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放经济中少数民族地区产业体系建设研究——以贵

2015-09-14马黎政

贵州民族研究 2015年12期
关键词:主导产业开放型贵州省

马黎政

(厦门大学 经济学院,福建·厦门 361005)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加速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十一五”时期的专项资金扶持和政策优惠更是带来了少数民族区域整体社会水平的提升。可以说,彻底改变了西部民族区域长期的贫穷落后状态,但也必须注意到我国整体经济发展速度的提升也带来了中东部地区的长足发展,且其发展速度远远超过西部,这就导致区域间的经济差距在发展的过程中被不断拉大。这对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而言,未来的发展步伐只能是更快、更高效,在已取得的成绩基础上通过与中东部经济差距的缩减而实现本区域人民生活水平质的飞跃。对于这一发展目标的实现必须抓住国家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即顺应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趋势,由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转变为内外联动的开放型模式。2010年7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的召开,更是直接提出“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这标志着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区域已经正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1]如何充分利用这一外部发展机遇形成区域竞争优势?在充分考虑西部区域民族特性的基础上如何构建新的、高效的产业体系均是急需解决的关键环节。上世纪60年代,罗斯托基于产业的区域经济贡献提出了主导部门理论,将整个产业体系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即主导增长部门、辅助增长部门和派生增长部门。[2]在此基础上可以更准确地发现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所在,从而采取专门的政策、资金等扶持,加速区域经济增长。至于区域主导产业的理论概念,目前虽然还未形成定论但对于其所应具备的基本特征基本无异议,即该类产业所创造的的产值必须在区域总产值中占据相当的比重、产业自身发展较为迅速、与其他产业间存在充分的关联性、能够通过对该产业结构的升级而助推区域产业体系发展。也正是基于主导产业部门所具备的发散性影响路径,在开放型经济发展环境中,对这一“点”的触发将更能实现对整个区域经济的辐射。那么,如何正确辨认和选择主导产业就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若在区域经济战略制定之初就选择了错误的产业“带动点”,限于产业自身发展空间的局限性自然不具备以点带面的发展动力,也就必然达不到预期的区域发展目标。因此,对于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环境中的主导产业的正确选择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也逐渐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原则以指导人们的实践。基于此,本文拟以贵州省为具体分析对象,以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为环境背景,通过对该省地域、民族特点的分析,探寻出更适合少数民族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体系模式。

一、贵州省经济发展的现状及产业特点

自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贵州省交通运输环境得到显著改善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参考已有研究,分别以ZGDP、ZFIR、ZSEC、ZTHI的变化作为评价地区生产总值、第一、二、三产业生产总值实际增长率的主要指标,[4]通过对贵州省2010-2013年区域产业总值和三大产业产值的分析可以看出:除第一产业无显著变化外,区域生产总值和第二、三产业产值均呈显著上升趋势,即工业产业在贵州省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贡献十分显著;同时,第三产业发展迅速,能够在短时间内对区域经济整体水平的提升产生显著影响,具体见表1。

表1 贵州省生产总值、第一、二、三产业生产总值实际增长率

通过对贵州省当前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也可以看出,以矿产资源开发为主的第二产业在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占据着主体地位,这意味着贵州省当前经济增长的动力多是源于传统工业的助推,以旅游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对于经济的贡献还十分有限。

深入分析经济现象背后的根源所在可以发现,源于区域地域的基本特点首先限制了第一产业的发展空间,由于地处西南高原山地地区,贵州省自古以来就不具备大面积的可耕作土地,这就必然导致农业发展的有限性和难改善性;但该区域矿产资源极为丰富,特别是煤,铝土,磷、稀土等矿产资源的含量极高,从资源禀赋优势来看,以矿产资源开发为主的第二产业必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主体效用,凭借区域矿产资源优势,贵州省整体经济水平得到了快速的提升,而这又为第三产业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基于已提出的主导产业选择原则,对于贵州省开发型经济发展环境下的产业体系构建,应着重考虑的因素主要是:地域地貌特征、资源特征以及民族特性,即主导产业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到未来的发展空间、可利用资源规模以及当地人力资源水平,既要能够实现以点带面的辐射效应,还要满足少数民族居民的特殊文化需求。

二、开放型经济发展背景下的贵州省产业体系的构建

(一)基本思路

开放型经济发展环境中,贵州省的多民族特征进一步加剧了区域产业发展的不均衡状态,在越靠近城市的县域、汉化越彻底的村寨,越容易受到主导产业的辐射和带动,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形成自我的市场优势;而那些地处边缘山区,民族特性显著的村寨,不仅经济基础十分薄弱,还因为沟通交流的不便进一步限制了主导产业发展对其的带动效用。基于此特殊的地域、民族背景,对于贵州省开放型经济产业体系的构建应遵循如下思路:

首先,确定主要的目标辐射区,避免追求“一次到位”的思想,即充分考虑本省的经济基础和资本积累状况,以产业集群式发展模式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逐步推进:优先考虑城市周边经济基础相对较好的县域为目标辐射区域,在实现其经济水平提升后再考虑对更加落后、贫穷山区的专项扶持和发展计划;

其次,在已经初步形成的产业层次划分上进一步注重主导产业区域特色的形成,即在充分认识贵州省优势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该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资源的来源渠道,同时,积极探寻更具生态性的、可持续使用的替代资源。例如,当下贵州省工业产业发展对矿产资源储量的过分依赖就是其未来发展的瓶颈所在,在完善主导产业的过程中就需要专门探寻可循环使用的替代资源,以此实现主导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再次,以主导产业升级为突破口,实现产业链关键环节与贵州省区域特色的有机结合,即使所构建的主导产业兼具区域特色和民族特性,将存在于有限范围内的资源优势扩大为民族优势,再形成产业优势直至最终的竞争优势,这也是民族区域主导产业辐射的主要路径所在;

最后,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居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特殊感情,关注支柱产业发展的生态性和产业体系维持的持久性,以发展绿色产业为指导原则,逐步实现优势资源由矿产资源向旅游、科技等新兴资源的转换,优化提升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的产业结构。

(二)新兴主导产业确立

对于贵州省而言,薄弱的经济基础和有限的发展机会导致其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只能依赖自然资源优势,这种传统工业发展的确能实现区域经济水平的迅速提升,但也会对外界自然环境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长此以往,不仅会激起少数民族居民的反感、抵触情绪,也会因为自然承载力的下降而逐渐散失竞争优势。因此,开放型经济发展环境下贵州省主导产业的确立,应突破单一产业类型的限制,将传统工业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发展置于同等地位,顺利实现区域竞争优势的过渡。

1.以科技发展为契机实现贵州省传统工业的优化升级

鉴于贵州省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产业结构的调整仍然要以工业为主体,但这并不意味着目前的工业发展模式值得推广和维持。事实上,未来的工业发展应更关注于产业链的延伸,即不再满足于工业产业自身的高产值目标的实现,而是要进一步探寻工业产业发展的同时如何才能惠及其他领域。这就涉及工业生产过程的科技性和现代化,只有在实现技术进步的基础上才可能进一步提升资源的开采率和可持续利用率、只有以技术发展为前提才能实现产品的深层次开发、也只有实现了产业链的有效延伸才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最终实现产业的聚集化、规模化发展,也只有完成了该目标才真正实现了资源优势向民族优势和产业优势的转化,也才可以说实现了传统工业产业的升级。

具体而言,贵州省可以《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政策目录》为基本参考,在现有能源产业发展基础上侧重于对下游产业的深度发掘,尤其是高载能产业领域,其自身所具备的基础材料特征保障了产业未来发展的巨大空间。对于贵州省而言,尚处于不具备直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初级阶段,还无法直接参与科技技术含量较高的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但对于其所必须使用的基础材料和零部件则是该省可以甚至是擅长的产业领域,而且也可以通过逐步推进的方式为将来新兴科技产业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对于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应关注于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借助科技手段实现煤电化一体化发展,积极向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等下游产业推进,而这也正是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所倡导的发展路径。

2.将服务业视为未来的新兴支柱产业,深入发掘第三产业的巨大经济助推效应

多民族杂居实现了贵州省文化的多样性,也带来了区域独有的民族资源优势,即区域范围内存在着彼此各异、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对于外来者参观者而言这些民族特色资源都极具参观价值。这也为贵州省经济发展提供了一条完全不同于传统工业的新兴发展路径,即通过对第三产业的发展而实现新的区域竞争优势。

具体而言,抓住开放型经济发展机遇,凭借本身独有的自然风光、人文风光、民俗风情发展极具民族特色的旅游产业,对外充分展示本身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从目前贵州省的旅游业发展来看,虽然已经有了开发成熟的旅游线路但尚未形成产业优势,未来应在巩固已有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发掘新的市场。可将宣传市场由国内扩展至国外;并加强本省的旅游景点、旅游线路间的联系,改变单一路线特征形成立体的网络体系,这有助于提升单一旅游景点的吸引力。同时,注重旅游相关产业的同步发展,已有研究显示来自于旅游业的连带效应是十分显著的:旅游业产值每增加1元,就可实现相关产业产值4倍的增长;而旅游业每增加1个就业者就可带动相关产业增加5个就业岗位。因此,贵州省未来应加强对金融、信息、通讯、餐饮娱乐、市政建设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5]

(三)辅助产业发展方向的确立

虽然贵州省地形主要以高原山地为主,不利于农业产业的规模发展,但特殊的自然环境又造就了该区域独特的农产品种类,这就为区域特色农业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具体而言,未来应以特色农产品种植为主要发展方向,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对传统农业生产过程的改善和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实现农业产值的提升。结合贵州省在中草药生产方面的独特优势,在发展特色农业的同时,可以进一步推进便于运输的医药产业发展。

作为未来产业发展主流的新兴产业也应该成为贵州省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关注部分,但必须意识到该类产业的产生基础就是区域经济发展已达到中等水平,确保传统产业发展已较为成熟,具备“孕育”新兴产业的必要条件。结合贵州省产业发展水平来看,其传统产业发展已基本进入成熟、稳定阶段,已基本具备发展新兴产业的必要物质基础。[6]但与陕西、四川等教育资源更为发达的西部城市相比,贵州省在知识资源、人才资源上较为缺乏。[7]那么,其所选择的具体产业就应该避免对综合知识水平、科技水平要求较高的领域,而是结合自我的矿产资源优势主要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这也意味着贵州省未来的产业扶持政策应多侧重于对自主创新、技术升级等行为的鼓励和提倡。

总而言之,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所提供的是更为开放的市场环境、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高的投资回报;所强调的则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所希望达到的最终目标则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的提升,和区域经济差距的缩减。对于贵州省而言,在如此的开放型经济发展环境中,应积极依托自身已经初步确立的产业优势实现产业链的纵向延伸,依托自身所具有的生态资源、人文优势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并将传统工业产业的升级和新兴优势产业的培养置于同等地位,以此形成更为完善的主导产业发展路径;同时,充分利用现有的优惠政策发展特色农业、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最终实现整个区域的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并进。

四、结语

对于经济基础更为薄弱、发展更为落后的西部地区而言,开放型经济发展所实现的区域经济促进效用将更为显著:将通过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而辐射整个市场,即有助于放大西部地区的产业优势,通过对主导产业的升级、完善而产生以点带面的整体效用。但也必须意识到开放状态下经济发展实现的基本条件也将更为苛刻:不仅要求实现市场的完全开放状态,还必须同时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内外结合的开放格局,这对于传统竞争优势本就弱化的西部地区而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是,要以区域现有产业为基础,克服产业链、价值链较短的具体问题,即继续推进规模较大、实力较强、关联效应较广的产业的转型升级、下游延伸和区域外扩散;

二是,抓住发展机遇结合区域特征促进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并以此为契机实现传统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整体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1]黄朝永.建设内陆开放高地:重庆探索[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

[2] Pollard J., Storper M.“ Metropolitan employment change in dynamic industries in the 1980s,”EconomicGeography,Vol.72,1996,1-22.

[3]袁 野.西部内陆城市发展开放型经济策略探讨[J].China'sForeignTrade,2011,(18):25-29.

[4]肖俊夫,林 勇.内陆开放型经济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2009,(9):41-46.

[5]周 灵.关于成都建设内陆开放试验区的思考与建议[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2,(2):19-22.

[6]王旺青.我国内陆省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现状及问题[J].管理学刊,2011,(2):28-32.

[7]汪建敏,阮静.我国对外开放战略格局的新思路——兼论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J].宁夏党校学报,2009,(6):24-28.

猜你喜欢

主导产业开放型贵州省
贵州省种公牛站
打好“侨”牌,稳中有为——打造江苏开放型经济的“重要窗口”
江苏巩固拓展高质量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新态势
打造千亿主导产业 争创全国一流园区——国家级宁乡经济技术开发区欢迎您
不动产登记地方立法的思考——以贵州省为例
进博会为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注入“中国动力”
贵州省党代会开得最成功
外资流入与资源型区域主导产业升级──以山西为例
贵州省高速公路养护管理信息系统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核心先导区潜在主导产业选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