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校教育管理“三位一体”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15-03-20熊淑萍

文化学刊 2015年3期
关键词:三位一体高校教师民办高校

熊淑萍

(南昌理工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4)

民办高校教育管理“三位一体”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熊淑萍

(南昌理工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4)

“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坚持以人为本,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充分顺应学生心理、充分服务学生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立体多元的帮扶性训练,从而达到专业知识、思想教育、审美体验、实际技能综合培训的目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理念不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而且考虑了教师的创新能力以及辅导员与班主任的工作新思路,根据幸福心理学理论,加强教师队伍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提高辅导员与班主任的工作能力,在育人工作中能感受到幸福并时刻传递幸福。

教育管理;“三位一体”;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当今时代,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自主创新已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标志,创新人才成为国家人才战略的核心。人才培养质量和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各国教育研究领域中倍受关注的焦点和研究的热点,相关研究方兴未艾。美国大学不断进行创新教育,坚持一个“中心”、三个“结合”,即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

一、“三位一体”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思路和方法

在以往研究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新形势下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具体为:“一体”是指人才培养的主体,融“学生、辅导员与班主任、教师”为一体,“三位”是人才培养的内容,即“职业能力、幸福力、创新能力”。人才培养的途径,即“学校、社会、企业”。人才培养教育方针,即融“教、学、做”的三位一体。[2]作为一种创新的研究观念、思维模式,尚未纳入动态研究、功能研究和社会发展战略研究的视野,这些是目前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亟须突破的重点问题。[3]

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如下:

(一)调查法:课题组成员结合日常教育工作实际,边实践,边调研,边总结,边提炼。采用谈话、问卷了解、信息采集、材料汇编等方法进行调查分析,摸清学生的思想状况、能力水平、兴趣爱好。

(二)教育实验法: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假说,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运用必要的控制方法,变革研究对象,积极探索教学的因果规律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作用。

(三)定性分析法:采用调查、对比法,分析“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与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创新型国家建设需求以及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要求的理论契合性。

(四)文献研究法:围绕研究目标,广泛收集信息,研究资料。

二、民办高校教育管理“三位一体”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内容

高校教育“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是原创性的,既是一种理念的创新,又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4]本课题坚持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学生,关注高校教师与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就是为了更好地落实高校人才培养的理念,只有建设好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与辅导员班主任队伍,才会形成和谐的人文环境。

(一)高校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

本课题研究从高校教师的职业能力出发,降低教师的职业倦怠感,提升教师自身的总体幸福感;开展以师德教育为核心、以专业能力培养为主要内容的教师职业素质培养实践,将有效提高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适应教育改革、发展与创新的需要,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其具体研究内容为:

1.高校教师创新能力培养在“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中的意义;

2.高校教师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3.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4.高校教师生态课堂在人才培养中的运用;

5.高校教师的德育意识与人才培养的关系;

(二)高校辅导员与班主任工作实践的创新

冬至曾经是隆重的岁首、新年,许多地方至今还流传着“冬至大过年”的说法。 古人认为从冬至起,天地阳气渐盛,故此日是大吉之日。 周代于冬至日祭天于南郊,并以冬至为岁首,以十一月为正。 秦沿其制。 汉代以冬至为冬节,官府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 此日例行放假,人们互相拜贺,称“拜冬”。 《后汉书·礼仪志》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4]3125 魏晋六朝时,冬至称为“亚岁”。 唐宋以后,冬至成为祭天祀祖的日子,所谓“冬至郊天”,皇帝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向父母尊长拜贺,人们往来相庆。 明清两代,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还要互相投刺祝贺。

在本课题提出的高校人才培养“三位一体”模式中,辅导员与班主任工作队伍建设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保证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不可或缺的骨干力量。关注辅导员与班主任其自身能力的提升,关心辅导员与班主任自身的幸福感,不断加强与培养辅导员的队伍建设,以便在新形势下适应“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5]其具体研究内容为:

1.辅导员与班主任队伍建设在“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中的意义;

2.构建“以人为本”的辅导员班主任新队伍;

3.辅导员与班主任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4.辅导员与班主任的主体幸福感与自我更新;

5.班级团体辅导活动在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三、高校教育管理“三位一体”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一)研究价值

从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幸福学、科学发展观等视域,对“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新模式进行全方位透析:

2.研究视角上,侧重于教师队伍、辅导员与班主任队伍对新形势下大学生人才培养的影响,探索高校教育与人才培养的逻辑关系;

3.研究方法上,注重实验分析与数据分析相结合,运用科学的定量方法和模型,对“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实证分析。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本课题将有助于进一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实施,为高校提高人才培养的实效性提供建议,同时,有利于“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实施。随着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启动,高等学校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出发点,开始了新一轮的本科教学改革。[6]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归根结底要落实到人才培养上,关键在于育人观念的创新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实。

2.现实意义

“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人为本,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顺应学生心理、服务学生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对学生立体多元的帮扶性训练,达到综合培训的目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理念还考虑教师的创新能力和辅导员、班主任的工作新思路,根据幸福心理学,加强教师队伍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提高辅导员与班主任的工作能力,在育人工作中能感受到幸福并时刻传递幸福。[7]因此,本课题研究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对于教师、辅导员与班主任的工作意义重大。

四、总结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纵观相关研究,国内外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在数量上很少,在内容上还是很杂,在深度上很浅,有些论文仍停留在“全景式”的泛论,有些还是“应然”式的阐释,研究的应用性、决策性、推广性研究不足,特别是有实效性、创造性的理念创新研究和具体的模式构建研究相对不多。这一点,正是本研究可以填补的地方。

[1]陈洪玲.高校扩招后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45.

[2]黄水林.和谐社会视阈下的高校人才培养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1.99.

[3]李津.世界管理学[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4.39-41.

[4]林玉体.美国教育思想史[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70.

[5]田正平,肖朗.中国教育经典解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28.

[6]陈新民.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72.

[7]黄俊杰.全球化时代的大学通识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76-79.

【责任编辑:王 崇】

G718.5

A

1673-7725(2015)03-0177-03

2014-12-31

本文系2014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民办高校教育管理‘三位一体’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JC14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熊淑萍(1969-),女,江西南昌人,主要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研究。

猜你喜欢

三位一体高校教师民办高校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基于“三位一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途径研究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民办高校生存风险管理探析——从民办高校资金链断裂出现的生存危机说起
论“有趣、有用、有效”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商务礼仪课程中的运用
浅析高职院校三位一体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对提高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效果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