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牧祥教授四草饮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的临床经验※
2015-03-20陈分乔武依然于文涛
陈分乔 成 立 武依然 于文涛
(河北省中医院急诊科,河北 石家庄 050011)
1 河北省石家庄市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综合办公室,河北 石家庄 050024
2 河北中医学院中医诊断学教研室,河北 石家庄 050200
杨牧祥(1940—2015),河北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第二、三、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河北省首届十二大名中医。杨教授从医50余载,理论功底深厚,临床经验丰富,辨证用药独特,笔者有幸侍诊左右,受益颇丰。杨教授临床运用四草饮从肝论治眩晕,疗效显著,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眩晕为临床常见病症,由于症状反复发作,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古今医者论述颇多。《内经》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及“上气不足”、“髓海不足”等记载,后代医家提出了“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等观点。杨教授认为,由于现代人生活节奏较快,超负荷工作以及因此带来的焦虑、急躁等情绪,久则导致肝脏疏泄功能失调,郁而化热,使肝阴暗耗,风阳升动,循经上扰清窍,发为眩晕。证见眩晕耳鸣,头痛且胀,面色潮红,性情急躁易怒,每因烦劳或恼怒病情加剧,失眠多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正如叶天士云:“水亏不能涵木,厥阴化火鼓动,烦劳阳升,病期发矣。”
2 治则方药
杨教授据“下虚者,必从肝治,补肾滋肝,育阴潜阳,镇摄之治是也”之旨,自拟四草饮以滋养肝肾,平肝潜阳。药物组成:天麻10 g,钩藤(后下)15 g,夏枯草、益母草各 15 g,蒺藜10 g,女贞子15 g,墨旱莲10 g,龙胆草6 g,决明子15 g。加减:耳鸣者加石菖蒲、郁金;腰膝痠软,筋骨无力者加桑寄生、杜仲、桑椹;失眠多梦者加远志、酸枣仁;头晕且胀,面红目赤,胁肋灼痛,肝郁化火者加栀子、白芍药;恶心呕吐者加旋覆花(包煎)、柿蒂;胁肋胀痛,急躁易怒,肝郁气滞者加柴胡、香附、川楝子;血压高者加生龙骨、生牡蛎;心烦者加栀子、黄连;大便干结难下,热郁津亏者加火麻仁、生地黄、玄参、麦门冬。并嘱患者饮食以清淡为主,忌食辛辣油腻之品,尽量避免精神刺激,保持情绪乐观。
3 临证经验
3.1 善用对药杨教授常用对药包括天麻和钩藤、女贞子和墨旱莲、枸杞子和菊花、蒺藜和桑叶等。①天麻和钩藤:二者均入肝经,均具有平肝潜阳的作用。钩藤,味甘、苦,性微寒,入肝、心经,具有清热平肝、熄风止痉的功效,《本草新编》云其“去风甚速,有风症者必宜用之”。天麻,甘平柔润,入肝经,具有熄风止痉、平肝潜阳、祛风通络的作用,为治风之圣药,长于平肝熄风,凡肝风内动、头目眩晕之症,不论虚实,均为要药,《本草汇言》:“主头风,头痛,头晕虚旋,癫痫强痉,四肢挛急,语言不顺,一切中风,风痰。”杨教授认为二药合用,能加强其清热平肝、熄风止痉之功效,用于治疗肝经有热、风痰上扰或肝阴不足、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耳聋耳鸣、视物模糊、手足震颤、烦躁失眠,中风之半身不遂、言语不利等。②女贞子和墨旱莲:二者合为方剂二至丸,女贞子,味甘、苦,性凉,归肝、肾经,具有滋补肾肝、养阴明目、清虚热的作用。墨旱莲,味酸、甘,性凉,入肝、肾经,具有养肝益肾、凉血止血的作用。二者均可滋补肝肾,养阴清热,对于肝肾阴虚所致腰膝痠软、耳鸣目涩、视物模糊、发须早白有显著效果。③枸杞子和菊花:枸杞子,味甘,性平,归肝、肾、肺经,具有滋补肝肾、益精明目、润肺生津的作用,主要用于肝肾亏虚、头晕目眩、目视不清、腰膝痠软、阳萎遗精、虚劳咳嗽、消渴引饮等证。菊花,味辛、甘、苦,性微寒,归肺、肝经,具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的作用,用于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等症。二药均可清肝明目,杨教授将二药配伍,主要用于肝肾阴虚、双目干涩、视物不清或头晕目眩等症。④蒺藜和桑叶:蒺藜,味苦、辛,性温,入肝、肺经,具有散风,明目,下气,行血的作用,用于治疗头痛、身痒、目赤肿翳、胸满、咳逆、癥瘕、乳难、痈疽、瘰疬等。桑叶,味甘、苦,性寒,归肺、肝经,具有疏散风热、清肝明目、清肺润燥、凉血止血的作用,用于风热感冒及目赤肿痛、风火目疾,肝阴不足、肝阳上亢引起的头晕、视物昏花,以及燥热伤肺、干咳少痰等症。杨教授主要将二药用于肝经有热或肝火上炎所致头目眩晕、目赤肿痛、目涩流泪。
3.2 善用夏枯草 夏枯草,味苦、辛,性寒,入肝、胆经,功擅清热散结。《本草求真》称其:“一切热郁肝经等证,得此治无不效,以其得藉解散之功耳。”临床中杨教授尤善用此药,认为本药苦中蕴甘,泻中兼补,性寒而不伤阳气,味苦而不碍脾胃,善清肝热,尤其散结之力甚宏,可用于临床各种有形痞块、瘰疬、瘿瘤等,而几无伤阳之弊,凡病位在肝,病机系肝郁热结者,不论新疾沉疴,亦不论体质强弱,均可酌情配伍,并未发现不良反应。本药常规用量为10~15 g,杨教授一般清郁热用10~15 g,散结用15~30 g,并根据临床辨证适当调节剂量。
3.3 重“肝”而不拘于“肝” 杨教授认为眩晕病机不离乎肝,亦不全在于肝,肝为风木之脏,而肝的疏泄功能失调亦与脾、肾二脏相互关联。因此,在临床治疗眩晕时,应强调治“肝”,但非只言“肝”。治疗时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一,肝为刚脏,内寄相火,平肝之中兼可清肝,清肝必用寒凉之品,此时要注意保护胃气,谨防戕伤后天之本;其二,肝体阴而用阳,治疗时要时刻注意补肝阴,补肝阴可平肝阳;其三,肝肾同源,滋补肾阴亦可制肝阳,但补肾阴切忌呆补、蛮补,要滋而不腻,补而不滞。故临证时杨教授常选用菊花清肝,大剂量白芍药柔肝养阴,女贞子、墨旱莲、桑椹等滋补肾阴。
3.4 重视血瘀在疾病中的作用 因眩晕与情志因素有关,情志不舒则伤肝,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气滞日久,血运不及,终可导致血络瘀阻的病理变化。另有久病入络,络伤则血痹,络道阻塞而成瘀。故在临证时常加丹参、地龙等药以活血化瘀、通经活络。
3.5 辨证、对症相结合 杨教授在临床中,多采用整体辨证,细节对症的方法进行治疗。具体来说,根据患者临床症状、舌脉体征等表现,并结合病史情况,进行辨证分析,判断其病性、病位及邪正关系,诊断为某种证候,根据证候进行处方用药。但是对于关键性的症状,或重要主诉,杨教授也采取对症治疗。辨证治疗力图治本,对症治疗重在治标。
3.6 力倡“衷中参西”,注重“既病防变” 眩晕一证,常见于临床多种疾病,轻重程度不一。重者可见于脑干病变危及生命,轻者可能是颈性眩晕、神经衰弱等疾病导致,临证时一定要注意仔细询问患者的临床症状,认真细致查体,充分运用现代医学技术手段明确眩晕的病因,不要拘泥于中医的望、闻、问、切,要把现代医学检测手段作为中医望诊的延伸。而对于患者眩晕反复发作,尤其是兼头胀而痛,合并肢体麻木的,虽然检查未有阳性发现,也要引起高度重视,临床用药要重用牛膝引药下行,加重镇肝熄风药物的使用,注重“既病防变”,充分体现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我国古代医家对于眩晕的变证也早有认识,如《证治汇外·中风》中所说:“平人手指麻木,不时眩晕,乃中风先兆,须预防之。”
3.7 注重伴随症状及诱发因素 眩晕患者虽然主要表现均为头晕目眩,但其伴随症状及诱发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其病有外感、内伤之分,证有寒、热、虚、实之别。杨教授在临床非常注重伴随症状及诱发因素,认为伴随症状对眩晕患者的分型、病机有重要的诊断鉴别意义,其诱发因素的祛除有助于眩晕症状的缓解、减少复发。
3.8 注意精神、饮食、生活调摄 由于眩晕反复发作,且病程较长,多伴有高血压、高血脂、脑动脉硬化等多种病史,许多患者常忧虑、悲观失望或急躁易怒,情志不畅,临床常常由此诱发或加重病情。因此要注意精神治疗,所谓“心病要由心药医”。要根据不同情况,解脱其心理压力,“开其愚蒙,使情志畅遂”,让患者保持愉快的心情,避免多种精神刺激。同时,因患者常有高脂血症、原发性高血压等病史,患者要五味调适,合理饮食,禁食辛辣、生冷、油腻等有刺激的食物,浓茶、烟酒更应绝对禁止。此外尚应注意起居有常,寒温适调,避免过劳等生活调摄。古云“善养病者,调之,护之,务期安静,医药有当,自能速愈”。总之,只有注意多方面的调护,才能加快病愈。
4 典型病例
王某,男,62岁。2013-11-18初诊。头晕4年,加重5 d。伴失眠多梦、头痛、急躁易怒、腰膝痠软,每因情绪激动或劳累而诱发。曾服消眩止晕片、六味地黄丸等药,未见明显效果。血压20.7/13.3 kPa(155/100 mmHg);血脂:总胆固醇6.17 mmol/L,甘油三酯2.6 mmol/L;眼底检查:动脉硬化Ⅱ级,动、静脉交叉压迹明显。舌质红,少津,脉弦细。西医诊断: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断:眩晕。辨证: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阳上亢。治宜滋补肝肾,平肝潜阳,活血通络。方用四草饮加减:天麻、蒺藜、墨旱莲、石菖蒲、郁金各10 g,钩藤(后下)、夏枯草、益母草、女贞子、丹参、怀牛膝各15 g,决明子 20 g,生龙骨(先煎)、生牡蛎(先煎)、桑寄生各30 g,川楝子10 g,菊花 12 g,白芍药30 g。日1剂,水煎取汁400 mL,分早、晚2次温服,共服7剂。2013-11-25二诊,头晕、头痛等症状明显减轻,血压 19.3/12.0 kPa(145/90 mmHg),舌黯红,脉略弦细,自诉少寐多梦,情绪不畅。上方加远志10 g,酸枣仁15 g,合欢皮、合欢花各30 g,以巩固疗效。连服28剂,诸症消失。后以杞菊地黄丸、天麻丸善其后。随访6个月,头晕、头痛无大发作。
按:本例患者有原发性高血压病史,且性情急躁易怒,每因情绪激动而诱发,肝脏疏泄功能失调,郁而化热,使肝阴暗耗,风阳升动,循经上扰清窍,久则累及于肾导致肾阴不足,而致肝肾阴虚,阴不敛阳,导致眩晕发生,可见头痛、腰膝痠软;肝脏疏泄功能失调,肝气不舒,故见性情急躁、失眠多梦;舌质略红、脉弦细数均为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之征象。药以天麻、钩藤、决明子、蒺藜平肝熄风;女贞子、墨旱莲、桑寄生、怀牛膝补肾滋阴;夏枯草、川楝子清泻肝火;益母草、丹参活血通络;龙骨益阴之中能潜上越之浮阳,牡蛎益阴之中能摄下陷之沉阳,二药伍用,使其益阴潜阳、镇静安神之力增强;菊花散风清热,平肝明目;白芍药敛阴平肝。诸药配用,标本兼治收效。
5 结语
眩晕为临床常见病症,中老年人多发,可见于现代医学原发性高血压、颈椎病、高脂血症、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多种疾病。杨教授认为,本病可由气血不足,肝肾亏虚,头目失荣,或肝阳上亢,痰火上逆,上扰清窍等多种因素所致。虽因致病因素不同,临床表现各异,但其病位在脑窍,与肝、肾密切相关。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眩晕》认为眩晕乃“肝胆之风阳上冒”,肝为刚脏,肝气易升、易动,达巅而致眩晕。肝体阴而用阳,病理上表现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故本病以肝肾阴虚为本;阴虚不能敛阳,肝阳上亢,清窍受扰而为标,故治疗当以滋养肝肾、平肝熄风为主要治法。杨教授临证常用“四草”即墨旱莲、夏枯草、益母草、龙胆草治疗,认为四草均入肝经,具有补肾、泻肝、活血、散结的作用,尤其是对于肝阳上亢引起的眩晕四药相配伍,补泻兼施,相得益彰,故得“四草饮”之名,临床以此方为基本方加减,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