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型教学法在日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2015-03-20周婷婷
周婷婷
周婷婷/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讲师,硕士(辽宁大连116600)。
一、大学日语专业日语听力课程教学现状
高校日语专业的日语听力课程一般分为六个学期,由日语听力(一)到日语听力(六),贯穿日语专业大一至大三整三年的学习时间。在日语专业整体课程设置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日语专业最重要的资格考试:日本语国际能力测试于2010年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改革后的日本语国际能力测试由以往的专业性强逐渐转变成实用性强,更加侧重于考核学生运用语言知识解决问题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在现行的日本语国际能力测试中,关于听力方面的改革重点如下:1.考试顺序由最先考听力、再考文字词汇、最后测试语法读解变成现行的最先测试语言知识(文字词汇语法)、再考读解、最后测试听力。听力部分被放在了最后,这对学生在考试中的注意力集中强度和长度有了更高的要求。2.将语言知识、读解、听解分值比例调整为1:1:1,听力与阅读比重都有所增加,即更加侧重于考核应试者的听解能力与阅读分析能力等日语实际交际能力。3.新日本语国际能力测试分值为:语言知识 (60分)、听力(60分)、阅读(60分)。新日本语国际能力测试将引进基准分制度,每门科目都在基准分之上,方可通过考试。即使总分再高,如果单科分数没有达到基准分,即视为不合格。听力部分一直是学生的弱项,在以往的考试中,大部分学生都是通过在文字语法部分多得分以填补在听力方面的不足,这种应试方式在新能力考试中将不再行得通。根据新能力考试听力部分的新要求,日语听力课程的教学模式也需要做出改革,应更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对于日语专业学生而言,听力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对于如何提高听解能力却是每个学生一直为之困扰的问题。很多成绩优秀的学生,虽然对文字、语法、阅读等方面掌握得都非常好,但提到听力仍然感觉非常棘手。听解能力不同于文字、语法能力,大部分学生不能通过短时间的强化训练明显提高成绩。对于学生关于听力方面的困扰,大部分教师的建议也只能停留在“练习不够”“听得太少”的层面上。仔细分析听解问题的处理程序会发现,在听解过程中,人的大脑在进行着:确定问题→推测→保留→确认→细致化等一系列的全脑连锁反应。在这一系列的脑内活动中,任何一个薄弱环节都会影响听解的最后结果。因此对于听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不应单纯地只是认为其练习太少,应有针对性地给出更有建设性的意见。
日语听力课程多年来都在延续一个教学模式:播放录音材料—对练习答案—再听录音材料—对材料进行讲解。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现阶段的课程要求。日语听力课程必须以培养学生对视听材料的分析能力、推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为最主要的任务。
二、提高学生听解能力的具体方法
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可以发现:在播放听力材料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会采用由分至总或由总至分两种方式在大脑中处理日语听解信息。由分至总的分析方式是指:在听解过程中,大脑集中精神努力听取录音中的每个假名,然后将每个假名连接起来组成词汇,短语,然后汇成句子,并理解其中意思。相反,由总至分的分析方式是指:学生运用自身的既有知识和经验,通过对录音内容进行准确的预测,在脑中构建文章的流向和大概思想,并根据听到的内容近一步检测自己的预测并加以细致化的分析方式。在对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可以发现:部分外语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根据需要同时使用两种方法,但部分听力技巧掌握尚未熟练的学生只会使用由分至总的分析方式。
由分至总的分析方式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文章的意思。学生在追逐一个一个日语假名的过程中,很容易因为不会区分单词与单词之间的断隔,或因为遇到没有记忆过的生词而打断听解的整体思路。运用由分至总分析方式的学生多反应为:内容似乎听懂了一些,但不清楚文章到底要表达什么思想。这也是很多学生在考试后感觉自己听力应该还不错,但成绩出来后却大失所望的原因之一。相反,由总至分的分析方式可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即使录音中出现了没有听懂的单词和短语,也不会过分影响自身对下文文脉的理解,从而可以更准确地掌控录音内容的总体意思。
在日常的听力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在听解过程中使用由总至分的分析方式,养成从理解文脉整体流向的角度理解会话中心思想的听力习惯,对日语听力教学而言是至关重要的。由总至分的分析方式要求学生基于自身的既有知识和经验,在对听到内容进行预测的同时,能动地、积极地对听到的内容进行组织构建。在这样一种全脑活动中,需要对学生进行重点训练的便是高度准确的推测、预测能力。
三、提示型教学法在日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高度准确的推测能力对学生提高日语听解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又应通过怎样的方式训练学生提高其自身的预测能力呢?方法之一便是运用提示型教学法。在提示型教学法中,要求教师在进行听力学习前,即播放听力教材内容前,将需要的知识进行组织构建后,通过图片、影音资料、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事先提供给学生。
运用提示型教学法,可以为学生在听取录音信息过程中提供理解的空间;帮助学生通过自身的推敲将听到的信息更加细致化。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掌握较好的学生还能够做到按照一定的顺序追溯自己的记忆,更容易在听到的录音中收集主要信息并归纳要点。提示型听力教学法在课堂上的具体操作如下:
1.在播放录音材料前,为学生展示表达材料内容的图片、视频或说明文献。
2.播放一遍录音材料,要求学生记录下听到的词汇和重点。
3.把学习者分成3-5人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汇总每人听到的录音片段,以此为提示对录音内容进行推测,并进行统合。
4.在每个小组中找出一名代表针对会话内容进行发表。
提示型教学法有如下两个特征:1.听解能力与学生自身的既有知识有很大的关系,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在为学生播放音像资料前,通过说明性的文字、图片将需要的信息事先提供给学生,帮助学生活化自身的既有知识,这对提高其听解能力有很大的帮助。2.为了提高学生的推测能力,将每个学生听到的音像材料片断以小组的方式加以汇总,以这些不完全的信息为提示进行小组范围内的集中预测,帮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养成对文章进行预测、推测的听解习惯。
提示型教学法的目的是训练学生在听力过程中运用由总至分的分析方式。因此事前提示给学生的内容必须是能够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一定组织构造的系统知识。在对运用提示型教学法进行听力学习的学生进行成绩效果评估后发现:大部分学生在经历七次左右的课程训练后,可以做到通过对文脉整体的把握推测出原本不明白意思的单词和短语用法。随着训练频度的加大和学生自身对提示型教学法掌握程度的加深,能够达到更加准确地把握文章思想并将文章内容分析得更加深入细致的学习效果。
提示型教学法的另一个优点是帮助学生产生要努力提高自身听解能力的上进意识。在接受提示型教学法训练后的大部分学生反映:通过将日语听力的学习方法从努力去听准每个假名转变为努力去对文章内容进行预测后,在思想上对听解活动本身也开始采取了更为积极的态度。在这种激励的教学方式下,可以增强学生对听力方面的自信心。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听力者可以做到自觉地在脑中组织提示内容,达到在应试或生活会话中提高听力水平的更好效果。
[1]伊松.第二言语·外国语教育中的听解指导法研究动向[Z].言语文化和日本语教育,2002.
[2]前田由树.决定中·上级日本语学习者的听解能力的要因 [Z].广岛大学人学院教育学研究科纪要第57号,2008.
[3]蔡忠良.高校多媒体日语听力教学的现状及策略[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6).
[4]赵冬茜.合作学习在日语听力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6).
[6]李晶.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日语听力教学策略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