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报的特殊功能及评价机制探析

2015-03-20

传播与版权 2015年2期
关键词:学报评价

刘 岭

高校学报的特殊功能及评价机制探析

刘 岭

[摘 要]高校学报的特殊功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为高校科研成果提供快捷、针对性强的展示平台,为高校学术新人提供起步成长的园地。有必要根据学报特殊功能对其评价机制进行调整:一是对高校学报的评价应自成体系;二是增加高校学报特殊功能的评价指标,以此激励学报在高校建设中更好地发挥其特定作用。

[关键词]学报;特殊功能;评价

[作 者]刘岭,广东海洋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

近些年,学界对高校学报一直有种种批评,如“大综合”“千刊一面”,甚至有“学报生产垃圾”之诟病,可以归结为“全、散、小、弱”,等等。笔者认为,这些问题确实不同程度地存在,但高校学报遭遇这些现实困境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既有高等教育大环境、管理制度等因素,也有近年来对学报功能定位和评价存在种种误区等原因,其中后者是导致高校学报不尽如人意的更为直接的因素。笔者认为有必要从源头来廓清对学报功能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思考科学评价学报的机制,使学报充分发挥其特殊功能,走出一条服务高校科研和教学的特色之路。

一、高校学报功能的源头

(一)管理部门的相关规定

教育部1998年发布《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指出:高等学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园地。再者,新闻出版总署1998年颁布的《关于建立高校学报类期刊刊号系列的通知》强调了“学报名称应冠以学校全称”;2001年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关于进一步调整高校学报结构的通知》重申:“所有高校学报必须在‘学报’前冠以学校全称,不得使用学校的简称。”这一系列规定不难看出学报的“内向”属性——面向高校,为高校提供科研和教学服务,这是高校学报功能的根本出发点,也是对其科学定位的基本依据。

(二)国内外学报办刊实践

1.国内学报办刊实践。我国1915年创办《清华月刊》,1918年创办《北京大学月刊》等,都以为本校服务为宗旨。《北京大学月刊》开卷明示:“本月刊为北京大学职员学生共同研究学术,发挥思想,披露心得之机关杂志”,1954年,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会议通过《关于出版〈北京大学学报〉的决定》,再一次明确了办学报的目的:“为了传播我校科学研究的成果,交流学术思想,开展学术上的自由论辩以推动科学研究工作,特决定出版《北京大学学报》”。随后兴办的高校学报也都沿袭了这种传统,学报成为主办学校科研成果的一个缩影。

2.国外学报办刊惯例。据了解,国际上大部分高校学报走的就是面向校内的办刊路径,这和我国目前高校学报状况相似。日本在这点上更突出,其学报作者一律为本校教师,外校教师必须是该校的客座教授或有其他工作关系才有资格在该学报上发表文章。对此,北京大学黎乐民院士在谈到《北京大学学报》时也认为:“既然叫《北京大学学报》,当然还是以北京大学师生的论文为主。”尽管学报刊发的内容覆盖整个学术研究领域,具有开放交流的特征,但高校学报显著区别于社会性学术期刊的根本点就在于它主要反映学校师生这个群体的科研学术成果,并由此派生出一些特殊功能。

二、高校学报的主要特殊功能

(一)为高校科研成果提供快捷、针对性强的展示平台

高校学报是高校主办的,在人、财、物、管理等方面提供了全方位保证,因此学报为学校服务是职责所在,它不仅承担展示本校师生成果的重要职责,更要通过快捷的传播帮助本校师生赢得科研竞争的优先权。高等院校2012年在国内发表科技论文337909篇,占本年度国内科技论文总量的64%。这样说明,高校这样大量密集的创新成果,如果没有学报,能有多少发表机会?更难以指望在激烈的科学竞争中赢得首发权。例如,微乳萃取这项成果很快在《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问世,但直到8年后国外才认可,并成为一个新的科研方向。

学报还要为高校科研工作提供针对性服务:一是兼顾学校现有各专业师生发表成果;二是更有力地支持优势学科和新学科的发展。例如:《广东海洋大学学报》在面向校内各专业服务的前提下,十分重视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海洋、水产等重点学科,自然科学版主要刊登海洋与水产学科的论文,社会科学版也设置了重点栏目“海洋论坛”,帮助校内师生把涉海类社科成果快速发表出来。

(二)为高校学术新人提供起步成长的园地

高校学报对校内青年教师往往持一种包容的态度,善于抓住他们研究成果中的闪光点,直接指导他们修改论文,作者的思维、写作技能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历练,为日后奠定了良好的学术基础。因此很多年轻学者乐意将科研工作起步阶段的成果发表在学报。正如中国石油大学召开历届编委会,总有不少学者谈到他们的第一篇学术论文是在自己学校学报上发表的,对学报给予自己成长的扶助心存感激之情。此外,重视发表本校学术新人尤其是博士、硕士研究生的文章也是高校学报的传统。《复旦大学学报》曾提出“不靠名人带刊物,要用刊物育新人”的办刊思想,《北京大学学报》在创刊初期就提出“依靠中年,扶植青年,珍视老年”的口号。的确,学报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一个重要环节,尤其在青年学者成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高校学报面临的困境

(一)“大综合”“千刊一面”的指责

由于学报在栏目设置上会尽量支持本校的优势专业,同时兼顾弱势专业,让本校教师都有发表研究成果的机会,这样容易形成常为人诟病的“大综合”的期刊特征。另外,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而全”的综合性大学不断诞生,高等教育规模的“大跃进”导致高校“千校一面”,由于学报主要反映学校科研成果,自然难逃“千刊一面”的境地。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报在目前学术期刊的评价体系中处于劣势地位。2013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的统计数据显示,大学学报平均影响因子低于全国其他期刊的平均水平。

(二)“学报生产垃圾”的诟病

通常说“一流高校办一流学报,二流高校办二流学报”。在很大程度上,高校办学水平决定了学报质量。很多科研力量相对薄弱的高校也需要通过学报刊发本校教师研究成果,激励本校教师积极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来推动本校教学、科研发展。而这往往成为“学报生产垃圾”诟病的来源。事实上,对学术评价应采取科学的态度。科学的发展不是直线向前的,而是螺旋式上升。人们不仅会对现阶段研究成果进行大量“重复”实践,而且还会对历史成果进行大量“重复”实践。这些过程既是研究成果扩散、普及的过程,也是对研究成果反复检验、思考的过程,更是蕴含研究创新的过程。不同层次、水平的实践都有其特定价值,而不能简单地对成果进行定性。对不同层次、水平的实践者,我们都应该为其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因此,不同层次的学报都有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坚实基础。

四、学报评价机制的调整建议

不同层次的学报都有其特定价值,在高校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它目前面临种种困境,这在相当程度上与学术期刊“大一统”的评价机制不无关系。如果不考虑学报的特殊功能而用评价社会性学术期刊的指标去统一评判它,只会使学报办刊越来越被动。因此,笔者尝试提出学报评价机制的一些调整建议,来激励学报更好地发挥其特殊功能,更好地促进高校科研和教学建设。

首先,对高校学报的评价应自成体系,只在高校学报内部进行对比,在相应层次的高校学报之间进行比较,这样更具有可比性。

其次,在常用评价指标基础上,根据学报特殊功能调整其指标设置。包括以下四个版块:(1)高校学报政治性评价指标。主要考察高校学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情况。(2)高校学报学术性评价指标。“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能反映学报的学术影响力,“基金论文比”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刊发成果解决现实问题的价值,“Web即年下载率”则可评估学报在网络环境下的传播力。这些指标是国内外评价体系基本认同的,因此有必要保留。(3)高校学报编校质量评价指标。主要考察高校学报编排、装帧、印刷、校对等方面的情况。(4)高校学报特殊功能评价指标。主要考察高校学报特殊功能实现情况,包括学报强化本校优势学科和扶持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的情况;学报传播本校科研成果能力的情况;学报促进青年学者成长的情况;等等。

在初步设置了更切合高校学报情况的评价指标后,接下来需要科学确定每个版块的权重和每项指标的分值,其中对高校学报特殊功能评价指标这个版块的权重要予以一定倾斜,以更好地激励学报发挥其特殊功能。[本文系广东省高等学校学报研究会编辑学研究立项项目“高校学报(学术期刊)的功能定位与创新发展”(项目编号:20140322)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张儒祥.应审时度势做好高校学报定位工作[J].编辑学报,2009(6).

[2]陶舒亚.高校学报使命辨析[J].编辑学报,2012(3).

[3]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国内科技论文产出状况[EB/OL].http://www.docin.com/p-759551274.html.

[4]刘明寿.论高校自然科学学报在学科建设与发展中的作用[J].编辑学报,2012(3).

[5]陈淑娴.高校学报的作用分析及科学定位[J].编辑学报,2006(2).

[6]杜月英.论高校学报与高校和谐发展之关系[J].科技通报,2007(6).

猜你喜欢

学报评价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致敬学报40年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
关于项目后评价中“专项”后评价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