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少数民族青少年韧性素质发展研究
2015-03-20黄亚夫赵守盈
黄亚夫 潘 运 赵守盈
(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贵阳 550001)
贵州为少数民族聚居省份,加之地理特征多为山地与丘陵,在这片土地上世居的少数民族人们要面对较为复杂的自然生存环境。由于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主要以山地农耕文化为代表,少数民族人们的心理韧性必然与平原地区的人们有较大差别。在这种长期的山地农耕文化影响下,贵州少数民族锻炼出了独特的心理韧性强度,这种韧性早已嵌入他们的生活习惯、风俗与文化。这种文化心理烙印代代相传,影响着每一位在贵州生长的少数民族同胞。
目前国内关于韧性的研究才刚起步,由于历史、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差异,以往西方的研究结论是否适合我国青少年,特别是生活在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青少年,还有待进一步验证。为此,本研究以贵州少数民族青少年学生为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探讨贵州少数民族青少年韧性素质的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
一、研究设计
(一)调查对象
本研究结合贵州省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特点,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贵州省少数民族聚居较为集中的黔南、黔东南和黔西南三个自治州的10所中小学,以及2所高校,抽取少数民族学生5000人,发放问卷5000份,回收问卷4687份,其中剔除无效问卷128份,获得有效问卷4559,有效回收率为91.2%。
(二)调查工具
采用潘运、赵守盈等编制的《少数民族青少年韧性素质量表》。[1]量表共36题,包括积极认知、情绪调控、意志行动、家庭期望、家庭关心、家庭和谐、教师支持、同伴支持和社会支持9个因子。验证性因素分析与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该量表信效度较好,总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 а 值)为0.89,重测信度(间隔4周)为0.90。量表采用五级记分,与自己情况完全符合的记5分,完全不符合的记1分。
(三)调查过程
将分层随机抽样获取的调查对象分别在各校进行集中,进行团体施测。研究者主持每次测查,统一指导语。采用SSPS 16.0统计软件对全部数据进行管理和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一)少数民族青少年韧性素质的性别特点
少数民族青少年在韧性素质各因子上的性别差异:
少数民族青少年男生在情绪调控和意志行动上显著高于女生(pfflt;0.001),但少数民族青少年女生在家庭期望、同伴支持和社会支持上显著高于男生(pfflt;0.001或pfflt;0.01);在其他因子和韧性素质总分上性别差异不明显(pffgt;0.05)。
(二)少数民族青少年韧性素质的城乡类型特点
少数民族青少年在韧性素质各因子上的城乡类型差异:
来自城市的少数民族青少年在情绪调控、家庭期望、同伴支持和韧性素质总分上显著高于来自农村的少数民族青少年(pfflt;0.001),但来自农村的少数民族青少年在家庭关心和家庭和谐得分上显著高于来自城市的少数民族青少年(pfflt;0.01或pfflt;0.05);在其他因子上不存在显著城乡类型差异(pffgt;0.05)。
(三)少数民族青少年韧性素质的是否独生子女类型特点
少数民族青少年在韧性素质各因子上的是否独生子女类型差异:
独生子女少数民族青少年在情绪调控、家庭期望、教师支持、同伴支持和韧性素质总分上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少数民族青少年(pfflt;0.001或pfflt;0.01);但在其他因子上不存在显著独生子女于非独生子女差异(pffgt;0.05)。
(四)少数民族青少年韧性素质的是否留守类型特点
少数民族青少年在韧性素质各因子上的是否留守类型差异:
非留守的少数民族青少年在积极认知、家庭期望、家庭关心、家庭和谐、同伴支持和韧性素质总分均显著高于留守少数民族青少年(pfflt;0.001);但在其他因子上不存在是否留守类型差异(pffgt;0.05)。
三、讨论与建议
(一)少数民族青少年韧性素质性别差异的原因
本研究表明,少数民族青少年男生在情绪调控和意志行动上显著高于女生,但在家庭期望、同伴支持和社会支持上显著低于女生。这与已有的相关研究结果并不完全一致。例如,Hannah的研究结果发现,青年女性表现出来的坚韧性要比男性更多。[2]是什么原因造成少数民族男女青少年之间韧性素质的性别差异呢?主要原因应该还是与男女性格差异,以及家庭与社会对少数民族青少年男女生的期望和要求不同有关。这会导致男生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具有更加稳定性和控制力,能够积极调动个人内在资源,灵活处理所面临的压力;而女生性格较之于男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显得更加灵敏、持久,更倾向于寻求和利用外部环境的支持,以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来面对压力和逆境。正如已有研究指出,由于性格、行为方面、情感活动、认知风格及智能发展特点差异使青少年女性在面对压力时,对友情、家庭、亲情依恋程度高于同龄男生。[12]
(二)环境因素对少数民族青少年韧性素质的影响
国内已有关于韧性城乡类型差异的研究结果并不完全一致,如有研究表明城市与农村学生的心理韧性没有明显差异,[13]但也有研究发现农村大学生的心理韧性得分要显著高于城镇大学生。[14]本研究结果显示,少数民族青少年在韧性素质上存在显著城乡类型差异,主要表现为少数民族青少年在情绪调控、家庭期望、同伴支持、个人支持力、社会支持力和韧性素质得分上均是城市显著高于农村,而在家庭关心和家庭和谐得分上则是城市显著低于农村。分析其原因是因为生活方式以及社会资源占有度的不同,生活在城市里的少数民族学生家长对子女的期望程度一般要高于农村家庭,对子女的发展性关注也较高,因此城市学生的家庭支持因素比农村学生好。社会支持力方面,由于城市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相对较好,父母能够为其提供较好的生活学习条件和机会,社会占有资源相对较为丰富,解决问题的渠道也较多,其社会支持力较农村学生要好。同时,生活在城市的学生由于自己的兴趣爱好与家长的期望结果可能会出现不一致甚至背道而驰,此时容易导致其与父母出现矛盾或争吵,使得家庭的和谐方面略低于农村学生。
本研究发现,独生子女少数民族青少年在情绪调控、家庭期望、教师支持、同伴支持和韧性素质总分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这与国内已有的相关研究结果并不完全一致。如有研究结果表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心理韧性高于独生子女学生。[4]但也有研究结果发现,独生子女心理韧性好于非独生子女。[5]分析原因可能是少数民族独生子女多来自城镇家庭,生活条件较为优越,成长过程中家庭对其期望较高,从小到大受到的呵护和教育更体贴和细致,更容易通过来自社会的心理支持和问题解决过程发展出较好的韧性特征。
本研究表明,非留守少数民族青少年在积极认知、家庭期望、家庭关系、家庭和谐、同伴支持和韧性素质总分上显著高于留守少数民族青少年。这与以往研究结果有着一致之处。如有研究发现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积极认知、家庭支持和心理弹性总分要低于非留守儿童。[6]分析原因可能是:非留守家庭不仅能在学习、生活等方面为少数民族青少年提供指导和帮助,还能够给予他们家庭温暖、情感交流及社会支持,使其感受到的心理压力较小,从而促进其韧性的健康发展;而留守的少数民族青少年由于长期与父母分隔,当遇到生活事件时,他们难以得到父母及时关爱、指导和帮助,这种处境不利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对其心理健康存在负面的影响:
(四)相关建议
结合调查结果,可以认为少数民族青少年韧性素质培养应建立一个涉及青少年自身的、家庭的、学校的和社会的整体支持系统,这样才能有效帮助他们走出逆境、健康成长、顺利发展。为此,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具体的建议:
1.培养少数民族青少年个体积极的内在韧性特质。在韧性素质结构中,个体自身的支持力是一个重要的内部因素。其中,个体积极的内在韧性特质是指保证个体在面对生活逆境、创伤、威胁或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能表现出良好应对和适应的内部积极倾向性特质性因素,包括个体的自尊、自我效能感、自我控制感、对经历挫折的认知、情绪控制、乐观和责任感、应对方式、解决问题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行为执行能力和意志力等。这些都是高韧性个体所具备的个性特征。培养少数民族青少年积极的内在韧性特质可通过:一是帮助个体善于发现自己所拥有的资源与外部支持,发展自我安全感;二是帮助个体形成积极的自我感觉、信念、态度等内部力量;三是帮助个体发现和培养人际沟通与问题解决能力、行为执行力和意志力等;四是帮助个体善于和习惯使用积极的情绪调控,因为积极情绪不仅具有激活行动、扩展认知、建设资源和缓解压力功能,也对个体的适应有着重要意义。
2.创设温暖、和谐的家庭环境。少数民族青少年在不利情境下仅依靠自身的韧性特质这种内部保护因素是不够的,还需要来自家庭环境这种外部保护因素提供的支持。家庭环境支持是个体在逆境下实现韧性素质发展的重要保护力量,是个体应对压力时可调用的资源能量库。毫无疑问,家庭是个体成长的重要支持源。在家庭中,早期形成的安全型依恋关系、温暖理解的家庭教养方式、父母的热心与支持性、良好的家庭经济状况、接纳与积极关注、家庭成员间的情感表达与相互信任感等都是帮助个体培养韧性特质、实现韧性素质发展的重要条件。研究表明,父母的关心与爱抚以及温暖理解的家庭教养方式,能够使儿童掌握早期的发展任务和构建更复杂的应对环境挑战的能力,使得他们拥有较好的韧性。通过营造温暖、和睦、具有凝聚力与支持性的家庭环境将有助于个体正确看待问题,有效地处理各种挫折和压力,形成对未来生活的乐观信念,提高应对挫折或不利情境的良好适应。
3.构建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不仅能够保证个体具有可调用的资源,也有助于韧性素质的提高。所谓的社会支持系统主要包括来自学校教师、同学、朋友及社会团体等各方面的外界支持力量。这些社会支持可以是客观的物质支持,也可以是个体体验到的或情感上感受到的主观支持。要构建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一方面要重视学校的人际支持,因为教师的关心和肯定、同伴的理解与帮助能够缓解个体在经历挫折和创伤等其他重大生活压力后的消极心境,促进个体积极、良好的适应和应对。有研究曾指出,在不和谐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儿童,如果能够在学校里得到老师专心细致的指导,并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那么他将比在同样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儿童更有可能表现出良好的韧性。另一方面要注重社会的支持功能,可通过社会机构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人际沟通、人际信任等团体活动来增强个体的人际沟通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在团体中的归属感,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1]潘运,赵守盈,罗杰.少数民族青少年韧性素质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验证[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3,(5):90~96.
[2]Hannah T E.Correlates of Psychological Hardinessin Canadian Adolescents[J].The Journalof SocialPsychology,2001,(4):339~344.
[3]雷 雳,伍亚娜.青少年的同伴依恋与其互联网使用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9,7(2):81~86.
[4]郭 峰,汪志兵.高职学生心理韧性调查分析—以江苏省三所高职院校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31):60~63.
[5]姬彦红.女大学生心理韧性与压力事件、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3,152(2):81~86.
[6]董泽松,张大均.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孤独感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3,34(7):827~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