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教师的理想角色与精神特质
2015-03-20熊荣元
摘要:大学是教育机构与学术机构的有机合一体,其本性是为承担社会责任而执着于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活动,充当社会发展的文化先导。大学教师是大学的核心,他们的知识、能力、学术、素养等决定了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学识水平的高低以及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可以说,在大学里教师的水平直接代表和反映了大学的水平。因此,研究大学教师所应涵养的综合素质,所应担当的理想角色以及所应具备的精神特质,之于促进大学的建设发展,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作用和重大的启迪意义。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200(2015)05-0087-06
收稿日期:2015-08-06
作者简介:熊荣元,文山学院党委书记。
当今时代,大学日渐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之中心,成为社会的轴心机构,在社会发展、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过程中发挥着前所未有的重大影响和作用。在大学,大学教师无疑是核心。美国著名学者唐纳德·肯尼迪说:“从历史的角度和它们现在的核心价值来看,高等学校是教师和学者集中的地方。从运作方式来看,大学在很大程度上等同于教师。” [1] 31我国近代著名科学家、教育家、浙江大学前校长竺可桢先生曾说:“教授是大学的灵魂,一个大学学风的优劣,全视教授人选为转移。倘若大学里有诸多教授,以研究学问为事业,以教育后进为无上职责,自然会养成良好的学风,不断地培植出来博学敦行的学者。” [2] 10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认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3] 10。美国哈佛大学前校长科南特也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的教师质量。一个学校要站得住,教师一定要出名。”以上这些著名学者和大学校长的言论切实地说明了一个问题:大学里最重要的人是教师,他们的知识、能力、学术、素养等决定了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学识水平的高低以及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可以说,在大学里教师的水平直接代表和反映了大学的水平。因此,研究大学教师所应涵养的综合素质,所应担当的理想角色以及所应具备的精神特质,之于促进大学的建设发展,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作用和重大的启迪意义。
一、大学教师的理想角色及其价值体现
大学教师是大学的核心,是大学精神、大学使命的主要负载者和承担者,是大学职能的主要履行者。作为大学教师的人在其职业生涯中有着什么样的意义和价值,或者说,作为大学教师的人在其职业生涯中怎么做才是有意义或有价值的。要回答这一问题,必须首先回答人的意义从何而来的问题。赫舍尔认为,人不仅有被满足的欲望,也要求自己能够满足别人,不仅希望拥有所需要的东西,也希望自己成为一种需要。倘若生命不为自我以外的目的服务,假使生命对别人没有价值和意义,那么生命对于人明显是缺乏价值和意义的。 [4] 53赫舍尔的观点对我们理解人存在的价值具有很好的启迪意义。的确,人的价值和意义不仅应该而且必须是超越自我的,人对意义的寻求不是向内的而应该是向外的,是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被需要者。人的目的就是为社会或人类服务。或者说,一个人的最高价值就是取决于他对别人是有用的,人的意义不在于自我需要的被满足,而在于让自己成为一个去满足别人需要的满足者,成为一个被需要者或奉献者。由是,大学教师存在的意义也应在于奉献,在于奉献于大学教师职业。当然,从更具体一点的角度讲,大学教师之价值和意义的实现,或者说体现,还应从大学教师具体的职业活动入手进行分析。现代社会随着大学的不断发展,大学职能也经历了由单一到双重到多重的发展变化,相应地,大学教师的职业活动范围和内容也逐渐增加,职业活动方式也日趋多样化,其在职业生涯活动中应担当的角色也呈多元化。具体而言,一个理想的大学教师应同时兼具教育者、研究者、知识分子三重社会角色,这是大学教师比之于中小学教师的不同之处,或者说是大学教师的特色之所在。认识到大学教师应兼具的社会角色多重性,之于我们探讨和研究大学教师所应担当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之价值所在具有重要的现实启导意义。
首先,大学是一种教育组织或教育机构,该组织或机构之教育性决定了大学教师必须承担起作为教育者的职责与使命。教育者是大学教师最基本之社会角色,培养人才是大学教师之第一要务。大学教师之为教师,最根本的就在于其是人才的直接培养者。作为教育者,大学教师的价值在于致力于高深学问的传授以促进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教育者是知识的传授者,通过知识传授而培养人是教育者的职责之所系。由是,作为教育者,大学教师对人才的培养既有一般教育活动的特点,即促进大学生身体、心理、道德、个性等的全面发展,促进大学生的进一步社会化,以维持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和社会规则的自觉遵循。同时,大学教师的教育活动还是培养未来学者的活动,是为了促进大学生发展成为真正的学者的活动。概括地讲,就是大学教师要立足于教学,通过高品位、高品质的教学,以促进大学生之自由且全面发展,并最大可能地发展成为未来真正的学者,以便更好地将自己的知识探索活动与伟大而壮丽的人类事业联系在一起,通过自己的发展进步,进而影响整个人类的发展与进步。
其次,大学既是教育机构,也是学术机构。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支配大学的根本是学术,大学正是在学术这一本质特点上确定着自身存在的根据。大学的学术性决定了大学教师职业的学术性,纵观历史我们发现,无论是古代所谓高等教育机构中的教师还是近代大学教师,他们一直都担负着新知识的探索和发现以及使知识系统化的工作及任务,这是大学教师之为“大”的主要内涵之所在。故而,从大学教师的学术性角度讲,大学教师的社会角色是研究者,即学者。研究者是为真理而存在的,研究者的价值在于发现真理,在于把科学研究当作自身价值的体现和使命,借助自己的知识探索活动为社会提供一个学者所能提供的最大化服务,从而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双重完善”。
再次,大学教师既是教育者、研究者,又是社会知识分子阶层的有机构成抑或是重要构成。因此,大学教师的理想社会角色就应包括知识分子角色,就要遵循知识分子所应担负的社会责任与使命。知识分子是什么?笔者认为,知识分子是立足于专业知识而又超出了纯粹专业知识的范畴而生发出对社会强烈关怀的人,他们是社会良知的守护者、正义的维护者和社会核心价值的创造者。特别是在当今纷繁复杂的环境中,作为知识分子的大学教师,一定要保持自律,一定要拒绝同流合污。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不要尝试去做一个成功的人,但要尽力去做一个有价值的人。道德的自律和道德的勇气应该成为知识分子的一个鲜明品质。自律是在对自己负责,也为他人创造良好的环境。否则就会人人焦虑、人人自危、人人失望。因此,作为知识分子,大学教师不能仅仅囿于专业知识的创造和传授,而应以自己的专业能力对人类的基本文化、道德价值以及社会现实进行批判和关注,用善良和梦想让这个世界变得更接近我们的理想,从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二、理想大学教师应具备的精神特质
通过以上探讨,笔者的观点是,理想的大学教师是集教育者、研究者和知识分子角色于一体的人,教育者、研究者角色是其基本的职业社会角色,知识分子角色是大学教师追求生命之至高境界的社会角色。要成为一名集教育者、研究者和知识分子角色于一体的理想大学教师,至少应具备以下精神特质。
(一)担当教育者角色的理想大学教师,须敬业求实、大学大爱
大学是传知育人的沃土,是散播文化的阵地,是再造思想的渊薮。而大学教师则是大学的主体,是一所大学的声誉与象征,大学教师这个崇高而又神圣的职业,要求我们必须时刻牢记并努力践行“为人师表”的宗旨,努力提升并抵达敬业奉献、爱与责任的境界。
1.“敬业”“爱岗”相得兼。党的十八大报告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敬业是针对公民职业道德方面的核心要求。敬业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元素。早在《礼记》中就有“敬业乐群”之说,《论语》中也有“敬事而信”“执事敬”之说。梁启超先生在《敬业与乐业》一文中指出,“敬业”就是“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简单来说,敬业就是用敬畏、敬重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一心一意、精益求精。“爱岗”即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只有“敬业”,才能“爱岗”。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如何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值得每一位教师深思。作为一名教师,关键是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也是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之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学生的楷模,是学生的榜样。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无微不致地关爱学生,用自己的言行给学生以示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的品德与能力、心理、体魄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从而在“传道、授业、解惑”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找准人生奋斗的正确方向。“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个神圣称号赋予我们的是一种责任和使命。它激励着大学教师全身心投入到教书育人中去,“以心灵感召心灵,以激情唤起激情,以智慧启迪智慧,以灵魂丰富灵魂”,从而达到“教育无痕,润物无声”的成效。
2.“乐业”“精业”相结合。这里重提一下梁启超先生的观点。1922年梁启超先生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作“敬业与乐业”演讲,先生所谓的“敬”指的是“责任心”,“乐”则是指“趣味”。笔者认为,“责任心”属于社会的道德范畴,而“趣味”则属于个人的工作或生活体验,梁先生强调“责任心”和“趣味”同等重要,但从演讲中不难看出,他对“趣味”二字显然更为欣赏。甚至可以说,梁先生所谓的“敬业”,其实也就是“乐业”,因为只有在工作中感到乐趣,才会对职业本身产生敬畏感,才会忠实于自己的职业,师德才能上一个水平。当然,要做一个理想的大学教师,仅有良好的职业态度和工作责任心还远远不够,还必须具备精业之道,必须要有渊博的学识和过硬的教育本领。试想,一个大学教师如果缺乏精深的知识,没有让学生听得懂的教学能力,那么他就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就不是一名合格的更谈不上是一个理想的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教师的工作可以是平凡的,但不能是平庸无能的,只有做到了乐业和精业,才能真正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对本职工作做到举得起放得下,可进可退,可攻可守,行动自如。常言道,艺痴者技必良,书痴者文必工,腹有诗书气自华。作为一个大学教师必须要克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耐得住寂寞,排除外界干扰,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努力提高自身的学术研究能力和教学水平,在精业上狠下功夫,练就教学的“内功”,为学生的学习成才导航,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深受学生欢迎的、能教善导的理想大学教师。
3.“师爱”“责任”相统一。一般而言,教师德行之内涵主要体现为“学高为师——师德之基,身正为范——师德之本,关爱学生——师德之魂”三个层面。学识和教风是“立教之本”,师爱则是“教师之魂”。人们常言,教育是爱之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笔者理解,教师唯有真诚地爱自己的学生,方能教育好学生,从而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教师爱学生体现在“严”和“慈”的协调统一上。对学生必须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否则很难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和时代需求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有言道:“自古英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对学生必须严格要求,不严格不行。当然,严要得法,严要得体,严要有度。慈,即对学生要关心、要宽容、要理解、要尊重,要充分鼓励学生的信心,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尽心尽力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成长进步,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前教育部部长周济院士明确提出了“爱与责任——师德之魂”的命题。把“责任”摆到“师德之魂”的高度,强调“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有爱才有责任”。一个理想的大学教师应该懂得,选择教师这一职业就是选择了责任,就要尽到教书育人的责任、立德树人的责任、造福社会的责任,并把这种责任体现到平凡、普通的育人事业之中。正是因为爱教育、爱学生,很多老师才有了用一辈子在三尺讲台默默奉献的力量,才有了敢于攻克新知新学的锐气。老师责任心有多大,人生舞台就有多大。
4.“经师”“人师”相合一。古人云:“经师易求,人师难得。”一个优秀的大学教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教师的事业境界是“人师”,“人师”是陶冶学生性格的导师,不但要有高深的学问,而且要有伟大的人格和高尚的修养。人师以自身人格的魅力塑造学生的人格,以自己的德、才、情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终生受益的影响和感化。这种境界也是教师完善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享受境界。人师是把教师职业作为一种事业追求和精神享受的。“经师”与“人师”合一,要求教师以身立教、为人师表。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是为人师表”。教师为人师表、以身立教,自己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自觉坚守精神家园、坚守人格底线,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学生、带动学生,并指引学生全部人生的精神航程。做人师心中一定要有国家和民族,一定要明确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历史上有个非常有名的教育群体,那就是西南联大。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西南联大所在地也不断受到日机空袭的威胁,但教师们依然冒着生命危险给学生授课、演讲,并且每次都讲得魅力四射。为什么?因为他们人格高尚,他们心里装的是国家和民族,他们忧国忧民、为国为民,考虑的是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存亡。他们是把自己所从事的教人的事业、育人的事业,和国运兴衰、民族存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二)担当研究者角色的理想大学教师,须敢于求真、勇于创新
大学不仅是教育机构,也是学术机构,它连接着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现在和未来。大学是研究者的社团,这是任何时代的大学都应坚守的价值标准。大学的学术性决定了大学教师不仅是教育者,而且应该并且必须是研究者、学者,这是大学教师的生命真谛。大学教师作为研究者、学者所应担当的责任和使命是多方面的,但其核心是敢于求真、勇于创新。那么,大学教师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敢于求真、勇于创新的学术研究者呢?必须具备以下特质:
1.具有远大的学术理想。学术理想,是一种对学术目标的向往和追求。有理想才会勇于追求、敢于批判,才会有热情、有兴趣,才会有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无私无畏的付出。科学家钱伟长先生曾说:“你不上课,就不是老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老师。教师是必要的要求,不是充分的要求,充分的要求是科研。科研反映你对本学科清楚不清楚。教学没有科研做底子,就是一个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 [5] 73因此,一个理想的大学教师应把追求学术的发展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信仰,为了学术事业的发展能够奉献自己的一切,具有强烈的献身精神和责任意识。同时,一个理想的大学教师,一定要有追求真理,创造新知的志向,一定要敢于探索未知的、重大的学术难题,并将其视为自己的生命之所在。当下,一些大学教师学术理想失落,不是以学术为志业,而是仅将学术当作谋生的手段,依学术而生,缺乏学术理想、献身精神和责任意识。一些大学教师学术动机功利化,将学术当作获取名利的手段,以致学术不端、学术失范、学术腐败、学术异化等现象屡屡发生。凡此种种,与当下一些大学教师缺乏学术理想,丢弃学术本真是紧密相连的。树立学术理想,还要有正确的治学精神和治学态度,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这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严谨”和“诚信”。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精通梵文的学者,但每当有人请他题写梵文时,他总是让人家把要求先留下来,自己核对字典后再题写。“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先生也曾在课堂上告诫学生说:“科学上不能有一点失误,小数点点错一个,打出去的导弹就可能飞回来打到自己”。由是,只有具备严谨和诚信品格的教师才会树立起远大的学术理想,并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坚持不懈地努力和无私无畏地付出。
2.具备独立之精神境界。国外有很多学者,当然我们国内也有很多学者认为,学者要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有所突破,必须做到思想自由。笔者认为,学者的思想自由之内在精神基础是学者的精神独立。没有独立的精神就不会有学者自由的思想,更不可能产生独到见解和富有创见的成果。研究者、学者有了独立的精神,就会产生自由的思想,就能坦然地面对清贫、困苦和寂寞,从而执着地探索生命的真谛,坚持不懈地追寻崇高和永恒。古今中外著名的研究者、学者都是具有独立精神的人,欧洲黑暗时期的布鲁诺,我国近现代著名学者鲁迅、闻一多、钱钟书、梁漱溟等,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的傲骨和精神脊梁,他们都是具备“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的著名学者。他们之所以为后世敬仰,最根本的就在于他们身处纷繁世事,却始终保持独立之精神。笔者认为,研究者、学者的独立精神应包含这么几个层面:首先,它是研究者的内在自我需要,是研究者自我对于追求真理、知识和道义等的发自内心的欲求。其次,它表现为一种非依从状态的思维,这是思维破除种种束缚之后的自我展开和自我成全,是思维触角向高深、尖端甚或未知领域的自由延伸和舒展。再次,它表现为研究者具有博大的人道情怀和强烈的批判精神。作为研究者的大学教师一定要坚守学者为人的道义底线,富有同情心,富有责任感,敢于对现实进行批判,不依附权威、不依附时势,始终保持个人气节,即便身处纷繁浮躁的现实世界,也能始终保持本真,不汲汲于现实名利的沽钓,而任其思维在烟波浩渺的思想海洋里遨游,也使自己始终保持独立、特行、超然和清醒的姿态。这是作为研究者的大学教师学术生命的脊梁和治学的灵魂,更是大学学术繁荣的支柱。 [6] 104-105
3.富于求真创新精神。追求与坚持真理是研究者、学者开展学术活动的内在精神动力。求真精神是研究者、学者的应然精神特质。古往今来的科学家、理论家、思想家之所以能够不畏艰难,想方设法克服重重阻挠,义无反顾坚持独立思考,最根本的是在于对真理的热爱和追求。古罗马著名哲学家、天文学家希帕·娅因为宣传科学理性主义、反对迷信而惨遭基督教徒暗害;我国著名人口学家、北京大学原校长马寅初先生,因为坚持自己的人口学说而受到迫害便是很好的例证。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一个研究者、学者如果没有对真理的执着信念,没有敢于求真的有为精神,即便真理就在他的手中,最终他也会失去真理。作为一个担当研究者角色的大学教师,在追求和坚持真理的过程中必须真诚,要真诚地忠于客观事实,同时要敢于和“假”“伪”作坚决的斗争。其实,研究者探索真理和追求真理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创新精神是研究者在学术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精神特质,即研究者不墨守成规,勇于开拓新的领域,敢于走前人未走过的路,敢于干前人未干过的事,以领风气之先。大家知道,真理永远不可能是绝对完善的,大学教师在所从事的学术和教学活动中,须将求真与创造紧密地连接起来,以致在求真的过程中取得创造性的成就,这是作为研究者的大学教师的最高境界,也是每一个大学教师所应树立的理想和目标。当然,在现实中,或许我们不可能真正做出创造性的成绩或是成就,即便真的如此,我们也要始终心向往之,并具有敢为人先、勇于拼搏、积极进取的开拓创新精神。
(三)担当知识分子角色的理想大学教师,须关注社会、批判反思
自中世纪以来,大学教师曾有过种种不同的称谓,这些称谓反映了大学教师所扮演的种种不同角色和所担当的社会责任与使命。在这些称谓中,知识分子称谓代表了作为知识创造者和传播者的大学教师,超越了自己的专业领域而发展出了一种对人类的基本价值和现实社会之普遍关切,他们也由此而成为一个精神性群体,即必须具备强烈的社会关怀意识和批判反思精神,这是社会和时代发展之必然要求。
1.具有深厚的社会关怀意识。李大钊先生曾言:“人生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在最艰难的时候改造国运”。大家熟知,中国历代知识分子都将“忧国民”“安社稷”“济苍生”作为孜孜追求和历史使命。他们大多积极向上、刚健有为、奋勉进取,以“位卑未敢忘忧国”来鞭策和要求自己。近代以来,面对处于生死存亡关头的中华民族,中国知识分子在屈辱和悲愤中奋起,为寻求国家独立、人民解放和民族复兴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奋争,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华民族赢得了民族独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当下,中国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和使命,首先就应体现为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作为担当知识分子角色的大学教师,应以服务国家、振兴民族为己任,努力培养思维高度,努力提升思想修养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使其所培养的人才和所从事的研究都与国家和社会的需求相一致,并具有现实的应用价值。同时要积极推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积极投入经济社会变迁的改革洪流,积极融入政府运行的过程去寻找机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形成共识,推动决策,支撑改革。此外,作为知识分子的大学教师,还应是历史转折期的民族先知,要透过历史的层层迷雾去探寻中华民族的未来之路,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息息相连,努力成为时代精神的舵手,带领人民抢占精神的制高点,引领先进文化的发展进步。作为知识分子的大学教师,还应继承民族思想的精神世界,汲取现实世界的经验教训,以宏观思维来看待民族与人类、历史与现实的交错,以世界公民的视角来分析人类的历史走向,规划民族的历史进程,共同开创人类的美好未来。
2.具有强烈的批判反思精神。如果说,要成为知识分子应该具备一些条件的话,笔者认为,从当下来看,首先,必须接受过完整的高等教育,或者说实际上已经达到了这样的水平;其次,必须是某一专业或某一领域的专家或是学者,才能以知识为手段去思考国家或社会现实,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第三,必须超越自己的专业领域,去关注国家和社会的何去何从以及未来发展。但是,以上三个方面仅是知识分子的基本条件,能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或者说,知识分子之为知识分子的关键条件是必须具有强烈的批判反思精神,必须对事物作出是非、善恶、曲直、真伪等的判断,明辨是非、激清抑浊。从思维的角度看,批判本身就是一种反思,是对已经走过的道路或是决策或者已经完成了的事或物的一种反思。一个健全的社会既需要肯定和维护现有体制的人,也需要有怀疑和批评的人。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我们这个社会为什么能够一天天走向稳定和进步,在某种程度上得益于知识分子的怀疑和批评,正是他们的怀疑和批评,对社会起到了警醒作用,避免了一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和不必要的损失。我们知道,任何社会都不是乌托邦,都存在种种不足或是弊病,诸如种种不公平、不合理。如果没有批判精神就意味着没有正义的呼声,就意味着不公平、不合理的合法化,这样,邪恶就会肆意横行。由是,批判反思性知识分子仍是现代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类人。作为担当知识分子角色的大学教师,要全面而不是简单地理解批判或批判功能,不能将批判仅仅理解为政治批判,还应包括文化批判、思想批判、社会批判等;同时也要明确,知识分子的批判也不是单纯的否定,而是否定之否定,即积极的建设性的肯定。一方面,通过反思批判,在经过良心的反省之后,以达到对现有真理、秩序、规则、体制等的维护;另一方面,通过反思批判,以发现其中的缺陷和不足,予以批评和揭露,从而不断探索、发展、完善和创新,这应该是知识分子的主要使命。
大学历来被誉为“象牙塔”,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大学当是社会精神的“定针”和“风向标”,以烛照社会之方向。大学教师是大学精神的承载者,当如何不辱使命?我想,最根本的是要树立理想、确定目标、坚定信念、培育精神,努力塑造并成功践行集教育者、研究者和知识分子角色为一体的理想大学教师形象。当然,或许不是每一位大学教师都能最终成就理想的大学教师形象,但若我们每一个大学教师都能由此生发出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精神追求,那我深信,大学教师的理想形象终归可能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