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实施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再开发
2015-03-20刘焕丰李文豪
刘焕丰,李文豪
中小学教研教改
新课程实施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再开发
刘焕丰,李文豪
新课程的实施导致了许多新因素的出现,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教师如何立足于课堂,面对这一挑战,让语文课堂成为具有充沛活力的课堂,这是本文所着力要阐发的问题。
新课程;语文教学;再开发
新课程的实施导致新的课程因素的出现,从强调教材这一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内容、环境四因素的整合,新课程增加了教学中本来就存在的不确定性。这一切为教师参与开发教学资源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也使教师面临着挑战。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应该是生动而富有激情的。新课程呼唤着“新课堂”,新课程呼唤着“新教师”。语文教师应该直面这一挑战,立足课堂,积极开发语文教学资源,让语文课堂成为最具生命活力的课堂。
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可以分为两个大方面,一是预定的,二是非预定的。所谓预定的,是指把教材变为一种体验课程,使每个学生在阅读中都能带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独特感受,促进学生语言及思维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的备课中针对教材的特点而对教学内容的安排及方法的设计。
一、课文的再开发
新教材中的课文更具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对学生的读、写均能产生极大的影响,教师应挖掘课文内容,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备课时,教师就应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从大局着眼、细节入手,在教学方法上多下功夫,巧妙设计问题以启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培养学生读写能力。例如:《陶罐和铁罐》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应该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在备课时,有些教师,特别是一些中老年教师认为这是一篇老课文,往往忽略了对它的深入研究,其实,在更新了教学理念之后,无论是新课文、老课文,我们的教师都应从一个新的高度、新的视角去审视它、发掘它,使之焕发出勃勃的生机。《陶罐和铁罐》这课的教学就可以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含义之后,引导学生利用陶罐和铁罐各自特点,让它们正、反角色互换,让陶罐子骄傲起来,让铁罐子谦虚起来,仿照原文的结构来编故事,在编这个故事之前,可在小组内分角色先演一演,互相启发,为编故事打基础。在编好了故事之后,还可以把它作为剧本,让学生通过表演来展示习作,也可以有感情地朗读来展示习作;可以与人合作,也可以独立进行。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就不仅仅是学习了一篇课文,还完成了一篇习作,提高了写作水平,锻炼了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教师创造性地挖掘了课文的潜力,也挖掘了学生的潜力。
二、“日积月累”的再扩展
学语文重在积累,新教材中有“日积月累”的项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其中“读读背背”等内容的趣味性、知识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例如,三年级教材中有一个“读读背背”的内容是“正月菠菜才吐绿,二月栽下羊角葱……”这里的关于蔬菜的知识对于孩子们来讲是新奇的,甚至有的蔬菜学生还不认识。教师在备课时就应准备好一些图片和资料,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对照书上的小插图讲讲对这些蔬菜的了解,在读和背的基础上,再讲讲对其他蔬菜的了解,学生既丰富了知识,又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
三、“我的发现”的再发现
新教材中的 “我的发现”,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语言文字中的一些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来进一步获取语文知识。例如:给出了上下相对的两行词语,分别衬以淡绿色和橙色的底子。上行是“傲慢 懦弱 丑陋 愚蠢”,下行是“谦虚勇敢美丽聪明”。教材中的这一“我的发现”的安排,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在汉语中有一些词语的意思是相反的。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这四组反义词,还可以让学生从平日积累的词语中再找出一组组意思相反的词,教师帮学生列出更长的两大排,再引导学生观察:你又发现了什么?学生从大量的词中又发现了共同点:这些词都是形容词。对“我的发现”的再发现提升了教材的可利用价值,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语文学习也不完全是死记硬背,是有规律可循的。
四、“口语交际”的再交际
新教材中的“口语交际”内容灵活、多样,贴近现实生活,符合儿童特点,很受学生的喜爱。口语交际能力是一个人在社会交往中的基本能力,要面向全体,使每个学生都主动积极地参与。为避免口语交际活动成为某几个尖子学生的对话表演,使全体学生都拥有练习听、说能力的机会,可以考虑把每次口语交际课的内容分为两次上。并不一定需要两个课时,而是在一两天前,先明确布置一下口语交际的内容,并让学生根据这个内容进行一下短时间的交流,因为有一些口语交际的话题是固定在一个范围内让学生根据生活实际自己去找、去想的。例如:“动脑筋解决问题”这个“口语交际”的内容,不光问题要自己去找,还要想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方法,对学生来讲是有一定难度的,如果老师提前几天布置并加以提示再进行一下个别预检的话,就可以使那些平时不爱表达、不善表达的孩子在口语交际的课堂上有足够的兴趣和自信心参与进来,让各层次的孩子形成互动、互相促进,使口语交际的课堂真正起到激发学生交际兴趣、提高口语交际水平的特定作用,达到特定的交际效果。
五、“习作”的再创作
习作一直被广大教师所重视,它足以体现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在习作课上,我们更应注意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写作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把注意力放在了写作实践上,主张多写、多改,在实践中提高写作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二学段要求“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第三学段要求“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修改习作对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大有好处,对学生的习作评价如果仅限于教师批改这个层面,不利于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也不利于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在备课中应在这一方面研究出更有效的方法来,我们尝试先在同桌之间交换习作,让学生从字词句、标点等方面来发现习作中的问题,因为是别人的习作,从内容上首先吸引了批改的学生,在批改别人习作的同时往往会发现别人习作中许多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一些简单的符号,如:“——”“~~”“?”“!”来做出标注。到了规定的时间,同桌互换回来,再各自做进一步修改,因为是同桌,也便于随时交流修改意见。在同桌交换批改了一段时间后,再进行小组内的交换批改和全班大范围的自选交换,还可以采用教师发本的随机轮换批改。在习作本上还要标明批改人的名字。每学期进行两次习作展示,每篇习作的展示都分初稿和修改稿两部分。还可搞一篇初稿多人改,展示初稿和多人的修改稿。有的初稿经修改后已“面目全非”了。学生通过这样的再创作,认识到了修改习作的重要,感到了语言的神奇魅力,习作的热情也随之高涨起来。
六、学生的再“熟悉”
走进课堂,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上课一开始,学生似乎都会,都懂了,使教师事先辛辛苦苦地设计很详细的教案处于无用之席,而老师却只好生拉硬扯地把学生拉回来,让学生“假装不懂”等。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备课时忽视了对学生原有的学习现状的正确分析,所设计的教学起点与实际的学习起点不相吻合。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只有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分析学生,掌握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品质,才能做到准确、恰当的预设,才能确保有效教学的开展。
在备课时,教师需要走进学生中间,了解他们对即将讲解内容的兴趣、知识储备和他们所关心的话题。只有了解了学生的现实学情,才能设计出实用的、有价值的学案。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应对每一节课如何组织、如何引导加以仔细地考虑,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印象,在课堂上真正给学生自主的机会,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主活动的时间,还学生思维的空间,允许学生“犯错误”。学生的不同认识是一种丰富的教学资源,我们要善于捕捉来自学生的资源。
所谓非预定性的教学资源开发,在这里指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一些随机生成的有关信息及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在完成教学任务、对课程资源预定的开发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预想不到的情况发生,我们应把这些情况当作一种资源来合理利用。课堂上生成的资源由于伴有偶然性,往往令教师难以把握,要合理利用并非易事。教师要更深入地备课,在课前对可能生成的资源进行预设,并注意积累经验,不断提高应变能力。
由于课改后,教学过程的进一步开放,生成的资源也将越来越多,把这些生成的资源有效地转化为教学资源,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立足课堂,利用新教材的优势,深入钻研,善于用一双慧眼来发现教学资源,并大胆地、合理有效地利用,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将焕发出新的活力。我们的教师也将在这一过程中不断面临新的教学观念、材料和策略的挑战,而这一思考和应对这些新事物的过程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当然,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责任编辑:郭一鹤
G633
A
1671-6531(2015)19-0146-02
刘焕丰/长春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吉林长春130061);李文豪/长春净月高新区教育科研中心中学一级教师(吉林长春1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