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发展的经济效度分析与研究
2015-03-20黄尚军
黄尚军 郑 勤
(1.华中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湖北·武汉 430079;2.贵州大学 体育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
当前我国社会发展迅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娱乐方式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而逐渐失去了民族的特色。然而,少数民族地区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稳定、巩固和发展,对于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发展与经济协同发展的必要性
(一)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为体育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近年来,随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尤其是,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启动与实施,我国经济发展的目标更为明确、动力更足。强劲的经济发展在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为体育发展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作为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体育发展是我国腾飞不可缺少的动力源泉,经济向教育倾斜是合乎社会发展规律的。2012年以来,随着国家财政对我国少数民族区域倾斜,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文化等基础设施的大量恢复重建,生源增长,我国体育发展出现了快速反弹增长现象。[1]为了保持住跨越式发展的良好势头,立足本土的高级人才成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迫切需要。体育发展这种教育形式直接关联到社会经济的发展,体育发展加强了经济和教育之间的联系,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推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扩大,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促进条件。
(二)体育发展为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优化提供人才保障
基于我国教育系统的整体架构,体育发展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对于人才培养重要一级和核心组成部分。经济社会要全面协调健康地发展,就必须统筹兼顾,大力发展特色体育。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与其他民族相比经济文化发展处于落后的地位。对于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而言,其特色生产与生活方式是教育生长发展的命脉,也就需要大量具有区域精神及地方性知识的人才来带动其发展,这就需要大力发展以培养人才为主的体育。
(三)体育发展与经济协同发展确保民族地区实现稳定
民族地区地处边疆,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尤其是,当下的互联网时代,青年群体尤其是高校学生的民族地区政治认同感趋于弱化,使其自身的政治离心力凸显出来,形成了背离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的思想意识与实践活动。究其原因在于少数民族高校学生囿于社会结构和利益诉求的时代变动,心智模式与行为方式会发生一定改变。高校作为我国民族地区集体主义文化传统的传播载体和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中心,必然要迎接挑战、化解问题。由此,体育发展与经济发展与长期以来在民族地区中形成的较为成熟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一道,成为社会稳定的“一体两翼”,而体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协同性倾向也就更为集中体现出来。
二、经济视域下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发展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民族地区高校教育资源投入不足
从客观上说,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发展的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社会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和社会捐资助学等。从现阶段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在体育发展投资方面的外部比例情况来看,国家财政与地方财政,在近10年时间,将相当于GDP0.04~ 0.07%的比例,投入到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体育发展领域;近十年来,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将1.18%~1.23%比例的财政性教育经费,用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发展支出补充。[1]从实际效果来说,同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在体育发展方面的实际需求情况比较,投入的比例可谓是极低的。可以说,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体育发展支出是当地教育类支出中所占比例最小的,相比中东部较为发达的地区来说,其基本的发展相对落后。同时,公共财政对于弱势群体,尤其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教育经费补偿、补助力度和倾斜度不够,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的教育不公平现象。
(二)民族地区高校面临生源危机
第一,囿于历史地理原因,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和其他地区相比经济基础薄弱,群众文化层次较低,社会发展较为缓慢。尤其是较为偏远的地区,人们对科技知识的应用和传播意识非常淡薄。第二,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从古至今少数民族和自然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相对平和与稳定的从属关系,认为读书对自己目前的生活毫无用处,没有强烈的受教育需求。第三,民众信息渠道比较狭窄,对于国家体育发展的教育教学内容根本不了解,往往把高等学校与技工学校混为一谈,认为学校只是教授某一项技能。基于上述的原因造成了很多高校没有生源或者生源质量相对较低,民族地区的高等学校面临的是严重生存危机。与此同时,中等教育与体育发展相比有较大优势,中等教育投资少、见效快,与体育发展陷入了抢夺生源的恶性竞争之中,根本无心加强自身的专业建设和专业吸引力。各种虚假宣传、随意承诺,甚至通过蒙骗的方式来获取生源,这种在利益驱使下的生源竞争使得整个体育发展呈恶性发展趋势,[2]学生和家长越来越不相信高等学校,这种不信任感使很多家长对体育发展的偏见更深,不愿意让子女到高等学校读书,这无疑也是导致体育发展生源流失的一大原因。
(三)民族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人才需求的不匹配
在西部大开发的带动下,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与科技方面,实现了快速发展,因此对劳动者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大量的新兴产业获得了显著的发展,像民族生态旅游、民族手工艺、民族生态农业,民族医药、民族食品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对掌握民族特色技术的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不断扩大。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在体育发展课程设置方面,只注重基础外贸知识的理论教学工作,对当地特色的文化产品、民俗特色却鲜有介绍。在实践方面,学生也只有在毕业前才有机会到学校下属的小厂进行实习,实习形式也多以观摩为主,其他时候基本没有机会接触实际操作。这就导致民族地区学生失去了强化其特色文化的先天优势,盲目从众,技能单一,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浅薄与琐碎,学生素质和当前的人才需求出现了严重的分裂。
三、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发展与经济优化发展的对策
(一)强化体育发展和区域经济文化融合共生
一方面,教育是一项社会收益、市场收益的准公共产品。因此,从公共经济学角度,教育的成本既需要政府的投入,又需要市场的承担。应当通过政策积极引导,充分发挥经济的杠杆调控作用,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发展过程中,吸引大量的社会资金的支持。自人类文化诞生,教育也随之应运而生,教育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使人类文明得以不断传承,可以说,没有教育的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没有文化的教育也是缺少内涵的。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自古以来就形成了非常丰富的民族文化,这些文化是多层次,多类型,是独特不可替代的,这些文化必须和当地教育相互结合才能实现教育传承文化的目的,所以要想达到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同体育发展的共生发展。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体育发展只有不断汲取当地民族文化的养分才能不断发展,而民族文化也能随着体育发展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完善自己。
另一方面,从人才需求,专业定位等方面来看,体育发展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一是帮助学生走向社会,并适应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变化所带来的不同需求,成为体育发展最终要实现的目的。因此,民族体育发展不能把专业知识的学习作为学生规划的目标,更应当把专业知识能力与实践和社会需求相结合。此外,考虑到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文化特殊性,学校应当在课程设置上既能体现当地文化特色又不失与现代社会发展的结合。二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与相关企业签订合理的生源培养计划,将企业培养与技术院校培养同步进行,未来学生毕业后可以选择直接进入培养企业,这样既可以解决学生的技术操作不熟练的问题,又可以为学校的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三是旅游业近年来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获得了快速发展,这势必会扩大对旅游服务人才的需求,要求相关从业工作者能够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具备更高的技术水平,要加快经营决策与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为了能够与旅游业现实发展更好地适应,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发展,必须重视高水平的管理与营销队伍的建设,确保这支队伍的人才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准、思想解放,精通管理,善于生财、理财。
(二)加大体育发展经济经营机制的整体优化
1.完善政策支持或政府购买服务
一是政府应当尝试加大“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让那些本来处于不利地位的受教育者接受更加公平的教育。二是在产业集聚区周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按照与汉族地区相同的补贴标准对少数民族地区子女进行补贴,包括师资配备与培训、校舍维修、场地提供、设施设备购买等几个方面,对于教学点还可以采用一些专项资金、工程中心的形式进行扶持。三是在条件允许情况下,统一对于公办学校、民办学校和体育发展学校办学的财政支持。从长远发展来看,将这些社会办学力量纳入国民教育的序列,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使他们早日“转正”,这也不失为可取之举。
2.强化企业追加公共服务
企业是社会的重要力量,也是体育发展的主要就业所在,企业的追加公共服务,可以在体育发展的许多方面发挥可贵的正面作用。一方面,要求企业在用人的同时支付一定的公共服务经费,或者加入办学的行列,来解决企业体育发展需求不足问题。另一方面,通过企业改善体育发展的水、电、气、交通、周边环境等等办法,使体育发展在企业追加的公共服务体系中,得到优惠、实惠,减轻负担,提高吸引力,优化资源配置与组合,实现崛起,更好发展,避免陷入“收入水平跟不上→人力资源投入不足→谋生能力差→收入水平更低”的恶性怪圈。
3.鼓励并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办学
民族体育发展应该大力吸引整个社会力量的支持与关注,从政策与体制上不断完善社会力量在发展教育过程中的积极作用。第一,加大体育发展社会资源投入的比例,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在先进的体育发展院校创办方面崭露头角,可以从各个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例如在税收、土地规划等方面均可以制定有针对性的优惠政策。以土地规划部门为例,可以依据公益性用地标准展开规划,要是优质民办体育发展学校属于首次举办的,能够享有免费期、免税等优厚待遇,这样体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资金不充足的问题就会得到实质性的改善。第二,必须根据当地产业发展的现实状况,打破体育发展办学的区域理念,体育发展办学理念,及时掌握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人口教育需求和动态,这样也有利于中央到地方、流出地到流入地政府的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第三,加大对体育发展的投入和扶持力度,适当引导社会资源如企业、集体资产等加入学前资源的办学行列,鼓励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人才需求较多的地区的大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投入资源办学。
(三)完善适应经济发展的体育发展教学改革
1.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重点发展优势产业
要科学配备师资力量、充分分析当地优势产业,不断实现教学与经济相互适应、协调发展。客观上自然条件的差异为不同地域的人们因地制宜地发展了不同类型的经济,为不同的生产活动奠定了基础。为此,第一,要增加受过正规训练的专业管理人员数量,提供系统的旅游业知识,提高服务质量水平,完善营销技巧、营销能力,培养学生主人翁精神;第二,要努力开发少数民族地方特色产品,充分发掘并利用自然人文资源,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2.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突出特色专业设置
首先,要以西部大开发相关要求为依据,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实用型人才培养,加强养殖专业、林果栽培专业、皮革加工专业、手工编织专业等高度重视。其次,以国家对民营企业发展支持的思路为指导,设置电算财会、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及短期培训。再次,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越来越快,民族地区的对外贸易在民族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可有针对性地开设国际贸易、商贸外语等专业。最后,要打破仅仅以产业为立足点的局限,应当对特色专业主动兴办,从而对产业发展产生更好的带动作用,对当地实现经济增长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总之,一定要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专业发展产业,提升教学基地产业化程度,选择产业项目,必须对高新技术、专业特色突出,保证优势能够充分发挥。
3.面向劳动力市场需求,不断丰富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
第一,教材建设与课程设置改革刻不容缓。一是要建立与当地经济、文化、社会相适应的地方课程,加入适合于社区文化发展乡土教材,使学生掌握具体的谋生本领,获得与社会生活相适应的意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二是要在课程设置上重视文化知识的提高,重视向学生传授先进的管理知识与科学技术,让学生掌握实用性比较突出的传统技能。[3]三是围绕支柱产业和特色经济产业,结合国家开展一系列紧缺人才培养工程,探索以专业发展为纽带。第二,教学内容应当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要增加一些关于养殖、种植、管理、维护等知识,同时还需涉及相关法律法规常识;围绕农民增收,加大养殖与种植的品种和技术革新等方面的教学力度,提高经济作物的优质率与商品率。第三,要重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体育发展存在重书本、轻实践的现象,学生操作能力较差,与社会发展以及经济增长需求难以适应。教学内容方面要大力调整,在技能培养方面加大力度,加强理论同实践之间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突出体育发展的“高等化”特征。第四,要调整体育发展面向劳动力市场。波动性、竞争性成为劳动力市场的明显特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体育发展在课程设置方面一定要立足于劳动力市场当前实际情况。
[1]卢洁莹.德国体育发展价值观的演进与启示[J].高等技术教育,2010,(13):P76.
[2]赵兴民.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发展区域适应性过程中的挑战与对策[J].贵州民族研究,2011,(3):P45.
[3]黄 胜,黄育云,惠 圣.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发展改革与发展的思路[J].高等技术教育.2010,(10):P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