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我国美术史论的发展变迁

2015-03-20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通史美术史领域

张 璐

(吉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



论我国美术史论的发展变迁

张 璐

(吉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

作为我国人文社会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美术史论的研究必须遵循学术研究的规律。历经百年发展,我国美术史论专业队伍日趋壮大,环境的自由与宽松,学风的严谨与实事求是,推动我国美术史论不断开拓、创新,针对各类美术史论问题进行探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系统的美术史论研究体系,推动了我国美术史论逐步由传统形态朝着现代形态加以转换。我国拥有历史悠久的美术史研究,并先后经历了“更步转古、齐头并进”、“推陈出新,以论带史”、“ 继承创新、曲折探索”等三个阶段的发展与变迁。

中国;美术史论;发展变迁

如今,美术史论的研究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已经系统化,并具有成熟的理论体系。我国针对美术史论的研究虽然起步相对较晚,所取得的成果较西方发达国家而言差异甚大,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应用,我国美术史论的研究与手段也日趋丰富,研究方法逐步拓展,并开始融入美术史研究这一领域中。

一、更步转古,齐头并进

我国美术史论共经历了四个发展时期,第一个阶段是“更步转古、齐头并进”时期,在这一个阶段之前,我国美术史研究人员多为业余鉴赏人员,所著录的内容多局限于我国美术,是同鉴赏关系息息相关的传记与著录,且以文人美术为基本要务,采用的资料多源自于所见所闻,研究方法注重记录而非论述。20世纪后,西学的引入与学堂的兴起,使各种博物馆纷纷出现,美术馆的设立,尤其是新文化运动的巨大的影响,吸收一大批西学的留洋学生回国任教,推动我国美术史逐步朝着新方向调整,系统化的研究方法体系逐步形成,推动了我国美术史论研究的迅速发展。较古代、外国而言,具有如下方面的特点:

我国美术史论著作及传播发展与西方齐头并进。20世纪初期,我国首先推出了首部美术史论著,并非中国美术史,却是西方美术史,在学校任教的教师所编写的首本教材,是中西兼并的教材。民国成立后,出现了《西洋美术史》。从民国成立到新中国成立期间,约有57种西方美术史著作出版,占所有美术史论著作量的1/3。虽然这些著作或译著研究深度有待考究,但极大地推动了西方美术史论理念与知识的普及,极大地推动了美术史论研究的发展。1912年,美术史该名称在政府文件中正式提出,依据教育部所推行的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图画课程中已经明确要求对美术史进行学习,但往往被注“暂缺之”,1917年,著名美术史论家姜丹书出版了涵盖中西美术史论的教材,填补了该空白,这是我国美术史论发展的一个里程碑。随后,片断式非史料的通史,成为美术史论的重要著作[1]。新文化运动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采用科学方法,进行通史编著,成为多数美术史论研究者的最佳选择。

纵观我国美术史论著作,不难发现:20世纪20年代前,以传统方式所编著书画与书画家作品仍很少,但30年代以后,不少画家在学校接受了新式教育,并走上了教师的岗位,除少数断代美术史作品之外,我国美术通史、绘画通史等分别成书,初步拓展了我国美术史论的方向,刺激了该领域的深入研究,而西方科学方法的引入,将诸多史料成功演变成了史学,于我国美术史而言,无疑是一个重大的进展,因为能够通过充分收集材料,追溯我国美术史源,全面恢复历史面目。随着东西方考古学的日渐融合,各种美术文物相继出土,研究人员不仅得到了各种考证,还通过各种新发现,揭开了我国尘封的美术史料宝库,获悉了古代美术史著者难见的辉煌。除此以外,通过对美术发展过程与因果关系诠释,摒弃了传统历史循环理论,引发了我国美术史何去何从及内在发展逻辑的思考[2]。

二、推陈出新,以论带史

这一阶段起始于1949年,自新中国成立到1976年,我国美术史研究步入了“推陈出新、以论带史”的新阶段。美术教育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我国美术史论研究进入了现代美学、历史学、考古学领域。在此阶段主要存在如下问题:第一,由于我国国际交往仍为半开放状态,除少数西方美术史研究学者曾访华之外,中西美术史论学术交流很少;第二,由于“一边倒”政策的引领,我国美术史与前苏联之间的交流逐步深入。由于多数学者还不了解马克思主义,不知道如何将马克思主义思想同美术专业研究工作加以结合;第三,学术方面过分强调统一化,以便发挥群体的作用,在政治替代专业后,美术史研究进入迷茫期。总体而言,该阶段美术史研究进一步发扬和传承了上一时期所提倡的新文化运动理念与精神,步入了推陈出新和以论带史的阶段,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第一,美术通史教材的编写仍采用的是传统撰述形式,并试图结合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对这一变化趋势加以阐述。就美术史研究而言,个别研究问题成为美术通史编写的基础。在20世纪50年代期间,我国美术史的著作中,格外受瞩目的成果当属美术通史教材的编著,我国文化部也就此组织了长期讨论,借助于马克思主义思想,对美术通史进行宏观诠释,对传统进行了批判和继承,实现了“古为今用”,找到了美术通史研究的客观规律,用以对传统文化的精品和糟粕加以区分,以便更好地创作。第二,同民间工艺艺术家息息相关的石窟、年画、连环画等创作史备受关注,推出了一系列引发人思考的著作。应注意的是,这一时期民间美术、工艺艺术地位得到了极大地提升。第三,50年代后,我国美术史研究通过断代画、个案、画种专史等一系列著作,进一步加快了探讨步伐。不仅借鉴了各种美术创作,还参考了博物馆所收藏文物的创作思路。而各种极具研究性质的书画研究与书画家评传也相继出版[2]。虽然此类作品难以详尽记录资料,分析各类书画家的风格,但也极大地丰富了这一方面的文献资料,对其经历与创作进行了梳理,罗列了不同画家的成就,反映了初步研究成果。

三、继承创新,曲折探索

该阶段是从1976年到现在,我国美术史论研究加强了中、西交流与互动,并在继承传统文化中逐步创新,处于曲折探索阶段。随着“文化大革命”进入尾声,通过思想方面的拨乱与反正,学术风气也被扭转,得到了正本清源。改革开放后,随着西方多元文化的逐步进入,我国美术潮流对于传统提出了更多挑战,并引发了国内对于美术史论历史、现状及未来发展讨论,推动了美术史领域的发展,为美术史研究注入了鲜活的力量。

改革开放的初期,思想枷锁一昔被打破,美术史论领域的交锋就已经出现。拉开这场交锋序幕的是吴冠中,他在1979年,首次在美术期刊上发表了自己的文章——《绘画形式美》,继而引发了我国美术史论界有关美术艺术形式与方法的探讨。随后,吴冠中相继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引发了该领域的百家争鸣,该论战持续了好几年,成为美术创作论战之源。随后,北京国际机场壁画顺利地落成,由于袁运生所创作壁画——《生命赞歌——泼水节》,由于存在裸体形象,掀起了美术领域的热议。在1980年,美术期刊再次刊登了一组西方人体著名画作,发表了有关《正确对待人体美》的一系列专栏文章,有些人认为,美术创作中可以有裸体艺术形象出现,有关人体艺术的一场争议被引发[3]。

该时期,我国美术史论研究人员对于传统美术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推动了传统美术理论与方法的总结与归纳,使我国美术史论自成体系。越来越多的美术史论专家学者、美学专家开始总结前人研究基础,并加以创新和发展,形成新的研究成果。而有关美术通史、美术史论断代史、专题性研究等领域也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研究成果,依据我国传统美术论著与史籍研究方向,通过整理和编纂,出版了一批历代画名著、画论集成及辑要等体例各异、文献丰富的工具书籍,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除此以外,美术史论领域还进一步开拓了各种新型研究领域,尤其是美术批评领域,已经成为这一时期美术史论领域发展最为快速的理论研究内容之一。20世纪80 年代后,越来越多的美术批评家开始肩负着独立发挥主观创造力,借助于宏观思维,由学术视角出发,充分发挥美术展示史论的强大效力。在20、21世纪之交,很多研究人员纷纷走出了国门,广泛地参与到了全球各种大型美术展览规划与设计领域中,全球美术展示领域也开始有源自我国美术代表人员的声音。

继承与创新已经成为美术史论界全体专家学者的共识。21世纪后,全球美术史论界进入“走出编译、进入原创”时期,我国传统美术领域有关大力延续传统美术文脉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如何建构我国美术史论,如何认清我国美术同全球美术相融合的意义,成为这一时期关注的重点。应注意的是,由于市场经济利益的诱惑与驱动,我国美术史论界各种浮躁风气大肆盛行,导致美术史论批判失语、不合理,新的研究结构与格局形成。从事美术史论研究的专家学者越来越少,而对近现代美术史的研究者日趋增多。各类身份之间的转换,虽然有助于研究者最大范围地贯通古今与中外,但是由于受到短期经济社会效益的影响,极易导致各类美术史批评出现了异化,致使美术与基础史论研究者日趋分散,极大地削弱了我国美术史论的研究基础[4]。

总而言之,中西方美术史论自成体系,我国研究人员必须秉承着“拿来主义”的思路,结合西方美术史论研究方法与成功经验,加以创新,实现二者的融会与贯通,推动中国悠久的文脉加以不断延续,确保美术史论同创作之间有效互动,构建延续传统美术文脉的史论体系,为我国美术史论领域创造一个又一个的成就,推动我国美术史论持续、健康发展。

[1] [美]温尼·海德·米奈 著,李建君 译.艺术史的历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 贡布里希 E.H.,李本正,苑景中 著.文艺复兴——西方艺术的伟大时代[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

[3] 巫鸿 著.礼仪中的美术——巫鸿中国古代美术史文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4] 曹意强 著. 艺术与历史:哈斯克尔的史学成就和西方艺术史的发展[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

[编校:龚添妙]

On the Change of Chinese Art History

ZHANG Lu

AcademyofFineArts,JilinNormalUniversity,SipingJilin136000)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art history research must follow the law of academic research. After a hundred years of development, art history professionals in China are growing, with free and loose environment, rigorous style of study and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to promot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in the Chinese art historians. Discussing about the problems of all kinds of art history and drawing lessons from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y system of art history research system promotes the China art history's gradual change from the traditional form towards the modern form. China has a long history of the study of art history, and has gone through the three stages of development and change including "more step turn old, go hand in hand", "innovation, using the theory of history",and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exploration and zigzag ".

China; art history; development and change

2015-08-14

张璐(1975- ),女,吉林四平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艺术理论与实践。

J

A

1671-9654(2015)03-092-03

猜你喜欢

通史美术史领域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高校美术史课程教学改革之我见
书介:《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2020 IT领域大事记
领域·对峙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中外美术史
郭诗奇作品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
肯定与质疑:“慕课”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