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模式探索
2015-03-20洪琛福建莆田学院福建莆田351100
洪琛(福建莆田学院,福建 莆田 351100)
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模式探索
洪琛
(福建莆田学院,福建莆田351100)
摘要:高校后勤管理在高等学校管理中处于重要地位,是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对高校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和科研开发等多个方面起到保障作用.实行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模式,有助于激活高校后勤保障的服务体系,提升高校后勤管理水平,为高校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模式;思路
高校后勤是高校实现发展的重要的客观物质基础,是实现高校办学目标的重要条件.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为了确保高等教育又好又快的发展,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摆上了重要日程.因此,探索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模式,是对进一步深化高校后勤改革,推动高校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将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1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界定
高校后勤社会化是指把高校后勤服务归入到市场经济体系内,让后勤服务成为市场的组成部分,创建由社会承担、政府指导和高校选择的市场化后勤服务.实际上,此处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一是高校后勤应回归市场,并将高校后勤服务体系放到市场经济体制内;二是政府在高校后勤社会化中发挥扶持与宏观调控效能,社会的承担是为了全面恢复后勤的商品职能与属性,回归至社会;三是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实质是更好服务于高校的办学发展,体现服务与育人相结合的职能;四是高校后勤的组织形式是企业法人的市场化与社会化[1].
2 构建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的现实价值
2.1有利于为高校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高校后勤需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规则,让市场发挥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实现优胜劣汰,科学协调好生产与需求,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将高校后勤创建成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实体,不占用高校科研经费,引入更多社会资金,改善高校后勤的硬件设施,最大限度发挥后勤对推动高校发展的效能[2].
2.2有利于实现高校后勤管理的健康发展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为实现后勤管理提供了发展空间,特别是伴随市场经济发展,给予高校后勤管理新内容,提供了新手段,面对这一机遇,高校后勤管理必须向现代管理方向发展,将管理的核心放到以人为本上,将人放在管理首位,视员工为首要资源,切实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展现自我价值,推动高校后勤管理的健康发展.
3 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模式的构建思路
3.1理顺高校和后勤的产权关系,改革劳动用工制度
在高校后勤资产管理方面,要全面理顺后勤资产的产权关系,确定资产保值相关责任,全面掌握高校后勤资产,确定学校资产所有权以及经学校授权后勤实体资产使用权.高校后勤除了开展必要的公益性服务外,绝大多数的服务实体应吸收社会资本,来全面解决后勤服务经费不足的问题,一边减轻学校的经济负担,而在劳动用工制度上,也要创建社会保障机制与劳动用工机制,特别是高校后勤员工的社会保障应该予以落实,采取聘任与合同相结合的形式,从高校后勤的实际需要出发,合理吸纳具有生产、管理、服务方面的人员,全面纳入到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中,第一时间内充实高校后勤管理队伍[3].
3.2创建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创建后勤社会化经营体制
首先,创建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当前高校开展额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的核心是将后勤服务经营人员和有关资源从当前高校行政管理系统中进行有序分离,采用现代企业制度的经营和运作模式,建立独立核算、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的经营或服务实体.在该进程中,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需要实行分步骤来实现法人企业、行政管理职能的有效分离,进而确保高校后勤法人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在高校后勤实现社会化管理中,要从实际出发,根据一定步骤来完成法人企业和行政管理职能的有效分离,确保法人企业的主体性地位.二是在进一步规范高校后勤分离的基础上,需要当地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构建跨校后勤企业服务集团,全面依靠社会力量,充分调动社会资源,综合使用集约化、专业化和企业化等多个方面的形式,建立当地后勤范围中的服务保障工作,逐渐形成规模化经营,科学降低服务方面的成本,从高校中分离出来的服务实体,使用托管、连锁、股份等多种科学的方式,一起纳入到后勤集团内,创建现代企业与管理的新模式.三是清理资产,厘清产权.在当前的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中,后勤不具有独立法人财产权,因为后勤并不具备独立财产,因此,高校后勤作为加入到市场竞争中的主体法人,确立其法人地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代企业的显著特点是企业具备清晰的产权,产权关系基础是经济关系,产权制度是确立现代企业的基础,因此后勤创建现代企业关键是厘清资产,确定产权.既需要学校采用多种形式对高校后勤投资与受益产生的财产拥有一定的权利,还需要具有后勤法人的财产权.也就是对学校已授权经营的财产具备占有、使用与处分的权利.后勤按照财产具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实现经营权与财产权的分立,确定产权的基本内容:确定学校与后勤产权的边界,确定所有权的比例与数量;对后勤资产进行评估,做到经营性与非经营性资产的有序分离;学校对后勤资产根据相关的比例来承担责任,但是后勤参照所有法人财产实行依法经营,对学校承担资产的增值、保值责任.四是明确权责,实行事企分开.高校后勤创建现代企业要求,明确学校与后勤基本的权利与义务范围,高校资产所有者的权责范围.既要对高校后勤经营的问题开展决策,对高校后勤经营人员根据服务要求进行选择,又要对可能导致实体资产流失的情况,及时予以制止.同时,不能直接干预高校后勤的经营活动,同时,也要在人员、资金和设施等方面给予全面的支持.高校后勤工作中的重大决策,需要经学校批准后才能实施,贯彻服务、育人的宗旨,高校后勤以其全部法人资产享有民事权利,并承担相关的义务.创建高校后勤企业,学校将精力放在科研、人才、教学等方面,后勤作为独立经济实体,在做好校内服务的情况下,适当拓展相关业务,确保其快速发展[4].
其次,创建后勤社会化经营体制.一是创建成本费用核算体制.在高校后勤实现社会化过程中,高校后勤服务实体应该科学处置服务质量、服务成本与效益间的关系,探索使用最少的成本来获得最大利益.既要创建系统、规范的后勤成本核算程序,对高校后勤核算成本的消耗需要创建采购、入库和消耗等不同环节把关,对成本核算流程进行严格规范.二是创建收入分配利益机制.将高校后勤实体经营权和所有权进行分离.在该情况下,企业经营管理的薪资对高校后勤产业发展意义重大.所以,高校后勤实现运作的重要前提是收入利益机制,后勤服务实体可探索从以下几点来进行:采取聘用与年薪制相结合的原则,从后勤管理干部到普通的后勤服务员工,采取合同制管理,实行轮流竞聘上岗,将利润的经营性服务目标资产保值率等作为开展干部量化考核的重要标准,做到优胜劣汰,在完成预设的任务后,给予相应的年薪,同时,实行股权激励的模式进一步激发广大教职员工的创造性与积极性,在着力推动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股份制改革中,尝试采用职工入股,使其与高校后勤实体构建利益关系,激发广大员工的服务质量与生产热情.还要实行利润分红制度,采取该制度的方式将利润与工资根据提成来分离,在确保广大员工工资的情况下,根据后勤实体的相关规定的完成情形,采取利润年终分红的形式,激发广大员工从事工作的积极性,实现后勤实体利润最大化.
3.3做好对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工作
首先,提升广大后勤员工的综合素养.高质量的后勤人力资源队伍是确保实现后勤优质管理的重要抓手,要提高高校后勤经营管理与服务师生的水平,需要培育具有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所以,将员工培训放在全面提升员工队伍素养的首要位置,员工培训既要注重技能的指引,也要确定培训目标,根据一定的步骤、措施来做好员工全面培训工作,帮助广大员工确立后勤精神与理念,形成对后勤文化认同感,提升后勤员工队伍的整体素养.其次,提升后勤人力资源管理干部的素养.在进行招聘过程中,要选拔具有专业知识过硬的人员担任管理者,提升相应的福利待遇,为其提供培训、学习与交流的机会与平台,提升业务素养与后勤整体管理水平.最后,全面优化人力资源队伍整体结构.高校后勤人力资源干部管理结构对后勤发展来讲较为重要.经营管理人员的素养、专业技术人员的质量与结构将对后勤管理效能建设影响较大,因此,需要从后勤管理者的年龄构成、专业知识结构等条件出发,采取内部培养与外部招聘引进的方式来解决人力资源队伍整体结构问题,根据能力本位的原则来设置岗位,让其明确必要的权利与义务,优化高校后勤人力资源队伍整体结构[5].
3.4完善高校后勤社会化监督系统
高校后勤改革的目标是实现社会化服务,要将该目标作为创建学生参与、学校监督、政府监督与行业自律的基础.在高校后勤监管体系中,政府部门需要全面发挥监督智职能;而高校也要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及时展开沟通与交流,通过相关的政策来全面规范高校后勤服务市场,比如邀请消防、环卫、食药监等部门到校开展指导工作,同时,高校也要全面组织好学生参加到针对后勤服务的监督与管理中,成立食品、卫生安全等方面的小组,采用座谈与抽检相互结合的方式开展监管.具体来讲,还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让社会信誉好的企业参与到高校后勤服务与管理中,高校要结合后勤工作实际,分批次、有计划的实现,既符合服务行业标准,又能全面满足师生需求的企业参与到高校后勤工作中,采用合同的形式明确权利与义务,全面规范服务与经营行为.二是强化对高校后勤服务质量过程与结果的监督考核工作.后勤服务质量监管时规范后勤服务工作,提升服务水平的有效举措,要结合高校后勤实际制定质量标准,严格按标准、制度办事,确保维护广大师生的合法权益.三是对高校后勤食堂食材进行集中采购,严格监测农药残留,确保食材质量,同时做好高校食堂安全监管工作,通过监督、考核,提升高校后勤工作监管的质量与水平.
总之,高校后勤社会化不仅有利于为高校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更有利于实现高校后勤管理的健康发展,因此,构建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模式,不仅要理顺高校和后勤的产权关系,改革劳动用工制度,创建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同时,也要创建后勤社会化经营体制,做好对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工作,完善高校后勤社会化监督系统,提升后勤社会化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姜群瑛,胡征宇.从高校后勤社会化到高校后勤现代化[J].中国高教研究,2005(7):86-87.
〔2〕常秀鹏.高等学校后勤管理与运行的科学模式[J].河北学刊,2012(1):240~243.
〔3〕苏宇.高校后勤企业化创新探析[J].中国高校科技,2015 (1):76~77.
〔4〕许书烟.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创新模式的构建[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2):250~251.
〔5〕王永红.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2(2):80~81.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9-02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