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化视角下贵州少数民族节日文化发展研究——以苗族姊妹节为例

2015-03-20

贵州民族研究 2015年12期
关键词:台江县苗族产业化

李 茜

(吉林大学 珠海学院,广东·珠海 519041;珠海市精神文明建设研究基地,广东·珠海 519041)

一、前言

自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这一文件中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完善相关文化产业法规政策,强化文化市场建设,丰富文化产业形式,促进文化产业大跨步发展,文化首次被提到产业的高度,“文化产业”正式地进入人们的视野中,国内各级政府部门对于文化产业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积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促进我国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此外,文化产业的高度发展不仅体现在国家的战略性发展政策方面,在经济发展的定量数据支撑方面也有体现。据统计,2008年国家成立文化产业专项基金,截至目前这项基金已经累计安排百亿元,累计支持项目超过2000个。相关文化产业项目,例如“印象刘三姐”、“西湖印象”等已经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和认可,文化产业的经济属性凸显。

贵州作为一个多民族省份,丰富多彩、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加之复杂变化的地理形态使得该省的文化别具一番风味。近年来,贵州省旅游局推出的“多彩贵州”系列主题宣传活动更是为贵州的文化旅游在全国赢得了声誉,为贵州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营造了优质的文化发展软环境,有助于贵州省旅游业的大跨步发展。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少数民族节日文化

节日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文化的概念一样,节日文化的定义也是各有千秋。但总体说来,少数民族节日文化是在少数民族人们的生活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有相对固定的日期和场所的有形的和无形的民俗活动,是一种民族文化记忆。具体表现为少数民族的传统故事、习俗、服饰、音乐等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地域特色的少数民族各种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等。

(二)产业化

产业,顾名思义是一个经济学名词,具有鲜明的经济和市场属性。化,表示食物或者形态的动态变化过程。因此,产业化即将目标对象物按照经济市场规律进行运作,在市场化大背景下追求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在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化层面,产业化更倾向于追求文化的社会效益。

三、产业化背景下的贵州少数民族节日文化开发现状

贵州省独特的地质地貌和地理位置、众多的少数民族群落使得其成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最多的省份。在当前的经济大发展条件下,如何以产业化的角度开发和保护少数民族传统的节日文化,使文化发展带动起经济增长成为贵州省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选取了少数民族节日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苗族姊妹节来分析目前贵州少数民族节日文化的开发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贵州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资源

贵州省处于我国西南腹地,地理位置相对闭塞,经济条件也相对滞后于我国的中东部区域,正因为此,境内少数民族节日文化得到了良好的保护和继承。据不完全统计,贵州省现有的少数民族节日有大大小小400多个,节日集会地点多达1200个。其中,著名的有苗族的“姊妹节”、“芦笙节”、“苗年”“牯藏节”,布依族的“布依年”、每年六月六的“查白歌节”,侗族的“歌洒节”、“侗年”,土家族的“吃新节”,彝族的“火把节”等。

贵州流传的古话“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正是描述当地少数民族的节日文化丰富。在贵州省一年里几乎每天都有少数民族同胞在过着传统的节日。在这些节日中,少数民族同胞们更是展示了他们祖辈们流传下来的悠久、独特的饮食文化、民间工艺、宗教信仰以及服饰文化等。这些独特而又丰富的节日内容给贵州省的旅游开发带来了宝贵而又独特的基础条件。

(二)产业化与贵州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资源

文化产业化发展并不是简单的文化与产业的累加,也不是按照传统的产业化经济发展方法来发展文化产业,这里的文化产业是在国家文化产业政策指导下,在遵循市场化经济运作规律下,开发那些满足人们新鲜感或者追求物质文化生活的文化活动。具体到少数民族文化,文化产业主要是指少数民族舞蹈、饮食、宗教、民间曲目、异域旅游资源等。

从传统文化资源的传承和保护的角度出发,少数民族节日活动是民族特色文化的一种传承形式,不应该对其进行产业化开发、销售。在经济大发展的浪潮下,少数民族节日文化受到了空前的威胁,我们更是应该对其进行保护。但是,从经济全球化发展视角出发,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离不开社会人的承载,换言之,现存的文化资源是适应了现阶段市场环境土壤的,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可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业化发展的。因此,产业化发展少数民族节日文化主要是通过丰富传统节日文化的衍生品,深度挖掘其衍生价值形式,进而对其进行市场化、产业化发展。

(三)贵州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开发现状——以苗族姊妹节为例

位于黔东南州台江县的苗族姊妹节是目前贵州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较好的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

1.开发苗族姊妹节的基础条件

(1)交通可达性好

姊妹节举办的地点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苗族人口占台江总人口的97%之多。台江县内交通发达,320国道、65号高速公路均由该县经过,乘车由贵阳市出发3个小时抵达。

(2)童话传说具有吸引力

相传,苗族姊妹节源自苗族叙事诗《娥娇和金丹》。台江县一个地方有800个姑娘找不到婆家,另一个地方的800个单身汉又苦于找不到姑娘结婚,老人们就用娥娇和金丹的故事,让这800个单身姑娘请800个男青年过来吃姊妹饭,最后大家找到自己的意中人,喜结连理。从此就有了以找寻心上人为活动目的的吃姊妹饭的姊妹节活动。

(3)节日文化性强

姊妹节期间,姑娘们利用节前准备好的酒菜和姊妹饭款待应邀男宾,他们踩鼓、吹笙、喝酒、对歌,在对歌期间,姑娘向前来索要的男青年送出准备好的姊妹饭。节日活动一般延续举办三天,活动形式有踩脚鼓、吹芦笙、斗牛、赛马等,不胜壮观。节日充分展现了苗家的服饰、饮食、歌舞等传统的特色民族文化。

2.姊妹节开发现状

在政府层面上,当地政府切实做到对民族文化开发保护有法可依。黔东南州先后出台了《民族文化保护办法》、《民族文化村寨保护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律法规,来指导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开发和保护。同时,从自身教育实际出发,注重文化的传承发展,将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列入各年龄阶段学生的素质教育中,促进现代科技人才与传统民族文化的接轨和进一步发展。另外,组织专家编纂了相关的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书籍,将苗族歌舞、姊妹节等传统文化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在文化产品保护方面,台江县建立了苗族歌舞文化的录制音像资料室、歌师档案室,成立了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和歌舞、刺绣、银饰艺术之乡来保护民族节日文化。对工艺传承者——民间工艺匠人的保护,台江县主要是评定工艺师等级,充分尊重其专业性,给予最大的放权、经济补贴和鼓励政策。另外,在台江小学教育中,学校有专门的苗语老师,学生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就要学习苗族传统歌舞,以此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

在产品开发方面,全县抓住国家生态旅游发展契机,不断完善苗家接待、苗族歌舞表演,不断优化景区节日文化节目质量,丰富和扩大台江苗族刺绣、银器等的制作规模,借助姊妹节等不断提升全县的知名度。

(四)贵州少数民族节日文化开发现存问题

1.旅游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就贵州省台江县而言,台江县的旅游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县内的旅游基础设施却没有达到相应的接待水平。目前,台江县的旅游住宿设施还是以家庭旅馆为主,旅馆内条件不能完全满足来这里旅游人们的要求。台江县饮食卫生条件有待提高,全县不具备接待大规模旅游团的相应设施。另外,台江县的工艺品店档次较低,大多数工艺品在地摊销售,销售规模小,且难以体现工艺品的文化价值。

2.民族节日活动的游客参与度有待提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的旅游者很注重旅游的参与度和体验性,尤其是节日文化活动更应注重旅游者的参与度。但台江县节日活动安排经验不足,经常出现游客等待节目或错过节目的现象。另外,节日活动过程中,当地景区开发经营者没有充分考虑游客参与部分。

3.当地居民的旅游发展意识有待转变

随着经济市场化发展,当前的很多少数民族节日文化传承出现问题,年青一代的少数民族当地居民已经不知道传统的节日习俗和节日来历,他们只是从众地过节,却不知其所以。当前很多的少数民族节日传说、民间工艺、歌舞等只能从少数民族书籍中查找,或从老一辈当地居民、导游口中获得。

四、开发贵州少数民族节日文化的几点建议

在产业化开发少数民族节日文化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方法得当,保护和开发并举,保护为主。

(一)完善基础旅游接待设施,美化旅游发展环境

旅游基础接待设施是一个旅游地长久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具体来说,贵州省在大力发展节日文化旅游时应该注重改善当地宾馆、酒店、农家乐的饮食、居住环境,提高当地的卫生环境条件,完善旅游公厕设施,强化旅游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和能力,改善当地的交通可进入性。通过这些旅游基础设施的改善,为吸引大批旅游者做好坚实的旅游硬环境设施基础,充分做好产业化发展少数民族节日文化资源的准备。

(二)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节日文化的宣传和保护力度

在产业化发展背景下,优质的产品加上良好的包装宣传是销售产品的重要方式。因此,贵州省应该注重做好旅游宣传工作,指导旅游部门合理安排旅游行程、组合旅游产品、印制旅游宣传手册和录制旅游音像制品,帮助其宣传节日文化活动的传说故事等。另外,可以组织文化研究团队深入各个少数民族挖掘其节日文化的内涵,撰写少数民族节日文化书籍;联合艺术团丰富少数民族歌舞表演、情歌对唱等的表演形式和内容。注重平台推广效应的发挥,在省、市等的招商会议上,有条理地介绍当地的少数民族节日文化资源、文化产品和特色旅游景区、景点,一方面吸引外资发展当地文化旅游资源;另一方面,借助外部力量宣传当地节日文化资源。

(三)科学规划节日旅游活动、创新开发节日文化产品

随着旅游者旅游经历的丰富,旅游需求的个性化、舒适化发展,科学合理的规划节日旅游活动内容和表现形式,注重游客文化体验的适度化是节日文化活动长久、健康发展的关键。另外,在追求游客难忘体验性经历的时候,开发者和当地政府应该注重少数民族饮食、服饰、器具等附加产品的附加值效应发挥,不断地挖掘少数民族饮食、服饰、器具、民间工艺等的文化产品累计价值,做好民族特色产品文化的开发。具体来说,在旅游饮食方面,充分继承和发展少数民族腌鱼、姊妹饭、炒香虫等饮食文化;产业化生产少数民族的刺绣、银饰、苗锦等民间手工艺品;指导游客参与到少数民族的踩鼓、讨姊妹饭、唱当地民歌、跳芦笙舞等少数民族舞蹈和歌曲中,增强游客的体验性等。

(四)在开发中,注重组合利用多方发展资源

在保护原生态少数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产业化地开发少数民族节日文化,主要是组合开发少数民族旅游资源。在产业化开发过程中,政府应该起到引导者的作用,协助当地政府做好节日活动的前期宣传、活动策划、活动场地选择和设计、活动项目流程安排、活动旅游者接待以及大型活动的应急事件处理等,吸引大批旅游者前来旅游观光。在开发过程中尊重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注重当地居民参与节日活动,这样更增加活动的真实性、原生态性和民众参与性。另外,开发者应该听取相关专家组建议,聘请专家深入研究评估节日活动对文化保护的利弊,从科学的角度开发节日文化,促进少数民族节日文化的持续健康发展。

结语

文化是民族精神财富的瑰宝,文化是随着人类历史长河的发展不断变化的。在产业化发展背景下,文化产业化发展是旅游开发的必经之路,文化和产业相辅相成。开发少数民族节日文化,不仅带动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通过开发少数民族节日文化可以促进我国各个民族的交流、沟通,有利于促进国家的和谐发展,实现建设和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1]王 超.包容性视角下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模式研究[D].华侨大学,2014.

[2]李 波.社会记忆下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载体探析——以黔东南苗族为例[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3]喻 健.文化产业背景下“多彩贵州”文化品牌的内涵研究[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

[4]杨建忠,胡双喜.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研究评析[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5).

[5]吴 波,田维民.论旅游开发对保护和传承传统节日的影响[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6]龚德全.30年来贵州世居民族岁时节日文化研究综述[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猜你喜欢

台江县苗族产业化
苗族蜡染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台江县老同志文化助力脱贫攻坚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系统产业化之路
苗族民歌
仙灵骨葆对老年妇女Colles骨折血清碱性磷酸酶及钙磷的影响
苗族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