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教学法在“东盟国家文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2015-03-20莫萍
莫 萍
(桂林理工大学 博文管理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叙事教学法在“东盟国家文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莫萍
(桂林理工大学 博文管理学院,广西 桂林541006)
摘要:叙事教学法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运用于“东盟国家文化”课堂,可以充分发挥叙事的强大功能,有效提高学生对东盟文化的认知能力、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同时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让学生在文学叙事中完成“有形的”知识学习和“无形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升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叙事教学法;“东盟国家文化”课程;教法
近年来,叙事教学在西方国家教育领域已有广泛的研究,已经应用于阅读课程、人类学课程、性别研究课程甚至一些基础学科课程的教学。国内一些学者将叙事教学应用于外语课程教学之中,使其成为外语教学的有效形式之一。
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东盟国家文化”,是一门针对在学习完英语基础课程之后,为高年级学生继续巩固英语、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是一门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注重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学科。叙事教学法反对“填鸭式”和“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提供真实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主动构建知识,运用文学叙事的感染力提高言语加工能力、认知力、创造力和想象力,从而达到语言文化素质课教学目标。
一、叙事教学法简介
学者普遍认为,叙事是一种认知过程,人们可以通过叙事“理解”世界,也可以通过叙事“讲述”世界。[1]人类以故事的方式去建构经验、知识和思想,并且通过叙事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认知。[2]这种认知思维是人类的认知方式之一,因为故事兼具感染力和教育意义,能同时激发情感共鸣和理性思考。叙事活动能创设一种天然的、自发的学习情境,促使我们思考自己经验以外的世界。
基于叙事的认知功能,熊沐清教授在国内首先提出了叙事教学法,主张以叙事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故事的感染力和教化意义,将教学内容寓于故事中,教与学寓于叙事中,让学生充分激发语言、情感、想象、创造等心智能力,从而自然地“习得”语言、建构知识和经验。
叙事教学法符合认知理论、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等先进教学理论,强调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 学习者对知识主动建构, 在学习过程中注重个性化学习和协作学习。叙事教学法运用故事,教师通过叙事传授知识,学生通过叙事理解、建构知识,师生、生生之间以互讲故事和听故事作为教学交流,彰显了学生建构知识的主体性和个性。同一个故事,每个学习者都根据自身已有经验和知识建构、创造新的经验和知识,再通过师生、生生交流,意义潜势得以增强,进而获得更深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运用叙事教学法的课堂,学生不是在外部刺激下被动接受和灌输,而是能在叙事中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意义的建构者。
二、叙事教学法在“东盟国家文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故事的教育功能主要表现在赋予学生知识,并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叙事教学区别于其他教学方法的最核心特点是教学通过故事来完成。叙事可分为两部分,一是故事,即内容;另一个是讲述,即内容沟通的手段。故事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应蕴含知识和技能。故事的讲述必须有艺术感染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共鸣,使其投入感情,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认知水平。东盟国家文化素质课程教学,教师以叙事化形式组织教学,可以把某一个或几个文化知识点构建一个叙事。
(一)教学内容叙事化
教授课文中的文化知识点以人物、时间、地点、事件为线索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叙事。以讲授东盟国家的火山旅游文化一课为例。该课包含文化知识点有:1)印尼和菲律宾是该地区活火山最多的国家;2)两国位于最活跃的地震带因而火山地貌显著;3)两国的火山旅游业蓬勃发展。由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旅行者的故事,讲述其在印尼和菲律宾两国的所见所闻。故事编排需注重紧扣教学内容,即火山主题。其次,教师要讲究叙事技巧,叙事要生动、形象、有趣。如在讲述旅行者火山旅游的叙事中,教师需注意故事背景设置合理,人物刻画立体,在旅途的所见所闻中需设计一些必不可少的冲突,从而推动故事情节从开头、发展、高潮到结尾,使故事引人入胜。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兴趣、投入到故事情景中,充分调动已有知识建构新知识,并提高跨文化意识。在教学材料的准备中,老师应尽量搜集相关的文化知识小故事,灵活运用图片、视频、影像资料等作为补充。
(二) 课堂活动情境化
课堂上,在导入部分,教师应将课前准备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表演出来,引导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叙事时应注意以教学内容为中心,重难点突出。教师事先可将教室布置成舞台,课上扮演成故事中的人物,利用道具,采用独白的形式讲述故事,或者结合多媒体,穿插动漫、小电影、漫画、图片等绘声绘色地讲述。老师需设置问题或任务,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使学生关注于本课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如在东盟国家火山旅游上,可以提出这些问题:旅行者去了何处,游览了什么特别的地方?中国是否有类似的地方,有何异同之处?当地有什么特别的文化习俗?叙事导入之后,应让学生回忆故事细节以达到强化学习的目的。通过师生、生生间互相交流,一方面进行头脑风暴,集思广益,让学生轮流阐释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态度和情感,另一方面,教师还应注意及时做引导和知识穿插,以免学生把握不了学习重点。接下来学生将故事场景化,以故事为剧本,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将故事演绎出来。如讲述东盟火山旅游文化课,可以让学生分组表演,分别扮演旅行者、同行驴友、导游、当地居民等,每个角色的台词需包含文化知识点,在对话和情节设置中体现教学内容。除此之外,教师还可灵活安排课堂活动,如故事复述、小组讨论、辩论赛等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叙事活动中,从不同的角度和人物立场动态阐释其对文化知识的理解。由此,课堂教学符合“输入-巩固、强化-输出”的教学规律。
(三)课后巩固复述法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学生可以以故事复述作为课后复习和知识巩固的手段。学生可以复述该故事,或者改编故事。学生在复述或改编的过程中,需充分运用所学知识,结合自己的主体意识和情感因素,创造性地叙事。不同学生的叙事必然体现其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学生能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强化学习内容,最终提升学习者的认知能力。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布置口头或是书面的故事复述,进行适当的口语或写作训练。完成形式也可多样化,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也可合作完成,也可学生间互评其复述的故事,反馈听后感。
(四)叙事教学的评价手段及教学模式
教学评价对于教学活动至关重要。教学评价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教学效果、教学是否达到教学目标。课堂活动和课后作业的教学评价及反馈犹为重要。在叙事教学的课堂活动中,只有教师及时给予学生恰当的评价及反馈,才能鼓励学生进一步学习,更好引导学生掌握教学内容。课后,教师也要给出合理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为同学们的课后任务完成质量评分。教学评价应符合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具体、可操作性强,有细致的评价标准,形式上可灵活采用教师点评、学生互评或自评的方式。
以东盟文化课为例,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应包含以下几点:1)故事是否涉及文化知识点;2)对文化知识点的应用是否正确;3)故事是否符合逻辑;4)叙事是否体现新观点、新认知;5)叙事语言是否正确、流利;6)叙事是否引人入胜、有感染力。通过及时、细致、符合教学要求的教学评价和反馈,使学生叙事时刻蕴含教学内容,不致于脱离教学目标。
总之,叙事教学法可以灵活采用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分组活动、合作学习、任务教学等教学模式。任何可以营造真实情境、促进沟通与解释的教学模式,都可服务于叙事教学法。
结语
邓达教授和熊沐清教授认为,叙事教学“根据语言知识的意义性与关系性属性,充分运用叙事、推理的方式,通过叙述者与听叙者之间倾听、对话、激发与分享,以促进语言认知水平的提升,不断增强意义潜势,达成与世界的沟通与释解”[3]。叙事教学法充分发挥了叙事的强大功能,能有效提高学生对东盟文化的认知能力、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同时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博格. 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9.
[2]Turner,M. The Literary Mind: The Origins of Thought andLanguage [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13.
[3]邓达,熊沐清. 外语教学的叙事表达: 一种教学论视角[J]. 外国语文,2010,(3):105.
[4]Susan,E. Narrative as a Teaching Strategy[J]. The Journal of Correctional Education,2006,(3).
(责任编辑:张连军)
作者简介:莫萍(1987- ),女,广西桂林人,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助教,文学硕士。
基金项目:2013 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东盟国家文化’课程开发”(2013JGA117)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5-01-17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9-2080(2015)02-0104-03
doi:10.3969/j.issn.1009-2080.2015.02.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