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痹证与脾的关系
2015-03-20张珑琼童武兰高永翔
张珑琼 童武兰 高永翔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2 级硕士研究生·610000)
痹证的病因病机为先天禀赋不足,正气亏虚,外感风寒湿热之邪,痹阻于肌肉、骨节、经络之间,使气血运行不畅,目久成痹。类似于西医风湿类疾病,大体包含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骨质增生及坐骨神经痛等疾病[1]。痹病的成因:气血营卫虚弱是内在条件,风寒湿热外袭是外在因素,经络气血痹阻是痹病的基本病变[2]。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与胃升清降浊以化生气血津液而温养全身,故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而痹证发病的根本乃脾气不足,论治的关键是中焦虚弱[3]。故脾的生理功能与痹病有着密切的联系,脾为痹病之本,治疗当从脾论治为主。
1 脾与痹病发生的理论联系
《金贵要略》认为痹证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是肝脾肾的亏损[4]。而脾与肝、肾在生理、病理上均有着密切的联系,脾失健运,影响肝失疏泄,导致“土壅木郁”之证;而《景岳全书·脾胃》中也说:“脾胃后天,肾为先天。脾非先天之气不能化,肾非后天之气不能生”,脾虚失运,水湿内生,经久不愈则可及肾。故脾气健运,气血充盈,水液输布正常,经络、筋肉和皮毛才能获得荣养,四肢才会有力,筋骨才会机动,皮毛才会润泽,痹证才会不生。
1.1 脾气健运痹证不生
《素问·痹论》说:“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逆其气则病”,若“逆其气”则“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荣(营)气行于脉中,内注脏腑,外濡四肢百骸;卫气行于脉外,循皮肤分肉之间。此二气来源于水谷,化生于中焦脾胃,并将营养物质输布全身,是维持人体筋骨、肌肉、关节活动的物质基础,是脾主运化功能的具体体现。《类证治裁·痹症》云:“诸痹……良由营卫先虚,腠理不密,风湿寒乘虚内袭。《素问·刺法论》亦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为邪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滞,气血凝涩,久而成痹,风寒湿邪只能在人体正气亏虚之时才能乘虚而入。营卫之气的盛衰来源于脾气运化水谷的强弱,脾气健旺,营卫之气充盈,则外邪就不能侵入机体,痹病则不会发生;脾气虚弱,营卫之气不足,外邪乘虚而入与机体相合而致痹病。营卫之气全依赖于脾运化的水谷精微化生,故只有脾气健运才能阻止痹病的发生。
1.2 脾虚可致痹,治痹先补脾
脾居中焦,为湿土之脏,喜燥而恶湿,脾主运化水液是脾对人体水液的消化、吸收、输布的过程,对水液代谢有着重要的作用。脾主运化水湿功能衰弱或障碍既是人体产生湿邪的根本原因,又是外湿侵入机体的内在因素,湿邪贯穿着痹病发展变化的始终,起着主导作用,脾的运化功能如何也就成为本病治疗的关键。脾胃功能正常,气血化源充足,营卫得养,外邪不易侵袭,痹病不生;反之,脾胃功能失常.气血化源不足,营卫失养,外邪侵袭,痹病乃发[5]。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有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而《医宗金鉴·痹症总括》提出“脾虚”之名,并指出“脾胃气虚之人病诸痹也”,脾胃派李东垣也提出“脾胃内伤.痹病内生”之说。脾虚之人,易感外邪,致脾失健运,水谷不化,气机不利,痰湿内生,痹阻关节,则四肢不用,痹病乃生。此外脾虚极易生湿,湿邪性粘滞、重着,停留于体内,不仅阻碍气血运行和津液的输布,同时又使脾胃受损,使生化乏源。正虚则以脾虚为先,脾虚湿盛是本病发病的关键。
1.3 现代对脾虚致痹的研究
现代医学认为风湿病是一种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的重要过程是免疫应答[6]。而中医认为“免疫”即人体的正气[7],故人体正气的盛衰与免疫功能的强弱有着直接的关系,免疫功能完善所需的基本物质,必须赖以脾的运化功能供给。脾之运化为后天免疫系统的完善奠定了物质基础。所以说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是产生免疫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故脾胃虚弱,运化无力,营养障碍,是免疫缺陷常见的原因[8]。而痹证病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本虚标实,标实责之于感受外邪、肝气郁滞、血瘀痰湿,本虚责之于脾胃虚弱、气血精不足[9]。并从大量的信息数据统计挖掘中得出:正气亏虚占痹病发生的87.76%,总结出大体痹病,皆以虚为本[10]。周种瑛[11]认为本病的发病机理主要是人体正气虚弱,卫表不固,腠理疏松,致使风寒湿邪乘虚而人,留滞于肢体筋脉,关节、肌肉引起筋脉闭阻,不通则痛。黄莺飞[12]认为在痹症的整个过程中,脾虚贯穿了疾病的始终.脾胃虚弱,后天失养,外邪易侵肌肉筋骨,脾虚湿盛,阻滞经络而发为痹症。刘健等[13]提出痹证的发生发展是内外合邪而致.内外之间又以正虚为本。
2 痹证治疗当以健脾为主
痹证治疗除注重传统的清热祛风、散寒除湿、活血祛瘀等方法外,还应重视“扶正补虚”。治病必求于本,辨证施治,方能获效。《中藏经》记载:“……肉痹,宜节饮食以调其脏,常起居以安其脾,然后依经补泻以求其愈尔……”,治痹主要以健脾扶正为主。《类证治裁》云:“总以补助真元,宣通脉络,使气血畅通,则痹自已”,治痹善补正气。《医学衷中参西录》分析认为治痹以扶正补元气为主。现代医家从脾虚致痹出发对痹证进行了综合治疗并取得良好疗效。如现代临床家胡斌[14]治疗风湿病,重视补益脾胃,使气旺血生,筋脉得养,痹证自除。戴云波[15]老先生认为痹症治疗当注重调理脾胃,用白术、淮山、获菩、薏苡仁、砂仁、白豆蔻、扁豆等健脾、醒脾药。李世年[16]老中医认为湿邪在风湿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中起主导地位正所谓“无湿不成痹”“痹必夹湿”,运用健脾除湿为基本法则治疗痹证,并自拟苡仁汤(薏苡仁、炒苍术、厚朴、豆卷、茵陈、法半夏、白蔻等),在临床运用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崔小臣[17]治疗正气不足,外邪入侵之痹症,运用加味三痹汤益气扶脾,补肝强肾,临床观察90 例,治愈71 例,治愈率为78.9%。
小结
痹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同时也是一种顽固性疾病,缠绵难愈。脾之运化功能是否正常与痹证的发生、发展、转归及预后均有着密切的联系,痹病治疗中应重视脾土,时时顾护。
[1] 朱良春.朱良春医论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47.
[2] 路志正.焦树德.实用中医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7-22.
[3] 侯丽萍.试谈脾与痹证的关系[J].中华中医志,2006,21(4):255.
[4] 赵晓彬.《金匮要略》痹证病因病机探讨[J].中国民族民间药,2011,17:21.2
[5] 周全,高志卿.论正虚在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中的作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9,(07):519.
[6] 邰海服,都鹏飞.风湿热免疫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8,14(5).
[7] 刘维.中西医结合风湿免疫病学.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杜,2009,17:113.
[8] 任保印.浅述脾肾与正气及免疫调节的关系[J].陕西中医,2008,29(7).
[9] 杨丽萍.张江华.杨剑.等.痹证的病因病机及证型研究现状.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 10(8):68 一70
[10] 张华东,赵冰,王映辉,王波,刘保延,李大奇,张润顺,朱建贵,焦拥政,周雪忠.谢海洲“治痹三要四宜”学术思想之扶正培本法[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2008,05:332-334.
[11] 周种瑛.中医内科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482—483.
[12] 黄莺飞.痹症从脾虚论治探讨[J].四川中医,2009,(8).
[13] 刘健风湿病中医诊疗 2011
[14] 贾素庆.胡斌治疗痹证用药经验[J].浙江中医杂志,2004(5):196.
[15] 沈中林.戴云波老中医治疗痹证经验[J].四川中医,1983,(06):11-12.
[16] 周卫国.李世年运用健脾除湿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经验.辽宁中医杂志,2013,40(4);652-653
[17] 崔小臣.加味三痹汤治疗痹症90 例临床分析[J].中外疗,2011,(3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