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词史”意识:蒋春霖、柳永词比较研究

2015-03-20戴倩

文山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柳永词作词人

摘要:“词史”这一词学理论由清代词论家正式提出,并被清代词人实践于创作中。被谭献称之为“倚声家杜老”的蒋春霖在创作中就实践了这一理论。而“词史”意识远在清代之前就出现在词人词作中,谭献在《复堂词话》中说“耆卿正锋,以当杜诗”,柳永在词中所表现的太平盛世,是无意识地体现了“词史”价值。蒋春霖、柳永词作中的“词史”意识表现又有着相似和差异。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200(2015)05-0068-04

收稿日期:2014-12-22

作者简介:戴 倩,铜陵学院经济学院助教,硕士。

“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1] 46词这一文体与诗歌不同,词是用一种“要眇宜修”之态来抒写情感,而诗歌作为正统的文学创作形式,“诗言志”则是其主要特点。正是词“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的特点,故词又被称为“诗余”。在词体的长期发展中,词始终发挥着诗歌中的某些功能。

一、“词史”意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诗论也伴随其不断发展,宋人陈岩肖在《庚溪诗话》中称:“杜少陵子美诗,多纪当时事,皆有据依,古号诗史” [2] 5。他提出“诗史”这一概念,认为杜甫诗歌具有纪实性,反映了当时社会情况,可以称为“诗史”。那么,早在唐代孟棨《本事诗》中就说到杜甫“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 [3] 17。将杜甫诗称作“诗史”,是由于杜甫的诗歌真实反映了当时“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状况,用诗歌来反映历史。与“诗史”概念相对应的“词史”,也要求在词作中能够反映社会历史情况,但这一词学理论并非从词这一文体的出现开始就存在。

词是在唐代商品经济繁荣的基础上产生,随着燕乐传入,长短句成为配合其演唱的歌辞,唐代所设置的教坊成为词创制的集中地。词最初的产生是一种娱宾遣兴的功能,是在“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不无清绝之辞,用助娇娆之态。自南朝之宫体,扇北里之倡风” [4] 631这样的一种创作情景中产生。词被文人士大夫认为是“小道末技”,“诗庄词媚”也就成为文人对诗、词两种不同文体截然不同的态度。在当时作为“小道末技”的词必然不足以承担着社会历史兴衰的表达,从花间词到南唐词,词风有所改变,至李煜词出现“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种对宇宙人生之悲的情感表达,王国维称“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1] 8。虽然李煜词所表达的情感已经不再局限于女子闺怨,但始终词还是摆脱不了“诗庄词媚”的状态,它不可能成为文人士大夫表现社会历史兴衰的载体。再到柳永词,柳永开创了慢词的创作,开拓了词境。虽然其词中存在一些艳俗内容,历来被认为词格不高,但谭献称“耆卿正锋,以当杜诗” [5] 3990,将柳永词比作杜诗,正是从其词表现出当时社会的太平气象,具有纪实性来说。然而柳永词中所出现的“词史”意识并非是他有意为之,而是在创作中的无意表现。后来到苏轼的“以诗入词”,“诗庄词媚”这一现象也未得到本质上的改变。直至清代,词才开始真正的不仅从创作上突破“诗庄词媚”的局限,而且从词论上为“尊体”提供理论依据。清初陈维崧在《词选序》中说:“选词所以存词,其即所以存经、存史也夫” [6] 762,首次将词与诗并重,认为词可以“存经存史”,可以反映社会历史情况。而周济直接提出了“词史”,他说:“感慨所寄,不过盛衰,或绸缪未雨,或太息厝薪,或己溺己饥,或独清独醒,随其人之性情学问境地,莫不有由衷之言。见事多,识理透,可为后人论世之资。诗有史,词亦有史,庶乎自树一帜矣。若乃离别怀思,感世不遇,陈陈相因,唾沈互拾,便思高揖温、韦,不亦耻乎。” [7] 1630他明确提出“诗有史,词亦有史”,认为词可以同诗歌一样具有社会历史功能,这是清代词论家有意识地将“词史”作为一个词学理论进行引入。从柳永的无意表现到清代词论家的有意引入,“词史”意识也逐步由最初词人无意的表现到后来发展成为词人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词史”这一词学概念所强调词在创作时要具有纪实性,能反映社会历史现实,在晚清的一批文人蒋春霖、邓廷桢、薛时雨等的词创作中反映出来。

二、蒋春霖、柳永“词史”意识之由成

词至清代已经不仅仅是歌筵酒席中的歌唱之辞,更多成为文人进行文学创作的一种文体。清代词学理论的成熟发展也深深地影响着词人的创作。清代词论家推尊词体,从陈维崧的“存经存史”到张惠言解词强调言内意外,再到周济的“词史”观,词论家将“词史”意识深化,强调词要突破传统的“诗庄词媚”,同诗歌一样具有政治教化作用,反映社会历史现实。被谭献称之为“倚声家杜老” [5] 4013的蒋春霖,深受“词史”意识的影响,认为“词祖乐府,与诗同源” [8] 151,在词创作中自然而然有意地引入“词史”理论。且蒋春霖又生活在晚清极为动乱的时期,清朝内部腐朽,阶级矛盾激化,鸦片战争爆发,八国联军侵华,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战火此起彼伏,百姓民不聊生。他一生坎坷落拓,在父亲死后,家道中落,科举屡试不中,做过盐大使的小官,后因母亲去世而去官,仅依靠盐商接济生活,穷困潦倒。可以说蒋春霖是一个当时社会底层的文人,他所见所闻与百姓相同,一切战争他都认为是灾难的源头。在这种环境中,他所看到、所听到、所感受到的一切都是战争所带来的灾难,在词作中自然将社会历史现实表现出来。

柳永所身处的北宋真宗后期和仁宗时期,正是政治安定、社会经济繁荣的太平盛世,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市民阶层思想相对解放,市井生活丰富,词作为娱宾遣兴功能吟唱也发展迅速。柳永作为第一个专力于慢词创作的词人,一生仕途坎坷。他出生在一个儒学仕宦家庭,祖父以儒学著名,父亲曾入仕南唐,官至监察御史;入宋后,官至工部侍郎。而柳永本人少年不得志,虽热衷于功名富贵,但在仕途失意时又会否定功名向往市井世俗生活。他长期流连坊曲也造成了宦途上的不幸,宋仁宗曾因《鹤冲天》词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酌低唱”,削去其进士之名,而这样一句也许只是柳永在仕途失意时的牢骚话,在他内心还是渴望功名。后来改名,晚年才勉强担任睦州团练推官这样的小官,最终官至屯田员外郎。柳永追求功名,却又专力写词,这一方面是他流连坊曲,热衷市井世俗生活;另一方面与宋代的科举制度也有一定关联。唐代科举制度注重诗赋,诗歌的好坏可能就决定了仕途命运。宋代的科举考试不同于唐代,以经义取代诗赋,诗歌写得好坏与否与科举考试无关,这样从一个侧面来说,文人在追求功名仕途时,就不会像唐代文人那样注重写诗。所以柳永虽追求功名,但是他没有像以往的文人一样去写诗,而是进行“小道末技”词的创作。柳永在《望海潮》等词作中将北宋城市的繁荣富丽表现得淋漓尽致,虽然这些词作可能是词人为了讨好达官贵人,有利仕途而进行的歌颂,但词作中真实再现了当时社会的历史容貌,这样的“词史”意识是词人无意中在词作中的表现。

三、蒋春霖、柳永词中“词史”意识的异同

受清代词学理论影响的蒋春霖,身处战争不断的晚清,有意识地在词创作中引入“词史”意识来表现自己的所见所闻。而在把词作为艳科小道的北宋,柳永所歌颂的太平盛世或是描写的市井生活等具有纪实性的作品,都是无意地在词中表现出“词史”功能。

(一)蒋春霖、柳永词中“词史”意识的相似性

首先,蒋、柳二人词的“词史”意识都表现在有一部分纪实性很强的作品中。在蒋春霖的词作中就有一部分描写咸丰兵事的战争词,具有强烈的纪实性。以其《木兰花慢·甲寅四月,客有自金陵来者,感赋此阕》一首为例:“破惊涛一叶,看千里,阵图开。正铁锁横江,长旗树垒,半壁尘埃。秦淮。几星磷火,错惊疑、灯影旧楼台。落日征帆黯黯,沉江戍鼓哀哀。 安排。多少清才。弓挂树,字磨崖。甚绕雀寒枝,闻鸡晓色,岁月无涯。云埋蒋山自碧,打空城只有夜潮来。谁倚莫愁艇子,一川烟雨徘徊” [9] 169。这首词写于咸丰四年,词序中提到“甲寅四月,客有自金陵来者”,此时金陵已被太平军占领。词一开头“破惊涛一叶,看千里,阵图开”就写出了当时战争紧张的气氛,“铁锁横江”“长旗树垒”“半壁尘埃”就将当时金陵城军阵森严、战争紧张的局势描写出来。接下来词人用“几星磷火”与往日“灯影楼台”进行对比,就将战争后所带来的苦难表现得极为真实,再现了当时战争的情况,具有强烈的纪实性。

在柳永的词作中不乏一些“承平气象” [10] 616的作品。这些作品大多为投献词,在他的这部分词作中可以说真实再现了北宋时期城市的繁荣景象,具有很强的纪实效果。以其《望海潮》一首为例:“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11] 169。这首词描写了北宋杭州的繁华美景,词一开篇就写出了杭州的自然形胜,“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云树绕堤沙”写出了杭州的自然美景,“十万人家”“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将杭州的繁华、市民的殷富表现出来。下片“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将杭州美景极其凝练地描绘出来,呈现出当时社会的太平气象,再现了当时杭州城的都市风情。

其次,蒋、柳二人词的“词史”意识还表现在大量使用慢词铺陈叙述社会现实。叶梦得称柳词:“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12] 98。无独有偶,金武祥在《粟香室文稿》中称蒋春霖词:“盖几几饮井水处,无不唱鹿潭词” [13] 118。这说明蒋、柳二人的词作被吟唱传播很广,这与他们在创作时大量使用慢词相关,慢词更适合传唱。慢词擅于铺陈叙述,也更利于用来反映社会历史现实。蒋春霖所描写咸丰兵事的战争词就大量地使用慢词,像《台城路·金丽生自金陵围城出,为述沙洲避雨光景,感成此解。时画角咽秋,灯焰惨绿,如有鬼声在纸上也》《扬州慢·癸丑十一月二十七日,贼趋京口,报官军收扬州》《水龙吟·癸丑除夕》等描写当时社会战乱的词作都是运用慢词铺陈叙述。

柳永作为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词人,在他《乐章集》204首词作中,有125首慢词。他所描写太平气象的词作往往都是投献于达官贵人,企图得到仕途上的帮助,而这些词作往往又是通过歌妓给达官贵人歌舞演唱。在这些词作中使用慢词铺陈表现音乐的婉转曲折,同时也将城市繁荣景象进行铺陈叙述得淋漓尽致。

(二)蒋春霖、柳永词中“词史”意识在内容上的差异

蒋、柳二人词作中所表现出具有“词史”价值的作品在内容上又有所不同。蒋春霖所描写的是晚清战乱不断的社会及在这种苦难环境中颠沛流离的百姓;柳永所描绘的是北宋社会的太平盛世及在繁华富丽都市中的市井生活。

蒋春霖在词作中真实再现了晚清社会战乱不断,给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其《水龙吟·癸丑除夕》一首:“一年似梦光阴,匆匆战鼓声中过。旧愁才剪,新愁又起,伤心还我。冻雨连山,江烽照晚,归思无那。任春盘堆玉,邀人腊酒,浑不耐,通宵坐。 还记敲冰官舸。闹蛾儿、扬州灯火。旧嬉游处,而今何在,城闉空锁。小市春声,深门笑语,不听犹可。怕天涯忆著,梅花有泪,向东风堕” [9] 173。这首词写出了咸丰三年这一年烽火连天、战乱不断的社会情况,用今昔对比来写扬州在战乱之后的萧索,再现了当时战争所带来的苦难。其《虞美人·金陵失,秦淮女子高蕊,陷贼中数月。今春见于东淘,愁蛾蓬鬃,不似旧时矣》一首:“风前忽堕惊飞燕。鬓影春云乱。而今翻说羡杨花。纵解飘零犹不到天涯。 琵琶声咽玲珑玉。愁损歌眉绿。酒边休唱念家山。还是兵戈满眼路漫漫” [9] 175。词作将战乱社会中的底层民众流离失所的悲惨遭遇真实地再现出来。

柳永歌颂太平盛世,描绘城市繁荣景象的词作有《倾杯乐》《木兰花慢》《破阵乐》《瑞鹧鸪》《望海潮》《一寸金》《临江仙》等,这些词都真实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丽景。《瑞鹧鸪》中:“吴会风流。人烟好,高下水际山头。瑶台绛阙,依约蓬丘。万井千闾富庶,雄压十三州。触处青蛾画舸,红粉朱楼” [11] 225。词作将人间天堂苏州的富庶描绘出来,一句“万井千闾富庶”可见其富足程度。在这样繁盛的社会环境中,市井文化也逐渐繁荣,市民阶层思想相对解放,撇开柳永的艳俗之词不谈,其部分词作同时反映出市井民众的情感生活。如《雨霖铃》一首:“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1] 59。这首词所写是男女离别时不舍之情,不同于以往的闺怨词,这首离情词将男女双方放在平等的位置上,“执手相看泪眼”可见这种离别不舍是双方的,这也表现出在繁荣的城市经济影响下,市井文化发展,男女恋情成为普遍的、平常人的生活情感之一。

“词史”意识从柳永开始,已经无意识地呈现于词人创作中,发展至清代,正式被词论家标举,至晚清词人蒋春霖词将“词史”这一特点变得更为突出,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

猜你喜欢

柳永词作词人
柳永·望海潮
半小时漫画宋词之雅俗共赏柳永
半小时漫画宋词之雅俗共赏柳永
词人的职业
从“柳三变”到“柳永”
《浮世清欢,岁月安好》
林逋梅妻鹤子
更 正
凭词寄意 柔情似水——近代词作名家韦瀚章
论帝王词作与尊体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