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巨文岛事件与东北亚国际格局的演变

2015-03-20

外国问题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俄国英国

赵 欣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东北史地》编辑部,吉林 长春 130033)



巨文岛事件与东北亚国际格局的演变

赵欣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东北史地》编辑部,吉林 长春 130033)

摘要][内容 1885年4月,为了扼制俄国插手朝鲜事务及其在中亚地区的持续扩张,英国出兵占领了位于朝鲜半岛南部海域的巨文岛。事后,基于当时朝鲜半岛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中国、日本、德国、俄国纷纷卷入巨文岛争端。英国占领巨文岛改变了东北亚的战略格局,拉开了朝鲜与宗主国——中国的距离,打乱了俄国和日本以朝鲜为跳板的扩张计划,使东北亚地区维持了十年的和平。

[关键词]巨文岛;争夺;英国;俄国

巨文岛位于朝鲜半岛南部海域的朝鲜海峡(济州海峡)丽水至济洲岛之间,地理坐标为北纬34°1′35″,东经127°18′45″。由古岛、东岛、西岛(一小两大)三个岛屿组成,又称“三岛”或“三山岛”。1885年清军将领丁汝昌考察该岛时发现这里的居民文化素养很高,因而将之命名为“巨文岛”(之前称“安岛”)。该岛的英文名为“Port Hamilton”,1845年时就已定名并见诸于世界地图。其时,英国皇家海军军官爱德华·卑路乍(Edward Belcher)奉英国海军部办公厅主任汉密尔顿(W. A. B. Hamilton)之命调查该岛,为纪念汉密尔顿而将之定为是名。从地理方位来看,巨文岛扼对马海峡之门户,不仅是朝日两国的海路通道,也是俄国进出太平洋的要路。三岛中间形成了一个可以停泊大型军舰的天然港湾,陆地面积为60.5平方公里,可供建设相应的军事设施,战略价值重大,更有西方人称其为东方的直布罗陀[1]141-169。该岛在朝鲜王朝时期即被明确列入全罗道海防范围。至1880年代,巨文岛因朝鲜危机加深而成为英、俄、日等国在太平洋海域进行争夺的焦点。

克里米亚战争后期,俄国在黑海被联军打败后遁至东北亚海域,克里米亚战争的战火随之燃到了东北亚海域。俄探险家穆拉维耶夫(Muravief)率领俄国远征队沿阿穆尔河而下,以便通过太平洋向俄国军队提供补给。英、法两国闻讯后频繁调遣海军向东北亚海域进军。联军在布鲁斯将军和斯特灵爵士的指挥下,曾一度进入彼得罗巴浦洛夫斯克港口,迫使俄军退至卡斯特里湾。但最终因不熟悉阿穆尔河流域及入海口状况而被迫撤出[2]130-136。其后,穆拉维耶夫多次沿阿穆尔河而下,在阿穆尔河河畔的马林斯克和尼古拉耶夫斯克之间建起了俄国殖民地。在穆拉维耶夫的鼓动下,俄国开始不断向东北亚地区进行军事扩张和大量移民。而中国军方对俄军未加有效抵制。1859年至1860年,俄国霸占了原属中国的乌苏里江以东、阿穆尔河以北以及图们江入海口之间(包括库页岛及海参崴在内)的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丧失了日本海的出海口。然而,沙俄并不满足于此,他们一直想在远东寻找一个不冻良港,以加强其在太平洋的海军实力。俄国在东北亚地区的扩张令其老牌对手——英国颇感不安。在俄国扩张期间,英国军方数次派军舰赴阿穆尔河流域考察,以获取俄军在东北亚港口的驻扎、守备等情况*1855年英海军卫廷汉姆上尉(Captain Bernard Whittingham)、1859年英军官布莱克尼(Messrs.Kerr.Blackney)等人曾率军舰赴东北亚海域考察。。“1875年7月,英国政府接到报告称日本与朝鲜的关系日趋紧张。俄国与日本就进攻朝鲜达成共识,日本和德国船只正在朝鲜的西海岸考察,拔剑张孥。”[3]英国对俄国的远东舰队早就心存戒备,因而一旦俄国在东北亚采取行动,英国立即会有回应。英国全权大臣巴夏礼(Sir Harry Smith Parkes)和英海军总司令瑞得(Ryder)建议武力占领巨文岛以拒俄,而时任英国殖民地大臣的德贝(Derby)勋爵并不赞成,“英国并不想在师出无名的情况下占领他国领土。”[4]英国于是提出列强(剑指俄国)均不得在日本和朝鲜之间的对马海峡上占领任何港口,并要求各国与日本签署一个协约,保证不在那片水域里有任何索取。但是俄国回复说他们对日本和对马岛没有任何领土计划,因而没必要签署协议[5]699。俄国的拒绝使英国想在远东扮演仲裁者的初衷没有成功,但英国一直在努力通过外交途径达到目的。实际上,对马岛只是英国所担心的东北亚洋面上的战略点之一,英国更担忧对马海峡西南端的巨文岛[5]699。

为了报克里米亚战争的一箭之仇,俄国决定双管齐下,制定了“东上”(继续向东北亚地区和太平洋海域挺进)、“南下”(向中亚和巴尔干半岛扩张)的扩张政策。1878年,俄国入侵土耳其,土俄战争爆发。俄国虽然在军事上取得了胜利,但在同年召开的柏林会议上却遭到了西欧列强的集体遏制。1882年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缔结三国同盟共同抵制俄国西进。最令俄国愤愤不平的是英国在1878年到1880年通过侵略阿富汗的战争使阿富汗成为其保护国。英国怂恿阿富汗向北部扩张,以此来抵制俄国对中亚的威胁。1884年,

俄国出兵占领了阿富汗北部的莫夫,进而与阿富汗交火,俄国获胜。1885年3月底,俄军进逼阿富汗的班吉绿洲,从而使英国的正式殖民地——印度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作为阿富汗保护国的英国无论是为阿富汗还是为印度都须一战,英国首相格莱斯顿向国会请示拨款1 100万镑,计划由黑海进攻俄国,英俄战争一触即发。

1884年12月4日,朝鲜发生了“甲申政变”*1884年12月4日,以金玉均为首的朝鲜开化党人在日本协助下发动政变,意图脱离中国独立,改革朝鲜内政。开化党暗杀了7名守旧派大臣,发布了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政纲。12月6日,袁世凯率领清军镇压了这次政变。。朝鲜政府为了避免日后卷入中日纷争,在德籍大臣穆麟德(Paul Georg von Mollendorff)*穆麟德(1847-1901),普鲁士贵族,德籍汉学家、外交官。初担任德国驻华公使,后成为李鸿章的幕僚,并为李所托前往朝鲜创立海关,整顿财政,主持外交。后来擅自主张引俄拒清,1885年被李鸿章罢黜后回到中国,客死宁波。的教唆下开始寻求俄国的保护,想以此来牵制中国和日本两国(尤其是中国)。面对朝鲜的主动示好,一直在远东寻找合适不冻港的俄国自然欣然接受,二者于1885年4月签署了《朝俄密约》,俄方获得了本国“船只可行驶至朝鲜一切港口”,派遣俄军官训练朝鲜军队等特权。俄国在朝鲜的行动引起了英国的警觉和抵制。1885年4月,在中亚和朝鲜形势的双重压力下,英国觉得出兵占领巨文岛已迫在眉睫,“如果俄国占据该岛,可将其建成一个重要的物资储备库和一个全年不冻的军港,其优越性远超过海参崴。该岛不仅具有所有军港的资质,且易守难攻。而英国若能占领该岛则会稳操胜券,和平与战争的主动权就掌握到英国人的手中。英国在中国北方、日本以及朝鲜的贸易利益都证实大英海军出现在该岛是十分必要的……”[6]。英军占领该岛的目的主要是想阻断俄国太平洋舰队南下的通道,使俄国的海军军港重地海参崴和波谢特湾处于随时可能受到攻击的境地,且如果一旦俄国向印度洋进军并由此引发英俄在中亚的战争,英舰就能立即在远东地区牵制俄国。1885年4月8日,英国海军在巨文岛登陆,并升起了英国国旗*学界普遍认为英军于1885年4月15日占领巨文岛。郭海燕 《巨文岛事件与甲午战争前中日关系之变化》,《文史哲》2013年第4期;权赫秀《曾纪泽有关朝鲜问题的外交活动与政策主张》,《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5月)等论文皆持是说。然而实际上,英国海军早在4月8日前就已经占领了巨文岛,并在该岛升起了英国国旗,俄国驻英国大使馆见英国媒体报道后公然进行了抗议。(According to Earl Granville to Mr.OConor. Foreign Office,April 8,1885.)。4月15日,英舰的“阿加门侬号”(Agamenon)、“珀加索斯号(Pegasus)”、“火把号”(Firebrand)等军舰开进巨文岛,完成正式占领。

按照常理,英国若出兵占领巨文岛,理应事先征求清政府的意见,因为朝鲜当时仍是中国的附属国,但“远东事务仲裁者”的英国并未把中国放在眼里,更何况英国政府早已从李鸿章的幕僚马格里(Marcartney Halliday)那里探得了确切消息,“清政府目前特别不信任俄国,毫无疑问他们害怕英国如果不占领此地(巨文岛),就会落入俄国之手。”[7]这至少说明,清政府不会直接干涉英国的行动。基于此,英国在占领巨文岛之前觉得完全没有必要预先通知中国。事后,俄国驻英国使领馆和朝鲜方面立即表示强烈抗议。英国政府为了不致太过被动,开始寻求清政府的支持。英国外交部写信向中国驻英公使曾纪泽解释并致歉。为了引起不必要的纠纷,英军还下令先降下英国国旗,只待俄国军舰进逼时再升起[8]。曾纪泽收信后上书讯问英国外交部长格兰佛伯爵求证英国是否是临时性占领,并要求签署临时性的占领协议。曾纪泽在得到英国外交部的肯定答复后上书李鸿章,请求清政府批准英国占领巨文岛。李鸿章闻听此事后并未太过在意,认为“英暂驻此备俄,与朝鲜中国皆无损”[9]504。曾纪泽在伦敦数次就巨文岛事件与英国外交部交涉,期望最终以条约的形式确认英国属临时性占领,1885年5月1日他将结果报呈总理衙门:

安岛之事已屡次争论,刻议约云:英据该岛,中朝允不阻难。惟英据一年后,察该岛岁税若干,每年以税归之高王,高丽入贡中国,安岛应派费若干,应于税中除出,送交中国作为贡款,并声明英不得损该岛居民权利。可照此订约画押否,乞示。东洋多方扰我上邦之权,泽意欲议此次约挽回之,删[10]522。

李鸿章原本默许了英国的行动,甚至觉得强大的英国舰队横亘在日、朝、中之间,可以起到“以夷制夷”之效,既可以抑制日本对朝鲜的野心,也可以阻止俄国在中国东北的进一步南下。因此李鸿章建议总理衙门对英占巨文岛事件采取“暂置勿论”[10]523之策,静观其变。然而,曾纪泽却在英国政府的怂恿下力主正式签约。李鸿章觉得若签订协议,恐事态严重,“若允英据该岛,俄必索占永兴湾,日本亦必有词,后患更大。”且“属国之地,岂可由我许其占据,且于中取利”[9]522-523。

正如李鸿章所料,日本不久也加入到了俄、朝的抗议者阵营。1885年4月18日,中日两国签署了《天津条约》,日本取得了在告知中国政府的前提下向朝鲜派驻军队的权力。英国占据巨文岛令日本朝野震动。4月22日,日本首相亲自询问格兰佛伯爵英国侵占巨文岛之事是否属实,并强调说巨文岛的主权只属于朝鲜。格兰佛伯爵为了敷衍日本,把责任全部推到了英国海军总司令的身上,说他有自我裁定权,紧急情况下可采取任意行动,而作为英国外交部则全然不知其中详情。同时,格兰佛伯爵说如果此事属实,则希望日本赞同这一临时性占领,并向日本保证不会损害中国和朝鲜的主权,绝对是拒俄的临时性占领[11]。日本外务卿井上馨认为,“英国占领巨文岛,予俄国插手朝鲜以最大良机,”从而使“日本近海成为争夺之焦点,东北和平殆不可保。”[12]此外,日本一直把朝鲜作为侵略中国的跳板,只是时机尚不成熟。英国的突然介入必然引来俄国的占领性抗衡,届时就会打断日本西进的步伐。因而日本无论如何也不会同意英国占领。

果然,1885年5月2日,俄国向中国提出“如许英据巨磨(巨文岛别称),俄亦欲据一岛”[10]524,俄国欲占领济州岛以抗衡英国。5月10日,俄国军舰“海参崴”号赴巨文岛考察,并在该地逗留了24小时。英国被迫升起国旗以示抗议。同时,英国海军加紧防务工程,任何船只不允许在夜间进入巨文岛。不久,一艘日本军舰也开到了巨文岛[13]。朝鲜见英国升起了国旗,向英军提出了立即撤离的要求。面对俄国的步步紧逼,李鸿章不得不暂时放下了“搁置勿论”的初衷,电令曾纪泽取消与英国外交部就占领巨文岛达成协约的进程。曾纪泽信致英国外交部解释了清政府面临着日本和俄国的双重压力,不得不取消密约签订之议。但清政府又担心英国撤出巨文岛后俄国会取而代之[14],因而清政府于5月3日拟派丁汝昌率军舰赴巨文岛考察,同时信致朝鲜国王勿轻易允诺英国租借之请诸事。5月16日,丁汝昌率军舰抵达巨文岛。在俄国和日本的双重压力下,中国不得不照会英国外交部令英军撤离(无具体期限),但却批准了英国从吴淞口铺设一条达巨文岛的永远性的电缆线[14]。由此可见,清政府采取的行动不过是安抚俄国、日本的缓兵之计。英国由是心领神会,按兵不动,同时开始铺设海底电缆线,预计5月底竣工,决意与俄国一战[15]。

俄国并不敢直接挑战英国海军。它所能做的就是继续向中国施压。6月初,俄国向清政府提出了占领查拉夫港(永兴湾)的要求。16日,英国驻华公使欧格纳(O’Conor)向格兰佛伯爵报告说李鸿章明确表态希望英国占领巨文岛,而不是俄国。理由是俄国占领是永远性的,且会以此为跳板,继而进占中国东北的旅顺港,而英国占领则是暂时性和战略性的[16]。朝鲜方面,由德国雇员穆麟德代表朝鲜政府向英国提出强烈抗议,“如果英国无视朝鲜的撤兵要求,朝鲜政府则不延长英国梅丝顿的采矿权”[17],并拒绝归还英国怡和洋行的15 500两白银的欠款。但英国不为所动。穆麟德在抗议无效之后采取了双管齐下的方式向英国施压。其一,极力拉拢俄国。他与俄国驻日本大使在东京达成协议,同意割让给俄国一个或更多个朝鲜岛屿以换取在俄国保护下的朝鲜独立[18]。17日,俄国出兵占领了与巨文岛近在咫尺的永兴湾。其二,通过德国媒体大造舆论,谴责英国。穆麟德发动德国媒体对英国占领巨文岛之事进行大肆渲染报道。英国驻德国公使马赖特(E.Malet)向英国首相索尔兹伯里汇报了这一情况:“《北德总汇报》报道称‘英国占据巨文岛是想把该地建成远东的马尔他或直布罗陀,目前英国海军正在那里大兴土木。巨文岛的两个出口都被封堵了。第三口出口布满鱼雷。三四艘主力舰永久性地泊在岛旁。据说大部队正在从香港源源不断地开进。吨位最重的大口径炮都在港口安装好。’”[19]

穆麟德这种无视中国宗主权的行为遭到了李鸿章和总理衙门的强烈谴责,李鸿章警告要撤换穆麟德,而英国则在不断加固巨文岛的海防建设。英驻朝公使安士顿向英国政府报告称朝鲜政府经济危机严重,可趁机向朝鲜以50万美元收购该岛[20],并提出欲将该岛建成英国的一个运煤站[21]。英国的购买意向遭到了朝鲜方面的拒绝,反而进一步拉近了朝鲜和俄国的距离。1885年5月,英海军中将道尔(Sir W.Dowell)考察了朝鲜的永兴湾及巨文岛。他明确指出俄国一直觊觎的永兴湾存在着致命的缺陷,“从军事和战略的角度而言,永兴湾并没有海参崴那样诱人。其防御系统是一个很难令人解决的问题。停泊在内的船只比起俄国占领的其他港的船只而言更易受到外界的攻击……敌军可以在外围包抄里面的舰队。另一个诱使俄国进驻永兴湾的理由是图们江流域盛产的黄金。”[22]

1885年9月,东北亚紧张的局势随着克里米亚战争的趋和而放缓。9月10日,俄英两国就阿富汗问题达成和解,签署了《伦敦议定书》,在牺牲阿富汗的基础上达成了划分阿富汗边界的原则,中亚的英俄危机暂时告一段落。英国于是放松了在巨文岛的森严警戒状态。实际上,即使没有外界的干扰和压力,英国海军内部对巨文岛的占领和维持也产生了消极的看法:一、认为巨文岛周边的港口战略意义不大。巨文岛驻防的维持费用过高,且实际用途很小。英国海军上将威尔斯(Sir G.Willes)在反复考察巨文岛之后坚持撤出巨文岛,“我仍然坚持认为巨文岛在普通的和平时期是没有用处且维持费用是昂贵的。战时或是在‘定期恫吓’时也没有太大的作用。正如总指挥不得不派遣一些船只来保护这些岛屿而不是用这些岛屿来保护我们的贸易”[22]。二、部分军官认为现代航海技术的提高使英海军的抵御能力加强,完全没有必要在香港之外再设军港,“我们现代的战舰在速度上又有所改进。不久,我确信能够战胜季风。‘格勒诺格尔号’(Glenogle)去年9月从香港开到巨文岛只用了3天零9个小时。”[23]

客观地说,巨文岛本身商业价值并不大,但英国适时占领该岛的军事意义和国际影响却十分深远。首先,对俄国的太平洋舰队形成了强有力的威慑,迫使俄国在东北亚寻找不冻港的日程放缓,更不敢在中国近海轻举妄动。其次,向法、德、日等列强展示了英国的海上实力和强势做派,进一步巩固了英国在远东的霸权地位。再次,向中国、朝鲜等弱者炫耀了英国的国际影响力。确切地说,占领巨文岛是英国外交部和作战部的一个筹码,手握着这个筹码,就能在远东洋面进退自如,掌握主动,挟一岛而逼四国。经历过克里米亚战争之殇的俄国不敢再与英海军直接交火*1885年3月,英国首相格莱斯顿计划由黑海进攻俄国。俄国闻讯没有正面迎战英国,而是立即向德奥及法国求援,采取外交的方式迫使英国妥协。;日本虽然急迫希望英国撤军,但仍不敢以卵击石,何况一旦出兵,就使其侵略朝鲜的野心昭告天下;中国的海军是在英国人赫德等人的扶持下建立起来的,事事倚重英国的清政府自然不会对英国动武,而独立尚未完成的朝鲜就无需评说了。因而,英国占领巨文岛之后面对国际舆论谴责、各方施压而泰然处之,不为所动。英国对巨文岛的持久战最终取得了胜利。1885年底,朝鲜中央王权对英国的态度发生了转变,英国驻朝鲜领事阿士顿称“朝鲜总统在措辞上要比以前任何时候都友好多了。他承认英国据巨文岛不是对朝鲜本身的威胁。而是为了对付其他列强。而朝鲜本身没有抵御和保护巨文岛不受外强侵占的能力。”[24]朝鲜对穆麟德对俄国领土的许诺并不赞同,而且不会兑现。因此朝鲜中央政府对英国在巨文岛的占领变成了既不支持也不反对,他们以一种柔性的“抗议”来拒绝更具野心的俄军的侵占。中国对英国的不撤军、不交涉的顽固占领也无可奈何,除了积极协调英俄之间的互相让步外,别无他法。日本见证了英国海军的强势,面对俄国向朝鲜近海的行动,日本方面对英国的态度也由敌对转向了友善。两国开始就俄国占朝鲜之事进行反复磋商。英国内阁有人提出应摒弃一贯的“光荣孤立”的外交政策,审时度势,联合中国、日本,一起来抵御俄国,“俄国现在开始保护朝鲜,这对中日两国是一个警示,也是对英国的威胁。朝鲜同意俄国临时占领济州岛。英、中、日三国联盟应再次提上日程。”[25]英国首相索尔兹伯里希望英军撤出巨文岛之后中国能承担起继续保卫巨文岛的责任而不被其他列强占领[26],而英国外相格兰佛伯爵却一直坚持奉行不结盟的孤立政策。

英国据守巨文岛一直到1886年10月份才出现了新的转机。1886年9月12日,俄国驻华临时代办拉德仁(Н.Ладыженский)为图们江划界之事到天津与李鸿章会谈,李趁机与之商谈了巨文岛问题,期待俄国给出在英国撤出巨文岛后不欲占领的承诺。拉德仁在请示了俄国中央政府之后表示:“奉到本国国家电谕,饬向中堂担保,俄国国家并无欲取巨文岛或朝鲜他处地方之意。”[27]在得到俄国的承诺后,英国决定于是年年底从巨文岛撤军。1887年2月27日,英国军舰全部撤离,结束了对巨文岛长达22个月的占领,该岛的主权亦回归朝鲜。随后朝鲜国王遣使北京,奉表向清政府感谢,巨文岛之争终于落幕。

英国武力占领巨文岛近两年,最后以和平方式解决。对于该事件的性质和影响,本文有如下意见:其一,英国对外宣称是临时性占领,但从其当时曾欲从长江口为起点至巨文岛修建一条电缆线,以便能及时掌握远东国际动态的计划来看,英国是想要达到长期占领的目的[28]。后来英国通过曾纪泽向中国政府表达了或租或买巨文岛的愿望,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其二,1885至1887年的巨文岛之争无疑是一场国际势力在东北亚海域的先期较量。该事件实质上是英俄两国在中亚地区的争夺战在远东地区的续演。英国占领巨文岛改变了东北亚的战略格局。因地缘政治之故,俄国、日本、中国、朝鲜,甚至德国全部卷入到这场纷争之中,多国的介入延缓了俄国、日本对朝鲜计划的实施,缓解了朝鲜危机。其三,巨文岛事件进一步暴露了作为宗主国的清政府在处理国际争端时的软弱和无能。清政府除了动用外交斡旋以外,不敢得罪任何一方,使朝鲜政府失去了对清王朝的倚重和信任,进一步坚定了脱离清政府的决心,二者之间的宗藩关系渐弱,给后来日本全面入侵朝鲜提供了可乘之机。

[参 考 文 献]

[1]Robert Bickers.The Challenger: Hugh Hamilton Lindsay and the Rise of British Asia,1832—1865[J].TransactionsoftheRoyalHistoricalSociety,Sixth Series,2012,22.

[2] Barry M Gough.The Crimean War in the Pacific: British Strategy and Naval Operations[J].MilitaryAffairs,1973,37(4).

[3] Memorandum by Sir E. Hertslet on the Importance of Port Hamilton(Corea),Correspondence respecting the Temporary Occupation of Port Hamilton by Her Majesty’s Government,FO881/5207[Z].National Archives.

[4] No.1 Memorandum by Sir E.Hertslet on the Importance of Port Hamilton,Feb.5,1885,FO405/32[Z].National Archives.

[5] Ian Nish,Politics.Trade and Communications in East Asia: Thoughts on Anglo-Russian Relations,1861—1907[J].ModernAsianStudies,1987,21(4).

[6] The Secretary to the Admiralty to Mr.Currie,FO881/5207[Z].National Archives.

[7] Earl Granville to Mr.O’Conor,Foreign Office,May 6,1885,FO881/5207[Z].National Archives.

[8] Vice-Admiral Sir W.Dowell to the Secretary to the Admiralty,Nagasaki,April 15,1885. FO881/5207[Z].National Archives.

[9] 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21)[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10] 李鸿章.曾侯致译署[M]//顾廷龙,叶亚廉编.李鸿章全集电稿(第21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522.

[11] Earl Granville to Mr.Plunkett,Foreign Office,April23,1885. FO881/5207[Z].National Archives.

[12] [日]日本外务省.日本外交文书(第18卷)[M].东京:日本国际联合协会,1950:601.

[13] Vice-Admiral Sir W.Dowell to the Secretary to the Amiralty. Nagasaki,May12,1885,3.45P.M. FO881/5207[Z].National Archives.

[14] Mr.O’Conor to Earl Granville,Peking,May9,1885,2.55P.M. FO881/5207[Z].National Archives.

[15] No.29,Memorandum by Lord Northbrook,FO881/5207[Z].National Archives.

[16] Mr.O’Conor to Earl Granville,Peking,April21,1885,FO881/5207[Z].National Archives.

[17] 旧韩国外交文书(卷13).英案(1)[M].

[18] Mr.O’Conor to Consul-General Aston,Peking,June 4,1885. FO881/5207[Z].National Archives.

[19] Sir E.Malet to the Marquis of Salisbury,Berlin,Octo.15,1885. FO881/5207[Z].National Archives.

[20] Mr.Currie to the Secretary to the Admiralty,Foreign Office,Octo.6,1885.FO881/5207[Z].National Archives.

[21] Consul-General Aston to Mr.O’Conor,Hanyang,July10,1885. FO881/5207[Z].National Archives.

[22] Correspondence respecting the Temporary Occupation of Port Hamilton[Z].CWML,M.57,SOAS.

[23] Extract from Letter from Admiral Sir G.Willes to Lord George Hamilton,Admiral House,Portsmouth,January7,1886[Z].National Archives.

[24] Mr.O’Conor to the Marquis Salisbury,Peking,Aug.25,1885,FO881/5207[Z].National Archives.

[25] Certification of Foreign Department,Mar.18th,1886[Z].IOR MSS EUR F197/68. British library.

[26] The Marquis of Salisbury to Mr.O’Conor,Foreign Office,Dec.12,1885. FO881/5207[Z].National Archives.

[27] 李鸿章.李文忠公全集.译署函稿(卷18)[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1:40.

[28] Earl Granville to Mr.O’Conor,Foreign Office,April 27,1885.FO881/5207[Z].National Archives.

[责任编辑:冯雅]

Event of Port Hamilton and Evolution of Northeast Asian Structure

ZHAO Xin

(Department of Northeast Historical Geography,Jili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Changchun,Jilin,130033)

Abstract:In April 1885,British navy occupied Port Hamilton,which located in the south sea of Korean Peninsula,in order to fight against Russia who interfere the Korea’s domestic affairs and expanding in the Mid-Asia. After that,China,Japan,Germany and Russia with different motives and responsibilities all involved in the competition of Port Hamilton. Needless to say,Britain changed the situation of Northeast Asia with this occupation,not only drew the distance between China and Korea,but also disturbed Russia and Japan’s expanding plans of taking Korea as a springboard,thereby,maintained the peaceful status of Northeast Asia for ten years.

Key words:Port Hamilton;competition;Britain;Russi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01(2015)02-0053-06

[中图分类号]K561.43

[作者简介]赵欣(1975-),女,吉林通榆人,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历史学博士。

[收稿日期]2015-03-17

猜你喜欢

俄国英国
英国的环保
七颗钻石
Fancy a curry?Millions do!
欧盟同意英国“脱欧”再次延期申请
英国圣诞节
英国“脱欧”的经济账
俄国白银奇葩罗赞诺夫
在俄国历史中理解历史俄国
俄罗斯提出俄国式的二元政治模式
英国立法向酗酒“宣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