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东西》简析都德小说的艺术特色
2015-03-20钱培培
钱培培
(池州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池州 247000)
从《小东西》简析都德小说的艺术特色
钱培培
(池州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池州 247000)
文章对都德代表作《小东西》艺术手法进行分析,从作品中心理特征的描写,人物着色,叙事风格,对比手法的运用及感情色彩等方面入手,探讨了都德作品的独特的艺术特点。
都德;小东西;艺术特点
都德一生创作了很多部小说作品,这些小说在艺术上别具一格,不仅风格恬淡,富有幽默的情趣,而且基本都充满了浓郁的感情色彩。与文学史上那些或热情奔放,或激昂慷慨,或忧愁悒郁的作家不同,在都德的艺术视野里,很少有尖锐激烈的生活与斗争,即使是有,作者也往往使用温婉的方式去把握。他作品中的嘲讽往往带有几分幽默和温和。目前对于都德作品的研究大多都是对其不同时期多部作品的分析,很少有一部作品的深入探究。《小东西》取材于作者童年的亲生经历,是都德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具有半自传性体质。整篇文章笔调俏皮、幽默,侧重表现人生温情,作品充满了对人的关切与同情。这部小说是都德的代表作,也正集中表现了作者小说的艺术风格。
1 细腻的心理特征描写
在作品的一开始,达尼埃尔还处在一个相对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中,因此童年的那段时光在他的记忆中也是快乐的。那时,父母及兄长的爱环绕着他。他也可以自由自在地和同伴玩耍,没有任何牵绊与忧虑。这段时间的达尼埃尔的心理是简单丰富的,充满着丰富的儿童想象。“我要告诉你们,在我眼中,红崽并不是红崽。他一会儿是我忠实的星期五,一会儿是野人部落,一会儿是反叛的船员,总之我愿意他是什么,他就是什么。那时我自己也不叫达尼埃尔·埃塞特了,而是那个身穿兽皮的怪人,我刚读过他遇险记,我就是鲁滨逊的主人。多么甜蜜的狂热!晚上吃过饭后,我重读《鲁宾孙漂流记》,熟记心中,白天我就扮演他,演的如痴如醉,周围的一切都被我纳入戏中。工厂不再是工厂,而是我的荒岛。水池成了大洋,花园充当原始森林。悬铃木上有一堆蝉,他们也是剧中人物,只是不知道罢了”[1]。这时的达尼埃尔已然完全沉浸在童年的快乐之中,作者以一个孩童的眼光,全面细致地描写了他对红崽的感情,从而向读者们展现了在一个孩童眼中的世界。在大人们看来代表物质的工厂,在他看来不过是自己与同伴游戏中的场景,除此之外再无别用。而且当他得知父亲将工厂卖出去以后,他并没有意识到这代表着一家人生活的支柱就此消失,而在他那颗幼小的心看来,是他最中意的游戏场所就此不能再去了。这些心理描写让读者感受到此时的小达尼埃尔还是个没有负担,没有忧愁,对生活充满了想象的孩子。
在此之后,埃塞特先生又陷入债务困境,全家不得不骨肉分离,各自设法谋生。小东西不得不到一个小城的学校里去当学监。那时小东西才16岁,他工作尽心尽力,平时也很刻苦用功,但是在那里,他却备尝各种心酸。此时达尼埃尔的心境又渐渐地发生了变化。“最后,我精疲力竭,痛苦不堪,便跌坐在一株栗树下的雪地上,我可以在那里一直待到第二天,流着泪,头脑一片混乱……”[1]这段描写,让读者似乎也进入到了小东西的心里,体会着小东西的无助,彷徨,无奈与痛苦。这一切都让读者更加能进入主人公的内心。再到后来,小东西离开学校,去到巴黎找他的哥哥,并得到哥哥雅克无微不至的照顾。在那里,达尼埃尔又经历了希望,厄运,纯洁的爱情和不纯的情爱,伴随着这些,主人公的心理变化也显得格外的丰富。都德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的心理的变化以及对其细腻的描述,完美地向读者呈现了一个又一个有趣而又动人的形象。正如其另一部经典的爱国主义短篇小说《最后一课》,作者也是通过对一个顽童的心理描写,来刻画最后一课这一庄严而令人心碎的场景。用主人公那带有稚气的叙述,渲染出丧失祖国的沉重与悲痛感,使得文章具有一种感人至深的力量。
2 多重着色
为了突出人物形象,都德在写作方法上也有其独到之处。对人物多重着色,加重视觉效果便是一个鲜明的特点。如写小东西,读者不难看出作品三番五次地突出“小”字。从达尼埃尔开始其在里昂的学习开始,同学们从不叫他名字,而是直接称呼他“小东西”。尽管小达尼埃尔一再强调自己的名字是达尼埃尔·埃塞特,但是同学们都还是叫他小东西。再到学区的区长,他在见到达尼埃尔的第一眼便不免做了一个吃惊的动作“呵!天哪,他多矮啊”[1]!而当他和小东西说话是也还是称呼其为孩子:“走过来,孩子……我们让你当学监……由于你的年龄,你的身材和面孔,这个职务对你比对别人更困难……”[1]学校的看门人在达尼埃尔报到时还误以为他是学生:“这是新来的学监……先生个子小,我最初以为他是学生哩”[1]。学校的校长更是无法相信这位新来的学监是这副模样:“‘这是个孩子呀!’他从椅子上蹦了起来,惊呼道,‘我要个孩子来做什么’”[1]就连学校唯一让小东西感受到温暖的哲学教师热尔曼神父都这样说:“你不过还是个孩子,我甚至担心你这一辈子都会是一个孩子”[1]通过文章中各色人物眼中达尼埃尔“瘦小,弱小”的样子,让读者从视觉角度,对小东西这一人物形象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同样,作者在描写黑眼睛姑娘时也是如此。当小东西第一次在学校见到黑眼睛姑娘时,便被她那深邃的眼睛吸引了:“另一个年轻,苗条,像幽灵一样纤弱,但长着一双幽灵所没有的黑眼睛,很大,很黑,很黑……”[1]而后,在每次提到黑眼睛时,作者都毫不吝啬笔墨去描写那双清澈,纯真的眼睛。读者也就在这样的描写中将黑眼睛这个形象深深地印入了脑中。
3 散文化的叙事风格
都德小说中的很多故事都是由作者亲身感受经历过的,例如回忆自己第一次穿礼服参加社交的经历而创作的《第一件礼服》,再如根据自己回到故乡安顿后所经历的生活细节创作出的小说《安顿》等。同样《小东西》作为一部半自传性的小说,也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小说的第一部有很大部分实为作者本人对早年生活的回忆,从小东西的出生日期,在工厂里度过的童年,家庭的变故到小东西上学校谋生的经历,实际上都是作者本人的身世。因此第一部中情节与戏剧成分很少,散文化的倾向十分明显,类似杂忆与琐记。而其中所表现的内容常常就是通过人物的内心自我告白来抒发主观的感受,读者从他的小说中所感受到的,是丰富的感情宣泄,是毫不掩饰的直抒胸臆,是深刻细腻的心理分析。尤其是其小说中作者重视主观感受、人物心理情绪的叙事内容和叙事文本中事件和思想情感的人物叙事者的叙事,是形成其小说散文化叙事风格的重要原因,
“任何一部作品,可以说都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就叙事作品而言,饱含着作者思想情感的作品,实际上或多或少也可以说是作者自身的某种交流、思想对话”[4]。小说主人公身上往往寄寓着作者的情绪和思想,而达尼埃尔正是作者笔下的自我形象。这种自我形象与作者在《小东西》中常常合二为一,小说的叙事主体所经历的,都是以“我”直接参与的方式来展示在读者面前,其中包含了作者的情绪和价值判断,但是小说毕竟是虚构的文学作品,我们不能把小说中的这个“我”完全等同于作者本人。
4 对比,烘托手法
都德的小说创作擅长运用对比,烘托的手法。例如在小说《柏林之围》中,儒弗上校曾是拿破仑时期的军人,充满了对国家的荣誉感和爱国情感,在普法战争失利,巴黎被围时期,他在病床上一直对军队胜利有所幻想,而正是他的胜利幻想和此刻战败的残酷现实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小东西》中,作者的这一手法有着很突出的体现。首先家庭与社会是两个对立的范畴,家庭之外的现实世界是一个带有寒意,充满暗礁,逼视与压迫着人的世界,家庭之外社会上人与人的关系是冷酷的,充满恶意与欺诈的关系。在小东西的回忆中,从他入世之初的那个中学开始,所处的环境令人窒息,周围的人们心胸狭窄,有的甚至阴险狡诈。小东西一入世便感受到了冷酷的人生,并且深感它无情的挤压。外省的人生是如此可怕,巴黎的人生更是充满了陷阱。伊尔玛·博雷尔这个女人便是邪恶的象征,是巴黎生活的典型产物。她身边的一群所谓的文人雅士,身上都散发出一股霉味,她的侍女白咕咕也是一个低俗的形象。所有的这些构成了一种腐败的社会现实。而与这个外在的冷酷丑恶的世界相对的,是小东西的充满爱与温情的家庭关系。在小东西与他的家人之间,没有见不得人的隐私,而是互相关心,互相体贴,充满了温情,并且都以重振家业为共同的奋斗目标而在精神上团结一致。除了家庭关系之外,同样和冷酷的世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与散发出人间温暖气息的家族相关的半家族关系,因为皮埃罗特的母亲是达尼埃尔母亲的奶妈,所以,在巴黎的皮埃罗特一家与雅克和小东西就形成了一种近乎家族的关系。当小东西在人生的海洋上面临灭顶之灾时,能救助他的,除了哥哥雅克之外,就是皮埃罗特一家,在这种半家族关系中,读者也能感受到脉脉温情。通过对这两种相对立的环境的描写,读者能更深地体会到社会现实的冷酷,同时也能感受到家庭的无限温暖。
此外,作者为了烘托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也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小东西单纯,善良,轻信甚至于虚荣心等等心理品质都是通过社会和周围人的狡诈,势力,邪恶,残酷来加以对比刻画的。从小东西踏入社会开始,便感受到人心的险恶。校长“两只冷冰冰的眼睛”,像狱吏一样巡查与监视着全校每个角落的训育主任,掌握着全校总务的坏老婆子等,都让这个“孩子”感到害怕。当达尼埃尔真心地以为找到了一位朋友时,却遭到他的背叛。这个朋友出卖了他,是他身处绝境,事后还与自己一班无耻的朋友把达尼埃尔当做傻瓜加以嘲笑和侮辱。除此之外,还有维奥先生的恶意与嫉妒,教师们的轻视等。这一切的一切让单纯,善良的小东西无所适从。也正是通过这样的强烈对比,温情,善良,天真的主人公形象显得更加鲜明。
5 浓郁的感情色彩
都德小说最大的一个特色便是充满强烈的感情色彩。《最后一课》中阿尔萨斯人民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柏林之围》中不幸的结局而产生的催人泪下的悲剧力量,都让读者感同身受。而这一点在《小东西》中也充分显现出来。作者在文中以亲切的感情描写了达尼埃尔以及他家族的成员,柔和的温情与深切的了解使得作者对这些人物的性格描写得十分出色,即使这些人物身上一些可笑的特点,在作者笔下也带有几分情趣,如埃塞特先生的暴躁,雅克的爱哭。对于小东西本人,作者的描写远非同情而已,而是充满了怜爱,在他回忆的语调里,加进了淡淡的但正好能打动人心的感伤,有时又迸发出感情激动地火花。作者对人和物的描写都是简约而清淡的,而且都通过了一个少年温存眼光的过滤,带上她看世界的主观色调,在追述中,作者往往是着重写小东西对事物的印象和感受,而不是着重写事物本身。而最令人感动的还是小东西家族之间的爱。尤其哥哥雅克,他是一个为爱家庭而做出自我牺牲的殉道者,他在经济上既要阶级父母又要养活弟弟,他对小东西无微不至的照顾与他近乎母爱的兄长之情,感人至深。为了家庭,为了弟弟,他不得不拼命工作,最后操劳致死。作者在文章的最后部分描写雅克病危及去世的过程中,文笔恳切,将雅克对家庭的爱,对弟弟的爱,达尼埃尔内心对自己的自责,对哥哥的去世悲痛欲绝等一系列感情刻画得细微入致,看过的人无不投入其中,禁不住潸然泪下。这也正是都德作品的魅力之处,即那流诸于笔端的动人感情。
6 结语
都德的小说大多故事性不强,情节也大多平淡无奇,绝少戏剧性的效果,完全是属于平凡的生活现象。但是,这些情节都是作者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其中细蕴的含义也被作者深深地发掘出。正因为他所写出来的都是亲身感受的,是作者内心深处的所感所想,所以他的每篇文章字里行间都饱含他的感情,这一股股感情,一段段心绪,一种种情愫就成为贯穿于他作品中的气势。都德小说中这些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得作品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更贴近读者的内心,这也正是都德小说的一种重要的魅力。
[1][法]阿尔封斯·都德.小东西[M].桂玉芳,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2]江伙生,肖厚德.法国小说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168.
[3]柳鸣九.法国文学史:第三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193.
[4]谭君强.叙事理论与审美对话[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87.
[5][法]皮埃尔·布吕奈尔,等.19世纪法国文学史[M].郑克鲁,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余义兵]
I106
A
1674-1102(2015)04-0108-03
10.13420/j.cnki.jczu.2015.04.024
2015-02-17
钱培培(1987-),女,江苏南通人,池州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法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