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占据生态位:学术研究中的文化间性、跨文化性和去文化性》评介

2015-03-20朱神海赵平静

外国语文 2015年1期
关键词:本族语语料库学术

朱神海 赵平静

(1.广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2.四川外国语大学 英语学院,重庆 400031)

1.引言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使用作为通用语的英语发出中国声音成为对当今中国学者的必然要求,然而,实际上他们面临多重问题与挑战(黄萍、赵冰,2010)。近年来,非英语国家学者的国际发表问题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的一大研究热点(徐昉2014;王敏、刘丁,2013),但鲜有研究从文化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系统审视。波兰西里西亚大学英语学院Andrzej·yda和Krystyna Warcha两位教授2013年编辑出版的最新力作,《占据生态位:学术研究中的文化间性、跨文化性和去文化性》集聚多位研究者的13篇成果,对学术研究中的文化性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本文对该书进行评介。

2.内容简介

全书共14章,除去引言,其余13章分为“专家型作者”、“新手作者和读者”、“会议参与者”和“非研究学术语类”四个部分。

第1章是引言,两位编者首先介绍了标题中“占据学术生态位”的由来,认为成功的学术交流就是抓住研究缺口,跳出自身语言、文化背景、教育传统等限定的生态位。并讨论了本书与已有研究的三点不同:围绕学术生态位展开;包含论文、会议发言、非研究学术语类多种内容;覆盖法语等多种一语学者的英语学术活动。最后阐述了跨文化学术话语实践中的文化间性(不同本族语者使用通用语交流)、跨文化性(非本族语者与本族语者交流)和去文化性(被用作学术话语团体通用语的英语在多大程度上具有文化标记,带有可识别的非本族语者本土文化痕迹),并简述了全书内容。

第一部分“专家型作者”包含第2-6章内容。第2章分析了专家型法国作者的学术引用情况。两位研究者选取工程、科学和计算语言学科中法语作者法语论文、法语作者英语待发论文和英语作者英语论文各40篇自建语料库作为研究数据。AntConc3.2.1共现分析发现法国作者在转述动词、according to、would条件句和if让步从句的使用上存在问题,说明非英语作者的英语引用实践受本族语和本国学术引用习俗影响。

第3章研究了西班牙作者西班牙语和英语论文中人称代词We的使用情况。作者从语料库中提取西班牙生物医学作者发表的西班牙语和英语论文各90篇,采用WordSmith Tools搜索论文引言、方法、结果、讨论几个部分的人称代词We,对两类论文中每个部分We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对比,并分析其话语功能。研究发现,西班牙语和英语论文在方法和结果部分存在We使用上的差异;且西班牙语论文强调关系邻近性(proximity of membership),英语论文侧重共识邻近性(proximity of commitment),说明作者写作中不但考虑语类和学科因素,还考虑语言因素。

第4章研究了波兰作者在波兰语论文和英语论文中积极自我评价和消极他人评价的使用情况。作者Kowalski以语言学领域英语作者英语论文、波兰作者波兰语论文、波兰作者英语论文各50篇建立语料库,采用MonoConc Pro 2.2对各类论文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结构进行分析以研究,积极自我评价和消极他人评价的使用情况。研究发现积极自我评价的使用主要受语言影响,而消极他人评价的使用主要受文化影响,历史环境也发挥作用,积极自我评价有增多趋势,消极他人评价有减少趋势,动词结构成为评价的主要衡量指标。

第5章提出了两种研究学术话语中立场问题的工具。三位作者认为,目前对学术话语中立场问题(模糊语和作者读者关系)的研究不够深入,而常采用的软件分析方法存在不足,如限制新条目的进入和忽视情境。三位作者设计了研究模糊语和作者读者关系的工具,并基于对四篇学术论文的分析对工具进行了验证。两种工具分别包含六条和四条判定标准。

第6章研究了印尼研究者的言辞风格。作者Adnan收集了印尼农业、生物和医学三个自然学科和教育、语言、社会政治三个人文学科的126篇印尼语论文,分析论文在确立研究意义、综述已有文献、为研究立论和提出深化研究四方面的言辞风格,以对比人文与自然科学之间,以及各具体学科之间的不同。研究发现,人文科学在确立意义、综述文献和提出深化研究三方面显著低于自然科学。六个学科相比,医学整体上最高,教育学科最低。

第二部分“新手作者与读者”包括三章内容。第7章提出和检验了三种培养本科和研究生学术写作素养的方法。第一种基于学科的在线写作方法由学科教师提供学术写作、阅读、查阅参考资料和避免学术剽窃四个模块资料,但效果不好。第二种将学术阅读和写作融入本科学科课程的方法仅在应用语言学学科获得较大成功。第三种基于语类的写作教学使用以前学生完成的材料,学科教师、写作教师和学生共同解构和合作建构这些材料,学生再独立建构。这种方法虽取得了好的效果,特别是教师未强调批判意识,但一些学生却表现出批判态度。

第8章研究了土耳其作者母语和英语论文讨论部分互动元话语的使用情况。Akbas收集了土耳其硕士研究生两种论文讨论部分各10篇构成语料库,采用Wordsmith Tools和手工识别元话语后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使用较多的元话语是模糊语和态度标记,但是,土耳其语和英语论文存在显著差异的是支撑语和指称词I的使用。这与土耳其的学术写作文化有关。

第9章对比了西班牙经验医生和实习医生在病患高估网络和英文学术文章信息上的看法。作者采用开放式问卷收集和分析了110名经验医生和56名实习医生的看法。研究发现实习医生更相信病患高估了网络和英文学术文章信息,与经验教师差异显著;双方都认为信息的可及性和煽情性是重要原因;经验医生能够理解病患,实习医生则认为信息误导病患。

第三部分“会议参与者”覆盖第10-12章。第10章对成功英语口头汇报者的参会表现进行多模态分析。Morell从言语、身势语、幻灯片内容和非口头材料四方面对四个优秀的学术会议发言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优秀的发言言语清晰、语音语调适当;目光接触、姿势、手势等恰到好处;幻灯片背景、文字、字体、行数、字数合理;非口头材料有助于理解。

第11章研究了英语本族语与非本族语参会者在人际技能上的差异。作者聚集应用语言学国际会议本族语与非本族语汇报各5个构成数据库,在软件AntConc帮助下分析录音录像转写文本中的第一人称代词和形容词,以探究两类参会者的自指和幽默语使用情况。研究发现非本族语者自指使用在数量上与非本族语者无异,但形式更正式;非本族语者的幽默使用目的与本族语者相同,但在数量上少很多。

第12章研究了英语非本族语者与本族语者会议摘要中间接用语和模糊语的使用情况。作者收集本族语、印度、日本和土耳其作者英文摘要各30篇构建语料库,然后通过统计分析比较非本族语者之间以及非本族语与本族语者间的差异。研究发现,日本语者间接用语使用最多,土耳其语者稍低,本族语者次之,印度语者间接用语使用最少,反映出东方语者在国际会议摘要中要么过于直接要么过于间接,且东方语者之间存在差异。

最后部分是量篇“非研究学术语类”文章。第13章研究以英语为通用语学者之间的邮件交流。Wojtaszek收集应用语言学领域950封电子邮件建立语料库,采用质性文本分析方法探究了参与者组成、语言中权力关系/社会距离、和语言礼貌等内容。研究发现,参与者身份复杂;权力关系体现在学术头衔、发表、引用和年龄等方面,但整体上关系平等;邮件反映了尊重面子的礼貌。研究还总结了一些本族语者邮件交流特征和波兰语者英语交流情况。

第14章比较了英语本族语和非本族语英文学术招聘广告。作者从学术工作招聘网站上任意收集了英语本族语和非本族语英文招聘广告各70条建立语料库,然后从文本数据如字句数、文本结构、词汇如学术词汇比例、正式性与中性标记如被动和名词化多个方面对这些招聘广告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英语本族语和非本族语在文本数据、词汇语法正式/中性/复杂程度、模糊语策略特征以及整体的说服机制方面高度相似;但是两种文本结构每一语步的信息内容之间存在一定差异,这与相应政治、社会文化有关。

3.简要评述

两位编者在引言中指出,他们希望这本书能够让读者更加了解国际学术团体的实践,反映他们可能的演变趋势以及指明未来学术话语研究领域的方向。通览全书,该编著的确达到甚至超越了两位编者预期的目的。本书的特点和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内容丰富、方法多样、结构语言清晰

本书具有丰富的内容,一是不局限于学术论文这一语类,还包含了较少被关注的会议发言、以及邮件和学术招聘广告等非研究学术语类;二是覆盖了以多个语系中多个语种为一语的人文和社会科学中多个学科的专家型和新手研究者;三是具体研究主题丰富多元,包含了引用、人称代词、评价、模糊语、言辞风格、互动话语等多个议题。

多数研究以语料库为主要数据来源,综合采用了思辨、干预式教学实验、访谈、人种学方法、多模态分析、质性文本分析、统计数据等多种资料收集和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了极为细致翔实的例证和分析。这些方法的使用使得每项研究既有丰富的数据作为支撑,又有严密的设计作为保障,具有较高的信效度。

全书以引言统领后续13项研究,整体结构简单清晰。每一部分内部各章联系紧密,自成体系。此外,虽然每章由不同作者撰写,但每章内容在结构形式上遵循相近的思路:摘要、引言、方法、发现、总结,有利于读者阅读。简单易懂的语言更加强化了本书的可读性。

(2)研究实用、价值巨大、具有重要启发

本书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方法代表了国际上该领域研究和实践的前沿,对国内学者参与国际学术话语团体、对相关研究和教学都具有重要启发。首先,所有研究关注的都是目前国际学术交流中真实存在的问题。国内学者认真研读这些研究发现,并据此比照、思考和反思中国学术文化大背景以及自身日常的学术习惯、学术信念,必定能够有所发现,从而在以后的学术邮件交流、学术会议参与和学术论文发表等方面熟谙国际规范和惯例、同时发挥自身文化优势,在相应的学科中占据良好的生态位,以更好地传递中国声音,促进文化走出去。

其次,这些研究关注的问题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在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文化迫切需要走出去的大背景下,中国学者在国际发表、国际会议参与和日常国际学术交流方面有哪些优势,存在哪些不足,受哪些语言和文化环境因素影响,如何扬长避短,实现突破和飞跃都是重要的研究议题。本书在理念(如专家型作者也存在很多写作问题)、内容(如非研究学术语类)和方法(如语料库作用的充分发挥)上都为国内如何开展相关研究、回答和解决这些基本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最后,本书为如何培养本科生、研究生和新手研究者的研究素养提供了参考。比如第7章的各种教学方法就值得借鉴,目前国内学术论文写作课程、学术英语课程大多缺乏系统性和协调性,第7章的第三种方法所倡导的整合发挥学科教师和学术写作教师优势的做法或许能够带来改观。再比如,第2部分对学术会议内容的研究和第13章对国际学术交流中邮件的分析也具有启发,目前国内教学实践几乎没有涉及这些内容。在早期的学术培养中就重视这些内容有助于新手研究者提升学术素养,拓宽国际学术视野。

本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全书侧重实证研究内容、方法、过程和结果的呈现,对该领域理论体系的论述很少,读者必须扩大阅读范围、参考其他书籍方可获得全面的认识。另外,个别章节的适切性有待商榷,比如第6章。本书作为“外语学习与教学”系列下属的一本关注将英语作为学术通用语的专著,核心内容应该与外语有关。但是第6章研究的是印尼一语者在印尼发表用印尼本族语写的文章,与外语没有太大关联,虽然作者自身对此进行了说明,但始终说服力不够。三是本书标题中最核心的概念——文化,并未成为分析的主体和焦点,研究更多的是在比较分析文本之后粗略地提出语言差异反映了文化异同。

虽然有上述三点不足,但是本书具备的特点和价值使国内学者可以通过它了解国际学术交流方面的注意事项,更好地融入国际学术团体;研究者可以从中找到新颖而重要的研究话题、借鉴有效的研究方法;教师可以从中获益,了解到如何有效培养准研究者和新手研究者的研究素养。因此,本书对国内各学科学者、学术写作研究者和教师均具有重要的推荐价值。

[1]黄萍,赵冰.中国大陆及香港地区学者国际期刊英语论文发表之对比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5):44-48.

[2]王敏,刘丁.中国学习者英语学术论文手稿中立场标记词块使用研究[J].现代外语,2013(2):190-197+220.

[3]徐昉.非英语国家学者国际发表问题研究述评[J].外语界,2014(1):27-33.

猜你喜欢

本族语语料库学术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本族语和非本族语科技写作中的词块:语料库方法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述评
基于COCA语料库的近义词辨析 ——以choose和select为例
基于JAVAEE的维吾尔中介语语料库开发与实现
英汉本族语者对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口音感知及言语理解度的对比研究
创新需要学术争鸣
最容易发的音与最难发的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