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在外语教材编写中的应用
2015-03-20曹莉
曹 莉
曹莉/上海海洋大学外语学院讲师,硕士(上海201306)。
一、认知结构的特征与外语学习
奥苏伯尔是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个体获得有逻辑意义的文字符号的意义,是以符号为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头脑中原有知识建立联系,从而组成命题网络,奥苏伯尔称这种命题网络为认知结构。
所谓认知结构是学习者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即学习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认知结构是一个分层组织的观念系统,这些观念为新的知识和概念提供了固着点,新的观念只有在它们能与已有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联系起来时,才能有效地学习。
个人认知结构在内容和组织方面的特征称为认知结构变量(邵瑞珍2001:218)。影响知识迁移的认知结构变量有三个,分别是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以及稳定性。外语学习者的认知结构是一个分层组织的语法系统,要想实现有效的语法知识迁移,外语学习者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必须有可利用性、可辨识性以及稳定性。所谓可利用性,即学习者头脑里的认知结构中是否有语法知识可以建立联系;所谓可辨性,即新的语法知识与同化它的相关语法知识的分辨度;所谓稳定性,即原有起固定作用的语法知识的巩固和清晰程度。外语教材的优劣对于外语学习者认知结构的三个变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外语教材编写设计时,是否考虑到外语知识结构的特征,会直接影响学习者的认知结构的三个变量,从而影响“教”与“学”的效果。
二、知识分类理论与外语学习
知识分类理论从广义的角度将知识分为两大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凡是需要学生有意识地回忆出来的知识称为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主要以命题网络或图式表征(邵瑞珍2001:64)。
在外语学习中,陈述性知识主要指学习者头脑中的语法知识网络结构。学生学习外语知识的目的不是机械地记住孤立的语法知识,而是有效地形成良好组织的语法知识系统。认知心理学把人的认知过程假设为信息加工过程,在信息加工后,学习者如果获得零碎的、无关联的语法知识,未能形成有序的语法结构,势必造成理解或记忆困难,零碎的语法知识也不利于迁移,影响外语学习的效率。程序性知识是运用概念和规则解决问题的知识。所谓外语学习中的程序性知识,即如何运用所学习的外语知识进行“听、说、读、写、译”的知识。
外语学习不是纯理论性的学习,既有陈述性知识,也有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程序性知识的基础,程序性知识是陈述性知识的目标。外语教材的优劣决定了学生的陈述性知识的可辨性以及程序性知识的可利用性。
三、依据加涅的层级说理论编写教材
将加涅的层级说理论应用于外语教材的内容编排设计的实践中,将对学习者的知识结构起到优化作用,更加利于外语中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掌握。
加涅是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因其教学理论而闻名。根据加涅的学习层级说,在编制和设计教材时,首先要鉴别该学科的教学中所要达到的一系列终极目标,然后针对每个目标,通过询问“要学习这一任务,学生必须做什么”来鉴别各个子目标,这一过程要一直进行到令人满意的精细程度为止。最后将这些目标由低级到高级排列成最佳迁移结构,以保证在教材中将较低级的子目标放在前面,较高级的目标放在后面,以便在进行下一步学习之前,每个子目标都已达到(邵瑞珍 2001:328)。
在进行日语教材内容编排设计时,不仅要分析教材知识内容的逻辑结构,还要分析学生学习这些知识的认知过程。加涅的层级说理论更加符合学生学习发展能力和认知过程上的特征。从认知心理学上来说,学生学习的过程是旧知识和新知识不断同化的过程,潜在有意义的新观念必须在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找到适当的同化点,新旧观念相互作用,使原有认知结构发生变化。所以,作为日语教材编者务必要注意按照层级性的原则,这样才能使得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新旧观念建立起联系。如果教材没有按照层级性的原则来编写,必然导致在学习一个新知识时,可能没有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以利用,没有前一个知识基础的铺垫直接跳入另一个学习对象,会让学生思维混乱、力不从心,产生厌学的情绪,从而影响知识的迁移效果。
所以编者在编排设计日语教材时必须使这些概念语法形成一个系统性的信息,而不是零散的、孤立的知识。另外,编者必须重视基本概念、基本句型和语法的解释,学生有时无法准确运用学过的知识,可能是对一些概念和语法没有清晰地掌握。如果外语教材中缺少系统性,未按照层级性原则来编写,会让学生学习的语法缺少条理,陷入混乱,影响学习效果。所以编者在对基础语法知识解释时,一定要力求严谨准确,提高语法概念的可辨别性。另外,可以在教材中增加一些较难理解的概念或语法的练习,加强对这些概念、语法的理解。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知识结构,为学生下面的程序性知识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为外语教材的编者,必须首先仔细地研究语法之间的相关逻辑和联系,一定要按照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在编制和设计教材时,首先要搞清楚要达到的终极目标,然后再设立子目标,最后将这些目标由低级到高级排列成最佳迁移结构。只有这样,才更便于学生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知识框架。另外,相似的句型尽量放在一起便于学生归纳和总结,让学生有语法的整体感,从而提高外语概念和语法的可辨别性及学生认知结构中的知识的可利用性和稳定性。外语教材必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让学生的知识由无序走向有序,编者要使知识之间更具逻辑性、系统性,让学生构建起有序的知识结构,实现知识的整体优化。
四、依据语言和文化相结合原则编写外语教材
认知心理学核心是输入和输出之间发生的内部心理过程,而学习者的文化背景决定了内部心理的变化,最终导致语言输出的变化。因此,文化影响并制约着语言发展,从而使语言带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语言理解包含着文化理解。两种不同的民族语言相交流,实质上是两种不同的民族文化的交流。Shumann提倡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强调,第二语言习得是对新文化的适应,学习者所属的语言文化和第二语言文化的适应度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
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既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文化决定着语言的指称内容和方式。语言所指称的对象是人的文化心理的体现,因此它的指称内容与方式是由文化的人和人的文化所决定的(孙炜 2010:113)。
对异国文化的理解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训练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外,还必须丰富学生的日本社会文化知识,培养文化理解能力,为高年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对日本社会及日本人缺乏了解也会导致即使会说一口流利的日语也会产生文化冲突的现象。在外语教材编写中,必须依据语言和文化相结合的原则,让学习者了解该国语言的文化特征,避免在语言交际中产生文化冲突。
外语教材的编写是一个艰巨的工程,它需要编者精心策划和编写,但是一套好的外语教材也同样会让成千上万的学习者和教育者从中受益,最终推动外语教育的发展,笔者认为我们在编写外语教材时,要认识到学习者认知结构的特征,将加涅的层级说理论应用教材的内容编排设计中,将更有利于外语教材编写的系统化及科学化。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燕国材.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4]王红宇.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5]孙炜.社会语言学导论[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