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文化建设的认同基础研究
2015-03-20姚洁
姚 洁
(长安大学,陕西·西安 710054)
随着全球文化一体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中西在文化、经济等各种方面面对着极大的机遇和挑战。在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文化自觉性降低,文化冲突加重是影响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文化建设认同降低的重要因素。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文化建设认同是当前工作的关键。在综合考虑之后,笔者认为高等教育文化建设认同的基础研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其关于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文化建设认同问题上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
一、高等教育文化建设认同的理论研究
文化建设认同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人类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结果,处于不同时期的文化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建设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影响。自然环境的影响和自身繁衍的结果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甚至人类文化建设的认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文化建设发展的认同对于民族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却受到现实基础因素的影响,然而,这个现实基础就是民族本身。
高等教育文化建设认同的理论必须建立在文化建设认同的基础研究之上。至今为止,我国的教育界、理论界、新闻界以及政府等各个部门对于高等文化建设理论都有初步的理解。高等教育文化建设认同就是多民族国家人口居民对于高等教育文化实施认同在不同程度上意见的统一。高等教育文化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主要表现特征可以总结为以下四点:1.少数民族的每一位公民都为高等教育的主要对象。在多民族的国家的大背景下,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文化建设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异同之处主要表现在教育对象的选择上,前者是对于少数民族的特指,而后者则是针对全国上下的每一位公民。2.各个少民族的特色文化为教育的主要内容。从民族教育文化建设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角度看,每个民族都必须具有属于自己民族独有的民族特色,如果一个民族因为某些原因而失去了自己本民族原有的特色与味道,那么这个民族也就烟消云散。所以,有保留地继承和发展少数民族独特的优秀文化体系,是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文化建设发展的重要责任和义务。3.主要针对对象为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作为一种特殊的民族主体,其他地区文化建设的提高将会受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水平的影响。所以,当代的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为中心,同时兼顾其他地区的服务方针。4.跨文化教育的基本属性。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文化建设的的跨文化属性是建立在多民族国家这个扎实的基础之上的。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形成了如今多民族包容性文化,逐渐形成多元文化一体化的体系。所以,在这样一个多民族统一文化的大家庭里,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文化不可能成为一种单一的民族文化而独自存在,其本质上就是跨国文化教育的一种内在形式。[1]
高等教育文化建设认同是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在全球化日益加强的大背景环境下,高等教育文化建设的认同显得更加重要。中国由开始的自我封闭式国家逐渐发展为现在的开放式国家是我国不断进步的表现,更是我国文化教育建设成长的象征。进入高速发展的21世纪时期,中国由在封建时期的止步不前到如今的各方面都令人们叹为观止,使得中西在文化、经济等各种方面面对着极大的机遇和挑战。在经济全球化的带动下,各国形成了一个大的加工厂,各国都在发挥着自己的优势,演绎着高等教育文化下不同的角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采取对外开放,使得中国的文化、经济等各方面不断被其他国家所接受,传统文化在继承和发扬的同时,高等教育文化建设不断深入人心。
高等教育文化建设是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纽带。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环境下,每个民族都拥有自己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积淀,即民族文化对于每个民族的存在具有特殊性的影响与意义。文化认同是各民族团结的重要基础,是民族文化得已延续的精神食粮,而高等教育文化则是连接各个民族团结的纽带。随着人们逐渐形成心灵相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进而形成统一的理念的同时,各个民族成员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在不断地交流和沟通中逐渐形成对于高等教育文化建设认同的价值取向。
二、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文化建设的认同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文化建设的认同现状
为了对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文化建设认同有一个比较清晰、科学的认识和分析,本人于2015年3月10 日对于“增强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文化建设认同”课题做了相应的调研工作,在本次调研工作中,共选取七所高校本科生为调研对象,问卷的发放数量达到900份,回收问卷的数量为850份,回收率已经超过94%,其中有316份为少数民族地区的问卷。根据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情况,笔者对高等教育文化建设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认同现状进行分析。
在调查中,对于高等教育文化建设的了解程度,有31.82%的同学选择是十分理解,67.33%的同学选择的是大体了解,有0.85%的同学选择是完全不理解。调查结果表明绝大部分的同学对于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文化建设是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其具体的内涵并非十分清楚。在回答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文化建设对于加强各民族团结起到纽带作用时,有90.34%的同学表示认同,8.24%的同学表示反对,还有1.42%的同学持中立态度。调查结果表明少数民族对于高等教育文化建设的作用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对于当前影响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文化建设认同的主要因素的回答,有52.84%选择“认识不到位”,55.96%的同学选择了“不清楚”,9.37%的同学选择“本民族文化”,10.22%的同学选择了宗教感情。结果表明,大部分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高等教育文化建设认同的影响因素是不清晰的。
(二)影响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文化建设认同现状的主要因素
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多元化就决定了少数民族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价值取向的不同。笔者通过对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文化建设认同的现状分析,发现其主要受以下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1.现实社会环境的影响
首先,在经济全球化这个复杂的大环境下,经济、文化、民族等诸多因素相互缠绕,使人们固有的价值观得以改变。随着经济全球化进一步的加快,高等教育文化建设认同在全球化这个大背景下显得尤其突出。追求动态性、一致性是全球化的标准和本质,而文化认同则是不断地追求接近平稳。高等教育文化建设认同对于现实社会的存在来讲具有重大的意义。其次,社会变革对文化建设的影响。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文化建设认同的危机问题在这个社会转型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加大对于物质水平追求的同时,对于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标准也有了巨大改变。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加快了人们利益矛盾的冲突的同时,也使人们原有的文化建设价值观念得以改变。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随着信息化传播的加快,各种新的社会信息衍生也不断加快,同时,人们对于不良文化建设的约束能力也进一步减弱。在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文化自觉性降低,文化冲突加重是影响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2]
2.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缺失
其一,随着各国文化差异的越来越不明显,文化全球一体化的趋向越来越明显。然而,在各国文化并存的今天,各民族之间文化的相互摩擦与相互碰撞带来了一系列的文化矛盾冲突。面对多元文化的不断加重,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民族思想价值观念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困惑。大学生处于成长成熟的重要时期,对于高等文化建设内涵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认识,需要在大学校园这个环境下给与引导。[5]其二,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不断发展,更多的高校更注外表重物质上的提升,而却忽略了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内在精神文化层面的培养。随着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高等教育文化建设认同的减弱,大学生对于自己人生的价值观念也逐渐减弱,他们对于自己的未来开始变得模糊,对于自己未来的理想不能做出一个较为清晰的定位,致使他们对于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淡化甚至遗忘,最后造成难以弥补的后果。因此,我们得知,传统文化价值观是高等教育文化建设认同的基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缺失将会直接对于高等文化建设认同产生影响。
三、提升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文化建设认同的路径探寻
提升少数民族高等文化建设的认同,对于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高等教育文化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认同路径,总结为以下四点:
(4)强化创新人才培养,鼓励创新人才在华发展。美国一直以来十分重视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对基础科学研究给予大力支持,同时为在美国的高素质留学生创造较为便利的科研或创业条件,高度重视高校在科技创新发展中的推动作用。我国无疑是拥有最多从事科技创新研究和工作人群的国家,在基数优势的前提下,我国应更加关注创新人才的素质和能力,加强海外高水平创新团队的引进,并引导各类创新型企业和科研机构聘用实力过硬的高层次人才,提高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评判标准。■
(一)构建具有民族适用性的“多元一体”高等教育文化建设认同理念
首先,正确地认识高等文化建设与各个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是构建民族适用性的“多元一体”高等教育文化建设认同理念的前提。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由高等教育文化建设发展的趋势可知,“多元”和“一体”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两者都不可或缺。“多元”作为高等教育文化的枝干,是高等文化教育成长为“树体”一体化的必要组成部分。而“一体”则是实现各个民族之间平等关系的重要保障。所谓的“一体”,并非是将所有的各个民族的文化不加区分的简单加和,而是将各个民族各自具有特色的优秀文化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融入到高等教育文化中去,从而对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起到进一步的推动作用。[3]
其次,加强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是构建民族适用性的“多元一体”高等教育文化建设认同理念的关键。少数民族自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之后,不断地加大对于思想教育活动的重视程度。随着“四个认同”教育活动大范围的开展,少数民族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程度也不断加深,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不断发展的趋势告诉我们,只有使广大的少数民族人民对于“四个认同”做到真正的理解和掌握,才能使广大的少数民族的成员的精神和激情得以充分地调动,才能进一步地形成公民意识、集体意识,从而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民族平等和谐意识。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深切关怀下,少数民族地区的马克思主义观教育达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在收到效果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细微的不足之处,这就要求我们要弃其糟粕,取之精华,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教育作为一项长期发展的教育思想工作来对待。[4]
(二)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少数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
第一,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为主体,研究少数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在继承和发扬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的基础之上,积极为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文化建设的交流与研究提供最广阔的文化资源平台。近几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文化的不断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也随之不断加强,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不断兴起文艺品牌的风潮,并制定出进一步进军文艺精品的战略。然而连接这些品牌走向市场的则恰为高校等教育机构,他们为这些品牌的建设、发展提供了大量的高端技术人才。所以说,深入地发展高校文化建设是推进学校和谐发展的前提,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发展相对落后,对于高等教育文化建设内涵的认识不够充分,所以,以社会主义文化为指南,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立足于少数民族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着力打造出别具一格的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构建科学高效的高校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内容体系,开设育人的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高校作为高等教育文化建设传播的主要源头,其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借助其资源优势将少数民族文化的精髓渗透到每个少数民族成员的思想之中去,增强他们于民族文化的意识,进而使他们树立好更高的民族观。其一,高校应该丰富完善民族文化的第一堂课。按照政府和教育机构的要求,将一些民族特色比较浓厚的元素不断地融入人才教学的工作中去,使得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教育得以真正体现。其二,不断地创新民族文化的第二课堂。近几年来,随着教育及民族平等和谐活动的不断开展,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不断开拓一个又一个新的教育建设基地。高校利用资源优势,在民族教育基地不断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建设活动,并积极地鼓励少数民族成员参加,借助一些参加民族博物馆,民族艺术节等活动,塑造民族文化环境,铸造民族文化思想殿堂。
(三)深化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文化建设的认同教育
一方面,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线,加强高等教育文化建设的认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要注重将文化建设的内容与现代生活实际相结合,少数民族的政治理论教育必须在少数民族文化建设这个大背景下,使民族文化的思想内涵与现代的思想行为相结合,树立少数民族大学生科学的民族意识,增强他们的民族责任感。其次,少数民族思想政治理论学习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力求将政治理论学习的第一课堂与实践教学的第二课堂相互结合,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才能更好地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文化建设的认同感。[6]
另一方面,以少数民族人文教育为基准,强化高等教育文化建设认同。实施少数民族人文教育,要注重以人文本,立足于少数民族自身的发展,构建学习、生活全方位服务体系,增强少数民族成员民族意识的同时,使其健康快乐地成长。其次,高校应当根据每个少数民族成员心理和个性上的需求,开设一些促进大学生成长成熟的心理课程,同时,更应该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根据社会人才的需求,使他们成长为新世纪的接班人。
结语
综上所知,高等教育文化建设认同对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文化发展多元化的今天,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全面成长更是提升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文化建设认同的重要力量。众所周知,一个国家的发展和稳定,少数民族的稳定和发展才是关键。因此,作为民族地区的高校,作为培养少数民族人才资源的重要基地,更应该注重培养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文化建设认同问题,为我国培养出21世纪的新型接班人而贡献力量。
[1]周真刚.贵州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5,(2):222-229.
[2]覃敏笑,石新荣.贵州民族教育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的调查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1994,(2):143-149+163.
[3]金志远.论多元文化视域下的民族教育价值取向[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3):218-220.
[4]田夏彪.民族文化认同教育的思维向度[J].理论导刊,2015,(6):76-78.
[5]韩云川.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与弥补[J].科学社会主义,2007,(6):92-96.
[6]陈铭彬.高校民族文化教育的路径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15,11: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