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可持续性看黔东南传统苗族民居

2015-03-20龙玉杰

贵州民族研究 2015年12期
关键词:黔东南村寨苗族

龙玉杰

(贵州民族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

建筑的原始本质是满足人类遮风避雨、健康生活并延续种族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的本质已经与可持续性发展密不可分。依照不同建筑概念出现的先后次序,可以看出人类对建筑认识的不断进化。

1994年,首次出现“健康建筑”一词。健康建筑是利用现有的对环境和健康有益的材料建成的,它向人们提供一个清洁而舒适的室内环境,而且与自然、社区和整个环境相协调。它包括五个方面:居住人的健康;能源效率;资源效率;环境责任;可承受性等;1998年,绿色建筑则强调了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1999年,生态建筑包括了健康、能源与资源节约、生态循环与顺应地域环境四个方面的意义,以人、建筑、自然和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2000年,可持续建筑的理念就是发展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影响后代人满足他们自身需要的能力。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但是层次与侧重点不同。我们不难看出,对建筑本质的认识由遮风避雨的基本功能发展到人类世代发展的可持续性。

黔东南独特的自然环境形成了当地苗族民居多样适应性,它是考察该地传统建筑的可持续性的良好背景。概括起来,黔东南苗族民居的可持续性表现为四个方面:生态选址,节地思想,自然环境的保护,气候的适应性等。

一、生态选址

基址的选择是生态建筑活动和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步骤。“风水”选址理论避开其迷信的一面,它实际上是现在成为地理学、气象学、景观学、城市建筑学等学科的综合体现,是一种从整体上把握建筑选址、规划和营建的学说。[1]按照“天人合一”的整体性朴素生态观,既要选择良好的地质地貌,还要选择良好的水文、土壤、气候,并且使村寨与宅基地同耕地、山林、植被、水源保持有机的协调和和谐,呈现出“人、建筑、自然”三位一体的完整性、协调性。

苗族在历史上由于受统治阶级的镇压与驱赶,他们多数选择居住于高山地区。即便在和其他民族聚居,苗寨也多位于山脚、山腰以及山顶,聚族而居,自成一体。苗族人民为了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求生存,必须选择生态环境好的地方安居,而且要妥善处理好安全防卫与耕种的矛盾。[1]基于上述因素,苗族的村寨选址原则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水源方便。水为生命之必需,离开水,任何生命都无法延续。苗寨多数临近水源,如在河岸,山洼,有的临渠伴泉,有的邻井借涧。同时,还要注意山洪的危害,利用一定坡度的自然沟壑以供排泄。

其次,背靠大山,正面开阔。背靠青山,有大面积的基地供生活与生产,前方空间开放,空气流通,背面挡风,阳光充足,有利于在村寨周围培植绿化系统。

第三,地势险要,有土可耕。历史上苗族人民一直被其他民族欺压,在村寨选址上多数考虑防卫敌人的因素。有的苗寨选在山巅、垭口等地势险要之处,居高临下,利于观察、防守和退撤。而且,村寨附近要有可耕之土,以便种植庄稼供生活之需。

二、节地思想

苗族半边楼是指房屋一部分架空,另一部分搁置在坡崖或地面上,形成了半地半楼的特殊形式,它具楼居高敞的特点,又具地居方便的特点,能适应地形,利用坡地空间。它利用山区陡坎陡坡等特定地形地貌,在陡坡、岩坎、峭壁等复杂地段建造,体现利用地形、争取空间的思想,以最经济的方法创造合理的居住空间。[3]

修建时,开挖斜坡为上下两层地基,形成两极大台阶。这样可以减少土石方的开挖量,又能使居住层达到预想的面积,充分利用当地的特殊地形地势。半边楼分阶台面小,只需削去表土,略加平整,地基就算辟成,与全干栏相比,土石方工程量大大节省。

由于用地紧张,苗族先民常常采用各种方法来扩大居住空间,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增加楼层。苗族居民把干栏建筑“人居其上,畜居其下”的二层建筑形式增扩至三层甚至四层。(2)逐层出挑。占地面积不变,二层以上各层逐层出挑。出挑方式较灵活,可以是沿山墙面出挑、也可沿正背面出挑、也可沿建筑四面同时出挑,扩大使用空间面积,形成“占天不占地”的格局。(3)增建披檐,增建开间,发展为横向长屋;采用架空、悬挂、叠架错层等处理手法来适应复杂的地形。

三、自然环境的保护

苗族先民一方面通过“生气”之地是外部表现,即郁草茂林来寻找良好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又通过广植林木或保护山地林木来获得好的风水,营造理想的生存环境。因此,在人们的风水意识中经常有保护“龙脉”的意识,并且将这种意识转化为有目的的保护山林的行动。

苗族对绿化非常重视,他们很早就认识到林木绿化是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的关键。苗族植树造林蔚成风尚,所有寨落都有绿化的培植。这既为环境增色添姿,又利于水土保持和改善了小气候,提高了生活空间环境质量。

苗族最突出的绿化方式就是培植风景树。风景树也称“风水树”或“保寨树”,风景树高大粗壮,姿态优美,成为一个寨落的标志,常常被神化作崇拜的对象。许多寨子的风景树几乎都有上百年的树龄,不管出现什么乱砍滥伐的现象,风景树都可幸免于难,安然无恙。

第二种绿化方式是培植果树,他们利用房前屋后的空地、以及道路两旁和菜地周边的土地来培植果树,如李子树、樱桃树、杨梅树、柿子树等,既可以美化村寨,又可以在季节到来时品尝鲜美的水果。

第三种绿化方式是在离村寨较远处的农户自留地种植杉或松等树木,一般家庭在孩儿出生后种植杉木,待其成长为成年人成家立业时,即可砍伐先前种植的树木作为建筑材料为其建房成家。

四、气候的适应性

黔东南自治州地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的特点。年平均气温14—18摄氏度。地方建筑材料是当地自然环境下形成的自然资源,具有适应当地气候的物理特性。

苗族民居建造中常用的材料是木材和石材,还有杉皮、竹子、芦苇等。苗族聚居地气候温和、空气相对湿度大,适宜树木尤其是杉木的生长,人们就地取材,杉木就成为房屋主要构件的建筑材料。近年来在缺少杉木的地方也有采用松、枫等杂木的,这些材质力学性能好,经久耐用,一般木结构房屋寿命至少可以达百年以上。石材常用的有毛石、料石、卵石,主要用于屋基、堡坎、柱础部位。石材在当地也是非常丰富的,除了开采一些必要的毛石、料石以外,一般就地取材,到附近河滩上收集大块卵石,尽量减少人工开采。

苗族民居建筑离地而建,下部以竹木石等作支柱架空,上部主体置于底架上,居住面抬离地面,其构造特征是立柱架屋,空间特征是上实下虚,属典型干栏式建筑。干栏式建筑的形式很好适应了湿热气候:底层架空有利于建筑排水排涝和通风透气。大坡屋顶非常注重通风透气排雨,深远的挑檐则有利于遮阳及挡雨。屋顶一般依照一定间距钉椽条,后将小青瓦铺置之上,透气性很好。三层是阁楼层,作为贮藏物品之用,因采光及通风需要,两面山墙一般不做围护,底部湿热空气较容易排出,空气交流顺畅。

传统就是经验的积累,能积累就是经得起自然的选择。传统民居的发展过程就是其建筑经验形成和完善的过程,这些经验经过长期的的历史考验,为无数代人修改和提高,在继承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既体现了当时用当地最经济的材料得到了最大的舒适,又体现了人与自然直接而又融洽的和谐关系。

黔东南苗族传统民居巧妙通过对环境的适应性既满足了一定舒适性的要求,又通过提高其构造技术、发展地方材料和推广新能源等手段,从而改善民居的人居环境,延续和发展地域建筑特征。

[1]冉茂宇.生态建筑[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2]龙玉杰.论黔东南苗族民居之现状[J].建筑与发展,2013,(10).

[3]罗德启.贵州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黔东南村寨苗族
苗族蜡染
遇见黔东南
诗书画苑
无蚊村寨丁屋岭
寻味贵州——黔东南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村寨——海坪彝寨
特色村寨
苗族民歌
苗族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