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

2015-03-20姜丹蓉

贵州民族研究 2015年12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全球化民族

姜丹蓉

(四川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四川·成都 610000)

引言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具有显著的时代性特征,不同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需要因时而变。不同群体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身份和社会影响力,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和改变需要结合群体的特殊性、针对性展开。民族大学生是大学生群体中的特殊群体,独特的民族身份使得民族大学生大都具有强烈的民族情感,且在民族关系和宗教问题上往往极为敏感。而利用民族和宗教问题来对中国进行分化和西化一直是国际敌对势力企图干涉中国内政的一贯伎俩,少数民族大学生很容易成为国际敌对势力挑起争端、实施分裂的目标争取对象,因此民族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从现实来看,民族地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内容滞后、针对性不明显、形式主义等诸多问题,因此新形势下民族地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必须通过内容、路径、方式方法等方面的创新和改变来加强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培养。

一、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境遇

(一)经济全球化拓展了爱国主义的实践语境

传统的爱国主义理念是基于政治和地理疆域划分而形成的意识形态,但是随着世界经济的进一步融合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不可避免成为爱国主义理论的现实背景。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物质文明的变革,使得爱国主义的理论背景拓展到新的范畴,原有的爱国主义内容不能完全对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环境所带来的变革进行解释,而民族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从理论上对经济全球化背景对爱国主义的影响进行合理阐释,因此民族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在内容上有所创新。首先,从地理范畴上来讲,爱国主义教育强调了国家疆域,而全球化背景下世界成为地球村,民众和世界各地发生了更多的联系,世界对于民众的意义正在悄然发生变化,这就使得原本强调国家疆域的爱国主义在思想内涵上和全球化产生了冲突,民族大学生需要从思想上对民族、国家、世界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定位和关系处理有清晰的认知,因此爱国主义必须要在全球化背景下对内涵上进行丰富和调整。其次,经济全球化为个人潜能开发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全球化背景下更强调个人能力的发挥和个人利益的实现,民族学生由于相对封闭的民族环境影响,具有强烈的民族认同,全球化环境下,对于个人利益的强调很容易使其对个人和民族进行强调,而忽略国家利益。[2]由此可见,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在思想内容上形成了新的问题和内涵,对于相关问题必须在全球化层面上进行解释,进行理论方面的创新,才能使民族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更加贴近现实,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二)国际敌对势力对民族地区的分化活动加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越来越突出,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对于大国形象的构建,及其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扩大,显然是一些西方国家所不愿看到的,因此西方敌对势力加紧了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对中国的攻击和挑衅。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的和平稳定和疆域安全,西方国家往往通过插手其他国家民族问题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3]为了遏制中国的强大和统一,近年来西方敌对势力以民族、宗教、人权为借口加强了在意识领域内对中国的分化和西化行为。以新疆为例,新疆是多民族聚居区,与多个国家接壤,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民族关系,以及民族生活和宗教信仰的紧密联系使得近年来新疆地区成为各种敌对势力挑拨民族争端和策划分裂的重要地区,部分西方国家借口“人权”问题多次发表支持新疆分裂势力的讲话和声明就是其对民族地区西化和分化加剧最好的例证。[4]西方敌对势力猖獗的分化和西化行为,意味着当下和未来,少数民族学生可能会在思想意识领域内接受更多的考验,而要使民族大学生在考验面前不动摇就必须使其具有坚强的爱国主义信念。新时期,民族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必须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才能适应现实需求。

(三)市场环境影响民族使命感培养

增加民族使命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最终目标,但是这种使命感的培养往往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体系的经济成分和组织形式更加复杂,民众的就业形式更加多样化,物质基础的多样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社会意识形态也多元发展,形成了社会多元文化环境。在市场经济推动下,民众的思想意识也在随之改变,市场经济的逐利性以及经济发展带来的物质极大丰富在社会上形成了各种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益主义等不良思想,不断腐蚀和冲击着民众固有的思想道德观念。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等相关政策的推进,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市场化程度也在逐渐提高,市场经济环境下民族大学生在各种不良思想意识影响下,对于个体利益更加强调,忽略集体和社会需要等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较为普遍,民族大学生的民族使命感在淡化,传统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对于大学生思想信念的塑造影响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爱国主义教育的强化需求,必须进一步创新和改变。

二、新形势下民族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策略

(一)依托民族文化资源充实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当前全球化的国际背景意味着爱国主义需要在原有思想基础上在全球化层面重新定义。另外,市场经济环境下各种思想意识的滋生,意味着爱国主义教育必须结合现实社会问题进行针对性地充实和丰富,才能使大学生在各种思想意识下形成坚定的立场。民族地区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创新首先需要从内容上进行丰富和充实。对于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内容的创新需要结合民族大学生较为熟悉的民族资源来进行,只有这样,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创新才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和说服力。少数民族地区在历史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民族地区爱国主义资源丰富,对于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创新可以依托民族资源来充实,民族英雄人物、民族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思想、民族的对外抗争史,以及少数民族的爱国主义行为都可以促进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培养。对于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创新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是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深度方面,爱国主义是思政教育的基础,也是核心,是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的思想基础。爱国主义应当是一个深层次的理论系统,只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才能使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具有更多的阐发空间。当前民族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更多地表现在爱国知识的宣传和教育上,对于爱国主义的深刻内涵并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这就使得民族大学生对于爱国主义的理解往往是片面的,不能做到有机地结合和统一。

其次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性方面,不同时代爱国主义的内涵有所差别,对于民众的爱国行为也有不同的要求。新形势下,爱国主义的情境变化意味着爱国主义必须结合时代需要进行创新调整。

再次是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开放度方面,全球化国际环境下,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都主动或被动地进入全球化进程中,爱国主义教育必须放置于全球化环境下来思考,才能使爱国主义教育和全球化达成一致。

(二)利用新媒体扩展爱国主义教育路径

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有赖于不同的教育路径,不同教育路径有不同的教育特征和效果,对于相关教育路径的合理利用可以有效地促进爱国主义教育。当前,课堂教学、专题教育、社会实践等是当下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路径,这些传统路径对于民族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使民族学生在理论上对于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有所掌握,也从实践上对于爱国主义思想进行了阐释和说明,增加了学生的爱国主义体验。对于新时代的民族大学生而言,由于其周围环境的变化,现有的教育路径并不能完全使爱国主义教育渗透于民族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显然这和当前的爱国主义现实需求是不一致的,对于民族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还需要根据当前民族学生的关注方向和信息来源进行教育路径扩展,使爱国主义教育渗透于民族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增强爱国主义教育效果。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发展使民众可以即时获得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并进行信息互动,越来越多的民众通过微信、微博等各种社交媒体进行互动,新媒体已经成为当前民族大学生信息接收的主要来源。新媒体是民族大学生认识世界的新窗口,随着互联网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渗透,意味着民族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也需要因时而变,利用新媒体展开爱国主义教育。[5]新媒体不仅可以有效拓展民族大学生的视野,新媒体路径下爱国主义教育的展开可以使相关教育和民族大学生的习惯特征结合得更加紧密。

(三)依据学生民族特征选择爱国主义教育方法

爱国主义思想形成是历史经验和理论体系的结合,虽然爱国主义行为表现比较简单,但是爱国主义行为的形成是相关理论思想在个体思想意识形态中内化的结果,这就意味着爱国主义教育必然要对相关理论思想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在各种较为抽象、复杂的理论观点理解中,个体才能逐渐在意识观念中构筑起爱国主义的防线。民族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观念形成实际上是一个理论输入、思想内化的过程,抽象的爱国主义理论源自鲜活的爱国主义历史,民族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必须要结合历史资源剖析爱国主义思想,通过鲜活的历史现象理解,从而在民族大学生意识中种下爱国主义的种子。无论是历史资源的理论分析,还是理论观点的形象化处理,无一例外都需要民族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必须改变当前灌输式的教育方式,采取灵活性的教育方法。由于民族文化背景影响,民族大学生大都有较为独特的民族思维方式、民族心理和民族习惯,因此对于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方法的灵活化需要依据民族学生的特征来进行。基于民族大学生的特殊性,相关方法的展开需要以尊重为前提,尊重民族学生的民族信仰、民族习惯和民族尊严,尊重基础上还要促进民族大学生的积极参与。由于民族大学生大都有强烈的民族意识,不愿参与或者难以参与等交际方面的障碍制约了民族大学生对相关教育活动的参与,必须通过各种方式来促进民族大学生对相关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参与。最后是互动,爱国主义在民族大学生思想意识中的生根发芽,有赖于民族大学生的深刻体验,通过各种方式促进民族大学生对于相关活动的积极互动可以有效增加其对教育内容的体验,有助于增强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培养。

(四)结合教育实践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形式

爱国主义思想虽然较为抽象,但是爱国主义行为并不抽象,对于抽象内容的形象化展示,可以使相关教育内容更好地为受众理解和接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培养可以通过教育形式的丰富来强化。具体而言,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形式丰富可以从校园文化、校园活动、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等方面来进行,首先是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文化的建设对于学生思想意识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对于爱国主义思想的融合,可以使爱国主义思想渗透于民族大学生的学生生活中。其次是校园活动,在高等教育阶段,为了锻炼学生的社会参与和活动组织能力,往往会展开各种各样的校园活动,丰富的校园活动为爱国主义教育形式改变提供了更多的机会,特别是民族院校往往会根据民族地区的节俗展开各种活动,这些活动往往会吸引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积极参与,通过在相关活动中对于有关联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有机联结,很容易促进民族大学生对于爱国主义思想的认知和接受。课堂教学是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可在以人为本理念的基础上,灵活改变课堂教学形式,促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增强爱国主义教育效果。最后,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展馆等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可以在形式上进行合理调整和改变,校园教育活动中爱国主义教育形式的丰富化将有效促进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效果达成。

结束语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关系着民族团结和国家的和平稳定,而在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国际形势日趋严峻,物质文明高度发展,少数民族大学生处于文化意识繁杂的社会环境中,很容易受到各种意识形态的冲击和诱惑,因此民族地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和创新,增强教育针对性、实效性,构筑民族大学生的精神高地。

[1]陈丹丹.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公民道德建设的价值分析[J].贵州民族研究,2014,(5).

[2]王雯姝,邓 晖.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的主要视域[J].思想教育研究,2011,(10).

[3]刘 成.影响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因素探析[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2).

[4]贾友军.基于国家政治安全视角下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创新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0,(9).

[5]王志刚.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和途径[J].塔里木大学学报,2013,(2).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全球化民族
我们的民族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多元民族
全球化陷阱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全球化战略必须因地制宜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