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对中小学生汉字学习的影响
2015-03-20王成国
王成国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对中小学生汉字学习的影响
王成国
2013、2014年暑假,随着《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热播,一阵“汉字热”席卷而来。作为一场文化盛宴,它促进了中小学生的汉字学习,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学习;学生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进入了手机、电脑的时代。触摸屏幕,敲打键盘逐渐取代了过去的书写,毛笔、钢笔几乎退出历史舞台。人们也越来越不重视汉字学习,很多汉字似乎记得,但真正动手书写,又写不出来;即使写出来了,还有可能是错字或别字。从表面上看,这是一种“提笔忘字”的现象,实质上是因为人们不关注汉字书写而造成的一种文化缺失。
2013、2014年暑假,为了唤醒更多的人对文字基本功和对汉字文化的重视,中央电视台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以下简称《大会》),“自第四期起收视率已突破2%,第五期更攀升至2.16%——收视观众达到了1.2亿。”[1]数据表明,《大会》已成为一年一度规模最大、水准最高、影响最广的文化娱乐赛事之一,这充分说明了教育行政部门和新闻媒体对传承中国汉字文化的高度重视。本文将浅谈《大会》可能对中小学生汉字学习产生的影响。
一、《大会》对中小学生汉字学习产生的积极影响
首先,《大会》促进了汉字读音的规范。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和语言。虽然我们一直在推广普通话,但仍然存在一些无法辨别普通话与方言的区别或读错字音的现象。如,“骰子”正确的读音是“tóu zi”,但很多的地方读作“sé zi”或是“sái zi”。“资源”与“支援”,“资”正确读音是“zī”;“支”正确读音是“zhī”,但在重庆地区不分平翘舌,都读平舌音。“方兴未艾”中的“艾”正确读音是“yì”,但社会上一直存在误读现象,将“艾”读作“aì”。当主考官念出我们经常读错的词语时,要么理解成另一个词语,要么不知道这个词语,无从下笔。所以有一个参赛选手把这个词语写成了“方兴未碍”。《大会》的主考官们都是著名的播音员,有《新闻联播》的郭志坚、郎永淳、李梓萌等。他们字正腔圆的读音,不仅能为汉字词汇的标准读音做出示范,还能让参赛选手和中小学生观众们正确辨别普通话与方言的区别.《大会》通过这样的形式,让人们认识到读错字音的严重性,同时也能更好地提醒收看节目的中小学生关注汉字的正确读音,纠正自己读错的字音,以达到规范的作用。
其次,《大会》促进了字形的规范。作为中国人,能正确、熟练、规范的书写汉字是最基本的要求,因为汉字不仅仅是传承文化的工具,也是我们在工作、学习中运用最为频繁的工具之一。在比赛中,“癞蛤蟆”“蹿红”等词语成人书写正确率仅为30%,“熨帖”、“戳脊梁骨”等词语仅有10%的正确率,而“考妣”“岳麓书院”难倒所有成年人,正确率为0。“2013年零点指标数据针对北京、上海等12城市进行的‘中国人书法'系列最新调查显示:94.1%的受访者曾遇到过提笔忘字的情形,其中26.8%的受访者经常出现提笔忘字的情况。”[2]《大会》不仅给那些提笔忘字的中小学生和成年人敲响了警钟,还让我们重温了那些熟悉而又陌生的汉字,纠正了自己常写错的汉字,达到了一种规范化的作用。
最后,《大会》丰富了中小学生的课外语文知识,扩充了词汇量。《大会》的考题不仅来源于语文教科书上的生词,在考词释义、例句展示、专家解说的过程中,还涉及化学、生物等方面的知识。如荷尔蒙、三聚氰胺等。居住在北方的人如果不了解南方的地理和历史,就不容易写出“束河”这个词语。同样的道理,不了解北方的南方人也不容易写出“涞源”这个词。参赛的选手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更好地理解、掌握这些词语。对于中小学生观众来说,一方面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扩充词汇量;另一方面,根据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个体不仅通过观察模仿从榜样身上学习到一定的行为,而且愿意在适当的时机将习得的行为表现出来。”[3]学生们看见自己的同龄人知道如此多的文化知识,会重新审视自己的阅读数量和质量,进而转化为一种内部动力,对丰富词汇量、提高阅读水平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大会》对中小学生汉字学习产生的消极影响
首先,《大会》不重视汉字书写的笔顺。《大会》要求选手较为流利地书写楷书。“楷书的书写是有严格要求的,只要是楷书,就必须讲究严格的笔画和笔顺,而楷书的笔顺是固定的,是不可以任意改变的。”[4]在比赛中,有不少选手在笔顺问题上或多或少出了问题。如,有个选手书写“光”字,第一笔写的“丶”,“光”的第一笔的正确笔顺是“丨”。评委们完全可以指出问题,但他们选择了“沉默”,因为他们只关注选手写出的字形是否正确,不关注书写过程,即使笔顺出错了,也能通关。这样的评判方式对中小学生正确书写汉字,特别是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误导性。而河南卫视主办的《汉字英雄》节目,如果选手笔顺错误,评委们会立即指出,并向选手和观众们展示正确的笔顺。笔者认为,《大会》应积极地吸收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进而更好地起到示范性的作用。
其次,《大会》不重视汉字字形的端正、整齐、美观。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总监金越十分强调“领略汉字之美”,但我们在电视机前不能从选手书写的汉字中感受到美。能较为端正、整齐、美观地书写汉字的选手微乎其微,大多数选手都没有达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识字写字方面的要求:“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5](P12)“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5](p10)而《大会》的评委们却不顾选手书写的汉字是否美观,不顾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只要字形正确,就能通关。收看节目的中小学生,他们虽然不能用已有的知识去判断选手书写的汉字是否正确,但能一眼看出选手书写的汉字是否端正、整齐、美观。这样做向学生传达的信息是:只需书写正确,不需写出整齐、端正、美观的错误信息。
最后,《大会》选择的生僻词语太多,可能会影响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一至四学段要“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5](P14)显然,3500个汉字是最基本的要求。但《大会》出现了许多生僻字,如,氤氲(yīn yūn),腌臜(ā zā),甚至还有许多连电脑都无法打出来的词语。2013年11月12日《长江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汉字听写大会'口水战再度开打,我们该认识多少字”的文章。文章指出:“有些冷僻字,专家们自己也未必都会写,却正襟危坐在那儿考孩子,多少有点不厚道。”[6]108岁高龄的“拼音之父”周有光说:“假如我去考,一定考零分……很多考题在6000个通用汉字范围之外。”[6]诗人杨黎评价《大会》是“一场幽怨的复辟”,“在互联网时代,把青春用于死记硬背那些僵尸的文字,真是对生命的糟蹋。”[6]因此,笔者认为,作为一档收视率极高的电视节目,应承担起普及汉字书写的重任。如果走上了一条为难选手的道路,最后也肯定会为难专家自己,更会让中小学生,甚至成年人在内认为“汉字很难学”,造成一种对汉字望而生畏的不良导向。
三、结语
《大会》作为一档文化教育类电视节目,它对中小学生的汉字学习具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它能促进汉字的读音规范、字形规范、书写规范,引起中小学生对汉字的重视,中小学语文教师应善于从《大会》中汲取成功经验,采用多种有趣、有效的方法,让孩子们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帮助他们积累更多的知识,对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激发中小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和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提升语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也明显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家长们看了节目后,切不可盲目跟风地要求孩子背《辞典》,而应从实际出发,与孩子共同学习,帮助孩子们全面发展。
[1]滕慧群.文化教育与娱乐竞赛共舞——《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印象[J].声屏世界,2013(11).
[2]师文静.94.1%的人曾提笔忘字,代表提议设汉字书写等级[N].齐鲁晚报,2013.
[3]陈琦.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48.
[4]崔益林.会听,也会写?——写在央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播出之际[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3.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欧阳春艳.“汉字听写大会”口水战再度开打,我们该认识多少字[N].长江日报,2013.
责任编辑:苏航
G623.22
A
1671-6531(2015)15-0071-02
王成国/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重庆401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