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牧祥教授四草饮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的临床经验※

2015-03-20陈分乔武依然于文涛

河北中医 2015年10期
关键词:女贞子阳上亢肝肾

陈分乔 成 立 武依然 于文涛

(河北省中医院急诊科,河北 石家庄 050011)

1 河北省石家庄市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综合办公室,河北 石家庄 050024

2 河北中医学院中医诊断学教研室,河北 石家庄 050200

杨牧祥(1940—2015),河北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第二、三、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河北省首届十二大名中医。杨教授从医50余载,理论功底深厚,临床经验丰富,辨证用药独特,笔者有幸侍诊左右,受益颇丰。杨教授临床运用四草饮从肝论治眩晕,疗效显著,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眩晕为临床常见病症,由于症状反复发作,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古今医者论述颇多。《内经》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及“上气不足”、“髓海不足”等记载,后代医家提出了“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等观点。杨教授认为,由于现代人生活节奏较快,超负荷工作以及因此带来的焦虑、急躁等情绪,久则导致肝脏疏泄功能失调,郁而化热,使肝阴暗耗,风阳升动,循经上扰清窍,发为眩晕。证见眩晕耳鸣,头痛且胀,面色潮红,性情急躁易怒,每因烦劳或恼怒病情加剧,失眠多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正如叶天士云:“水亏不能涵木,厥阴化火鼓动,烦劳阳升,病期发矣。”

2 治则方药

杨教授据“下虚者,必从肝治,补肾滋肝,育阴潜阳,镇摄之治是也”之旨,自拟四草饮以滋养肝肾,平肝潜阳。药物组成:天麻10 g,钩藤(后下)15 g,夏枯草、益母草各 15 g,蒺藜10 g,女贞子15 g,墨旱莲10 g,龙胆草6 g,决明子15 g。加减:耳鸣者加石菖蒲、郁金;腰膝痠软,筋骨无力者加桑寄生、杜仲、桑椹;失眠多梦者加远志、酸枣仁;头晕且胀,面红目赤,胁肋灼痛,肝郁化火者加栀子、白芍药;恶心呕吐者加旋覆花(包煎)、柿蒂;胁肋胀痛,急躁易怒,肝郁气滞者加柴胡、香附、川楝子;血压高者加生龙骨、生牡蛎;心烦者加栀子、黄连;大便干结难下,热郁津亏者加火麻仁、生地黄、玄参、麦门冬。并嘱患者饮食以清淡为主,忌食辛辣油腻之品,尽量避免精神刺激,保持情绪乐观。

3 临证经验

3.1 善用对药杨教授常用对药包括天麻和钩藤、女贞子和墨旱莲、枸杞子和菊花、蒺藜和桑叶等。①天麻和钩藤:二者均入肝经,均具有平肝潜阳的作用。钩藤,味甘、苦,性微寒,入肝、心经,具有清热平肝、熄风止痉的功效,《本草新编》云其“去风甚速,有风症者必宜用之”。天麻,甘平柔润,入肝经,具有熄风止痉、平肝潜阳、祛风通络的作用,为治风之圣药,长于平肝熄风,凡肝风内动、头目眩晕之症,不论虚实,均为要药,《本草汇言》:“主头风,头痛,头晕虚旋,癫痫强痉,四肢挛急,语言不顺,一切中风,风痰。”杨教授认为二药合用,能加强其清热平肝、熄风止痉之功效,用于治疗肝经有热、风痰上扰或肝阴不足、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耳聋耳鸣、视物模糊、手足震颤、烦躁失眠,中风之半身不遂、言语不利等。②女贞子和墨旱莲:二者合为方剂二至丸,女贞子,味甘、苦,性凉,归肝、肾经,具有滋补肾肝、养阴明目、清虚热的作用。墨旱莲,味酸、甘,性凉,入肝、肾经,具有养肝益肾、凉血止血的作用。二者均可滋补肝肾,养阴清热,对于肝肾阴虚所致腰膝痠软、耳鸣目涩、视物模糊、发须早白有显著效果。③枸杞子和菊花:枸杞子,味甘,性平,归肝、肾、肺经,具有滋补肝肾、益精明目、润肺生津的作用,主要用于肝肾亏虚、头晕目眩、目视不清、腰膝痠软、阳萎遗精、虚劳咳嗽、消渴引饮等证。菊花,味辛、甘、苦,性微寒,归肺、肝经,具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的作用,用于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等症。二药均可清肝明目,杨教授将二药配伍,主要用于肝肾阴虚、双目干涩、视物不清或头晕目眩等症。④蒺藜和桑叶:蒺藜,味苦、辛,性温,入肝、肺经,具有散风,明目,下气,行血的作用,用于治疗头痛、身痒、目赤肿翳、胸满、咳逆、癥瘕、乳难、痈疽、瘰疬等。桑叶,味甘、苦,性寒,归肺、肝经,具有疏散风热、清肝明目、清肺润燥、凉血止血的作用,用于风热感冒及目赤肿痛、风火目疾,肝阴不足、肝阳上亢引起的头晕、视物昏花,以及燥热伤肺、干咳少痰等症。杨教授主要将二药用于肝经有热或肝火上炎所致头目眩晕、目赤肿痛、目涩流泪。

3.2 善用夏枯草 夏枯草,味苦、辛,性寒,入肝、胆经,功擅清热散结。《本草求真》称其:“一切热郁肝经等证,得此治无不效,以其得藉解散之功耳。”临床中杨教授尤善用此药,认为本药苦中蕴甘,泻中兼补,性寒而不伤阳气,味苦而不碍脾胃,善清肝热,尤其散结之力甚宏,可用于临床各种有形痞块、瘰疬、瘿瘤等,而几无伤阳之弊,凡病位在肝,病机系肝郁热结者,不论新疾沉疴,亦不论体质强弱,均可酌情配伍,并未发现不良反应。本药常规用量为10~15 g,杨教授一般清郁热用10~15 g,散结用15~30 g,并根据临床辨证适当调节剂量。

3.3 重“肝”而不拘于“肝” 杨教授认为眩晕病机不离乎肝,亦不全在于肝,肝为风木之脏,而肝的疏泄功能失调亦与脾、肾二脏相互关联。因此,在临床治疗眩晕时,应强调治“肝”,但非只言“肝”。治疗时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一,肝为刚脏,内寄相火,平肝之中兼可清肝,清肝必用寒凉之品,此时要注意保护胃气,谨防戕伤后天之本;其二,肝体阴而用阳,治疗时要时刻注意补肝阴,补肝阴可平肝阳;其三,肝肾同源,滋补肾阴亦可制肝阳,但补肾阴切忌呆补、蛮补,要滋而不腻,补而不滞。故临证时杨教授常选用菊花清肝,大剂量白芍药柔肝养阴,女贞子、墨旱莲、桑椹等滋补肾阴。

3.4 重视血瘀在疾病中的作用 因眩晕与情志因素有关,情志不舒则伤肝,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气滞日久,血运不及,终可导致血络瘀阻的病理变化。另有久病入络,络伤则血痹,络道阻塞而成瘀。故在临证时常加丹参、地龙等药以活血化瘀、通经活络。

3.5 辨证、对症相结合 杨教授在临床中,多采用整体辨证,细节对症的方法进行治疗。具体来说,根据患者临床症状、舌脉体征等表现,并结合病史情况,进行辨证分析,判断其病性、病位及邪正关系,诊断为某种证候,根据证候进行处方用药。但是对于关键性的症状,或重要主诉,杨教授也采取对症治疗。辨证治疗力图治本,对症治疗重在治标。

3.6 力倡“衷中参西”,注重“既病防变” 眩晕一证,常见于临床多种疾病,轻重程度不一。重者可见于脑干病变危及生命,轻者可能是颈性眩晕、神经衰弱等疾病导致,临证时一定要注意仔细询问患者的临床症状,认真细致查体,充分运用现代医学技术手段明确眩晕的病因,不要拘泥于中医的望、闻、问、切,要把现代医学检测手段作为中医望诊的延伸。而对于患者眩晕反复发作,尤其是兼头胀而痛,合并肢体麻木的,虽然检查未有阳性发现,也要引起高度重视,临床用药要重用牛膝引药下行,加重镇肝熄风药物的使用,注重“既病防变”,充分体现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我国古代医家对于眩晕的变证也早有认识,如《证治汇外·中风》中所说:“平人手指麻木,不时眩晕,乃中风先兆,须预防之。”

3.7 注重伴随症状及诱发因素 眩晕患者虽然主要表现均为头晕目眩,但其伴随症状及诱发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其病有外感、内伤之分,证有寒、热、虚、实之别。杨教授在临床非常注重伴随症状及诱发因素,认为伴随症状对眩晕患者的分型、病机有重要的诊断鉴别意义,其诱发因素的祛除有助于眩晕症状的缓解、减少复发。

3.8 注意精神、饮食、生活调摄 由于眩晕反复发作,且病程较长,多伴有高血压、高血脂、脑动脉硬化等多种病史,许多患者常忧虑、悲观失望或急躁易怒,情志不畅,临床常常由此诱发或加重病情。因此要注意精神治疗,所谓“心病要由心药医”。要根据不同情况,解脱其心理压力,“开其愚蒙,使情志畅遂”,让患者保持愉快的心情,避免多种精神刺激。同时,因患者常有高脂血症、原发性高血压等病史,患者要五味调适,合理饮食,禁食辛辣、生冷、油腻等有刺激的食物,浓茶、烟酒更应绝对禁止。此外尚应注意起居有常,寒温适调,避免过劳等生活调摄。古云“善养病者,调之,护之,务期安静,医药有当,自能速愈”。总之,只有注意多方面的调护,才能加快病愈。

4 典型病例

王某,男,62岁。2013-11-18初诊。头晕4年,加重5 d。伴失眠多梦、头痛、急躁易怒、腰膝痠软,每因情绪激动或劳累而诱发。曾服消眩止晕片、六味地黄丸等药,未见明显效果。血压20.7/13.3 kPa(155/100 mmHg);血脂:总胆固醇6.17 mmol/L,甘油三酯2.6 mmol/L;眼底检查:动脉硬化Ⅱ级,动、静脉交叉压迹明显。舌质红,少津,脉弦细。西医诊断: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断:眩晕。辨证: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阳上亢。治宜滋补肝肾,平肝潜阳,活血通络。方用四草饮加减:天麻、蒺藜、墨旱莲、石菖蒲、郁金各10 g,钩藤(后下)、夏枯草、益母草、女贞子、丹参、怀牛膝各15 g,决明子 20 g,生龙骨(先煎)、生牡蛎(先煎)、桑寄生各30 g,川楝子10 g,菊花 12 g,白芍药30 g。日1剂,水煎取汁400 mL,分早、晚2次温服,共服7剂。2013-11-25二诊,头晕、头痛等症状明显减轻,血压 19.3/12.0 kPa(145/90 mmHg),舌黯红,脉略弦细,自诉少寐多梦,情绪不畅。上方加远志10 g,酸枣仁15 g,合欢皮、合欢花各30 g,以巩固疗效。连服28剂,诸症消失。后以杞菊地黄丸、天麻丸善其后。随访6个月,头晕、头痛无大发作。

按:本例患者有原发性高血压病史,且性情急躁易怒,每因情绪激动而诱发,肝脏疏泄功能失调,郁而化热,使肝阴暗耗,风阳升动,循经上扰清窍,久则累及于肾导致肾阴不足,而致肝肾阴虚,阴不敛阳,导致眩晕发生,可见头痛、腰膝痠软;肝脏疏泄功能失调,肝气不舒,故见性情急躁、失眠多梦;舌质略红、脉弦细数均为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之征象。药以天麻、钩藤、决明子、蒺藜平肝熄风;女贞子、墨旱莲、桑寄生、怀牛膝补肾滋阴;夏枯草、川楝子清泻肝火;益母草、丹参活血通络;龙骨益阴之中能潜上越之浮阳,牡蛎益阴之中能摄下陷之沉阳,二药伍用,使其益阴潜阳、镇静安神之力增强;菊花散风清热,平肝明目;白芍药敛阴平肝。诸药配用,标本兼治收效。

5 结语

眩晕为临床常见病症,中老年人多发,可见于现代医学原发性高血压、颈椎病、高脂血症、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多种疾病。杨教授认为,本病可由气血不足,肝肾亏虚,头目失荣,或肝阳上亢,痰火上逆,上扰清窍等多种因素所致。虽因致病因素不同,临床表现各异,但其病位在脑窍,与肝、肾密切相关。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眩晕》认为眩晕乃“肝胆之风阳上冒”,肝为刚脏,肝气易升、易动,达巅而致眩晕。肝体阴而用阳,病理上表现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故本病以肝肾阴虚为本;阴虚不能敛阳,肝阳上亢,清窍受扰而为标,故治疗当以滋养肝肾、平肝熄风为主要治法。杨教授临证常用“四草”即墨旱莲、夏枯草、益母草、龙胆草治疗,认为四草均入肝经,具有补肾、泻肝、活血、散结的作用,尤其是对于肝阳上亢引起的眩晕四药相配伍,补泻兼施,相得益彰,故得“四草饮”之名,临床以此方为基本方加减,疗效显著。

猜你喜欢

女贞子阳上亢肝肾
针刺联合硝苯地平控释片对高血压头痛(肝阳上亢证)的治疗效果观察
肝火旺和肝阳上亢,你会区分吗
女贞子临床新用
肝肾好的男人更健康更有魅力
超声诊断小儿胃肠道淋巴瘤合并肝肾转移1例
女贞子临床新用
女贞子环烯醚萜总苷纯化工艺的优化
5个采收期女贞子中5种成分的动态变化
天麻钩藤饮加减合复方羊角颗粒治疗肝阳上亢型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超声引导下老年肝肾囊肿抽吸固化治疗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