号鹿园,晚号九沙山人,宁波卫人,官广西副总兵左军都督、漕运总兵佥书、南京中军都督府都督佥事。其学多得之于王龙溪、罗念庵、钱绪山、唐荆川,而究竟于禅学。其论格物,最得阳明心学真谛。

徐用检(1528~1611),字克贤,号鲁源,金华兰溪人,官太常寺卿,曾游学赵贞吉,为钱德洪弟子。

王宗沐(1523~1591),字新甫,号敬所,又号撄宁,临海人,官工部、刑部侍郎,曾师事江右王门欧阳德,交叉而为江右王门。

徐渭(1521~1593),初字文清,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田水月,山阴人,季本门人,曾游学王龙溪之门,以诗文字画妙绝一时。曾随父入黔,占藉龙里,后归山阴。

张元汴(1538~1588),字子荩,号阳和,山阴人,官翰林院侍读、礼部右侍郎,赠礼部尚书,谥文节。从王龙溪学,得其绪论,虽谈阳明之学,而究竟不出朱学。

周汝登(1547~1629),字继元,号海门,绍兴嵊县人,官南京尚宝司卿,师事王龙溪、罗近溪,为龙溪之学在浙中有力传人,《明儒学案》将周汝登及其弟子陶望龄、刘塙归入泰州一脉,于史实有悖。

应兼,字抑之,号古麓,永康人,应典之侄,师事应典。

吕成章,字达夫,号五松,永康人,师事应典。

杜维熙,字子光,号见山,金华东阳人,师事卢可久。

(三)浙中王门后学第三代弟子

陶望龄(1562~1609),字周望,号石篑,会稽人,官太子中允右谕德,兼侍讲、国子监祭酒,学于周海门,谥文简。

陶奭龄(约1565~1639),字君奭,号石梁,会稽人,陶望龄之弟,师事周海门。

刘塙,字静主,号冲倩,会稽人,周海门、许敬庵、杨复所讲学于南都,往与学焉。为海门弟子。虽瓣香海门,而心学名家者,邹南皋、李储山、曹真予、焦弱侯、赵侪鹤、孟连洙、丁敬与等,无不参请。由诸生而入太学,七试场屋,不售而卒。

陈正道,字直之,号诚源,东阳人,师事杜维熙。

陈时芳,字仲新,号春洲,东阳人,师事杜维熙。

周汝登在嵊县讲学,其弟子有王三台、袁祖干、袁祖宪、吴掁尹、吴钰、吴应芳、丁彦伯、丁美祖、尹志赓、吴应雷诸人,他们皆为浙中王门后学第三代弟子。

(四)浙中王门后学第四代弟子

陈其葱,字生南,号苹斋,东阳人,师事陈时芳。

陈国是,陈其葱之弟,陈时芳门人。其在东阳讲学,有门人数十人。

二、泰州王门

由王阳明的著名弟子王艮开创的泰州王门,本着阳明“人人皆有良知”的思想,非常注重平民教育,举凡田夫、陶匠、樵夫、商贾无不传授,由之使阳明心学迅速地广为流传而“风行天下”。泰州王门的主要成员以其鲜明的人格风范与强烈的狂侠精神,成为晚明士人群体中一个影响巨大的学术流派。王艮逝世后约30年,王世贞所撰《弇州史料后集》首次把王艮之学用他所处的地域“泰州”命名,百年后,明末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遂把王艮及其所传之学,主要依据思想倾向而非地域分布列之为“泰州学案”五卷。因而王艮的弟子从籍贯来看,除来自泰州及东台各盐场的学者外,还有来自江西、安徽、浙江、湖南、福建、辽宁等省的学者,这说明外省前来求学的学者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他们中的多数人都回原籍开门授徒,这又为泰州王门传播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主要根据袁承业的《王心斋先生弟子师承表》[5]P195-P197,将泰州王门后学分列为六代。

(一)泰州王门后学第一代弟子

王艮(1483~1540),原名银,阳明易名为艮,字汝止,号心斋,南直隶泰州之安丰场(今江苏东台)人,盐工出身,阳明得意门生,以“淮南格物”(因其家居淮河以南的泰州)论名世。王艮共有五传弟子共480余人,上自师保、公卿,中及疆吏、司道、牧令,下逮士、庶、樵、陶、农、吏,几无辈无之,遍及大江南北,仅江苏就有100余人。与王阳明一样,王艮亦可谓门徒遍天下,正如其再传弟子颜钧所言:“受心师大成之旨者亦多,但未记录姓名有几千百众也。”[6]卷三

周蕙,字廷芳,泰州人,人称小泉先生,阳明弟子。

(二)泰州王门后学第二代弟子

王衣(1507~1562),字宗乾,号东堧,王艮长子,受教于江右王门魏良政。

王襞(1511~1587),字宗顺,号东崖,晚年别号天南逸叟,王艮仲子,师事浙中王门王龙溪、钱绪山。

王禔(1519~1587),字宗饬,号东隅,王艮第三子,师事王龙溪。

李珠,字明祥,号天泉,祖籍江西,后迁居泰州,少充州府杂役,王艮之徒。

董高,字希登,安徽婺源人,出笼贫民,王艮之徒。

朱恕,字光信,泰州偃场人,樵薪养母,曾常至王心斋讲堂阶下听学。

徐樾(?~1552),字子直,号波石,江西贵溪人,官云南布政使,先师事阳明,后卒业心斋之门(详见本文第八节之二)。

王栋(1503~1581),字隆吉,号一庵,泰州人,为王心斋族弟,师事心斋,官南丰教谕。

林春(1498~1541),字子仁,号东城,泰州人,师事王心斋,官户部、礼部、吏部主事、员外郎、郎中。

(三)泰州王门后学第三代弟子

颜钧(1504~1596),字子和,号山农,又号耕樵,后因避万历帝讳,更名铎,江西吉安永新县人,徐波石、王心斋之徒,年93岁卒。

韩贞(1509~1585,一说1516~1585),字以中,号乐吾,兴化人,以陶瓦为业,慕朱恕而从之学,后乃卒业于王东崖。

赵贞吉(1508~1576),字孟静,号大洲,蜀之内江人,嘉靖十四年(1535)进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谥文肃,徐波石之徒。曾怒斥权相严嵩,而被贬官任广西荔波(今贵州荔波)典史,晚年究心佛学。

耿定向(1524~1596),字在伦,又字端芝,号天台,又号楚侗,楚之黄安(今湖北麻城、红安一带)人,官至户部尚书,谥恭简,私淑王心斋,曾问学王东崖,深受其影响。

李贽(1527~1602),号卓吾,又号宏甫,别号温陵居士、思斋居士,福建泉州晋江人。原姓林,名载贽,嘉靖三十一年(1552)中举后改姓李,后为避隆庆帝讳取名贽。祖籍河南,26岁中举,历官河南共城(今辉县)教谕、南京国子监博士、礼部司务、南京刑部员外郎、云南姚安知府,晚居湖北麻城(今黄安)龙湖芝佛院讲学,万历三十年在通州遭逮捕,在狱中以剃刀自刎而死。曾师事王艮之子王襞,并数次问学于王艮的再传弟子罗汝芳,其思想大致导源于泰州王门。

(四) 泰州王门后学第四代弟子

罗汝芳(1515~1588),字惟德,号近溪,江西南城人,官至云南参政,颜山农之徒。

梁汝元(1517~1579),字柱乾,号夫山,其后改名为何心隐,江西吉州永丰人,从学于颜山农,死于湖北武昌狱中。

邓豁渠,初名鹤,号太湖,蜀之内江人,赵大洲弟子。

管志道(1536~1608),字登之,号东溟,苏之太仓人,历官南京兵部主事、刑部主事、广东佥事,受业于耿天台。

何祥,号克斋,四川内江人,官至郎中,初师事江右王门欧阳德,后卒业赵大洲。

祝世禄(1540~1611),字延之,号无功,江西鄱阳人,万历二十三年进士,官至给事中,学于耿天台。

邹德涵,江右王门大师邹守益之孙,受学于耿天台。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号石公,又号六休,官至礼部郎中;其兄袁宗道(1560~1600),字伯修,号石浦,官至右庶子;其弟袁中道(1570~1623),字小修,晚号凫隐居士。因兄弟三人均为湖北公安人,故在晚明文学思想史上被称为公安派。袁宏道曾学于李贽,兄弟皆受影响。

(五) 泰州王门后学第五代弟子

方与时,字湛一,黄陂人,从唐荆山游,得遇王龙溪、罗念庵,何心隐之徒。

程学颜,字二蒲,号后台,湖北孝感人,官至太仆寺丞。何心隐之徒,其弟程学博将何心隐与程学颜合墓葬之。

钱同文,字怀苏,福之兴化人,历官祁门知县、刑部主事,累官至郡守。与何心隐友善,并师事之。

耿定理(1534~1577),字子庸,号楚倥,耿天台之仲弟,终生为处士,其始师事方湛一,最终得邓豁渠、何心隐之旨。小弟耿定力(1541~?1571年进士),官至南京兵部右侍郎。

杨起元(1547~1599),字贞复,号复所,广东归善(今惠阳)人,官至礼部侍郎,罗近溪之徒。

焦竑(1540~1620),字弱侯,号澹园,又号漪园,江苏江宁人,官南京司业,师事耿天台、罗近溪,谥文端。

潘士藻(1537~1600),字去华,号雪松,南直隶徽州(治今安徽歙县)婺源(今属江西)人,历官监察御史、南京吏部主事、尚宝司丞、少卿,学于耿天台、李卓吾,又学于罗近溪。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等,晚号黄翁,江西临川人。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先后历官南京太常博士、南京礼部主事、徐闻典史、遂昌县令,后弃官家居而卒。罗近溪之徒,13岁即从近溪游,后倾心于戏曲,以《牡丹亭》名世。

(六)泰州王门后学第六代弟子

夏廷美,繁昌田夫也,先师事耿天台,后卒业焦弱侯。

方学渐,字达卿,号本庵,桐城人,先后受学于张甑山、耿楚倥。

王元鼎(1576~?),字调元,一字去赝,号禹卿,王艮曾孙、王衣之孙,20岁补博士弟子员,旋以祁门(今属安徽)陈履祥为师。陈履祥师从罗汝芳,罗汝芳师从颜均,颜均师从徐樾,徐樾师从王艮,故王元鼎属泰州王门后学第六代。

三、江右王门

江右(江西)是王阳明长期做官和讲学的地方,故弟子众多,人材辈出,阳明一生精神,俱在江右,其代表人物邹守益、罗洪先、聂豹等人恪守师说,以王学正统派自居,被后人视为王学的右派。王龙溪云:“阳明夫子生平德业着于江右最盛,讲学之风亦莫盛于江右。”[7]P95故江右是把王学推向鼎盛的重要区域。

(一)江右王门后学第一代弟子

邹守益(1491~1562),字谦之,号东廓,江西安福人,官南京国子监祭酒,赠礼部侍郎,谥文庄。子孙承家学,皆归宗阳明“致良知”学。子:邹善(1521~1600),字继甫,号颖泉,官太常侍卿;学于其父邹守益,为江右王门后学第二代弟子。孙:①邹德涵(1538~1581,一说1526~1581),字汝海,号聚所,官刑部主事、河南佥事,受学其父邹善,又受学于泰州王门耿天台,为江右王门后学第三代弟子。②邹德溥,字汝光,号泗山,官至太子洗马,学于其父邹善,为江右王门后学第三代弟子。③邹德泳,号泸水,官云南御史,学于其父邹善,为江右王门后学第三代弟子。

欧阳德(1496~1554),字崇一,号南野,江西泰和人,官礼部尚书,谥文庄。

聂豹(1487~1563),字文蔚,号双江,晚年又号白水老农,东皋居士,江西永丰人,官兵部尚书,谥贞襄,44岁,时阳明殁后十余年,乃自设灵位,拜阳明为师,卒年77岁。

罗洪先(1504~1564),字达夫,号念庵,吉水人,官翰林院修撰、左春坊左赞善,赠光禄少卿,谥文恭,为阳明私淑弟子。

刘文敏(1490~1572),字宜充,号两峰,吉安安福人。徐华亭为学使,以贡士征之,不起,终生为处士,83岁卒。

刘邦釆,字君亮,号师泉,吉安安福人,刘文敏从弟,官嘉兴府同知。

刘阳,字一舒,号三五,安福人,官福建道御史。

刘秉监,又名刘秉鉴(详见本文第八节),字遵教,号印山,江西安福人,正德三年(1508)进士,历刑部主事、署员外郎、河南佥事、大名兵备副使,谪判潮州。初学于甘泉,而尤笃志于阳明。

王钊,字子懋,号柳川,安成人。始受学刘梅源、邹东廓,既学于阳明。

刘晓,字伯光,号梅源,安福人,官新宁县令。见阳明于南京,遂禀受学。归集同志为“惜阴会”。

刘魁(1488~1552),字焕吾,号睛川,泰和人,官工部员外郎。受学阳明,卒业东廓。

黄弘纲(1492~1561),字正之,号洛村,雩都(今江西于都县)人,官刑部主事。

何廷仁(1486~1551),字性之,号善山,雩都人,官南京工部主事。

袁庆麟,雩都人,阳明《朱子晚年定论》于正德十三年(1518)初到雩都,后跋则由之执笔,谓先从学于朱子之训,后闻阳明讲学于赣州虔台(今吉安),受教三月,方归于阳明门下。

何春,字元之,雩都人,曾任霍山知县,阳明虔台讲学门人。

何迁(1501~1574),字益之,号吉阳,德安人,官刑部侍郎,阳明弟子。

管登,字宏升,雩都人,曾任岳州同知,阳明虔台讲学门人。

陈九川(1494~1562),字惟濬,号明水,临川人,官礼部郎中。

魏良弼(1492~1575),字师说,号水洲,南昌新建人,官太常少卿。兄弟四人皆于阳明巡抚江西时受学。大弟魏良政,字师伊,乡试第一,为解元。二弟魏良器,字师颜,号药湖,为处士。小弟魏良贵,字师孟,官右副都御史。

梁廉,字定斋,江西庐陵(今吉安)人,官湖南辰州府通判,阳明弟子。

周禄,字以道,号罗山,庐陵人,受学阳明,历官青阳训导、黄冈教谕,回乡后与同志订西原惜阴会。

舒芬(1484~1527),字国裳,号梓溪,进贤人,正德十二年(1517)状元,官翰林院修撰,谥文节。

曾忭(1498~1568),字汝城,泰和人,嘉靖五年进士,官光泽知县,受业于阳明。

另江右门后学第一代还有李遂(辽邦良,丰城人,官兵部尚书)、李逢(字邦吉,丰城人,李逢弟,官德安知府)、李遥(丰城人,官给事中)、周汝员(吉水人)、周贤宣(万安人)、吴文惠(万安人)、吴悌(?~1568,字思诚,号疏山,金溪人,官刑部侍郎,谥文庄)、王大用(江西人)、王时柯(字敷英,万安人)、王学贤(安福人)、王臣(南昌人,官广参政)、王銮(大余人)、王舜韶(万安人)、陈介(抚州人)、朱衡(字士南,万安人,官工部尚书)、何拙先(雩都人)、吕怀(1492~?,字汝德,号中石,永丰人,官南京太仆少卿)、唐尧臣(南昌人)、萧廩(字可发,万安人,官兵部左侍郎)、尹一仁(字任之,安福人,官归德知府)、黄直(字以方,金溪人)、郭持平(万安人)、夏良胜(字於中,南城人,官吏部考功员外)、胡经(号前冈,庐陵人)、万廷言(字以忠,号思默,南昌东溪人,官提学佥事)、万潮(字汝信,进贤人,官右副御史)、刘中虚(万安人)、刘道(万安人)、欧阳瑜(字汝重,泰和人,官四川参议)、欧阳塾(泰和人,官工部侍郎)等人。

(二)江右王门后学第二代弟子

王时槐(1522~1605),字子植,号塘南,江西吉安安福人,弱冠师事同邑刘两峰,官至太常卿。万历十九年(1591)起为贵州参政,时塘南已有70岁高龄,故未赴任。卒年84岁,为江右王门的代表人物。

邓以赞(1542~1599),字汝德,号定宇,南昌新建人,官至吏部右侍郎,谥文洁。曾私淑浙中王门王龙溪、张阳和。

陈嘉谟(1521~1603),字世显,号蒙山,庐陵人,官至湖广参政,刘两峰之徒,引王塘南、邹光祖、敖宗濂、王时松、刘尔松共学于两峰之门。

刘元卿(1544~1609,一说1544~1621),字调父,号泸潇,又号旋宇,吉安安福人,举乡不仕,征为礼部主事,刘三五之徒,又游学于泰州王门耿天台、浙中王门徐鲁源。

万廷言,字以忠,号思默,南昌东溪人。历官礼部即官,出为提学佥事,罗念庵之徒。

胡直(1517~1585),字正甫,又字宜举,号庐山,又号补庵,吉安泰和人,嘉靖三十五年(1556)进士,历官胡广佥事、四川参议、四川提学副使、湖广督学、广西参政、福建按察使。始从欧阳文庄问学,复从学于罗文恭,为其徒。胡直之父胡天凤(1495~1533),亦从何廷仁、黄弘纲问学。

宋仪望,字望之,吉安永丰人,官太仆大理卿,巡抚南直隶佥都御史,聂贞襄之徒。

邓元锡(1528~1593),字汝极,号潛谷,江西南城人,先从学于罗近溪,后为邹东廓、刘三五之徒,官至翰林院待诏。

章潢,字本清,南昌人,征为顺天儒学训导。罗念庵之徒。

曾于乾(1520~1560),字思健,号月塘,泰和人,欧阳德弟子。

王托,字有训,泰和人,师事罗洪先。

欧阳绍庆(1517~1574),字幼承,号干江,泰和人,欧阳德仲子,师事其父欧阳德。历官中书舍人、工部主事。

欧阳昌(1516~1567),字文朝,号蜀南,泰和人,欧阳德族孙,师事欧阳德、罗洪先。

罗文详(1510~1538),字汝奎,吉水富田里人,罗洪先弟子。

赵弼(1510~1560),字子良,江西吉水人,罗洪先弟子。

尹辙(1511~1560),字道舆,吉水人,罗洪先弟子。

王天球,字桐冈,曾游聂豹之门,师事罗洪先。

杨储(1502~1578),字符秀,别号毅斋,先后从学邹守益、罗洪先。

王安器,字着久,号梦峰,罗洪先弟子。

(三)江右王门后学第三代弟子

邹元标(1551~1624),字尔瞻,号南皋,豫(豫章也,即今南昌)之吉水人。曾戍贵州都匀卫。历官吏科给事中、吏刑二部员外、刑部郎中、刑部右侍郎、左都御史。谥忠介。曾从胡庐山游,邓文洁之徒(详见本文第八节之三)。

罗大纮,字公廓,号匡湖,又号匡吾,吉安安福人,官礼部给事中,浙中王门徐鲁源之徒。

贺沚,字汝定,号定斋,庐陵人,师事王时槐,后主持西原惜阴会。

陈钟,号金鋷,庐陵人,师事王时槐。

刘叔鳌,字而强,庐陵人,师事王时槐。

刘日升(1546~1617),字扶生,号明自,庐陵人,万历间进士,累官至应天府尹,师事王时槐。

胡舜举(1522~1576),字汝贤,号螺溪,又号东皋,胡尧时(详见本文第八节之一)之子,江西泰和人,胡直门人。

郭子章(1542~1618),字相奎,号青螺,又号蠙衣生,泰和人,胡直门人(详见本文第八节之三)。

(四)江右王门后学第四代弟子

冯应京,字大可,号慕冈,盱眙人。历官户部主事、兵部锐监。师事邹元标。

(五)江右王门后学第五代弟子

栋如,字子极,号天玉,官至太仆寺卿,冯应京之徒。

附:止修学案

李材(1519~1595),字孟诚,号见罗,江西丰城人,南京兵部尚书谥襄敏李遂之子,官云南按察使,后发戍闽中,遂终于林下。初学于邹守益,学致良知之学,为阳明再传弟子。已稍变其说,提倡“止修”,以“止”为存养,以至善之性体为本体;以“修”为省察,以道德修养为工夫,有朱学倾向。

四、南中王门

南中为南直隶地区简称,它包括以应天府南京为中心的上海、江苏、安徽等广大地区,王阳明及其弟子钱绪山、王龙溪、欧阳德、邹守益等先后讲学南中,从学者甚众,讲会活动曾盛极一时。

(一)南中王门后学第一代弟子

戚贤(1492~1553),字秀夫,号南玄,又号南山,南直隶滁州全椒(今属安徽)人,官至刑部给事中。

冯恩(1495~1575),字子仁,号南江,松江华亭(今上海市)人,官至南道御史。

程默,字子木,休宁人,官广州府同知,从学于阳明。

黄省曾,字勉之,号五岳,苏州人,阳明讲道于越,执为弟子。

周冲(1485~1532),字道通,号静庵,常州宜兴人,官至长史,阳明讲学于虔(江西赣州虔台),往受业,继又从业于甘泉。

朱得之,字本思,号近斋,南直隶靖江人,贡为江西新城丞,从学于阳明。

薜甲,字应登,号畏斋,江阳人,历官宁波通判、保定同知、四川、赣州佥事副使。

杨豫孙,字幼殷,华亭人,官湖广巡抚、右佥都御史。

阮口鹗,官应荐,安徽桐城人,官右都御史。

胡宗宪(?~1565),字汝贞,安徽绩溪人,官右都御史,谥襄茂。

史际(1495~1571),字恭甫,号玉阳,又号燕峰,江苏溧阳(今属常州市)人,阳明弟子,官太仆少卿。

(二)南中王门后学第二代弟子

贡安国,字元略,号受轩,江苏宣城人,官山东州守,尝师事江右王门欧阳德、浙中王门王龙溪。

查铎(1516~1589),字子警,号毅斋,安徽泾县人,官广西副使,学于浙中王门王龙溪、钱绪山。主持南中宁国府泾县水西讲会,大讲心学。

焦玄鉴(1520~1572),一作焦元鉴,字仲明,南直隶太平县(今属安徽)人,曾闻王龙溪、钱绪山在浙讲学,裹粮往师之,后在南中创办泾县台山精舍,大讲心学。

瞿台,泾县人,历官长沙推官、南驾部主事,与查铎同游于王龙溪、钱绪山之门,致仕归乡后,讲学水西书院,集四方学者发明王学。

沈宠,字思畏,号古林,江苏宣城人,官至广西左参议,尝师事江右王门欧阳德、浙中王门王龙溪。

梅守德(1509~1577),字纯甫,号宛溪,宣城人,官至云南左参政,曾为绍兴知府,重修阳明讲堂,延王龙溪主之,并师事之,又师事江右王门邹守益。

萧彦,字思学,号念渠,泾县人,官户部侍郎,谥定肃,师事浙中王门钱绪山。

萧良榦,字以宁,号拙斋,泾县人,由户部主事、绍兴知府、贵州副使、河南右参政,而仕至陕西布政使,师事浙中王门钱绪山、王龙溪。

张棨,字士仪,号本静,泾县人,先后师事江右王门欧阳德、邹东廓、浙中王门钱绪山、王龙溪。

王汝舟(1516~1567),字济甫,号安吾,泾县人,师事江右王门欧阳德。

章时鸾,号孟泉,青阳人,河南副使,学于江右王门邹东廓。

程大宾,字汝见,号心泉,歙县人,官贵州参政,受学浙中王门钱绪山。

郑烛,字景明,歙县人,河间府通判,及江右王门邹东廓之门。

姚汝循,字叙卿,号凤麓,南京人,官终嘉定知州,泰州王门罗近溪之徒。

殷迈,字时训,号秋溟,留守卫人,官礼部侍郎,江右王门何善山之徒。

周怡(1505~1569),字顺之,号讷溪,又号都峰,宜州太平人,官太常少卿,天启初追谥恭节。师事江右王门邹东廓、浙中王门王龙溪。

周恪,字有之,号少峰,宜州太平县人,周怡之弟,江右王门邹守益之徒。

周怿,字信之,宜州太平县人,周怡之兄,官易州同知,浙中王门王龙溪之徒。

薜应旂,号方山,江苏武进人,官浙江提学副使,江右王门欧阳德门人。

唐顺之(1506~1560),字应德,号荆川,江苏武进人,官右佥都御史,谥襄文,私淑浙中王门王龙溪。

徐阶(1503~1583),字子升,号少湖,晚号存斋,松江华亭人,故人称徐华亭,官至礼部尚书、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赠太师,谥文贞,学于江右王门聂双江。

戚衮,字补之,号竹坡,南直隶宣城人,官项城知县,初及门江右王门邹东廓、欧阳德,后卒业浙中王门王龙溪。

(三)南中王门后学第三代弟子

姜宝(1514~1593),字廷善,一作惟善,号风阿,丹阳人,官南京礼部尚书,受业唐荆川之门。

唐鹤征,字无卿,号凝庵,唐荆川之子,官南京太常。

萧雍,号慕渠,南直隶宁国府泾县人,为萧彦之弟,历官工部主事,升员外郎、浙江提学副使,查铎弟子。

杜质,字惟诚,号了斋,泾县人,师事贡安国,并与浙中王门王龙溪、钱绪山游。曾在太平县的泾阳乡创办九龙会,大讲阳明心学。

(四)南中王门后学第四代弟子

王玺,字信之,号心卬,宁国府太平县人,杜质之徒,活跃于太平、泾县、宣城、旌阳、留都等地,弟子受业者竟达数百人,在当地有“理学名儒”之称。

杜应成,字曰人,宁国府太平县人,杜质之徒。

邵汝行,字季躬,号果斋,太平县人,杜质之徒。

(五)南中王门后学第五代弟子

陈履祥,字文台,又字光庭,号九龙,南直隶徽州府祈门县(今属安徽)人,一生未仕,在南中金陵、宛水一带讲学,门人竟多达800余人。曾问学泰州王门罗汝芳,故交叉而为泰州王门的第五代弟子。

(六)南中王门后学第六代弟子

宣施鸿,宣城人,陈履祥弟子,常至金陵城北依仁斋讲学。

章仲辅,宣城人,陈履祥弟子。

陆行素,南陵人,陈履祥弟子

万国寿,泾县人,陈履祥弟子。

杨逊,宁国县人,陈履祥弟子。

吕坚,施德县人,陈履祥弟子。

汪有源,字惟清,太平县人,陈履祥弟子。

邵朴元,字镇之,太平县人,泰州王门焦竑之徒,曾主讲江西白鹿洞书院,一生家居讲学。

五、楚中王门

王阳明谪官龙场,两次路过湖南,在楚中培养了武陵和沅陵两大弟子群体,其楚籍弟子和非楚籍弟子如钱德洪、徐珊、季本、徐爱、邹守益、罗洪先、张元汴、邹善、邹元标、耿天台等又在湖南和湖北培养了一批弟子,因而使王门后学在楚中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一)楚中王门后学的第一代弟子

蒋信(1480~1559),字卿实,号道林,楚之武陵(今常德)人,因其践履笃实,不事虚谈,楚中人称之为“正学先生”。历官户部主事、兵部员外郎、四川佥事、贵州提学副使。阳明谪龙场而师事焉,后又师事甘泉(详见本文第八节之一)。

冀元享(1482~1521),字惟乾,号闇斋,楚之武陵人,阳明谪龙场,乃与蒋道林往师焉(详见本文第八节之一)。

刘观时,字易仲,沅陵人,郡庠生,学者称沙溪先生。正德五年(1510),阳明从黔中赴江西任庐陵知县,途经湖南辰州府治沅陵,在城郊虎溪山龙兴寺讲学,刘观时往师焉。

王嘉秀,字实夫,沅陵人,阳明虎溪讲学的弟子。

萧琦,字子玉,阮陵人,阳明虎溪讲学的弟子。

唐愈贤,字子充,号万阳,沅陵人,正德十年(1515)解元,嘉靖五年(1526)进士,阳明虎溪讲学的弟子,后历官海宁知县、广东道御史。

吴鹤(1476~1558),吉首人,苗族,阳明虎溪讲学的弟子。

龙翔霄,字泰渠,武陵人,初名飞霄,阳明过武陵时为易此名,举正德十四年(1519)乡试,知阆中县,累擢南京户部郎中。

另阳明晚年回绍兴讲学稽山书院时,又有“萧谬、杨汝荣、杨绍芳等来自湖广”[8]P1290的弟子前来相聚,然此三人生平事迹不详。

(二)楚中王门后学第二代弟子

贺凤悟,安松涧,益阳人,官陕西判官,蒋信弟子。

向淇,字子瞻,沅陵人,官南京户部主事,蒋信弟子。

艾而康,字太冲,平江人,游京师时,从江右王门邹守益游。

刘尧梅(1522~1585),字君纳,临武人,官至南京都御史,户部尚书,少善泰州王艮之学。

周良相,字季翰,号合川,道州(今道县)人,尝从泰州王艮游。

(三)楚中王门后学的第三代弟子

吴道行(1560~1644),字见可,善化(今长沙)诸生,浙中王门张元汴主讲岳麓书院,吴道行往师焉,后任岳麓书院山长。

(四)楚中王门后学的第四代弟子

王朝聘(1568~1647),字修侯,衡阳人,江右王门邹德溥的弟子。

六、北方王门

在王门后学系统中,北方王门人物较少,故黄宗羲云:“非二孟(孟秋、孟化鲤)嗣响,即有贤者,亦不过迹象闻见之学,而自得者鲜矣。”[9]P636

(一)北方王门后学第一代弟子

穆孔晖(1479~1539),字伯潜,号玄庵,山东堂邑人,阳明主试山东,取之为第一。官太常寺卿,赠礼部右侍郎,谥文简,

南大吉(1487~1541),字元善,号瑞泉,陕西渭南人,官绍兴府知府,阳明弟子。

杨东明(1548~1624),号晋庵,河南虞城人,官至刑部侍郎。所与问辨者,邹南皋、冯少墟、吕新吾、孟我缰、耿天台、张阳和、杨复所诸人,故能得阳明之肯綮。

(二)北方王门后学第二代弟子

尤时熙,字季美,号西川,河南洛阳人,官户部主事,师事江右王门刘晴川。

(三)北方王门后学第三代弟子

张后觉(1503~1578),字志仁,号弘山,山东茌平人,早受业于泰州王门徐波石,仕终华阳教谕。

孟秋(1525~1589),字子成,号我疆,又号尚宝,山东茌平人,官至尚宝寺丞、少卿。泰州王门徐波石之徒,邹聚所、周讷溪官山东,印证其学。

孟化鲤(1545~1597),字叔龙,号云浦,河南新安人,历官南京户部主事、稽勳文选郎。师事尤西川。

七、粤闽王门

粤闽王门后学之士,学于阳明者,自方献夫始。及阳明在江西讲学,粤闽之士往而从学者甚众,毅然任道之器者,竟有数十人,其中最著名者唯薜氏师弟耳。粤闽王门后学盛衰的总体情况,似与北方王门后学相伯仲。

(一)粤闽王门后学第一代弟子

方献夫(?~1544),号西樵,字叔贤,广东南海人,弘治十八年进士,官侍讲学士、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谥文襄,阳明亲传弟子。黄宗羲谓:“岭海之士学于文成者,自方西樵始。”[10]P655

杨骥(?~1525),字仕德,广东南海人,初从甘泉游,卒业于阳明。阳明“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11]P168的名言,就是对他讲的。其弟杨鸾(?~1526),字仕鸣,亦阳明弟子。

郑一初,字朝朔,广东揭阳人,弘治十八年进士,官至浙江巡按御史,受学阳明。

薜俊,字尚节,广东揭阳人,官国子监学正。

薜侃(1486~1545),字尚谦,号中离,广东揭阳人,薜俊弟,官授行人。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后归里讲学,从游者百余人。晚年居揭阳中离山,故世称中离先生。

陈洸,字世杰,号东石,广东潮州人,正德六年与郑一初同学于阳明。阳明曾对陈洸的人品有过担忧,后果然未能修德,不齿于士林,于嘉靖十二年(1533)抑郁而终。[12]P302-303

梁廷振,字伯纲,南海人,官浙江布政使,阳明弟子。

另阳明晚年讲学越中,粤中王门有翁万达(1498~1552,字仁夫,揭阳人,官兵部尚书,谥襄毅)、杨鸾、陈王典、林文、余善、陈应麟、成子学、吴继乔、陈明德、薜宗铠(字子修,薜俊子)、黄梦星、王一为等人赴越中阳明门下留学。[13]P305-306

梁焯,字日孚,南海人,官至职方主事,尝过赣从阳明学。

马明衡,字子莘,闽中莆人也,正德十二年进士,官至监察御史,闽中王学自明衡始。

郑善夫(1485~1523),字继之,号少谷,闽县(今福州)人,弘治十八年进士,为户部主事,正德八年在毗陵(今江苏常州)向阳明问学。

丘养治(1498~?)泉州人,学者称省庵先生,正德进士,正德十六年授余姚令,后官至御史。嘉靖三年(1524)曾叙刻阳明《居夷集》于越中。

王慎中(1509~1559),字道思,初号南江,后改遵岩,晋江人,官户部主事、礼部员外郎、江西参议,多与王门弟子王龙溪、聂双江、邹东廓、罗念庵、欧阳德等讲学交游。

郑岳(1468~1539),字汝华,号山斋,闽人弘治六年进士,官至兵部左侍郎。与阳明关系甚笃。

蓝渠,字志张,莆田人,官兵部郎中。

陈杰,号万严,莆田人,正德三年进士,官至御史,曾从阳明游。

林希元(1481~1565),字懋贞(一作茂贞),号次崖,同安(今属厦门市)人(一作晋江人),正德十二年进士,授南京大理寺评事,与阳明为道友。

朱鸣阳,字应周,号南冈,莆田人,心师阳明,曾多次与阳明论学。

林学道,字致之,莆田人,学者私谥贞修先生。官至无为州学政,阳明弟子。

(二)粤闽王门后学第二代弟子

薜尚贤,官国子监助教,薜中离弟子。薜氏师弟为粤闽王门后学中最著名者。

周坦,号谦斋,罗浮人,仕为县令,从学于薜中离。

吴钰,字汝砺,福宁人,曾赴江西从学于邹守益。

八、黔中王门

黔中王门是王门后学中重要的一支,然《明儒学案》里面未曾提及,故而长期为世人所不知。贵州是阳明心学的发源地,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悟道,不仅创立了心学,还在龙场创办龙岗书院,讲学贵阳文明书院。当时他在贵阳讲学的规模,据徐节《新建文明书院记》记载:“各儒学生员之有志者二百余人。”道光《贵阳府志》卷五十六云:“诸生环而观听者以数百,自是贵人士始知有心性之学。”是时受到王阳明亲授心学的嫡传弟子有数百人,据王阳明离黔时写的《镇远旅邸书札》记载,其在黔门生有陈宗鲁、汤伯元、叶子苍、张时裕、向子佩、越文实、邹近仁、范希夷、郝升之、汪原铭、陈良丞、易辅之、詹良丞、王世丞、袁邦彦、李良丞等数十位。由此可见,贵州是王学的诞生地,王阳明悟道的龙场又被历代学者视为“王学圣地”,许多黔中王学弟子也学识精湛,其讲学、著作享誉海内外。因此,王门后学理应有“黔中王门”的一席之地。

“黔中王门”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贵州是阳明心学形成的原点,在时间上,“黔中王门”最早学习和传播阳明心学。第二,“黔中王门”有众多著名学者,颇具一定规模,且影响一方。黔中王门的代表人物有贵阳的马廷锡,清平的孙应鳌、蒋见岳,都匀的陈尚象、余显凤、吴铤,思南的李渭、冉宗孔、胡学礼等人,可谓人才辈出,群星灿烂,其中以孙应鳌、马廷锡、李渭三人为之最。第三,它具有贵州本土色彩,在思想上颇有共同的特点:一曰不执门户之见,颇具海纳百川之风。这点尤以孙应鳌最为突出。他利用在外省做官之机,广泛接触各地王门后学的学者,通过与浙中王门的王宗沐、泰州王门的徐樾、赵贞吉、罗汝芳、耿定向,江右王门的邹守益父子、罗洪先、胡直、邹元标,南中王门的徐阶,楚中王门的蒋信等王门弟子的广泛交往,相互切磋,对各派理论学习理解,消化吸收,发展创新,从而形成了自己的心学理论体系[14]。二曰以求仁为宗,直揭知行本体。王阳明在贵阳始论“知行合一”说,使黔中王门弟子深受教诲和启发,从而将仁德作为知行本体,着力躬行实践。如李渭之学就是以求仁为宗,以毋意为功,力倡先行,而孙应鳌之学则主张即仁是心,知行合一,经世致用,恰可与李渭相互印证。三曰以经证心,勇于创新。例如孙应鳌在解读四书五经时,往往是“以经证心,以心证悟”,不拘于传统的训律,不死抠书本,常常是随已发挥,从心学的角度去解释诸经的内容。清初学者戴嗣方序孙应鳌《四书近语》云:“(孙应鳌)于四子书能融会贯通,详说反约,著《四书近语》,务得圣贤大旨所存,不拘拘一章一句训诂。”又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淮海易谈》四卷,两淮盐政采进本,明孙应鳌撰。是书谓天地万物,在在皆有易理,在乎人心之能明,故其说虽以离数谈理为非,又以程子不取卦变为未合,而实则借易以讲学,纵横曼衍,于《易》义若离若合,务主于自畅其说而止,非若诸儒之传,惟主于释经者也。自《说卦》乾坤六子以下,即置而不言,盖以八卦取象之类,无可假借发挥。其宗旨可知矣。”孙应鳌在晚明思想解放的潮流中,不趋人脚步,不墨守成规,其解释四书五经敢于冲破程朱思想的束缚,敢于反对传统思想,标新立异,这在当时有发挥人的主体意识、摆脱经书的束缚、启迪人们积极思维的进步作用。第四,它影响时间长,分布地域广。黔中王门主要有四代弟子,从明代中期一直持续到明末,影响长盛不衰。当时,它以贵阳、清平、都匀、思南等地为王学重镇,围绕所创办的书院开展心学的交流和传播活动。在贵阳有马廷锡执教的“阳明书院”,在清平有孙应鳌创办的“学孔书院”,在都匀有陈尚象、余显凤等人兴建的“南皋书院”,在思南有李渭讲学的“中和书院”,等等。本文以下所要论述的黔中王门后学弟子,不仅包括了黔籍的士人,而且还包括了客籍王门弟子在贵州为官,教化黔中、传播阳明心学的士人。因而本书“黔中王门”的概念并不是从严格的学术学案传统意义上来讲的,①而主要是为了便于说明贵州阳明文化圈中的人物,是从大文化意义上这个角度来陈述的。

(一)黔中王门后学第一代弟子

王阳明在贵州讲学,贵州人士始知有心性之学,以致出现“士类感慕者,云集听讲,居民环聚而观如堵”[15]的盛况。估计在贵州聆听过王阳明讲课的学生有数百人之多,在这数百听讲者中,其著名者有席书、刘秉鉴、王杏、蒋信、胡尧时、冀元亨、陈宗鲁、汤伯元、叶子苍、钱凤翔等人,他们是最早在贵州传播阳明心学的学者。

1. 席书

席书(1461~1527),字文同,号元山,谥文襄,四川遂宁人。弘治三年进士,授郯城知县,入为工部主事,移户部,进员外郎、河南佥事。正德四年(1509)三月至五年(1510)十一月任贵州提学副使,累迁福建左布政使,后官至湖广巡抚、礼部尚书,加武英殿大学士。提学贵州时,对省城贵阳文明书院进行了修葺,并特聘请王阳明至书院讲学,席书身率贵州诸生200余人,以师礼事阳明。他多次到文明书院与阳明讨论心性之学,常至夜分,“诸生环而观听者以数百,自是贵人士始知有心性之学。”《年谱》记载:“是年先生始论知行合一。始席元山书提督学政,问朱陆同异之辨。先生不语朱陆之学,而告之以其所悟,书怀疑而去。明日复来,举知行本体证之五经诸子,渐有省。往复数四,豁然大悟,谓‘圣人之学复睹于今日;朱陆异同,各有得失,无事辩诘,求之吾性本自明也。’”[16]P1229除此之外,嘉靖《贵州通志》卷十一载有《席书送别王守仁序》和王阳明《又答友人》两文,《又答友人》中“友人”即指席书。该文写于正德三年(1508年),说明两人讨论早在阳明谪居龙场时就已开始。嘉靖六年(1527)席书卒,阳明以感恩之笔写下《祭元山席尚书文》,其文曰:“忆往年与公论学于贵州,受公之知实深。近年以来,觉稍有所进,思得与公一面,少叙其愚以来质正,斯亦千古之一快;而公今复已矣!呜呼痛哉!闻公之讣,不能奔哭,千里设位,一恸割心。”[17]P963深切缅怀席书在他居夷处困的逆境中,身冒时谤,请他至文明书院讲学,使得“知行合一”之说倡明于贵州,闻名于当世。

2. 刘秉鉴

刘秉鉴,字遵教,号印山,江西安福人,正德三年(1508)登进士第。历刑部主事,署员外郎,出为河南佥事,迁大名兵备副使。为官清正廉明,以忤宦官,逮系诏狱。得不死,谪判韶州,量移贰潮州,知临安府,未至而卒,卒时年未满五十。刘三五评之曰:“先辈有言,名节一变而至道,印山早励名节,烈烈不挫,至临死生靡惑,宜其变而至道无难也。”[18]P444刘秉鉴初学于甘泉,而尤笃志于阳明,闻阳明龙场授学,远道至龙场师焉,后为江右王门大师。故莫友芝《黔诗纪略》卷三云:“国朝(清)毛奇龄《王文成传》本谓(阳明)贵州门人有刘秉鉴,正德中进士。”即此人。

3. 王杏

王杏,字少坛,浙江奉化人,嘉靖十三年(1534)任贵州巡按使,其历来崇奉阳明心学,虽不亲及阳明之门,但为其私淑弟子。王杏按黔时,非常关心贵州教育,“每行步闻歌声,蔼蔼如越音”,问之,土民皆曰“龙场王夫子遗化”,[19]使王杏深为感动。是时阳明在龙场的弟子汤伯元、叶子苍、陈宗鲁等数十人反复恳请为王阳明立祠,于是王杏乃建阳明书院,训迪黔中士民,并崇祀王阳明,故史亦多以阳明祠言阳明书院。嘉靖十三年,王杏得到贵州左布政使周忠、按察使韩士英的赞助,在省城白云庵旧址创建了阳明书院。王杏亲作《新建阳明书院记》,使贵阳成为传播阳明心学的中心。先是贵州虽设布、按二司,而乡试仍就云南,应诺诸生艰于跋涉,恒以为苦。王杏因以上疏礼部,请开科贵州,得俞旨,乃于贵阳城西南隅营建贡院。十六年(1537),贵州遂专试诸生。由是促进了贵州文化教育的发展兴盛。

4. 蒋信

蒋信,字卿实,号道林,湖南常德人。闻阳明龙场讲学,与同邑冀元享往而师焉,“阳明在龙场,见先生之诗而称之,先生遂与闇斋师事焉”[20]P628。莫友芝论曰:“王文成守仁之谪龙场驿丞也,见武陵(今常德)蒋信道林之诗而称之。时道林方为诸生,与冀元亨闇斋证‘大学知止’是‘识仁体’。闇斋跃曰,然则定静安虑,即是以诚敬存之矣。而皆未敢遽是。相携走龙场,受业文成之门。居久之,大有所得而去。楚中传姚江学者,虽有耿定向天台一派,流至泰州王艮,然后多破坏,不如武陵蒋、冀得其真醇。”[21]卷四嘉靖初(1522),应贡入京,又师事湛甘泉,其学又多得于甘泉。嘉靖十一年(1532)中进士,授户部主事,转兵部员外郎,出为四川佥事。嘉靖二十年至二十三年(1541~1544)任贵州提学副使。在黔期间,“尝以默坐澄心、体认天理训士,一时士习丕变。信施教不形喜怒,惟规规焉以礼法自求,而士皆潜移默化,有甚于劝督者。”[22]卷五十七他又对龙场阳明祠进行修缮,并给置祠田,以永其香火。文明书院在阳明离黔后未久即废,残破不堪,蒋信见此,决意修复。于是他征集募捐,“得金百两有奇,即故址而高而卑,而堂而舍,凡六月而功告成。”[23]文明书院修复后,蒋信在其中大讲阳明心学,其后黔中士子来事学者日众,文明书院已不能容,于是他决定在紧靠文明书院的右侧新建正学书院,以宏讲授。又择黔中优秀学子于其间,亲临书院讲学,黔中心学复为之振。黔中著名心学家马廷锡和李渭即其门下得阳明心学之旨。此后,其回湖南武陵筑精舍于桃冈,讲学其中,著有《桃冈日录》。《明儒学案》卷二十八记载了他在桃冈讲学的盛况:“先生筑精舍于桃花冈,学徒云集,远方来者,即以精舍学田廪之。先生危坐其中,絃歌不辍,惟家祭始一入城。间或出游,则所至迎请开讲。三十八年十二月庚子卒,年七十七。属纩时作诗曰:‘吾儒传性即传神,岂向风埃滞此身?分付万桃冈上月,要须今夜一齐明。’”[24]P627蒋信之学,以慎独为主,以笃论修行为实践,以明理通世务致用,故具有鲜明的王、谌合一的思想倾向。[25]P284黔中王门著名弟子马廷锡、李渭、孙应鳌等俱出于门下。

5. 冀元亨

冀元亨,字惟乾,号闇斋,湖南常德人,阳明谪龙场,与同乡蒋信同往师焉。学成而归,与蒋信一起遂开楚中王门。《明儒学案》卷二十八记载:“阳明谪龙场,先生与蒋道林往师焉,从之之庐陵,踰年而归。正德十一年,湖广乡试,有司以‘格物致知’发策,先生不从朱注,以所闻于阳明者为对,主司奇而录之。阳明在赣,先生又从之,主教濂溪书院。宸濠致书问学,阳明使先生往答之。……忌阳明者,欲借先生以陷之。逮至京师,榜掠不服,科道交章颂冤,出狱五日而卒。在狱与诸囚讲说,使囚能忘其苦。先生常谓道林曰:‘赣中诸子,颇能静坐,苟无见于仁体,槁坐何益?’”从冀元亨自己不挫志于艰危,可以看出其不愧为阳明心学的传人。

6.胡尧时

胡尧时(1499~1588),字子中,号仰斋,江西泰和人,嘉靖中任贵州按察使。尝师事阳明,学以躬行为本。其官贵州按察使,谓职虽专任刑名,然必有教化在先,而后刑名可用,遂与提学副使奖励士流,又重修阳明书院,刊阳明所著书于贵州,令学徒知所景仰,黔中士风为之大变。

7. 陈文学

陈文学,字宗鲁,贵州宣慰司(今贵阳)人,自号五栗山人。年十余即能诗文,阳明在龙场时,他就由省城负笈求学,后又随阳明到省城受教。正德十一年(1516)举于乡,累官耀州知州,因改简挂冠,回贵阳杜门不预世事,终日静坐,精究学业,证以师说,悠然自得。暇则游艺,或临古帖,或谈诗论文,以此终身。卒时年66岁,尝自为《五栗先生墓志铭》以待尽。其著作有《耀归存稿》、《馀生续稿》、《孏簃录》,其门人统编之为《陈耀州诗集》(又名《五栗山人集》)二卷,贵州普安人、嘉靖间四川按察佥事邵元善为之序,称其诗:“触趣而发,不强作,冲澹如栗里,萧散如苏州,沉郁如少陵,而平生落落不偶于时,偃蹇寂寥以终其身,大都与诗相似,盖理学而兼能诗者。”[26]惜其集不传。阳明对宗鲁非常器重,与之感情亦深,在《居夷集》中有《示陈宗鲁诗》,就是指陈文学。阳明还专门写了一首诗《赠陈宗鲁》:“学文须学古,脱俗去陈言。譬若千丈木,勿为藤蔓缠。又如昆仑派,一泻成大川。人言古今异,此语皆虚传。吾苟得其意,今古何异焉?子才良可进,望汝师圣贤。学文乃馀事,聊云子所偏。”[27]P1072宗鲁对阳明的教诲十分感激,此后以阳明先生为榜样,努力从事心学的研究。阳明逝世后,他与同窗汤伯元、叶子苍等联名上书给当时巡按贵州的监察御史王杏,请求为阳明先生在贵阳立祠,经再三奔走后,于嘉靖十三年(1534年)建成贵阳阳明祠堂。此外,陈宗鲁还为龙冈书院何陋轩碑作歌,为惠水中峰书院作记,对阳明心学在贵州的传播贡献很大。

8. 汤冔

汤冔,字伯元,贵州宣慰司人,祖籍淮北清河县赤鲤湖,明初祖上流寓贵阳。其父汤轸曾任贵州儒学训导,伯元为其长子。正德十一年(1516)举乡试,正德十六年(1521)中进士,历官南京户部员外郎和潮州知府。后因潮州势家流言,罢官而归故里。伯元14岁丧母,继母韩氏性乖僻凶悍,其弟汤邦、汤鼎皆不能忍受而离家出走,惟伯元事以孝,感动继母,性情为之变慈,郡中士大夫莫不称之。阳明谪龙场,伯元前往师事之,得知行合一之学。郭子章《黔记》云:“宗鲁得文成之和并擅词章,伯元得文成之正,具有吏治。”阳明龙场弟子得其传者首推宗鲁与伯元,莫友芝于《黔诗纪略》卷三评曰:“两先生承良知之派以开黔学。”伯元为官以阳明为榜样,清正严明,政事裁决如流,监税租不一染指,曾写有“肠断九回情独苦,仕逾十载养全贫”之句,以表心迹,受到当地人民的称赞。暮年家居以诗文自娱,所著有《逸老闲录》、《续录》,卒年81岁。有子汤克俊,孙汤师顼、汤师炎、汤师莘、汤师黄皆为举人,师顼子汤景明为万历间进士,累官至荆西道右参政。

9. 叶梧

叶梧,字子苍,贵州宣慰司人,正德八年(1513)举人,官至镇安知县,著有《凯还歌》等诗。其事迹不传,仅知参与校刊《阳明先生文录续编》,阳明有《寄叶子苍》一书,存该书中黔刻本《阳明先生文录续编》全三卷,由贵州都司赵昌龄、耀州知州门人陈文学、镇安县知县门人叶梧三人校刊,全书最后有王杏撰于嘉靖十四年(1535)的《书文录续编后》。②

10. 钱凤翔

钱凤翔,施秉人,得阳明军事之学,并在其参与的许多战役中,累立战功。民国《贵州通志·人物志》记载:“钱凤翔,正德中年,王守仁过偏,翔方幼,慕其学,执贽请为弟子,守仁深器之。嘉靖年间,袭指挥世职,招抚播州叛苗吴平章、老木皮等三千二百八十余名,推升洞庭守备,转福建都司。隆庆二年(1568),升广西浔梧参将,征府江东崖,克破古擢、黄河、濡洞等地,加升都督。”可见他受益于阳明,从而具有很高的军事才能。

11.朱光霁

朱光霁(1495~1570),字克明,号方茅,云南蒙化府人。其父朱恒斋任贵州宪长,适阳明谪居龙场,于是让他与其兄从学于阳明。正德八年(1513)中举,嘉靖十一年(1532)授重庆府通判,十五年(1536)迁知绵州,后改任西安府同知。历官十余年后辞官归里,与杨慎、李元阳诸滇中名士以诗唱和,又授徙讲学不辍,并主持编纂《蒙化府志》,对滇中王学有相当影响。[28]P358-359

黔中王门后学第一代弟子,除汤伯元、陈宗鲁、叶子苍、钱凤翔四人外,阳明亲传黔中弟子还有很多,据阳明《镇远旅邸书札》及嘉靖《贵州通志·阳明书院记》考订,其门生还有:张时裕、向子佩、越文实、邹近仁、范希夷、郝升之、汪原铭、陈良丞、易辅之、詹良丞、王世丞、袁邦彦、李良丞、李惟善(字秋元)、高鸣凤、何廷远、陈寿宁、阎真士以及朱氏兄弟[29]P1202-1203等20人,惜这些人的生平事迹皆不传。

(二)黔中王门后学第二代弟子

马廷锡、李渭、徐樾、蒋世魁等为黔中王门第二代弟子中最著名者。

1. 马廷锡

马廷锡,字朝宠,号心庵,贵州宣慰司人,生卒年月不详,大致与孙应鳌、李渭同时。嘉靖十九年(1540)中举人,其祖父、父亲、子、孙皆为举人,是为五世举人之家。是时蒋信提学贵州,马廷锡从其学,是为阳明再传弟子。马廷锡中举后,选为四川什邡县教谕。其“教士以敦伦为重,立品为先,身先董率,终始不替”[30]的做法,很受什邡人的好评。后张东河中丞以“有翰苑才”荐之,升为内江县知县。不久闻蒋信大讲心学于桃冈,顾自以心性之学未澈,履任仅二年,乃弃之而奔湖南常德桃冈书院蒋信门下,受学数年,心有所悟,乃返贵阳,与清平孙应鳌等为性命交。于贵阳南明河渔矶之旁构筑栖云亭,静坐其中三十余年,潜心研究心学,日夜在其中大讲阳明心学,悠然自得。嘉靖二十六年(1547),贵州巡抚王学益疏荐于朝,曰:“笃信好学,妙契圣贤之经旨;默坐沉心,远宗伊洛之渊源。”[31]卷七十三已而王学益被贬官,其事遂寝。而马廷锡由此声名大振,四方学者益宗仰之,以致南方学者争相负笈请学于渔矶、栖云之间,黔中阳明心学再为之振。隆庆五年(1571年),贵州巡抚阮文中、贵州按察使冯成能择城东隅新建阳明祠一座,名为“阳明书院”,请马廷锡主讲其间。听课者常有数百人,冯成能亦常亲临听课,贵州人士尽师其教,咸知有心性之真。其卒后,贵阳人以乡贤祀。所著有《渔矶集》、《警愚录》。郭子章谓:“王文成与龙场生问答,莫著其姓名,其闻而私淑者,则有马内江、孙淮海、李同野。读内江著述,真有朝闻夕死而可之意,可以不愧龙场矣!”[32]

2. 李渭

李渭(约1514~1588),字湜之,号同野,贵州思南人。嘉靖十三年(1534)举于乡。历任四川华阳(今成都)知县,安徽和州(今和县)知州和广东高州府(今茂名市)同知。隆庆年间,调任云南左参政。万历元年,升应天府(治所在今南京)中南户部郎。万历二年,调任广东韶州(今曲江县)知府。晚年归思南,在城东北中和山中普济亭讲学,前后居乡讲学达20年之久,卒年74岁。后葬于思南城东万胜山麓,万历年间建专祠奉祀,明神宗亲赐御联曰:“南国躬行君子,中朝理学名臣。”泰州王门耿定向铭墓碑曰:“明好学君子之墓”,其弟耿定力撰有《李同野先生墓铭》。李渭为蒋信的弟子,在蒋信任贵州提学副使时,他就对蒋信非常仰慕,便前往拜谒,虚心学习,深得王学真传,从而成为黔中王门的重要代表之一。郭子章《青螺全书》中记载有他与蒋信谈论“知行合一”之事:“癸卯(嘉靖二十二年, 1543年)蒋公信视学贵州,公谒之,因陈楼上楼下光景。蒋公曰:‘楼上是假,楼下与朋友谈笑却真。’至一介不妄取,蒋公曰:‘此犹然楼上意思在,硁硁然小人哉!’公愧甚,以为学十四五年,只成得一个硁硁小人,不觉面赤背汗淋淋也。”因此,李渭后来非常重视躬行践履,在王门后学中颇具特色,属于功夫派。此外,他还坚持讲学传道,诵学不辍,平生以讲学为乐事。李渭在家乡思南讲学,闻名遐迩。各地儒子士人慕名前来求学,其中最出名的有:赖嘉谟、徐云从、胡学礼、冉宗孔、田惟安等。门人萧重望誉之为:“贵筑之学倡自龙场。思南之学倡自先生,自先生出而黔人士始矍然悚然知俗学之为非矣。”[33]卷十一李渭一生勤奋好学,著述甚多,主要有:《先行录问答》三卷,《毋意篇》合《大学》、《中庸》、《易问》为一卷,《简寄》二卷,《杂著》一卷,《诗文》三卷,凡十卷;《家乘》十二卷;《大儒治规》三卷。

3. 徐樾

徐樾,字子直,号波石,江西贵溪人。嘉靖十一年(1522年)举进士。历官部郎,出任臬藩,三十一年,升云南左布政使。后在一次与元江土酋那鉴的战事中,溺死于云南元江。是王阳明在南昌的及门弟子。笃信乃师“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训语。后拜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为师,在学案上属于阳明再传弟子,为泰州王门大师。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继蒋信之后来贵州任提学副使,大讲阳明心学,以致“苗民率化”。嘉靖《贵州通志》卷九记载他讲学的情况:“嘉靖间任提学,讲明心学,陶熔士类,取夷民子弟而衣冠之,训迪谆谆,假以色笑。盖信此心此理,无古今无夷夏,苟有以与起之,无不可化而入者,非迁也。”

4.蒋世魁

蒋世魁,字道陵,号见岳,清平人。少能诗,有俊逸才,十举不第,应岁荐授同州训导,卒于官。潜心王学,初谒蒋信,知万物一体为圣门宗旨。既又谒甘泉。归玩易读书,借宅蜗居,安贫乐道。著有诗集《蒋见岳初稿》,孙应鳌为之序。

(三)黔中王门后学第三代弟子

在黔中王门第三代弟子中最著名的当数:孙应鳌、邹元标、萧重望、赖嘉谟、徐云从、李廷谦、冉宗孔、胡学礼、田惟安、郭子章。

1. 孙应鳌

孙应鳌(1527~1584),字山甫,号淮海,贵州清平(今凯里市炉山镇)人,祖籍江苏如皋。其入黔始祖孙华于明洪武二十五年来贵州任龙里卫总旗,后升为副千户,驻清平,其后遂在清平落籍。其曾祖父至父辈以举人入仕府县文官,因此,应鳌出身于世代儒学书香门第。弱冠登嘉靖二十五年(1546)乡试第一。三十二年(1553)成进士,选庶吉士,改户部给事中,以后先后任江西按察佥事、陕西提学副使、四川右参政。隆庆元年(1567)以佥都御史,巡抚郧阳(今湖北郧阳),三年(1569年)遭谤,遂辞官归里。万历初年(1573)起任原官,次年升大理寺卿。其后任户部右侍郎,礼部右侍郎,充经筵讲官,掌国子监祭酒,起刑部右侍郎,直至晋南京工部尚书。58岁卒于故里,御赐祭葬,赠太子太保,赐谥文恭,立祠于清平城内,后人尊之为孙文恭先生。孙应鳌少时就受王阳明在黔东南留下的《清平卫即事》、《兴隆卫书壁》、《月潭寺公馆记》等诗文的影响,对阳明的思想和业绩产生崇敬和向往之情。嘉靖二十四年(1545),徐樾来贵州任提学副使,亲自为贵州生员讲课,孙应鳌有缘聆听,徐樾见应鳌而大奇之,许以“必冠多士”,孙应鳌遂以徐樾为师。次年,应鳌果然中乡试第一名。应鳌中举后,曾赴武陵桃冈精舍,拜蒋道林为师,朝夕听讲问难,学业精进。他记录乃师教言,辑为《道林先生粹言》一书。在桃冈与马廷锡同学,交谊极厚。其《怀马心庵》诗有句云:“万桃冈上共歌游,十载离心绕故丘。”由此可知,孙应鳌亦可视为阳明再传弟子。孙应鳌学识渊博,著作宏富,流传至今的有:《四书近语》六卷、《淮海易谈》四卷、《教秦绪言》一卷、《幽心瑶草》一卷、《督学文集》四卷、《学孔精舍诗钞》等。孙应鳌“为贵州开省以来人物冠”,与当时江西的罗汝芳、四川的赵贞吉、湖北的耿定向一起被时人许为“心学四大名士”,海内群以“名臣大儒”推之。隆庆、万历年间,孙应鳌在家乡筑学孔书院、山甫书院、学孔精舍,集一生学问,全力讲学,阐扬心学,一时名满天下,为黔中王门大师。[34]

2. 邹元标

邹元标,字尔瞻,号南皋,江西吉水人,万历五年(1577)进士,官至左都御使,谥忠介,师事邓以赞,为江右王门大师。明万历五年(1577)因弹劾首辅张居正居丧不敬事,被廷杖八十后,谪戍贵州都匀卫。在贬谪期间,与孙应鳌、马廷锡、李渭经常交往,相与论学,切磋心学,砥砺名节,其《愿学集》内屡屡称道三人,还曾为李渭著的《先行录》一书写序。万历十一年(1583)召还,授吏科给事中。邹元标谪居都匀六年,在都匀鹤楼书院主讲阳明“致良知”之学,并培养出一批黔南心学名士,如陈尚象、余显凤、吴铤和艾氏三兄弟等。余显凤写有《南皋书院落成呈陈给谏尚象、吴解元铤》一诗,生动地描写了邹元标对贵州都匀教育的贡献:“邹先西江来,清风被吾里。竟挽剑河流,换却西江水。西江下鄱阳,剑河会湘澧。朝宗殊远近,入海无彼此。讲堂喜突兀,俊秀冀连起。珍重平生心,识路勿暂止。”[35]卷十一清康熙年间贵州巡抚田雯亦云:“盖自王文成、邹尔瞻讲学明道,人知向学,故黔之士能望的而趋,握瑾以售,正不乏人。”[36]把邹元标都匀讲学,提到和王阳明贵州办学同等的高度,认为他们共同把贵州引向了人才辈出的时代。万历二十二年(1594)贵州提学副使徐秉正为纪念邹元标在都匀讲学之功,邀约黔中邹门弟子陈尚象、余显凤、吴铤等人,在邹元标讲学处创建“南皋书院”,贵州巡抚江东之特为此作《南皋书院记》。清代黔中名儒莫友芝在《黔诗纪略》卷十一中评之曰:“都匀、清平相去才百余里属,南皋往必时请益,故忠介至都匀益究心理学,岁数访淮海证可否,学以大进。虽在万山中,夷獠杂居,恰然自得,匀士从讲学者日众。匀守湖口段孟贤既葺鹤楼张公读书堂以居忠介,复结茅于堂右,朝夕与诸生提倡心性。暇则扳磴梯云,含毫抒藻,寻龙山盘谷旧迹,旁沟豚水之间,风气彬彬比中土焉。得其传者,首推陈给事尚象,余巩令显凤、吴解元铤,而陆从龙、德龙,艾友芝、友兰兄弟次之。其以诗酒往来称文字交者,则有艾县尹世美、吴刺史嘉麟、陆审理书、钟明经汤和诸人,一时以为盛事。……南皋去匀十五年,匀门人思之,乃即其讲学处,建南皋书院祠之,二百余年,俎豆不衰。”邹元标著述有《云中存稿》、《戍记删后诗》、《龙山志》、《奏疏补遗》、《愿学集》、《存真集》、《语义合编》等。

3.萧重望

萧重望,字剑斗,思南人。万历十三年(1585)乡试第一,次年中进士。授知河南阌乡县,后官至云南道监察御史、都察院佥都御史。李渭之徒。有《同野先生祠下作》诗云:“我读先生录,为儒始有程。治规悬典则,王道在诚明。天日光常满,风云态自更。滔滔德江水,终古见澂清。”[37]卷十二

4.赖嘉谟

赖嘉谟,江西万安人。父赖洁,选思南府幕,嘉谟随之入思南,从李渭游,好学不倦,日夜与同门交相切劘。后数年归里,成进士,官四川左参政。

5.徐云从

徐云从,字时际,江西人。少即从江右王门罗念庵、南中王门唐荆川游。闻李渭兴学黔中思南,负笈远从,终身不忘。归江西,每与朋友讲学,多所规益,时吐危论,以直谅见重一时。

6.李廷谦

李廷谦,字仲吉,思南人,李渭之子。万历十三年(1581)举人,初授真定具教谕,迁国子监助教。答诸生问难,辨博无滞,一时服其淹通,官至副使。

7.冉宗孔

冉宗孔,安化(今思南)人,万历间贡生,任略阳令,操守廉洁。归里,阐扬心学,继李渭而起,名重一时。其子冉鉴,亦能传父学。

8.胡学礼

胡学礼,务川人,廪生。素精邵子象数之学,志向清洁,不求仕进,有古隐士风。《黔诗纪略》卷三载,胡学礼曾持李渭之书问学于邹元标。元标赠其诗曰: “圣学本无言,言者即不知。贫贱信所遭,富贵亦有时。鵾鹏元万里,鷦鹩自一枝。万里元非远,一枝亦非卑。嗟嗟寰中士,扰扰意何为!蹐跔一生耳,徒令达者嗤。置身五行外,庶不负男儿。君更勿念我,久矣玩庖牺。”由此可知胡学礼的学术造诣。

9.田惟安

田惟安,思南人,郡庠生。性纯孝,有学识,应袭世官,因父爱少子惟臣,惟安遂让弟袭。笃志好学,游郡人李渭之门,后卒,李渭哭之以文。

10.郭子章

郭子章,字相奎,号青螺,又号蠙衣生,江西泰和人,江右王门大师胡直门人。隆庆五年(1571)进士,万历二十七年(1599)以右副都御史巡抚贵州,三十二年(1604)进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三十七年,子章请离黔终养亲,许之。四十年(1612)晋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子章莅贵州十年,平定播州,奖拔士类,既去,贵州人士为建生祠七所,水西土司贵州宣慰使安尧臣在大方城中建怀德祠,祀诸葛亮、关羽,而子章与焉。江右王门第三代弟子邹德溥有《郭青螺祠碑记》,其中有云:“宣慰率罗甸人合武侯、关侯、郭侯而并祠之,真可谓‘怀德’矣。”[38]余编卷七万历三十一年(1603)子章著《黔记》六十卷,贵州掌故赖之以存。陈尚象序之曰:“大中丞郭公抚黔之癸卯(1603)岁,出所著《黔记》示余。昔子欲居九彝,《鲁论》纪其问答之语。正德间,王文成公官龙场,有《何陋轩记》,今翰墨淋漓间,似若神物护持之者。嗟乎!孔子所云‘九彝’,岂必即罗施之区;文成之《记》,毋亦为鄙彝余黔者广乎?以今暏青螺先生《黔记》,益可念也。……《记》成,当与黔并永,不特海内幡然改观,因知孔子‘何陋’之言,与阳明先生名轩之意,俱得公而益信也。”[39]卷五十郭子章曾为孙应鳌祠作《孙文恭公祠碑记》,此外还有咏贵阳东山、铜鼓山、武侯祠诸诗,俱见道光《贵阳府志》余编之十四卷。

(四)黔中王门后学第四代弟子

陈尚象、余显凤、吴铤和艾氏三兄弟、陆氏两兄弟等皆为邹元标弟子,为黔中王门第四代弟子。

1. 陈尚象

陈尚象,字心易,号见羲,都匀卫人,邹元标谪戍都匀,一见许为伟器,即以心学相期勉,故自幼即得师事元标。万历七年(1579)举人,八年(1580)中进士,官至刑部给事中。万历二十年(1592)被削官为民,返回故里。二十五年(1597)编修完成万历《贵州通志》,邹元标为之序曰:“元标一别兹土,荏苒凡二十年。忆承名儒,如少宗伯淮海孙公(孙应鳌)、参知同野李公(李渭)及诸士陈公(陈尚象)等,以圣贤之学相切靡朝夕,盖其报君主万一,乃戍则亡一矢一镞之劳,仕则谙小心翼翼之恭,负圣皇解网之恩,孤并州父老之望。五溪云山,用想为劳。抚兹志,悠悠我思矣!”四十一年(1613),陈尚象赋诗谈笑而卒,天启初赠光禄寺少卿。邹元标有《刑科右给事中见羲陈君墓志铭》悼文。陈尚象弟子有独山州的袁肇鼎等。其著作有《疏草》四卷(邹元标为之《序》)、《诗文集》若干卷。

2. 余显凤

余显凤,字德翥,独山州人。当时未设州学,即寄都匀府学,为诸生。邹元标谪都匀,即与陈尚象同师事焉。与陈尚象又同中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举人。见羲通籍,德翥下第归。复与吴铤同事忠介。忠介居匀六年,从学何啻百数,而闻道者首推尚象、显风、吴铤三人,而显凤又从最久,所得尤深。后官某县教谕,升知河南巩县。独山州人讲明心学,自德翥始。

3. 吴铤

吴铤,字金廷,都匀卫人,其父母早丧,在其伯父家长大,学习非常勤奋,常中夜独坐,每坐必至鸡鸣,书声达旦。邹元标谪都匀,见其试卷,目之为“黔第一士”,谓其文“不作经生口吻,神知常溢笔端”。其后从元标学习心学,进步很快。其卒,元标为其作《墓志铭》。

4. 艾氏三兄弟:艾友芝、艾友兰、艾友芸

艾氏三兄弟:艾友芝(字野史,万历中举人,授漷县知县,升知广西横州)、艾友兰(字幽谷,万历未由选贡授郧阳府竹山知县)、艾友芸(字桂阁,万历中选贡,崇祯初官至云南府云南县知县),麻哈州(今麻江)人。邹元标谪黔,与其父艾世美(字尊五,号桂楼,祖籍江西新建。隆庆末,由选贡为马湖训导,升卢陵教谕,后知湖广松滋县,见直道不行,自辞官归乡)为友,常至麻哈住其家,兄弟三人遂得以受业,成为心学传人。

5.陆氏两兄弟:陆从龙、陆德龙

陆从龙,都匀人,万历十六年(1588)中举人,任湖广新化知县,致仕归。陆德龙,字钟阳,从龙之弟。举万历二十八年(1600)乡试,授新化知县,治术媲古儒吏。后致仕家居。天启间安邦彦叛,围省城,抚、按以蜡书招援省,陆氏兄弟罄资募兵,皆督征阵亡。事闻皆赠光禄寺卿。邹元标谪戍都匀,兄弟二人同师事焉,元标许以道器。

综上所述,王阳明谪居贵州,龙场悟道,使举世闻名的心学诞生于贵州,同时,他创办龙冈书院,主讲贵阳文明书院,首开黔中书院讲学之风,培养了一大批黔中弟子。王阳明离黔后,王门的黔籍和外籍弟子在黔中南北分化,继续弘扬师说,大振阳明心学,讲学之风,盛极一时,使阳明心学遍播全省,贵州人文蔚成大观。继王阳明于龙场创办龙冈书院后,其弟子和再传弟子中也有许多人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建书院、讲心学。王阳明谪黔成就了黔中人文的大事因缘,为贵州培养了一大批心学弟子,再通过其亲传弟子、再传弟子、三传弟子、四传弟子等的大力宏传、发展,至晚明时期遂形成特点鲜明的黔中王门系统。

九、王门后学传承谱系的特点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王门后学传承谱系的主要特点:

第一,从时间上说,黔中王门是阳明龙场悟道后而形成的一个学派,在王门后学系统中最早学习和传播阳明心学的就是黔中王门。故黄宗羲云:“姚江(阳明)之教,自近而远,其最初学者,不过郡邑之土耳。龙场而后,四方弟子始益进焉。”[40]P220王门后学谱系的分类,有按地域分布、社会政治和学术思想三种不同的分类法。黄宗羲的《明儒学案》按人物出身地域分布分类,将王门后学谱系分为浙中、江右、南中、楚中、北方、粤闽、泰州七大体系;稽文甫的《左派王学》以社会政治分类,把王门后学划分为左右两派,有以浙中王门的王畿和泰州王门的王艮、颜农山、罗近溪、何心隐、李贽等为代表的“左派”,趋向狂禅派;有以江右王门邹守益、罗洪先为代表的“右派”,主张笃守师说,偏重主静;日本学者冈田武彦的《王阳明与明末儒学》从学术思想分类,把王门后学分成现成派、归寂派和修证派三大类,现成派以浙中王门王畿和泰州王门王艮为代表,认为良知是心本体中的现成东西,而“致良知”则是直接悟得良知本体,简单明快,当下体认,当下现成;归寂派以江右王门聂双江、罗念庵为代表,主张体主用从,复归寂体;修正派以浙中王门钱德洪、江右王门邹守益、欧阳德为代表,他们继承师说,力辟现成派的禅机有可能导致“认欲为理”,又批评归寂派的主静有可能导致抹杀良知生生不已的生命力,主张道德实践,做实地工夫。然而不管是哪一种分类法,都遗漏了黔中王门后学系统,故本文为弥补此一不足,乃单独专列一节,花费较长篇幅详尽论述黔中王门。

第二,按地域分布,阳明后学的八大体系中,以浙中、泰州、江右(止修王门附于江右王门中)三系为大,其人数众多,方家并起,声势盛大,为其他分支所不及。牟宗三先生云:“当时王学遍天下,然重要者不过三支:一曰浙中派,二曰泰州派,三曰江右派。此所谓分派不是以义理系统有何不同而分,乃是以地区而分。每一地区有许多人,各人所得,畸轻畸重,亦不一致,然皆是本于阳明而发挥。浙中派以钱绪山与王龙溪为主,然钱绪山平实,而引起争论者则在王龙溪,故以王龙溪为主。泰州派始自王艮,流传甚久,人物多驳杂,亦多倜傥不羁,三传而有罗近溪为精纯,故以罗近溪为主。江右派人物尤多,以邹东廓、聂双江、罗念庵为主。邹东廓顺适,持异议者为聂双江与罗念庵,故以此二人为主。”[41]P188故三家王门后学不仅人数众多,声势盛大,而且各有特点,风格独异,其领军人物都是王门中著名的心学大师,浙中王门的王龙溪指点“见在良知”,推说“四无”境界,颖悟而疏阔,然顺其风格发展可误引至“虚言而荡”;泰州王门的罗近溪清新俊逸,通透圆熟,而顺其所宗之说“百姓日用即道”的泰州风格,亦可误引至“情识而肆”。盖阳明致良知教从根本上说即不能割离其道德实践的劲力。江右王门之邹东廓、欧阳南野、陈明水等皆能紧守师门之说,而聂双江、罗念庵则主言归寂,拆良知为未发已发,已开偏离王学之端。继之有刘两峰“以虚为宗”,刘师泉至王塘南绕出良知而言“悟性修命”、“以透性为宗”,渐离良知之教,而走向性体奥体(性宗),王学流变而为非王学。③

第三,师承交叉情况极为复杂,其师承关系已大大突破黄宗羲依地域而建立的流派门墙。其中较为明显的有以下数端:其一,浙中王门王畿的弟子有来自泰州王门的王襞、周汝登等人,有来自江右王门的邓以讚,有来自南中王门的查铎、萧良榦、张棨、贡安国、沈宠、戚衮、周怡、唐顺之等人;泰州王门徐樾的门人有来自北方王门的张后觉、孟秋,有来自黔中王门的孙应鳌等人;赵贞吉的弟子有来自浙中王门的徐用检;耿定向的门人有来自江右王门的邹德涵;浙中王门钱德洪的学生有来自南中王门的查铎、萧良榦、张棨、萧彦、程大宾,也有来自泰州王门的王襞等人;师事江右王门欧阳德的,有来自南中王门的薜应旂,有来自泰州王门的何祥,有来自南中王门的沈宠、戚衮、张棨、贡安国,也有来自浙江王门的王宗沭。其二,泰州王门王襞曾问学于浙中王门的王畿、钱德洪;徐樾曾师事阳明,继而学成于王艮之门;南中王门张棨受业浙中王门的钱德洪、王龙溪,贡安国、沈宠皆受业浙中王门的王龙溪、江右王门的欧阳德,戚衮受业江右王门的邹东廓、浙中王门的王龙溪;孙应鳌先师事泰州王门徐樾,后师事楚中王门蒋信;韩贞先从朱恕游,再卒业于王襞;李贽先拜王襞为师,再受教于罗汝芳;焦竑分别师事罗汝芳、耿定向;潘士藻学于耿定向、李卓吾;耿定理始事方与时,再于邓豁渠门下得心学之旨,又于何心隐处悟入;江右王门邓以锡先从罗汝芳游,继学于邹守益、刘阳等。类此情形,一人师事二位以上者,多至不胜枚举。

第四,王门后学的很多人派属师承与出身籍贯多有不统一者,如罗汝芳,籍贯为江西建昌,本应属江右王门,但他却是泰州王门的大将;陶望龄籍贯浙江会稽,但却派属泰州王门;王宗沐籍贯浙江临海,但却师事江右王门大师欧阳德,属于江右王门。萧彦,虽籍贯南直隶泾县,但却师事钱德洪,应属浙中王门,而黄宗羲却将他划归南中王门。再如查铎、萧良榦、张棨、程大宾等多从钱德洪、王畿游学,实为浙中王门后学第二代弟子,而黄宗羲以地域而不以师承,将他们都列入南中王门。其他在师承上属泰州王门的邓元锡(江右)、邹德涵(江右)、姚汝循(南中)、张后觉(北方)、孟秋(北方)、徐用检(浙中),属江右王门的章时鸾(南中)、郑烛(南中)、尤时熙(北方)、孟化鲤(北方)、徐阶(南中)、戚衮(南中)、何祥(泰州)等都是这种情况。这是因为黄宗羲的叙述方法,基本上是以地域来作为分派的标准,这在叙述上虽然有方便之处,但从思想上、师承上来看,则颇欠清晰。如同属浙江学者,钱德洪与王畿就大不相同;同为江西学者,邹守益与聂双江又有不同。而在同一个泰州学派中,又有不同地区的学者,并不限于泰州,而黄宗羲仅仅以“泰州学派”统摄之,则有很大的局限性。故有学者评论说:“被《明儒学案》‘遗忘’的黔中王门,不仅可单独立门户,还可以作为王学向文化边缘地区传播的成功范例;闽中被纳入粤中也有点勉强,对闽中王门的挖掘工作,还远远不够;皖中王门被《明儒学案》纳入南中王门,更是难以自圆其说,无论从阳明皖中讲学的频率看,还是从皖中王学的声势看,都能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地域流派而做专门研究;蜀中王门的传人都被纳入泰州学派中,固然有其合理性,但同样不能反映蜀中王门学者的独特个性;楚中王门被单独立项,但人物、学派研究都很不充分,尤其是其代表人物也归入泰州学派,不仅使泰州学派陡增分歧,而且使楚中学术大伤元气;至于北方王门更是笼统有余而细化不足,它实际应包括山东、北京、河北、陕西等地,如此概括,显然失之粗糙。”[42]P208总之,在王门后学各系统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各系统之间相互浸透,彼此摄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事实上很难将它们简单地划分为几大类,因而只能以相对的分类原则为依据作出判定和划分。

第五,王门弟子人数众多,其中有知其名而不知其人,有知其人名而未究其学者,更有未知其名而未考者,如浙中王门的管州、夏淳、柴凤、黄元釜、范引年、魏庄渠、黄夔等人,就是知其人名而不知其身份;又如王阳明平定宸濠之乱后,于正德十六年(1521)九月因祭拜祖坟而回到余姚,余姚诸生钱德洪等“凡七十四人”前往拜师[43]P1282,74人中多未知其名;又据阳明的大弟子钱德洪回忆阳明在越讲学:“先生每临席,诸生前后左右环坐而听,常不下数百人;送往迎来,月无虚日,至有在侍更岁,不能遍记其姓字者。”[44]P1576当时数百听讲者中,连像钱德洪这样的“教授师”也不能遍记他们的姓名;再如阳明在黔中讲学,从其学者数百人,而郭子章在《黔记》中亦云:“王文成与龙场诸生问答,莫著其姓名。”而今知其名者仅数十人,数十人者生平可考者竟不足10人。其他地区亦均有此情形,苟以此计,则阳明弟子总数可达数千,李贽云“阳明先生门徒遍天下”,王宗沐谓“当时及门之士,相与依据遵信,不啻三千徒”[45]卷一,诚不为过也。然仅以其中知名之300余人而论,人数之众,实为朱子而后所罕见。

注释:

①学案之兴源于唐宋禅宗佛教之《灯录》,儒家朱熹《伊洛渊源录》、黄宗羲《明儒学案》等,皆仿此体而作。故其肇始于南宋初叶,完善定型于清康熙初叶。这一特殊体裁的史书,以学者论学资料的辑录为主,合其生平传略及学术总论为一堂,据以反映一个学者、一个学派乃至一个时代的学术风貌,从而具备了晚近学术史的意义,参见陈祖武;《阳明学与学案史》,载蒋希文、吴雁南主编:《王阳明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②参见钱明:《王阳明散逸诗文续补考—兼论黔版〈阳明文录续编〉的史料价值》,载《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论丛(二)》,成都:巴蜀书社2008年版。

③参见罗义俊《宋明理学的几个问题与牟宗三的通释—读牟先生〈心体与性体〉、〈从陆象山到刘蕺山〉续》,载牟宗三:《从陆象山到刘蕺山》第400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1][12][13][25][28][42]钱明.王阳明及其学派论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3][9][10][18][20][24][40]黄宗義.明儒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1985.

[4]见诸焕灿.《王阳明弟子考录》未刊文[Z].

[5]龚杰.王艮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6]颜钧.颜钧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7]转引自吕妙芬.阳明学士人社群:历史、思想与实践[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8][11][16][17][27][29][43][44]王守仁.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14][34]王路平等.明代黔中王门大师孙应鳌思想研究[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

[15][19][23][明]嘉靖.贵州通志[Z].

[21][33][35][37]莫友芝.黔诗纪略[Z].

[22][31][38][39][清]道光.贵阳府志[Z].

[26][32]民国.贵州通志·人物志[Z].

[30][44]四川通志.引《什邡县志》[Z].

[36]田雯.黔书[Z].

[41]牟宗三.从陆象山到刘蕺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45]《王敬所先生文集》卷一《阳明先生图谱序》[Z].

ThePost-YangmingSchoolScholars:InheritanceandFeatures

WANG Luping

Wang Yangming, a Confucian scholar of the Ming Dynasty, undertook instructions for 23 years, advocating ideas on heart and spirit and attracting many followers. After his death, 8 divisions of the Post-Yangming School scholars were formed. As Mr. Wang once stayed in Guizhou, where he set up Schools of Instructions, he cultivated a big number of disciples ther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inheritance and features of the Post-Yangming School scholars, particularly those in Guizhou.

Wang Yangming; Post-Yangming School; inheritance; Post-Yangming School scholars in Guizhou; feature

I209

A

1003-6644(2015)06-0001-24

2015-06-11

王路平,男,汉族,湖南湘潭人,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教授、博士后工作站导师、贵州省易学与国学研究中心主任、贵州省黔学研究院副院长、贵州阳明文化研究院副院长等;兼任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国宗教学会理事、贵州省宗教学会副会长、贵州省阳明学学会副会长、贵州省民族文化学会副会长,贵州省夜郎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贵州省易经研究会副会长等。

责任编辑:杨正万

猜你喜欢

阳明弟子
金阙选仙弟子
高中生物错题集建立的实践研究
阳明公园畅想——纪念王阳明置县平和500年
杲杲冬日阳明暖好时光
话剧《阳明三夜》剧照
--(第一夜 新婚之夜)
弟子规
弟子规
罗阳明:大瑶山里的年轻博士
论泻南补北不可以治痿取阳明
扫净心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