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格心理学的情绪研究

2015-03-20孙丽霞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江苏苏州215123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17期
关键词:适应人格障碍

孙丽霞(苏州大学 教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人格心理学的情绪研究

孙丽霞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江苏苏州215123)

摘要:情绪体验的特征属于人格的基本维度,情绪体现着人格的基本适应功能.人格范畴下的情绪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将对已有的情绪研究,尤其是人格背景下的情绪障碍研究进行简单的梳理,并在最后提出问题和展望.

关键词:人格;情绪;障碍;适应

1 引言

情绪原意是活动、搅动和骚动的意思,心理学中指个体心理状态的波动,是一种内心活动的过程.个人情绪体验的特征属于人格的基本维度,区分各类失常行为的定义性特征在本质上通常也是与情绪有关的.从定义上说,人格失常通常与情绪的过度或不足有关.长期不必要的恐惧和焦虑、情绪异常(如压抑和亢奋)等都会导致人格问题.个体在情绪体验上的差异是构成人格差异的关键要素.情绪体验的一般性元素也是组成我们是谁和是怎样的人的一部分.人格之于情绪好比是气候之于天气.也就是说,人们所期待的人格正是通过在任何特定的时刻所能观察到的一个人的情绪表现出来(William Revelle & Klaus R. Scherer,2009).

不同情绪之间也存在相互联系,例如,恐惧与愤怒存在正相关,活力与愉快存在正相关(Watson &Clark,1997),将大量情绪分为互不联系的、具体的情绪,这样分类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情绪大多是以某种基本维度来进行分类.情绪研究者转为以维度模型来对情绪进行分类.情绪维度将情绪变化描述为包括有两极的连续体,不同的情绪都可以在这个连续体上找到合适的位置.情绪可以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两个维度.积极情绪是一个包含着愉悦体验、面部/身体表情、认知评价、特别是包含行为趋向和动机等多种成分的有意识的心理活动过程(Fredrickson,2001; Gable & Harmon-Jones,2010c).

情绪不仅具有适应功能,而且还具有组织作用,促进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而情绪障碍研究作为人格心理学情绪研究的重要部分,心理学研究者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2 人格特质

人格是情感、行为、认知以及欲望(目标)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统一模式.正如在特定的一个时间情境将感觉、行动、评估以及需求进行整合从而产生情绪,同样,正是这些成分的组合形成了人格(Ortony et al.,2005).有关人格个体差异的模型已经从三个维度(the Giant Three,e.g.,Eysenck & Eysenck(1985))到五个(the Big Five,e.g.,Digman(1990))的多维人格模型.其中的两个维度,尤其是外倾性(E)和神经质(N,有时候也指情绪稳定性的另一端的维度)一直与个体的情感水平以及环境敏感度存在联系(Corr,2008; Revelle,1995).

从动物实验中我们推断,外倾性(E)和神经质(N)分别与行为激活系统(BAS)以及行为抑制系统(BIS)存在很大的关系,然而,害怕和焦虑之间的区分与对抗-逃-僵化系统(FFFS)有关(Corr,2008; Gray & McNaughton,2000).

强化敏感性理论(Reinforcement Sensitivity Theory)的基本假设(Corr,2008),也称为三个系统理论(Three Systems Theory),认为稳定的人格特质反映出了个体对情绪的反应性和环境线索的情感效价差异.有很多关于歇斯底里、神经病或者精神病的相关文献(Kellerman,1990),或者更近阶段的术语,愤怒、焦虑或者正性-负性情绪(Spielberger et al.,1999; Tellegen et al.,1999),这些在情绪上表现出的特质差异又反过来增强了与特质相对应的情绪强度.换句话说,具有高焦虑特质的个体经历焦虑体验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具有高愤怒特质的个体经常会生气等等.

使用脑功能成像(如:fMRI),外倾性和神经质在面对奖励、积极的幻灯片和威胁的线索时分别有不同的脑区激活.外倾性大量激活了分布广泛的脑区(杏仁核、尾状核、额中回、右侧梭状回),这些激活是对积极效价幻灯片所作出的反应,对消极效价的幻灯片则不激活.但是神经质只对消极效价的幻灯片作出脑区激活的反应,与积极效价的幻灯片无关(Canli,2004).

对于个体的情感过程差异,正常和异常的人格都会被整合到一个共同的框架中(Krueger& Tackett,2006; Markon et al.,2005).BIS、BAS,或者FFFS的极端水平的激活都被用来解释很多的人格障碍,尤其是这些与无抑制行为有关的,“外化”障碍、过度抑制的焦虑行为和“内化”的障碍.寻找正常和异常人格的共同核心是把重点放在情感和认知障碍的精神病理学研究上,因为这些与多重水平的加工有关,从反应、过程到反射(Ortonyet al.,2005; Reekum & Scherer,1997).

为什么有些人面对威胁的时候变得愤怒,而其他人变得害怕或者沮丧?为什么有些人在给予奖励的时候变得很兴奋而另外的人无动于衷?可以通过长期一致(人格)以及短暂波动的情感、行为、认知以及欲望(情绪)的共同研究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上述问题.

有研究对具有边缘型人格障碍(BPD)的情绪感知进行考察,探讨了情绪状态和人格特质在影响情绪感知上的差异,发现具有该特质的人经历更高的消极情绪.发现冲动性是影响情绪感知的一个潜在因素,情绪和人格都对具有BPD患者的人际交往造成了影响(Meyer,Justin Kenneth,2013).

还有研究表明,精神病二级和述情障碍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Lander,Lutz-Zois,Rye & Goodnight,2012).述情障碍(Webb & McMurran,2008)和精神病二级(Blackburn,1996)都与边缘型人格障碍(BPD)有关,结果表明边缘型人格障碍在精神病二级和述情障碍之间的起到中介作用(Ridings &Lutz-Zois,2013).

有研究表明患孕产妇边缘型人格增加了生育风险.考察以自我为中心和以照料为中心的情绪调节行为,分别对害怕和愤怒的刺激诱发作出反应的表情进行观察,与此同时,考察了母婴依恋的调节作用.婴儿情绪调节障碍通过母亲的情绪障碍起间接作用,母亲情绪调节障碍又增强了母亲的边缘型人格障碍,表现在相关的表达性指标(婴儿的情绪调节障碍和母亲的情绪强度/反应性耦合母亲边缘型人格障碍,在不安全矛盾型依恋关系中,对婴儿的情绪调节具更低的自我中心性)(Susan D. Calkins&Jessica M. Dollar. 2014).

另有研究考察快乐、悲伤和中性情绪刺激下,有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母亲是如何察觉婴儿,结果发现,BPD的母亲对婴儿情绪的识别要显著弱于控制组的母亲,尤其是中性情绪刺激,经常会被误认为是悲伤情绪(Elliot et al.2014).

人格特质和情绪调节习惯在焦虑、抑郁的发生、发展、转化及其严重程度上有一定的影响(Vanoirbeek et al.,2010).神经质与负情绪,外倾与正情绪之间存在着明确的联系(Rogers & Revelle,2009).

青年人外倾性较强者倾向于体验快乐等正性情绪,在情绪调节上对悲伤愤怒等负性情绪较少重视(黄敏儿,2003).研究表明,在人格与负性情绪体验的关系中,老年人的“大五”人格特质不能显著预测负性情绪体验(Ready & Robinson,2008).精神质高分者在情绪启动任务中,显示出更少的情绪调节,晚正电位(LPP,400-600 ms)和早期前积极性(EAP,200-300 ms)波幅下降.结果表明,在病态人格的情感内容中存在钝化偏见,以早期情感捕捉显著减少(EAP)和抑制认知情感处理(LPP)为特征(Patrick et al.2014).

3 情绪特质

在一项典型的日常情绪体验调查中表示情绪化的人更容易体验某些情绪(Schereret al.,2004).相比于低焦虑特质,高焦虑特质的调查对象在过去体验到焦虑情绪的可能性几乎高出三倍.悲伤和绝望特质,体验到焦虑情绪的可能性高出两倍.愤怒特质在昨日体验愤怒情绪的可能性要高出1.5 倍.同样,调查对象报告经常有快乐、惊喜或者骄傲的体验,在过去体验欢乐和幸福的可能性要高出1.5倍.因为调查对象经常会有特定的习惯性情绪倾向,某些情绪可能比预期的要少出现,一些情绪化的特质可能会转变、隐藏、对抗特定的情绪.

这个结果似乎表明,快乐的特质可能会减少绝望,惊奇的特质可能会减少焦虑.这些结果不仅仅是体现在普通的问卷回答上,而且体现在基本的神经活动过程中(William Revelle & Klaus R. Scherer,2009).

习惯或者情绪性特质的概念对于焦虑和愤怒特质(Spielberger et al.,1999)是广泛适用的,同样包括积极的情感(Tellegen et al.,1999),其他的情绪性特质则很少研究.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外倾性是积极的情感特质,神经质是消极的情感特质.尽管外倾性在多种文化中都是与积极情感特质相联系(Lucas & Baird,2004)并提出其核心为体验积极情绪的倾向(Watson & Clark,1997),外倾性不仅仅是积极情感,同样也代表了行为、认知,以及需求上的差异(Wilt & Revelle,2008).就语义关联而言,外倾性是与一般的激活和行为方法或者词汇分类有关的(Rogers & Revelle,1998).同样地,神经质也不仅仅是消极情感,因为其也包含认知和行为的成分.

其他外倾性和神经质的非情感成分,包括需求的不同,外倾性特质更渴望社交、权利与地位,而神经质特质的人更渴望被认可、平静、秩序、报复以及救援(Olson & Weber,2004).根据大量的遗传因素分析(Bouchard,2004),这些当中的某些性情实际上可能在出生时或者童年时期就已经准备好了(Durbin et al.,2005).其他可能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社会化发展,通常与天生的性格产生交互作用(Caspi et al.,2005).

评价和归因理论表明,特殊的因果归因风格或者评价方式很有可能会使得某些个体更多或者更少地体验某一特定的情绪,因为每个人的目标、价值观以及应对方式的差异(Reekum & Scherer,1997).

当一个人的评估出现偏差时,很有可能会导致不正常或者是不实际的评估,最后导致情绪失调或者情绪障碍(Kaiser&Scherer,1998; Roseman&Kaiser,2001).如果一个人对失败经验总是趋向于高估或者低估自己和他人的责任,而无视环境的影响或者高估、低估自身的应对方式,那么将会出现评估偏差.正如有关情感倾向的来源问题,这些偏差在多大程度上对个体的学习或者社会化过程产生了影响,或者说,文化和社会群体因素使得个体更倾向于某一种特定的评价方式.

情绪调节是指个体根据内外环境的要求,在对情绪进行监控和评估的基础上,采用认知和行为策略对情绪进行修正的心理过程(孟昭兰,2005).人格是个体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情绪是个体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所体验的情绪以及处理情绪事件的方式,构成了人格的一个重要部分.以往的研究表明,人格和情绪调节存在密切的关联(黄敏儿,2003;Gmtzet al.,2006;Ebner et al.,2007).情绪是由外部或内部的刺激所激活的个体内部相互协调的主观感受、表达行为和生理反应等情绪反应倾向系统产生反应的过程,而情绪调节则是作用于情绪反应过程不同时点,影响个体产生何种情绪以及如何体验和表达这些情绪的过程(Gross,1998b).研究发现,认知重评和神经质(神经质和情绪性在内涵上是类似的)呈显著负相关,和外倾性、开放性、宜人性和责任心呈显著正相关(Gross,2003).宜人性是儿童和成年人有意控制情绪的有效预测变量(Tobin et al.,2000);在责任心上的得分越高,越有可能调节他们的愤怒情绪(Jensen et al.,2007).焦虑是困扰人们工作、学习及生活的重要的情绪和心理障碍;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症,通常存在明显的抑郁和焦虑,其发生与人格特质和心理素质有一定关系(Werner et al.,2008).

有研究表明,个体偏向于以与自身人格特征相一致的方式进行记忆,即记忆偏向存在特质一致性效应(Rusting &Larsen,1998).陈少华等人的研究也发现,人格特质中感觉寻求得分高的人在回忆与感觉寻求相关的情绪词时表现出明显的记忆偏向,个体在信息加工时存在特质一致性倾向,心境对认知加工深度的影响依赖于个体稳定的人格特质(陈少华,郑雪,2005;Mathews&MacLeod,1994;Smith,Perlstein,Davidson,&Michael,1986).

情绪弹性具有相对稳定的心理特性,本质上是一种人格特质(张敏,卢家楣,2011),青少年负性情绪信息加工过程中产生的记忆偏向效应受情绪弹性和性别因素的影响(张敏,卢家楣,2012).

情绪障碍个体对负性刺激出现在有效位置产生注意警觉或注意解除,焦虑抑郁障碍个体存在对负性刺激的选择性加工偏向(刘兴华,钱铭怡,周晓林,2007).外向不稳定与内向不稳定组对负性刺激有加工偏好的趋势(王国锋,彭小虎,2011).

不同人格类型对情绪信息注意偏向的影响结论:正常人群对情绪性刺激具有选择性加工趋势,外倾个体更偏好加工正性刺激,内向不稳定组对负性刺激更为敏感(杜巍,高红丽,闫春平,2012).

4 小结

人格是主观幸福感最稳定有力的预测因素之一(Diener E. et al.,1999).外倾性、神经质、经验的开放性、宜人性和严谨性与主观幸福感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相关(Costa & McCrae,1980,1991).人格因素是预测个体主观幸福感的最可靠、最有力的指标之一,其中气质性人格特质(神经质和外倾性)与个体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最为密切(Diener E. et al.,2003).

除直接影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外,神经质和外倾性还会通过重新评价策略的使用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人格特质和重新评价策略的使用可以有效预测个体主观幸福感的变异;习惯性地使用表达抑制策略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并没有显著的影响.结果表明,重新评价策略的使用在人格特质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具有重要的中介作用(张厚粲等,2010).

外向性与积极情感、满意度有关,神经质与消极情感有关,主观幸福感主要依赖于人格特质,人格可以预测10年后的主观幸福感(Costa & McCrae,1980).众多的研究也都重复验证了这一结论(Deneve & Coorper,1998).

青少年的神经质和生活满意度呈负相关,外向性和生活满意度正相关(Patrick,1989).国内有关大中学生幸福感的研究也表明,幸福感与外向性正相关,与神经质负相关(唐洁,孟宪璋,2002).外倾性是正性情感和生活满意度稳定有力的预测指标、神经质是负性情感稳定有力的预测指标,严谨性与生活满意度具有明显正相关(张兴贵,郑雪,2005).从上述介绍的文献来看,相比于情绪障碍、人格障碍,现在研究开始更多地倾斜于主观幸福感等积极的人格情绪维度.这确实是一个大的方向和趋势,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导向下,国内做了较多的理论研究,但是实证研究较少.人格心理学的情绪研究也是可以通过相关的实验来开展的,结合有关的积极心理学领域做一些实证研究,也是一种补充和发展.

另外积极情绪是影响健康人格养成的重要因素,但是可能由于在积极情绪上的认识没有达到一致,研究得到了不一样的结果.积极情绪是单一的情绪维度的研究者测到的是单独的积极情绪,而认为积极情绪是由许多不同的成分组成的研究者就会测量通过不同的机制影响个体情绪表现的不同成分,那么在测量时就应该有更严谨的设计.此外,被试群体的来源及文化背景等因素可能也在影响着研究结果.

参考文献:

〔1〕陈少华,郑雪.人格特质对选择性加工偏向的影响.心理科学,2005,28(5):1135-1138.

〔2〕黄艳华,黄敏儿.神经质和外倾的负情绪减弱调节特点.心理学报,2006(38):553-561.

〔3〕黄敏儿,郭德俊.外倾和神经质对情绪的影响.心理科学,2003(26):1047-1051.

〔4〕黄敏儿,郭德俊.情绪调节方式及其发展趋势.应用心理学,2001,7(2):17-22.

〔5〕刘兴华,钱铭怡,周晓林.高焦虑个体对威胁性词语的注意偏向及习惯化.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769-772.

〔6〕Durbin,C.,Klein,D. N.,Hayden,E. P.,Buckley,M. E.,& Moerk,K. C. (2005). Temperamental emotionality in preschoolers and parentalmood disorders.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114(1),28-37.

〔7〕Corr,P. J.(2008). The reinforcement sensitivity theory.In P. J. Corr (Ed.),The reinforcement sensitivitytheory of personality.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ouchard,T. J.(2004).

〔8〕Genetic influence on humanpsychological traits:A survey.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13 (4),148-151.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9-0130-03

猜你喜欢

适应人格障碍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睡眠障碍,远不是失眠那么简单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跟踪导练(四)2
跨越障碍
科技期刊转型期编辑的适应与发展
城市规划如何适应城市发展的思考
适应现代社会的美术基础教学
以酒道引领中国酒文化的发展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