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麻止眩汤治疗颈性眩晕78例临床前期观察

2015-08-19李成宾黄艳虹

黑龙江中医药 2015年1期
关键词:岁者天麻椎动脉

李成宾 黄艳虹 唐 莉 赵 琳

(深圳市中医院第二门诊部·广东省 518033)

颈型眩晕是由于颈椎退行性改变压迫椎动脉,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是临床常见病症,多见于老年人。近年来,随着工作和生活压力增大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年轻人也发病呈上升趋势。临床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颈部僵硬,视力障碍,甚至猝倒,可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笔者2008年01月至2013年07月来,采用天麻止眩汤治疗颈性眩晕78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所有患者156 例均为本院门急诊及门诊患者。其中男74例,女82 例;年龄分布范围在21~50 岁者68 例,51~6O岁者12 例,61~65 岁者28 例;病程长者1 周,短者半天。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8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1)头晕为主或伴头痛、颈部酸痛不舒、恶心呕吐等,体位改变时易突然加重,甚至突然晕倒;(2)旋转试验,颈部旋转至某一方位时出现视物旋转、恶心、呕吐或原有症状加重,脱离该方位时症状减轻或消失;颈椎牵引试验,轻手法牵引颈椎症状减轻或消失;(3)可伴有交感神经症状;(4)可有工作生活造成颈部慢性劳损史;(5)颈椎X线摄片提示有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颈椎曲度异常;(6)TCD提示椎动脉供血不足。

1.3 排除标准

(1)年龄<18 岁或>65 岁者;(2)不符合本病诊断标准者;(3)过敏体质及对多种药物过敏者;(4)合并有肝肾功能不全或其它严重疾病者;(5)肿瘤及精神病患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对照组主要采用基础性治疗,低分子右旋糖苷注射液250ml、盐酸纳洛酮2mg 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 和20%甘露醇注射液125mL 静脉滴注,7 天为1 个疗程 。

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上天麻止眩汤200ml口服2次/日,7 天为1 个疗程。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卫生部1993年制定的《中药新药治疗眩晕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眩晕疗效的判断标准[2]。痊愈:眩晕及其他伴随症状消失,TCD 检查正常,恢复日常生活后工作;显效:眩晕程度和发作减少>60%,TCD 检查基本正常;有效:眩晕程度和发作减少60%以下,其他伴随症状明显好转,TCD 检查改善;无效:治疗后症状无变化或恶化。

3.2 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I 临床疗效比较 例(%)

表2 两组时间效应比较 例(%)

4 讨论

颈型眩晕多由椎动脉受压或痉挛所致的供血不足引起,而颈椎内各关节位置改变以及继发性颈枕部软组织病理改变则是椎动脉受压或者痉挛的主要原因。

颈型颈椎病也称局部型颈椎病,具有头、肩、颈、臂的疼痛及相应的压痛点,X 线片上没有椎间隙狭窄等明显的退行性改变,但可以有颈椎生理曲线的改变,椎体间不稳定及轻度骨质增生等变化[3]。此型实际上是颈椎病的最初阶段,也是治疗最为有利的时机。其引起眩晕的机理主要是颈椎阶段性不稳对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构成机械性刺激,使交感神经兴奋,椎动脉痉挛收缩,造成前庭系统发生缺血改变引起眩晕。

本病属中医学的“眩晕”范畴。历代医家有“无痰不作眩”、“瘀滞不行,皆能眩晕”、“瘀血停蓄,上冲作逆,亦作眩晕”等的论述,常常涉及肝、脾、肾等脏腑[4]。痰和瘀均为津血代谢运行失常所致,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二者常互为因果。另外痰瘀互结亦是多种慢性疾病在演变过程中常出现的病理转归,且病程愈久,则痰瘀胶结之势愈深。痰瘀互结,阻遏气机,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脑髓失养或蒙蔽清窍而 致眩晕;或是在眩晕病变过程中导致痰瘀为患,而加重病情。天麻止眩汤加减方针对风、痰、虚、瘀而设,具有健脾化痰、行气活血、熄息风通络之功效。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天麻平肝熄风而止眩晕,两者合用,为治风痰眩晕头痛之要药,亦为君 药。川芎辛温,走而不守,行气祛风通络;当归既能养血补血,又能活血化瘀,川芎、当归相配伍,共奏养血祛风、活血化瘀之效。白术、茯苓健脾化痰,脾运则湿除而痰无由可生,此四药为臣,理 气化痰、活血化瘀以使气顺则痰消,血活则络通。陈皮、枳实有燥 湿消痰、理气通滞之功,痰消气畅则血难以壅塞;胆南星既可清热 化痰、熄风定惊,又可行血祛瘀、通络开窍,痰瘀同治;全蝎具有熄风止痉通络之功效,研磨冲服疗效更佳,并引药人经,平肝熄风、化痰通络,改善脑部供血;甘草补脾益气、缓急解毒、调和诸药。

本临床观察表明,运用具有健脾化痰、行气活血、熄风通络的天麻止眩汤加减方后能增加后循环系统的血流速度,从而达到改善脑部的供血,治疗眩晕的目的[5]。本方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肯定,临床观察表明,中医药在控制和迅速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方面较常规的西药治疗上有一定的优势,而且费用相对低廉。在慢性病多发的医疗形势下,为此类患者的就诊提供了新的思路。

[1] 李焰生.“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概念过时了吗?[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5,5(4):209—212.

[2] ZY/T001.1—00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3] 姜红峰,杜艳华.盐酸纳洛酮在治疗中枢性眩晕中的应用[J].中国急救医学,2001,21(3):178.

[4] 王彦莉,盛文利,黄如训,等.“椎基动脉供血不足”758 例的再评价及其新认识[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9,35(9):551—553.

[5] Cap lan L.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then,now,and tomorrow.The ThoolasWillis lecture 2000[J].Stroke,2000,31(8):2011

猜你喜欢

岁者天麻椎动脉
神奇的天麻
你知道食天麻会引起“药驾”吗?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天麻无根无叶也能活
基于HPLC-ESI-TOF/MS法分析测定乌天麻和红天麻中化学成分的研究
推拿配合热敷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9例
三针刺配合直旋扳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10例
综合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0例观察
数据表达的准确性
数据表达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