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中国旅游地理教材建设研究

2015-03-20杨载田彭保发刘沛林

武陵学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旅游地理教材旅游

杨载田,彭保发,刘沛林

(1.湖南交通工程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9;2.湖南文理学院 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3.衡阳师范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8)

高校中国旅游地理教材建设研究

杨载田1,3,彭保发2,刘沛林3

(1.湖南交通工程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9;2.湖南文理学院 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3.衡阳师范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8)

在21世纪加快旅游业发展和加强现代职业教育的双重背景下,中国的整个教育结构面临战略调整,高校中国旅游地理教材的建设势在必行。在此过程中,应着力解决体例内容的优化、中国旅游地理区域划分的规范化、旅游区域地图及图形图表的构建等方面的问题。设置编著准入门槛、择优扶持出版发行和全方位合作攻关是实现高校中国旅游地理教材建设目标的有效途径。

高校;中国旅游地理教材;创新优化

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09]41号)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并力争到2020年使我国旅游业产业的规模、质量、效益基本上达到世界旅游强国的水平。党的“十八大”提出并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由此表明,“中国梦”与中国现代旅游业所要实现的“旅游强国梦”同为一体,只是主与从的关系有别而已。随着改革发展的深化,为加速发展我国的现代职业教育,国务院又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 19号),从而为现代旅游业及现代旅游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仅就高校中国旅游地理教材建设问题略陈管见。

一、高校中国旅游地理教材建设的必要性

1.加强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国发[2014]19号文件明确,要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统筹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到2020年要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结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而且到2020年,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在校生要达到2 350万,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1 480万,接受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在校生达到一定规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达到3.5亿人次。其重点是举办本科职业教育,引导目前50%左右的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独立学院也应基本上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1]。从而从根本上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与市场上所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严重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这种大手笔的高校战略性调整,就是强调今后要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具有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高校课程改革及其教材建设在其中要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2.教材精品化建设的要求。随着目前高校教材市场快速发展,教材品种泛滥、低水平重复,以及精品教材不多、品质不高等问题已引起了高校出版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乃至于在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2009年10月29日在厦门市主办的以“改革、创新、发展”为主题的大学出版社论坛上,不少学者纷纷建言,以推动中国高校精品教材的编著和出版。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分社副社长饶涛先生提出,堪称精品的教材要体现学科发展前沿动态,并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作者要有权威性。同时,精品教材适应性较强,在市场上得到较为广泛的认可,被比较多的读者接受并使用。并说,教材的编写者一要有深厚的学术底蕴;二要长期在教学一线,了解学科的重点难点问题;三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并有教材编写经验,熟悉教材编写规律,能创造性地设计体例、安排案例。浙江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樊晓燕先生也说,教材是为了培养相应层次、相关专业的学生掌握有用的知识,做到内容和体例合适,学生好学,教师好教就行[2]。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长贺耀敏先生带有总结性地说,编写一本好教材并不容易,需在内容上充分展现学术研究前沿,系统反映学科完整结构,准确传达学科知识体系,没有深入的研究,根本就编写不好[3]。这些经典之言,充分显示了高校教材编著的难度。

3.旅游地理学自身发展的要求。旅游地理学经过30多年的发展,其自身的理论与实践都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在旅游资源开发与区域规划、区域旅游竞争与合作、旅游动机与行为、旅游地空间结构演化、旅游生态与环境、旅游影响等传统研究领域取得了新的研究成果[4]。同时,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历史文化村镇与街区旅游、节事旅游、遗产旅游等新兴旅游方式也获得了发展;在区域旅游规划、旅游线路设计、旅游项目策划等旅游实践方面也引入了诸如“低碳旅游”“绿色旅游”“湿地旅游”“海洋海景旅游”“红色旅游”等新概念;在研究方法与研究技术方面实现了多元统计的数理方法和GIS(地理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在旅游发展实践中新数据、新事物不断涌现等,凡此种种都促使中国旅游地理教材的编著者们不断对教材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尤其是国家、省(市、区),乃至各地级市及县域,每5年就有1个如“十五”“十一五”“十二五”之类的区域旅游发展规划。每一个规划都有新的发展思路、目标、任务和新的项目、线路、节事、布局等。中国旅游地理也应将每4至5年确定为一个修订出版周期,对期间发展变化的旅游信息进行吐故纳新。

二、高校中国旅游地理教材建设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1.体例内容的优化。教材体例是否科学、合理、适用,教学内容是否属实而新颖,关系到学生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的形成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教材的体例和内容成为2009年厦门“改革、创新、发展”出版论坛的重要议题之一。专家们强调高校教材要做到内容体例合适,教材编写者要能创造性地设计体例。中国现代旅游业奠基人北京大学已故著名教授陈传康,在评价刘振礼主编的《中国旅游地理》(南开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时说“各门地理学都包括通论和区域两个方面研究,旅游地理学也不例外”[5],讲的就是体例问题。泉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向敏这样评价郭盛晖主编的高职教材《中国旅游地理》(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体例上,此书打破了传统教材按教学内容排序的章、节架构,以课程教学项目、学习任务作为篇章结构进行编写”,“内容上,本书涵盖了旅游环境与资源、旅游城市与景区等旅游地理传统内容,也包含了旅游交通认知、旅游地图识读等新内容”[6]。足见体例和内容是教材编著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也是展现教材改革创新的亮点问题。可现实不容乐观,目前市场上的30多部中国旅游地理教材,人云亦云者多,守旧滞后;标新立异的却也不少,而创新特色并不十分明显。因此,构建科学的教材体例及内容很值得践行。

2.中国旅游地理区域划分的规范化。旅游地理区划,简称旅游区划或旅游分区,是作者按照一定的原理、法则对客观存在的旅游地理地域所进行的一种区域划分,具有很强的应用性特点,是旅游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技能。中国旅游地理区划,是以中国960万km2陆上国土和300万km2海洋国土为特定研究对象而进行的一种旅游区域划分。在如此辽阔而复杂的国土空间上,由于自然、人文条件及旅游业发生发展的状况差异性很大,其旅游区划的难度很大。中国旅游地理区划的依据、划分标准、层次等级体系,以及所有旅游区的科学命名等问题,都是旅游学者苦苦研究的难题,全国出现了很多个各具特色的中国旅游地理区划。因此,我们在学习、研究的基础上,在杨载田主编的全国高师旅游协作教材《中国旅游地理》(广东地图社1994年版)中,专设中国旅游地理分区一章,列举了宋家泰、郭来喜、周进步、刘振礼、濮静娟、雷明宏、陈传康、雍万里等先生的中国旅游地理分区方案,当然也提出了我们的学习研究性方案,乃至后来也有著者将其命名为“杨载田分区方案”[7]。时隔20年后的今天,综观新出版的各种版本中国旅游地理教材,其中国旅游地理区划仍然是在上述这些方案中变来变去,看不出什么大的创新,甚至有的还在使用1987年刘振礼先生提出的“游览区”概念,这种现象令人深思。

3.图形图像系统的创设。图形、图像判读、利用和设计乃至制作,是旅游从业人员的一项基本技能,必须着力培养高校学生这方面的技能。区划旅游地理课程不可或缺,教材建设也应有创新举措。刘振礼先生主编的《中国旅游地理》就配备了图形和区域地图系统,做到了每一个旅游大区有一个区域旅游地图,并有属于二级旅游区的两个区域旅游地图,尽管局限于“旅游资源分布图”,图中的资源数量也十分有限,也没有图例比例尺等地图要素,但毕竟构建了这样一个图文对照的区域地图系统,为中国旅游地理教材创新开了一个好头。再者由郭盛晖主编的高职“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旅游地理》,也有区域旅游地图系统,虽不是按旅游协作跨省大区创设地图,但每省配备了一个区域旅游省地图,能基本满足教学需要。刘振礼、郭盛晖二位先生主编的中国旅游地理教材都设计了几十个以数据来比较旅游发展状况和区域布局状况的统计表;后者还展示了几十幅典型景观图片,从而提高了教材的文化品位和实用性。遗憾的是目前教材市场上的绝大多数中国旅游地理教材竟然没有一幅区域旅游地图,仍然使用传统的语言描述,诚如有关学者所提出的“这是地理教材的重大缺陷”[8],这值得中国大学出版界和中国旅游地理编著者们深思。此外,技术技能教育体系的构建、省域旅游地理的地位与内容构建模式、旅游地理区划、体系构建的原则及其体系本身的层次等问题都是21世纪新编中国旅游地理教材建设有待深入讨论和解决的问题。

三、高校中国旅游地理教材建设的主要途径

1.设置编著门槛。高校中国旅游地理教材建设的目标,就是要建设精品教材。广义的高校精品教材是对其质量和影响力的综合评价,是在编写思想、编写内容、编写方式等方面均堪称精品的教材[9],而编写这样的教材绝非一日之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需要长时间打磨,其中编著者的资历非常重要。贺耀敏先生强调,教材应该由那些对学科知识和教学活动有深入理解的专家型教师或一流的教育专家来编写。然而目前教材编著者的门槛比较低,在资质方面没有过多的硬性要求,只要出版社愿意出版,学校愿意选用,就可以编出教材,故而编写态度不认真、教材粗制滥造的现象很严重[3]。中国旅游地理教材同样存在类似现象。为改变这种乱象,我们认为对编者应该设置三个准入门槛:一是教学资历和阅历;二是具有较多的前期相关研究成果或中国旅游地理教材编著的原有基础;三是应该具有相关教学经历。主编更应该是由潜心教学多年,并对其学科和学生有多年研究的学科专家来担任。

2.择优扶持出版发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周蔚华先生指出,各种利益相关者均在高校教材领域大干快上,同一门课程有数不清的教材版本,所有的大课、基础课、核心课都有上百种甚至上千种的教材,内容大同小异[10]。中国旅游地理是旅游酒店类专业的必修课程,同时也是地理、经济、管理乃至外语等专业的选修或限选课程,还是不少高校学生跨专业选修的热门公共课程,各种教材版本必然不少。但到底有多少?教师和学生普遍反映如何?目前市场需求到底有多大?发展前景如何?每一个版本的出版发行情况到底怎样?目前可能谁也拿不出一个准确的数字。唯一办法是进行一次普查,彻底摸清教材的版本版次、印刷次数及发行数量等情况。浙江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樊晓燕先生提出,评价精品教材的标准不应该是行政性指定,而应出自于教材的使用主体——教师和学生[2]。摸清家底,择优扶持出版发行,才真正是以学生利益为重,是维护学生和教师话语权的有效途径。教材评奖亦应以事实说话,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3.全方位合作攻关。一本优质的高校教材应该是出版社、编著者和学生共同的智慧结晶。教育科学出版社社长所广一说,“出版社要合理配置出版资源,加大教材建设的投入,以满足高校教师和学生深层次学习需求,为其精品教材出版提供各科支持。在具体操作中,要引入竞争机制,严把作者资源关,让专业编辑深度介入出版过程”[9]。也有学者指出,当代高校优质教材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本书,而可能是包括网络教材在内的全新的系列教材。这种系列教材不大可能由一个作者组织几个人分章写作就能完成,这需要由以往的个体户模式转变上升为现代优质教学资源的群体研发(领头人)模式[11]。凡单兵独将编著中国旅游地理教材,多为低水平重复,其最明显的标志就是没有区域地图系统。因为教材的其他内容均比较容易“参考”他人成果,唯地图无法克隆。因此,为编著优质教材,需要组成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过硬技术技能的作者群体,发挥群体攻关优势,广泛征求师生意见,充分掌握市场需求,并与出版社专业编辑进行全程合作。

中国旅游地理教材优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将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为突破口,对教育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的当代,更应加强对其的研究,深化改革创新。由杨载田教授主编,有多位高水平学者参与编写的《中国旅游地理》(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即创新尝试之作,拙文即为创作中的体验。期待在“旅游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实施的当代中国,出现中国旅游地理教材创新建设的高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R]. 2014.

[2]张贵勇.精品教材还有多少难关需要跨越[N].中国教育报,2009-11-25(5).

[3]贺耀敏.精品教材推广为何如此之难[N].中国教育报,2009-11-28 (5).

[4]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5]刘振礼.中国旅游地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8.

[6]郭盛晖.中国旅游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7]李娟文.中国旅游地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8]石英.基于职业能力取向的高校中国旅游地理教材建设的探析[J].职业教育,2009(9):62-63.

[9]所广一.发挥精品教材最大效能[N].中国教育报,2009-11-26(7).

[10]周蔚华.高校教材要避免低水平重复[N].中国教育报,2009-11-26 (5).

[11]顾秀林.推进新形态高校教材正当时[N].2009-11-26(7).

(责任编辑:刘英玲)

G64

A

1674-9014(2015)01-0128-04

2014-09-2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项目“以‘2011计划'为导向的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协同机制研究”(BIA120067);湖南省普通高校新世纪教改重点项目“中国旅游地理课程创新研究”(湘教通[2001]178号);湖南省高等教育21世纪课程教材建设项目“中国旅游地理”(湘教通[2002]2号);湖南首批精品课程续建项目“人文地理课程”(湘教通[2011]4-145号)。

杨载田,男,湖南益阳人,湖南交通工程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彭保发,男,湖南桃源人,湖南文理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区域地理;刘沛林,男,湖南汉寿人,衡阳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人居环境。

猜你喜欢

旅游地理教材旅游
中等职业学校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研究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探究新时代有效开展旅游地理教学的途径
旅游地理
旅游
试论职业能力取向的高职中国旅游地理教材建设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