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医疗文化差异分析
2015-03-20周薇苏州科技大学江苏苏州215009
周薇(苏州科技大学,江苏 苏州 215009)
中德医疗文化差异分析
周薇
(苏州科技大学,江苏苏州215009)
摘要:本文分析了中国和德国医疗制度的文化背景、性质、心理和效果差异.就医疗保险制度、医疗文化、医院服务质量等进行一系列对比,对不同文化背景下医疗服务质量评价指标进行差异化分析;并根据作者在欧洲的就医经历,以及收集的相关数据,了解德国人眼里的中国传统医学.
关键词:医疗文化;医疗保障;服务现状
医疗文化,是指医疗服务活动中的文化,是医疗服务活动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医疗文化实际是卫生服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卫生文化中,涉及面最广,内容最丰富的一部分,也是古今中外,医疗界议论最多的一部分.我们首先从技术角度看,医疗服务是一种医学科学技术的服务活动,即掌握了一定的医学科学技术的专业人士,运用一定的医学科学技术手段,所进行的及时有效诊治疾病、保护生命、保护健康的活动.这种医疗技术服务和医疗文化体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也是一种文化服务活动.其次,从社会角度看,医疗服务涉及到社会两大人群及其组织,简而言之,就是医患两方.在医疗服务中,医患双方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思维方式,各项管理制度、医德医风,等等都是决定医疗文化的因素[1].
1 如何了解德国医疗
了解德国的医疗,首先了解德国的医疗传统.在德国人信奉的基督教的教义里,医疗的核心精神,就是救死扶伤,是上帝的仆人(教会)专营的事业.德国医院,过去是不盈利的,医生是自由职业者,德国的医疗体制因此不像中国那样,用组织关系将医生捆绑在国营医院单位中.因此可以理解,为什么德国的商业化医院,都是小医院,而大医院都是国家公立的或教会的.德国的医院给人的总体印象,就是就医有保障.原因在于地方政府要让公立医院成为社区医生转诊的接纳机关,但无论病患进入那个阶段就诊,只要参保,都可以享受几近100%的医疗报销.不纳入报销的有个别的项目,比如器官移植,比如医疗整形等.
如果不理解德国社会和市场医疗的这些背景,仅仅是走马观花式地“公费考察德国医疗”,就会得出德国医疗发达,但是收费不接地气的错误结论.国内医疗体系派出的考察团,到德国考察,也只是清一色考究人家的治疗中心(医院),观看先进医疗设备,了解德国医疗的主体,如家庭医生体系,但对德国的保险市场运作不清楚,也是个小缺憾;同时不能深入学习和领悟德国医护人员的服务意识,这种考察,无论花费纳税人多少钱,都不可能使这些出国学习的人,真正去理解西方医疗文化.
1.1医疗保险对德国的影响
十九世纪,德国作坊的工人,因无钱治疗疾病,作坊里的许多同伴(教友们)拿出钱来支援患病伙伴度过艰难时期,以后逐渐演变成为作坊工人的医疗互助基金,每个人按月交纳一定的费用,如果其中有人患病,可无偿使用基金,这种方式在那个时代表示了一种友爱,其实这实质是一种保险文化,1883年德国宰相俾斯麦顺应的民意,建立了《疾病保险法》,从那时起影响全世界,直至20世纪.[2]
90年代的德国,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到了2015年的今天,医疗保险已经纳入德国人生活费用里必须支出的一部分,虽然一些自由自由职业者,没有单位为他们缴纳国家保险,但是这部分德国人会自觉地通过私人保险公司保障自我的权益.医疗保障制度作为上层的一个主要构成部分,必然和德国的经济基础以及文化背景相适应,东西方的经济差异显而易见,保险制度的普及也是各有差异.
德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强调个人对社会的基本责任,采用强制的保险方式,规定每个从业人员或者非从业人员,一定要按百分比收入,交纳保险金,建立完善社会疾病保障基金,彻底解决全社会生老病死看病就医的问题.
1.2德国现阶段的医疗服务状况[3]
德国医疗服务体系包括4部分:开业的医生群体主要负责初级的医疗、次级门诊等医疗服务;医院(公立医院、非营利医院和私营医院)负责各种形式的住院等各项医疗服务;康复机构主要负责经医院治疗后的康复护理等;护理机构负责老年及残疾者的护理.全德共有医院2139多家,总病床523824多i张.医生306000多名,牙医65000多名.每千人拥有医生3.7名,其中私人执业医生占43%,在医院工作的医生占48%,其他类型医生占9%;每千人拥有床位6.35张,平均住院日8.6天,病床使用率75.6%.目前德国医院的总数逐渐减少,在德国私人的医院的比例不断在增加,平均住院日逐渐缩短,医院病床位数呈下降的趋势.在不同类型的医院中,1/3的医院属于政府、公共团体和社会保险机构均是提供资金创办的国家公立医院,所占比重最大,其病床数占全国总病床数的54%,在德国医疗服务中占重要地位;1/3的医院是宗教和慈善团体或各种基金会捐款创办的非营利性的慈善医院,病床数占总床位数的38%;1/3是营利性的医院,由私人独资或合资创办,病床数仅仅占总床位数的8%.德国医院的收入来源主要依靠是国家投入,法定健康保险和私人保险机构提供的保费及社会救济(如教会、慈善机关捐款)等.
2 对比德中医疗服务业现状
在过去的25年间,德国的医疗服务系统逐渐发展成为统一标准的、覆盖全国的专业组织.制订了救护车、直升飞机、设备、调度中心以及适合系统的培训要求等一系列标准.德国医疗行业非常强调服务意识,把服务病患作为医护人员的准则,在照顾病人细节上要求做到无微不至.而中国自1993年国务院决定公费与劳保医疗制度走“统账结合”的发展道路,直至今日,中国人的医保也是全民重视的问题,但问题是,国内的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大部分从业人员,无法得到100%的报销和补贴.看病难,看病贵,成为中国全民关注的话题,但和以往相比,中国人的医疗保障、医疗水平、服务意识,有明显的提高.
2.1用实际案例,对比中德医疗服务细节
作者曾于十年前在德国某城市住院,当时做鼻息肉手术,术前,德国医生会找患者谈心,并告知手术流程,手术前两天,患者会提前入院做各项检查,还要求患者对一些条款签字确认,如手术风险免责等;术后当天,主刀医生会等候病人醒来,意识清醒,并成功止血才能离去,当晚的值班医生也会按时查房,观察病情.在术后第二天,护士给躺在床上的患者用热水擦身洗澡、帮助患者刷牙、梳头、更衣,甚至给患者按摩,喂饭等等,手术很小,但是非常受重视.
十年后,作者在中国某城市生孩子,在当地的母子医院,剖腹产,手术非常成功、顺利.和德国一样,提前一天入院检查,但是入住医院后,医院方面不负责伙食,病人需要在外购买食物,或者由家人带饭菜食用;护士除了按照医生要求,给病人做普通检查、和挂水之外,其余工作都拒绝去主动做,同时在住院部养成大声喧哗的习惯,影响了病人的休息.
从以上两个例子,足以说明,中国医生的医疗水平、医疗经验不亚于德国,但是医护人员的服务意识,乃至职业素养需要得到提高,作为医护人员,对病人要像家人一样温暖、用心,否则是难以成为一个称职的好医生的.
2.2对比中德医生的待遇
德国医生,有很高的收入,在德国社会,是令人羡慕的职业.在德国,几乎没听说过医生收病人红包的例子,德国是一个有信仰的民族,信仰里有着感恩的情节.但是即便病人再感恩,最多只能送一束鲜花,或者巧克力糖果.中国是个礼仪之邦,早就有礼多人不怪的俗语.而在德国,医患关系,是禁止礼尚往来的.
在中国,医生的待遇并不令人羡慕,有些医生保持着对事业的热爱和热情,他们不仅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对病人充满了同情心.遗憾的是,同情给不了医生一个良好的前景.在德国,高薪养廉早就是公认的理念,而在中国,医护人员的收入,有的甚至不能保证一家老少的基本开支,这个问题早就值得去关注,然而,这么多年过去,医护人员的收入问题,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通货膨胀,让这个崇高的职业,背负起强大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同时,也背负着生活的压力和负担.
3 结束语
通过对德国医疗文化对比了解,如何提高我国自身医疗发展
3.1提高医保的保障力度,是解决“看病贵”的有效途径
在我国,虽然全社会已经基本实现医保全面覆盖,但是保障的力度是远远不够的,城乡收入的差异巨大,只有不断提高医疗报销的比例,提高报销的最大额度,才能有效解决看病贵的问题.
3.2实行预约就诊看病,逐级转诊,病人才能有有序流动
在德国,除非是抢救,可以直接去大医院,否则,无论牙痛还是心脏病,都要和家庭医生预约,若家庭医生觉得有必要去大医院进一步检查,或者住院治疗,其余的,都在家庭医生的安排下自行服药治疗.在中国,小病若能在社区或者基层医院解决,大病去医院,真正做到逐级转诊,是非常好的一种有序医病就诊的方式.解决“看病难”的问题.
3.3加强成本约束
借鉴德国医疗收费方法,继续推进按病种分类的收费制度,促进医院加强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在药品定价方面,进口药品参考国际价格,开展良性的新药开发研制,降低国产药物的价格,让百姓看得起病,吃得起药.
3.4加强监督体系,解决医护人员的不良行为
每年定期开展医德教育,派遣一些优秀医护人员去德国学习,回国后将所学知识结合中国医疗文化,融入到平时的工作中,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习德国的先进经验,对于违纪的医护人员严加管理.
参考文献:
〔1〕胡敏.各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分析与思考[J].世界经济情况,2007(12):48-50.
〔2〕高连克.德国医疗保障制度变迁及其启示[J].社会科学辑刊,2005(6):58-62.
〔3〕郑会绍.“全民医保”形势下大学生的医疗保障浅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8,21(2):195-196.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9-004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