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及传承的社会文化功能
2015-03-20李海峰程丽云
李海峰 程丽云,2
(1.吉林大学 哲学社会学院,吉林·长春130012;2.佳木斯大学 人文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赫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据最新人口普查统计为5354人(2012年)。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流域一带,其先民可以追溯到生活在此区域的勿吉、挹娄、肃慎等古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赫哲先民创造了以渔猎文化为核心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传统工艺技术中的鱼皮制作技艺于2006年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赫哲先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一、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及传承
赫哲人世代生活的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流域,拥有丰富的鱼类资源,这不仅为赫哲先民提供丰富的日常饮食所需——鱼肉,也是赫哲先民的主要衣着来源之一。《皇清职贡图》卷三记载赫哲人“衣服多用鱼皮而缘以色布。”《赫哲风土记》也记载:“寒时著狍、鹿皮,暖时则以熟成鱼皮制衣服之。至鱼皮熟成,则软如棉,薄而且坚。”[1]因此,赫哲人在用鱼皮制作衣服的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一套奇特、复杂的鱼皮制作技艺,其工艺流程可示意如下:选料→剥皮→熟软→剪裁→缝制→装饰。因不同种类鱼皮特质存在差异性,在选料时也是有差异的。用做鱼皮线的,可选用胖头、狗鱼、捣子鱼等鱼皮;做套裤或裤子的,可选用槐头鱼、胖头、狗鱼等鱼皮;而赶条鱼皮可做衣裤,也是靰鞡的原料;做衣服的鱼皮材料,多选用鲑鱼(大马哈鱼)鱼皮;鲟鱼皮既可做衣料,又可做皮条。剥鱼皮的工具是木制的小刀(现在多用钢刀),在鱼头身相接处横向划一周,再顺鱼腹竖向划剥。这种划剥,技术性极强,只须穿透鱼皮,而又不刺入鱼肉。将剥取的鱼皮烘(晾)干后,放在木槽中,用无锋铁斧或特制的木斧捶打,直至鱼皮变软。鱼皮熟好后,用采集来的红、兰、黄等色的野花,染成各种不同颜色。然后根据日常实际需要,心灵手巧的赫哲妇女将剪裁好的鱼皮缝制、装饰成不同用途的生产生活用品。据记载,北纬45°以上地区居住的民族有鱼皮制作技艺的传统,但唯有赫哲族延续、传承下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以及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都显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族、国家乃至世界历史的舞台上都占有重要位置。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博物馆、研究部门、政府职能部门、传承人等在鱼皮制作技艺的保护传承中发挥了各自不同的作用。博物馆主要是收集、保存、展示赫哲族鱼皮制作成品,属于“静态”的保护与传承。研究部门通过文献整理、田野调查、工艺研究等工作,厘清了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的形成与发展,他们的工作推动了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并为政府提供咨询。政府职能部门在“非遗”项目遴选、申报、保护及传承人培养等方面,发挥其宣传、协调及指导作用。传承人是鱼皮制作技艺传承的核心,他们在传承中起到了主体作用,据统计,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4人。正是由于上述机构及个人的合力作用与良性互动,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这一古老而传奇的手工技艺才得以合理保护与科学发展。
二、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的社会文化功能
(一)传承文化与民族认同功能
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在传承民族文化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在增加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北纬45°以上区域,许多古老渔猎民族有衣鱼皮的历史,但经历漫长曲折的文明演变后,只有赫哲族延续、保留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鱼皮制作技艺俨然成了赫哲族的标识。提到赫哲族,人们马上会联想到栩栩如生、制作精美的鱼皮工艺品;提到鱼皮制作技艺,人们头脑中闪现的是赫哲族的生活图景。目前,鱼皮制作技艺作为赫哲族特有的文化事项,是赫哲族文化的重要方面,具有划分族群意义,又可增加民族归属感。赫哲人在制作鱼皮制品时,从图案的设计到具体加工过程,实际上是民族历史记忆再现过程。如自然界的一草一木,水中的鱼,天上的鸟,山林中的野兽,都可以作为鱼皮制品的设计图案,这既是将赫哲先民的生活场景“形象化”成图案艺术,又体现赫哲先民的万物有灵信仰。可以说,赫哲人在鱼皮制作技艺中感受民族文化,通过“这种具体、直观的方式能为人们提供直接的精神寄托和情感归宿,从另一侧面加强民族认同感。”[3]
(二)实用与适应性功能
“对于需要穿衣的人来说,获得服装的最简便的方法,就是从树干上或野兽身上撕下皮来穿在自己身上。”[4]赫哲先民为解决蔽体、防寒等需要,采取的即是此法。《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记载:“赫哲人的衣服,夏用鱼皮,冬用兽皮制成。”[5]赫哲族先民栖息的三江流域一带,鱼类资源丰富。“以回游为生,闻名于世的大玛哈(鲑)鱼为最著称,也常捕获每尾几百斤甚至千斤重的鳇鱼和鲟鱼。比较普遍出产的有鲤、鲇、鲫、鲩、白鱼、槐头、赶条、鸭嘴鱼等。这里也盛产‘三花’和‘五罗’等多种鱼类。”[6]赫哲先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食鱼肉,衣鱼皮”,享用着大自然的恩赐。尤其是北纬45°以上区域所产的冷水鱼皮具有一定的韧性和厚度,比较耐磨,适于在生产、生活中应用。
从《皇清职贡图》的记载可知,北方民族有用鱼皮做帐篷的,“宁古塔之东北海岛一带……以养角鹿捕鱼为生,所居以鱼皮为帐。”[7]苏联A.B.斯莫里亚克在文中介绍了鱼皮船帆:“在该岛(按:萨哈林岛,即库页岛)西岸的尼福赫人使用自己制作的木板船……这里我们所说的‘舢舨’船,是阿穆尔式的大型平底船……过去的船帆是四角形的,用鱼皮制作而成。”[8]但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是鱼皮服饰,赫哲“衣服多用鱼皮而缘以色布,边缀铜铃,亦与铠甲相似。”[9]鱼皮制成的衣服有轻便、保暖、防潮、防水、耐磨等优点,与赫哲先民的生产生活环境相适应。如寒冬时节,赫哲族男子穿着鱼皮靰鞡外出打猎,走在冰路上不滑,不结霜。但随着与汉、满等民族接触,棉布代替了鱼皮衣料,凌纯声先生于民国十九年到松花江下游做田野调查时,即已发现“今日鱼皮衣服已不多见,惟鱼皮绑腿、鞋子、套裤及口袋等用之者尚多。”[10]
(三)审美与装饰性功能
赫哲人在制作鱼皮制品时,将自己的审美理念与情感蕴含其间,凭借着不同种类的鱼皮在颜色、纹路、韧性等方面的差异来拼接缝制。“使制作的服饰既有色彩变化又有肌理效果和对称的装饰韵味,最大限度地发挥了鱼皮所特有的天然材质的特点,从而使其自然古朴之审美意识得到进一步展现和升华。”[11]
另外,赫哲人习惯用“形象化”的自然物对鱼皮制品进行装饰,他们认为某些自然物不仅是神圣之物,具有祈福消灾作用;而且还有幸福、吉祥的寓意,赫哲先民已具有了古朴审美意识。比如,鹰在北方各民族文化中被称之为“善神”,鹰也成为美的化身。因此,赫哲人在做结婚礼服时,将鹰图案贴(绣)在上衣的背部,期望保佑平安。为达到装饰及美化的效果,赫哲人还用野花等自然植物自制染料,将鱼皮染成蓝色、红色、紫色等彩色。鱼皮制作技艺的材料均取自大自然,体现了赫哲先民对人与自然和谐的朴素追求。
(四)教化与情感纽带功能
在传统社会中,赫哲族女性不仅要照顾家人的日常饮食起居,而且要掌握鱼皮制作技艺的整套工序,从《皇清职贡图》所载“赫哲妇女捶制鱼皮”图,可窥见一斑。赫哲妇女将熟制好的鱼皮依据其纹理、颜色、韧性等来缝制不同用品,繁琐而精致的工艺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才能运用自如,可见,是否能熟练掌握鱼皮制作技艺也成为评价赫哲族女性的一项重要指标。
赫哲女子从孩童时代起就目睹了母亲熟制鱼皮到拼缝、装饰鱼皮制品的全过程,到年纪稍长即可帮助母亲做些辅助性工作,如剪贴装饰性图案,到成年时即能完成整套鱼皮制作工艺。这不存在真正的拜师,也不曾有什么正式的训练,更多的是耳濡目染,这与现在掌握鱼皮制作技艺稍有不同。另外,邻里之间不时在一起交流鱼皮制作技艺,如鱼皮纹理的搭配、纹样的选取等,或在一起制作。因为有共同的居住环境、文化背景,在日常的频繁接触中,“易于促成相同的文化心理结构,进而创造并承受相同文化背景下萌发的地域性民族传统工艺。”[12]邻里或家庭成员之间既交流制作工艺技术,又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场面非常温馨、和谐、愉悦,增进了家庭成员及邻里之间的感情。
(五)文化符号与经济功能
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是在以渔猎文化为基础的社会环境中孕育、产生的。现在,对于赫哲族民众来说,传统的渔猎生产活动已远离人们的日常生活,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手工制作的鱼皮制品已不再是以前的日用品,而成为工艺品或旅游产品。从某种程度来看,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实际上便成了一种“文化符号”。按照符号学的理解,符号可以被看做是一种表示成分(能指)和另一种表示成分(所指)的混合物。那么,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是否具有这种双重性呢?上文已经谈到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的工艺流程,人们在观察其制作流程或欣赏其制成品——工艺品时,对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形成了自己的感性认知。其实透过文化符号的表象,我们还可体会到更深层的意蕴,即赫哲族远古居民生活在依山傍水的地理环境之中,受当时的认知水平、生产能力及交通的限制,人们只能在活动区域内获取生活必需品,这也是赫哲人“衣鱼皮”的原因所在。进而催生了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这一传统手工技艺,并把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然观念、审美情趣等蕴含其间。因此,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作为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既含有符号的能指方面,也含有符号的所指方面,已成为赫哲族的一种文化符号。
在信息化时代,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的文化符号功能日益突出。人们通过新媒体传播途径,不必亲自到赫哲族地区,也可了解、认识其民族文化的具体事项,如在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网站,可通过播放的视频资料了解其工艺流程,也可通过展示的工艺品图片,欣赏制作者的独特构思、高超技艺。作为民族的文化符号,不仅使外界对这一边疆民族有了崭新的认识,同时对民族自身而言,通过这一文化符号,也找到了感情纽带和心理归属,进而增进民族认同、国家认同。
现在,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虽然作为一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保护、传承,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其工艺流程出现了分工化倾向。笔者在赫哲族聚居区调研获知,人们很少自己熟制鱼皮,而是通过购买熟好的鱼皮来从事具体的艺术创作或产品加工。因此,在当地以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为中心,逐渐形成了一条产业链,从熟制鱼皮、设计加工鱼皮工艺品到生产辅助性产品、销售鱼皮制品等环节都有独立经营实体。
三、结语
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是赫哲族渔猎文化的产物,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的实用性、适应性、教化等功能渐渐淡化。但作为赫哲族的标识性符号,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不仅应予以保护,更应有效地传承下去。
其一是保持文化多样性的需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多样性宣言》中提道:对人类来说,文化多样性与生物界中的生物多样性一样重要,都起到维持平衡的作用。作为人类的共同遗产——文化多样性,应从长远利益考虑予以承认和保护。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是我国多民族文化花园中不可缺少的一朵,对其实施科学保护,采取长效传承机制,将有利于保持文化生态平衡。
其二是发展民族经济的需要。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作为赫哲族聚居区的文化亮点和象征符号已被纳入旅游经济开发的行列。在政府的引导、媒体的宣传及旅游者的亲身经历,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及产品为愈来愈多的人所赏识。这既有助于推动地区文化产业经济的发展,又增加赫哲族地区居民的经济收入。
总之,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是赫哲族民间手工技艺和传统文化的结晶,它运用天然原材料制成,其图案、色彩及缝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是赫哲族的标识性符号。因此,在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中,保护赫哲族这一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其在传承民族文化、增加民族认同、保持文化多样性和发展经济等方面的社会文化功能,具有重要及深远的意义。
[1]转引自张旋如等.北方民族渔猎经济文化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52.
[2]赵世林.论民族文化传承的本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3]吴大旬,刘 慧.从牯脏节看苗族的民族认同[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6).
[4](英)爱德华·B.泰勒.人类学—人及其文化研究[M].连树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19.
[5]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80.
[6]《赫哲族简史》编写组.赫哲族简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3.
[7](清)傅恒.皇清职贡图(影印本)[M].沈阳:辽沈书社,1991:238.
[8]A·B·斯莫里亚克著,冯季昌摘译.下阿穆尔及萨哈林岛各民族的夏季交通工具[J].黑龙江民族丛刊,1988,(2).
[9](清)傅恒.皇清职贡图(影印本)[M].沈阳:辽沈书社,1991:256.
[10]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81.
[11]刘 敏.赫哲族历史文化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124.
[12]万辅彬,韦丹芳,孟振兴.人类学视野下的传统工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