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西方心灵哲学中的心理内容研究

2015-03-20

关键词:命题哲学对象

宋 荣

(1.南京大学 哲学系博士后流动站, 江苏 南京210046; 2.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武汉430079)

当代西方心灵哲学中的心理内容研究

宋 荣1,2

(1.南京大学 哲学系博士后流动站, 江苏 南京210046; 2.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武汉430079)

在西方哲学史上,亚里士多德、布伦塔诺、罗素等人都曾对心理内容问题予以关注和思考。当代心理内容研究是传统意向性研究的深化和拓展,并已成为探索心灵世界的一个专门领域。虽然当代心理内容研究的流派众多且争论不断,但学者们仍有着诸多共同的研究旨趣,如对命题角色问题、内容自然化问题等的关注,由此而形成了三大研究传统:分析传统、现象学传统和马克思主义传统。究其实质,心理内容是主体心灵指向对象的方式,它体现了心灵把握世界的特有能力,主要在四个维度上被呈现出来,即语言维度上的心理内容(指语言表达主体所理解或把握的语句或语词的意义)、逻辑维度上的心理内容(指用来呈现语句意义的命题)、现象学维度上的心理内容(指经验内容)和表征维度上的心理内容(指心灵中对象被表征的方式)。

心理内容; 意向性; 命题角色; 表征

心理内容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最令我们感到熟悉而又陌生的东西之一。说它熟悉,是因为它时时刻刻都伴随着我们;说它陌生,是因为它一直是有关人自身的难解之谜。通常,我们总是处在某种心理状态之中。例如,我们相信我们的生活会更美好;我们想象自己成为一只蝙蝠会是什么样子。在这里,“我们的生活会更美好”、“自己成为一只蝙蝠会是什么样子”是“相信”、“想象”这些心理状态所包含的内容。研究这样的心理状态所具有的内容的学问,就是当代心灵哲学中前沿的心理内容理论。

一、心理内容观念的哲学渊源

心理内容观念最初来源于人们对自身心灵之谜的探索。古人在向外探讨自然世界的本原问题时,同时也开始向内探究自身心灵世界的本质问题,也就是人自身的宇宙之谜。自从人类开始思考心灵观念以来,常识就告诉我们:当我们心里在想什么的时候,到底是什么东西被我们所想呢?这个问题引发了我们对心灵及其把握内容的好奇心。这种心理内容观念的民间心理学情结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不可回避的。

这种心理内容观念的民间心理学情结主要是通过心理语言进行隐喻式的描述而体现出来的。所谓民间心理学指的是在民间流行的,为普通大众广泛的、心照不宣的接受的关于心的看法、观点和原则的总汇。它是隐藏在每一个正常人心灵深处、体现有关人的行为解释的概念图式或能力结构,是一种有特定含义的“理论”。所谓心理语言是指描述、表征心理状态、活动、过程和属性的语言,如“相信”、“期望”、“想要”等,它们中的大多数后来也衍化成了科学心理学的专门术语。

“心理内容”常常被描述为像物理实在一样的东西。我们常识性地认为我们有心,并且心中有意义、有内容就是有某种被想到的东西。例如,有信念就是一个人在心中相信某东西,这常常被看作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我们之所以把某内容归属于某人的心理状态,不是因为我们看到了这个人身上真的发生了一种内在过程,而是由于我们早已有了一种心照不宣的民间心理学情结。这样,我们总是会直观地认为,好像有类似于实物一样的东西装在心里供我们思考,或者说我们的心里有内容。这种常识的、朴素的实物式内容观一直自觉或不自觉地伴随着每个人,并且延续至今。

在哲学史上,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首次运用他的形式和质料理论来解释心理状态的内容。在他看来,每一个对象是由形式和质料所构成的,并且相同的形式能够在不同的质料类型中被体现出来。他指出:一个心理状态是关于一个对象的,它是通过具有相同的形式作为这个对象的(尽管形式存在于心灵的“质料”中);并且以相同于它的对象所是的方式,心灵本身是可思考的。亚里士多德首次在哲学层面上将质料范畴运用到心灵所指向的对象当中,尽管有些相关范畴被混用或误读,但这却埋下了心理内容哲学研究的思想种子。

到了中世纪,人类心灵的这种指向对象的能力被予以明确。经院哲学家们首次创造性地使用了一些意向性术语,对于意向、概念、理性等的描述说明了心灵所特有的一种把握世界的能力。奥古斯丁把“意向”(intentio)作为他的认知分析对象。在他看来,灵魂可以让它的意向力对准物体对象。托马斯·阿奎那则认为,该词有意动层面和认知层面(意向、指称)两重含义。通过意向性把握这种内在对象,心灵便能认识外在对象,心灵便拥有了内在对象作为内容,这进一步明确了内容与对象在心灵哲学意义上的关系。①

在近代,笛卡尔认为心理内容是心理状态的形式。他解释到:我们能够用两种不同的方式来看待一个心理状态:要么质料地看待,要么形式地看待。他坚持认为,在作出心理判断的过程中,我们将心灵与对象本身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心理状态所具有的内容。在洛克那里,一些心理状态都是先前表征的复制,它们总是可以追溯到由感知觉或内在自我觉知所提供的原初物。休谟进一步简化了洛克的感知觉图式,并且他的整个心灵理论都无需指称外在于心灵的东西,这使得它被后来的学者称为“唯我论的”内容理论的主要来源。而莱布尼兹重视对心灵所指向的对象个体描述,这种“描述”理论后来由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所替代,从而为当代内容与对象相区分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思想渊源。

更重要的是,康德在先验唯理论思想和直观理论中体现出其独特的心理内容观。他的先验唯理论认为,所有认知的表征内容由有关人类心灵的先天认知能力的产生性的行为在其基本形式或结构中所决定;人类认知的所有合适对象仅仅只是感觉表象或现象,并且经验对象同一于感觉表征的内容。在直观理论上,康德认为没有内容的思想是空洞的,没有概念的直观是盲目的。为了作出客观有效的判断,直观和概念必须总是相互关联的;而为了形成判断,在产生直观能力和产生概念能力之上或之外,没有任何其他能产生内容的能力。②这也就是当前诸多学者所认可的:康德的直观理论是内容的概念主义和非概念主义之争的被隐藏了的历史起源。

现代心理内容观离不开布伦塔诺和弗雷格等人的历史性贡献。布伦塔诺在现当代哲学中复活了意向性这个术语,并用它来刻画心理东西的本质。布伦塔诺认为,所有心理现象是意向的,意向性是心理的标志。布伦塔诺在其意向性理论中开始习惯于将 “内容”与“对象”同义使用,但后来逐渐更偏爱词项“对象”,甚至直接将“内容=对象”。③他把内容与对象都用来可指心理过程中所出现的意向的、内存在的某物。后来,布伦塔诺的弟子特瓦尔托夫斯基正式将这两个范畴予以了明确区分。他首次从逻辑方面、实在性属性方面、等值呈现的存在方面来说明内容与对象的不同,从而指出了同一呈现的内容和对象之间的关系。④而迈农在对象问题上走得更远,形成了其独特的对象理论。更值得注意的是,胡塞尔还明确将质料、内容、意义和命题相关联。正是在这样的现象学背景下,对象研究和内容研究被正式拓展为当代心灵哲学中的两个独立研究领域,为后来的心理内容研究奠定了各具特色的发展进路。

与此同时,弗雷格的内容观念开启了分析哲学视域中的理论探究。一方面,由于深受康德逻辑思想的影响,弗雷格在《概念文字》(BS)中直接将康德的内容观运用到自然语言的语句情况中,并明确指出对他来说很重要的东西是概念内容(Begrifflicher Inhalt)。另一方面,受康德判断理论影响,弗雷格在判断行动和被判断的内容(即“可判断内容”)之间作出了区分。他运用符号“|—”来表示判断线和内容线。⑤他表明,通过组合“观念”,我们“形成”一个可判断内容,然后通过认为它为真或假来进行判断。后来,弗雷格在写《算术基础》的相关论证时,其中的词项“Inhalt”、“Bedeutung”和“Sinn”都是可相互交换地被使用的。⑥他指出:“可判断内容”这一表达式概括了他以“思想(thought)”和“真值”所区别表达的东西。⑦正因如此,“BS的可判断内容观念是含义-指称区分的一个根源;更精确地说,它是后来的思想、一个语句的含义 观念的先驱。”⑧直到1892年,在给胡塞尔的一封信中,弗雷格以图表的方式,表明专名的指称即对象,概念语词的指称即归并入该概念之下的对象。⑨进而在随后的《论含义与指称》中开启了含义-指称区分的正式篇章,也正因如此,弗雷格的“内容”观念正式分裂为 “含义”和“指称”两个观念。

在弗雷格、摩尔和石里克等人的影响下,罗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命题内容观。他将命题等同于命题态度内容,认为命题态度的内容是以命题的形式呈现出来的。他在《心的分析》中在讲到信念问题时,明确地将用语词所表达的信念内容与命题相等同,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命题的逻辑特征;他还将意义、内容、命题三个范畴进行了合理的逻辑联结,从而将民间心理学的命题态度及其内容与语言哲学、逻辑哲学相关联,开启了命题内容研究的当代视野。

二、当代心理内容研究的最新进展

当代心理内容问题研究主要有两个来源。其一是语言哲学中的意义问题;其二是认知科学中的表征问题。目前心理内容已经成为多个学科共同关注的聚焦点。心理内容不仅是形而上学研究的热门话题,更成为许多学科的交汇点。一方面,心灵哲学、语言哲学、逻辑哲学等哲学分支发挥各自优势从特定的视角、独特的概念框架对它进行分析;另一方面,认知科学、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等则基于强烈的科学应用动机,从特定的方面对它进行“解密”。在这样的背景下,心理内容研究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两大阵营:一派以理性认识的命题内容(即思维内容)研究为主,一派以现象学视角的经验内容研究为主。总体上来说,当代心理内容研究的最新进展主要体现在:

首先,当代心理内容研究的流派众多且争论不断。当代心理内容研究纲领主要包括以下基础性问题:主体问题、本质问题、内容与对象的关系问题、内容表征问题、内容因果性问题、内容自然化问题、经验内容问题等。具体来说,有关这些问题的理论观点争论主要有:(1)从内容的本质方面来看,当代主要有外在主义与内在主义之争。在当代心灵哲学中内容外在主义是主流观点。在心灵哲学和语言哲学中外在主义者认为,“意义(或内容)不在头脑之中”,甚至越来越多的当代哲学家成为意识外在主义者。而当代内在主义研究也有新的进展,并且有对内在主义进行深入的级别划分。(2)从内容的呈现方式来看,当代主要有概念主义与非概念主义之争。传统主流观点是内容概念主义,但当代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内容非概念主义。他们分别从婴儿和非人类动物认知角度、从现象学的优质性角度、从知觉识别角度、从区分知觉和判断的角度、从知道如何与知道什么之间的区分角度、从概念获得理论角度、从指示词理论角度等不同方面对内容非概念主义进行了论证。(3)从内容表现形式的研究视角上来看,当代主要有心理学视角、现象学视角、语言学视角等。在心理学研究框架内,当代一些学者认为,认知状态和认知状态的内容之间的混淆造成了对心理主义的颠覆,并且逐渐形成弱颠覆心理主义、强颠覆心理主义。在现象学视角中,当代学者在继承胡塞尔思想的基础上更加关注现象内容的研究。如在现象意识的内容研究方面,有学者就提出了“PANIC”理论(即认为现象内容是适当均衡的、抽象的、非概念的意向内容)。而在语言学视角方面,作为当前的主流观点,形成了不同“语句主义”或“表征主义”的类型或级别,以及刻画构成思想的内在状态的各种语义学理论、意义理论。

其次,命题角色在当代心理内容研究中备受关注。自古希腊以来,命题作为真值的承担者、语句意义的承担者这样的传统角色就一直延续到现在。随着当代逻辑哲学的发展,命题在心理内容研究中所扮演的角色日益引起诸多学者的重视,从而促使逻辑学与心灵哲学在相关基础问题上的交叉研究得以迅猛发展。一方面,命题作为命题态度内容的承担者,得益于命题研究的认知转向。自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以来,认知科学研究逐渐聚焦于人类的认知活动,作为命题态度内容承担者的命题,其相关研究也出现了认知转向,使得命题成为许多认知状态的内容。通常,命题表征东西为是某个方式(be a certain way)。这些认知态度都体现在其中自主体所处的、对命题的某种关系。这样,命题内容理论的当代研究就凸显了命题作为命题态度内容承担者的角色地位。

另一方面,命题作为经验内容的评判者,得益于非概念内容研究的主流趋向。在心理内容的现象学研究传统中,经验内容是被给予到该主体的东西。一般来说,经验主体往往理解、把握、觉知或者亲知给予。这种给予就是经验中的东西(the given is that in experience)。这样需要分析的是:在经验中被给予的元素必须要么是非命题的某个东西,要么是命题的某个东西。(1)假定给予是非命题的。是非命题的无论什么东西都不能用作论证中的前提或理由,因为仅仅具有命题形式的、可真值赋值的东西才能拥有或转换其积极的认识地位。因而,没有任何非命题的东西能被给予。(2)假定给予是命题的。是命题的无论什么东西都能是认识上有效的。对于一个人来说,只要在他的认识系统中有支持它的其他命题,那么任何这样的命题都能拥有积极的认识地位,然而没有任何命题的东西能在认识上是独立的。目前有关给予本质问题的争论仍在继续,但其中很明显的是,命题作为评判者仍发挥着根本的逻辑功能作用。

正因如此,当代学者将给予的神秘性争论转换到经验的概念内容和非概念内容的争论上来了。有关经验内容的主流观点坚持经验的非概念内容的存在地位,认为经验内容是劣质的(course-grained),进而也是非命题的。埃文斯的知觉转换观坚持认为,视觉经验的内容完全是非概念的;福多的图标表征观认为,能够存在未被概念化的心理表征,并且可能存在非概念的图标式知觉表征。⑩而蒂姆·克瑞恩明确指出,任何经验内容的最小定义并不涉及概念,并且他还列举三种状态(即知觉经验、拟人计算系统的状态、可描述为“携带”信息的状态)都包含非概念内容。笔者认为,在这样的经验中有像 “给予”一样的某个东西:它是经验内容的现象学构念,也是经验的非概念内容的呈现,因而这样的经验内容是非命题的。

这样,在当代命题态度内容研究中,命题成为内容的承担者;而在当代经验内容研究中,命题则成为破解给予神秘性、消除概念内容与非概念内容之争的评判者。这些都为当代西方心灵哲学中心理内容研究的分析哲学传统和现象学传统注入了鲜活的逻辑生命力。

最后,当代心理内容研究形成颇具特色的三大传统。随着心灵哲学继语言哲学、逻辑哲学、科学哲学之后成为当代西方哲学的主流,心理内容问题的当代研究逐渐形成了三大研究传统:分析传统、现象学传统和马克思主义传统。分析传统下的心理内容研究坚持自然主义的进路,力图确定心理内容在自然中的位置。研究者在关注意向性内部结构(主体—意向模式—意向内容)的基础上,严格区分对象与内容。他们围绕如何用自然科学术语、非意向机制来说明心理内容,形成了三种主流的内容自然化方案:信息论描述方案、目的论描述方案以及在思维语言假说基础上形成的、有关内容的心灵表征理论方案。他们还坚持心理内容的语言-逻辑分析研究,力图通过考察主体的具体语言报告来刻画心理现象的语言属性或逻辑属性。除此之外,认知科学背景下的心灵计算理论方案、功能主义描述方案,语言哲学视角的各种语义学理论方案、解释主义描述方案也有许多拥趸。

值得注意的是,分析传统下的心理内容研究纲领侧重于命题内容的研究。传统观点认为,命题态度总是具有命题内容。这个观点是如此长久地盘踞在我们关于态度的思考当中,以至于词项“命题”经常被定义或提及。因而在当代命题态度内容研究中,标准的命题内容被理解为:必然地,一个人的信念、期望和其他认知态度的所有内容是命题,即具有真值的实体,这些实体并不随着从对象到对象、地点到地点、或时间到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尽管相关争论仍在继续,但命题内容理论研究仍在当代心理内容研究中占主导地位。例如,杰弗瑞·金在其专著中明确将命题作为内容的承担者。他整本书的核心都是在对命题进行形而上学描述和逻辑论证,而其书名却是《内容的本质和结构》。因而,我们需要命题构念来(1)识别未被接受的命题,包括在世界状态中命题的真或假;(2)根据可能自主体的认知行动的意向性来解释命题的意向性。笔者认为,尽管当代学者在关注意向性内部结构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了诸多描述方案,但其实质仍是在说明自然化的命题(naturalized propositions)。这些都充分表明,命题态度内容问题已经成为心灵哲学、逻辑哲学、语言哲学、认知哲学等哲学分支的一个核心交叉研究区域。

现象学传统中的心理内容研究倾向于采取非自然主义甚或反自然主义的进路。现象学者悬置有关心理内容的相关问题或判断,以经验及其内容作为研究出发点。他们认为,在拥有经验的过程中,内容是经验上被给予主体的一切,它是主体在拥有经验时所体验到的一切;并且这样的经验内容呈现为非概念内容或概念内容。由此衍生出了以给予概念为核心的现象意识内容研究方案和以感觉材料理论和知觉析取主义理论为主的知觉内容研究方案。

以知觉析取主义为例来说,当代知觉内容的外在主义和内在主义争论的焦点在于:一个知觉经验的内容是否是该经验的本质固有特征。这就使得诸多学者对析取主义不得不进行深入拓展。传统观点认为,在知觉经验的三种情况中出现的有关有意识经验本质应该给予相同的描述,并且相同种类的经验对于所有这三种情况是共同的。但知觉析取主义者否认这种传统观点,并认为,我们理解有关事物如何在感觉上显现给一个主体的陈述等值于这样一个析取陈述:即或者一个人正诚实地感知如此这般,或者他正在经历一个错觉或幻觉。例如,就有关视觉经验的析取主义研究动机方面来说,研究者可以形成三个视角:其认识论动机将经验与有关外在世界关联起来;其现象学动机把视觉经验与它享有该经验时所像的什么样子关联起来;其语义学动机则把经验与有关外在世界的思想相关联起来。这样,运用知觉理论来谈论有关经验的表征内容或意向内容,从而获得心灵与世界在经验中相互关联的一种描述。

除此之外,通过破解给予的神秘性,从而使得给予以某种方式与现象意识内容相关联;而由透明性论题引发的表征主义研究方案和与有意识思想相关的认知现象学属性研究方案则将经验内容的属性特征放在认知科学和现象学背景下展开相应的跨域研究。值得注意的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述两种研究传统一反以往的相互漠视态度,逐渐彼此谈论对方,并在相关研究方案上出现了明显的融合,这也就使得心理内容成为当代哲学领域中研究心灵王国的一朵奇葩。

在这两大传统相互融合的同时,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心理内容研究异军突起,并且凸显出其独特的视角。具体来说,当代一些西方学者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出发,论证心理内容的产生或出现根源于实践。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研究内容问题,提出意义作为内容的呈现方式最终是由实践决定的,心理内容的出现或存在根源于实践。另一些研究学者从语境论出发,着重分析和研究心理内容随环境变化而变化的特点,如皮科克等人分析了思想的内容随环境变化而变化的特点。有些学者还从内容外在主义立场对马克思主义的心理内容理论进行了评析,并以辩证法为指导对心理内容的结构问题展开深入挖掘。这些研究都为当代马克思主义传统的、有关心理内容的中西比较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那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无对“内容”的描述呢?在国内学界,我们能否构建马克思主义内容哲学呢?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中有对内容问题的相关探讨,尤其有对思维内容(即分析哲学传统中主要的心理内容类型)的深入描述。例如,从人与外部世界的对象性关系视角说明了内容的关系性本质;从思维内容与思维形式的关系等视角来说明了思维内容的重要性等,这些都是构建马克思主义内容哲学的重要理论来源。

鉴于此,笔者认为,构建当代马克思主义内容哲学是可能的、而且是可行的。理由有三:第一,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些主要范畴为构建马克思主义内容哲学提供了必要的逻辑依据和理论硬核。从专门术语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中的“内容”范畴仍然是内容哲学的最高核心范畴,并且“思维”、“概念”等基本概念都将成为构建马克思主义内容哲学的重要范畴渊源。第二,当代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为构建马克思主义内容哲学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当前的一些科学研究领域已经揭开了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内容哲学难题的序幕。例如,在人工智能研究方面,围绕如何让智能机器具有内容等问题,研究者已经形成了探讨内容及其科学价值的诸多研究方案。第三,当代西方心灵哲学中对心理内容的研究为构建马克思主义内容哲学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和比较研究基础。

三、当代心理内容范畴的重新理解

在西方心灵哲学中,不同学者对心理内容范畴有着不同的解读。在传统理解上人们通常保留着对心理内容的民间心理学情结,而一些古典哲学家往往理所当然地将心灵中的对象与内容混同。直到在布伦塔诺复活意向性范畴之后,现代心理内容观才逐渐被明确把握。尽管当代学者的心理内容理论研究多彩纷呈,但是对追问心理内容的实质却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在当代心灵哲学语境下,心理内容就是主体的心灵指向对象的方式,它体现了心理状态所具有的独特方面,以及心灵把握世界的特有能力。因为主体的心灵总是意向的,所以这种心理状态所具有的内容被称为心理内容,通常也被称为意向内容,有时还被简称为内容,这几个术语在内涵上是一致的。当代心理内容范畴的内涵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心理内容归属于主体的心理状态。主体的心理状态具有心理内容,这是心理内容得以存在的必要前提,也是心理状态的本质属性的重要体现。在当代,主体通常被用来泛指所有的、具有心理(内在)状态的自主体(agent),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自我或个人,这样的主体既“拥有”心灵又“拥有”身体。尽管当代有关自我概念的分类有所不同,但其共同点一致认为,我们通常把我们自己或个人当作是充满意志的自主体(enwilled agents)范式。另一类自主体是指人工智能主体。这种主体通过其内在状态能对外部世界持续自主地进行表征或互动,同时感知环境中的动态条件,或执行行动影响环境条件,或进行推理、求解问题和做出决策等。笔者认为,第一类自主体(即自我或个人)是原初主体,人工智能主体是派生主体,因为后者是根据前者被模拟或设计出来的主体。

一般来说,这些主体的心理状态被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命题态度,一类是经验。前者是常识心理学和分析哲学研究传统中对心理状态范畴的通用表达;后者是现象学研究传统中所指称的经验状态。在当代,命题态度是指通过运用诸如相信、期望这样的态度动词所表达的一类心理状态。命题态度刻画采用的标准形式是“x Fs that p”,其中“x”指谓态度的主体;“F”是指表示命题态度状态的动词,在语句中充当谓语成分,如认为、希望、相信、害怕、猜测、考虑、厌恶等等;“that p”是被给予到态度的内容,一般以命题的形式呈现,通常也被称为命题内容。在现象学研究传统中,经验被认为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对象在经验中被呈现的状态。它能在被经验到的东西不出现过程中被体验,也能将有内容(contentful)的属性呈现给正在感觉的有机体。在这里,我们所说的经验是G.E.摩尔意义上的经验状态,其内容是感觉、感知、经验到的某个东西,是被给予到该主体的东西。

(2)心理内容是心灵对对象的呈现方式(the way of presentation)。这是指心灵主体对对象的理解、把握、表征的方式。在当代心灵哲学论域中,心理内容与对象已经被学界予以了明确的区分,这两者之间既有联系也有所不同。通常,我们能拥有不同种类的意向状态,并且它们能把不同类型的实体当作它们的对象。当然,我们不能通过确定一个心灵状态的对象来确定这个心灵状态。因为相同的东西、相同的对象能够以不同的方式被表征。根据意向性的微观结构分析方案,我们能更好地在心理状态、心理内容与对象之间的关系中体现心理内容的现代意义。

我们知道,心灵构念在当代意向性观念中具有它的核心位置,并且我们的心理生活总是包括有关世界中的东西对心灵的呈现、或对心灵的显现呈现(apparent presence),其中这些东西能够是心理的或物质的、具体的或抽象的、实存的或非实存的。我们也知道,意向性的一般特征通常应用于所有的(或几乎所有的)意向状态和片段(episodes),每一个意向状态或片段都具有一个对象,即关于或被指向在其上的某物。并且每一个意向状态或片段具有一个内容,即它表征关于或被指向其上的东西的方式。而每一个意向状态或片段都经由一个内容而指向其对象。

这种心灵对对象的呈现因主体的视角不同而会展现出不同的呈现方式。假设,我正在想象我妈妈在厨房里,有我能够想象她的许多方式,并且我能想象她做的许多事情:她可能在烤面包、她可能在听收音机,她可能在炒洋葱,等等。想象我妈妈的一个特定片段将会以一个方式呈现我妈妈,而不是以其他方式来呈现。这些方式不需要在每个方面都是确定的。尽管从主体角度来看,由于被指向对象的方面不同、视角不同,这种“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则组成了对同一被指向对象的不同呈现方式。因而,这种心灵对对象的呈现取决于主体的当下心理状态的具体选择。如果是言语交际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内容,则是以语言意义的方式被主体理解或把握;如果是认知表征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内容,则是以对象的诸方面(aspects)、不出现或精确性特征来体现对象如何被主体表征;如果是认知逻辑层面所描述的心理内容,则以命题或非命题、概念或非概念等方式被主体所把握。

(3)心理内容体现心灵、语言与世界的关系。这种关系体现了心理内容与意指对象之间的密切联系,并且因为指称的当代心灵哲学研究而使得这种关系得以深化。自20世纪60、70年代以来,唐纳兰、克里普克、卡普兰和普特南等人在专名、摹状词、指示词、自然种类词项等方面引领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直接指称“运动”,对指称问题的传统描述理论展开了猛烈的批判。由此也使得直接指称理论同样面临着弗雷格之谜、信念之谜(或命题态度之谜)、空名之谜等的挑战。在这场运动中,指称的心灵哲学研究以其独特的运思方式和论证手段消解或规避了这些困境或挑战,这主要得益于心灵哲学中意向性、心理内容研究的深度拓展。这使得心理指称与语言指称的关系,意向指称与语义指称的关系得到了进一步深化,也使得心灵、语言与世界之间的关系逐渐备受关注。

一方面,传统的指称研究主要是围绕被指称对象(或指称物)展开的,侧重于语言指称或语义指称,但当代指称研究则在此基础上,对指称三要素(指称主体、指称行动和被指对象)予以整体性研究,这就不可避免地使得指称的当代心灵哲学探究与意向性、心理内容研究密切关联。当代意向性研究中对意向主体、意向内容、意向对象(即被意指对象)的微观分析,当代心理内容研究中对意指对象的呈现方式、心理状态(如命题态度、经验状态)的多维度探究,以及对内涵逻辑、模态逻辑、认知逻辑等逻辑技术手段的运用,为传统的指称研究开辟了第三条道路。另一方面,由于心理内容包括(involve)意向对象,而心理内容又归属于主体的心理状态,并且由于当代研究表明:心理指称是语言指称的基础,意向指称是初始的,而语义指称是派生的。这样,传统的语言与外在世界的关系就被推进到主体的内在心理状态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从而语言成为沟通心灵与世界之间的中介桥梁,从而将心灵、语言与世界的关系予以进一步拓展。正因如此,当代心理内容范畴的界定呈现出以下四个维度。

语言维度上的心理内容是指语言表达主体所理解或把握的语句(或语词)的意义,通常也被称为语义内容。一般来说,我们的自然语言语句(或语词)总是能表达意义。尽管有时不同语句(或语词)能表达相同的意义,甚至有时相同的语句(或语词)能表达不同的意义,但这样的自然语言意义能在语言言说者或听者之间进行转换或传递,从而使得自然语言语句(或语词)的意义能被理解或把握。而当语言言说者或听者在其心理状态中理解或把握语句(或语词)意义时,他们就拥有了相应的内容。尽管当代普特南的“意义不在头脑中”引发了内容外在主义和内在主义之争、福多的思维语言假说和心理语义学理论导致当代对思维与语言关系的重新定位,但其实质是将自然语言意义放在心理内容层面上进行哲学探究,从而使得意义问题在当代语言哲学和心灵哲学中成为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正如福多所说:“当一位语言哲学家每次在陷入困境的时候,他都会遇到一位正在遭受同样打击的心灵哲学家。”

逻辑维度上的心理内容是指用来呈现语句意义的命题,或者是指有真假的语句,通常也被称为命题态度内容,或简称为命题内容(propositional content)。随着逻辑语义学的发展,哲学家们开始重视自然语言意义的逻辑分析。由于罗素在对心灵的分析过程中首次对常识心理学中命题态度问题展开逻辑分析,并在对信念三要素进行系统阐述的基础上,将命题与信念内容相关联,明确指出我们所相信的东西即信念的内容。他说:“一个信念的内容,当被用语词表达时,是和逻辑上被称之为一个‘命题’的东西相同的东西。”他巧妙地将当时语言哲学中的意义问题、逻辑哲学中的命题问题、常识心理学中信念问题进行了融合,并首次通过“命题态度”范畴将信念内容、命题、意义相关联,为后来心理内容研究的分析哲学传统奠定了重要的逻辑基础。

现象学维度上的心理内容是指经验内容。它是指在拥有经验的过程中经验上被给予主体的一切,有时它也被称为给予、现象特征或现象内容。一般来说,人的经验与外在对象的关系必须要有中介要素,才能使经验关涉其对象。布伦塔诺的弟子特瓦尔托夫斯基和迈农把这个中介要素称作“内容”。特瓦尔托夫斯基认为,我们必须在一个呈现的行动(act)、内容和对象之间作出区别,并且“一个呈现的内容总是被构想为瞄准通过该内容所构想的对象的那个行动的内容”。在此基础上,胡塞尔明确指出经验内容是真实的意识内容。并进一步将内容、意义和命题相关联:“我们把‘意义(Sinn)’理解作内容,关于意义我们说,意识在意义内或通过意义相关于某种作为‘意识的’对象的对象物”,“看来似乎更合适的是仅将‘意义’一词定义作‘质料’,然后将意义和设定的特性统一体表示为‘命题’”。这样,传统的质料范畴与意义范畴、命题范畴就与内容范畴被统一起了,这就为当代心理内容研究的现象学传统拓展了独特的考察视角。

表征维度上的心理内容是指心理表征内容,是指心灵中对象被表征的方式。这是当代心理内容研究的分析哲学传统和现象学传统融合趋向上的主流观点。在认知科学或认知哲学背景下,表征是最重要的解释观念或解释假定,甚至被用作所谓的“认知革命”的奠基石。尽管当代已经存在了许多不同类型的表征理论,但它们都分享了一个核心假定:承担内容(content-bearing)的内在(心理)状态以及相应心理过程的正确说明都必须关注表征。心理表征是通过心灵状态有关世界的表征,是表征的最根本形式。主流哲学家们通常把心理表征问题称为意向性问题的当代形态。在心灵中,一个表征的内容就是:一个表征对象被表征的方式。一个心理表征总是以一种特定方式来表征某个东西,或者通过表征某个东西是如此(它能是精确的或不精确的)或者通过在某个方面下(而不是在其他方面下)表征某个东西。在当代心理表征的ARC分析(即对表征主体、表征状态和表征内容三方面的逻辑分析)中,心理表征内容被划分为命题的心理表征内容和非命题的心理表征内容两大类。

毋庸置疑,当代心灵哲学中心理内容范畴的重新理解加深了我们对心灵本质的认识。除非我们能够充分理解心理内容,否则我们不能够充分理解心灵。因为心理内容是探索心灵世界的最核心、最根本的部分。尽管古往今来的先哲圣人们为破解人自身的心灵之谜殚精竭虑,但仍然对之“适言其有,不见色质;适言其无,复起思想,不可以有无思度,故名心为妙”。这样,作为“心之妙”的心理内容问题就成了最古老的问题之一,也成了最具世界性的研究课题之一。当代心理内容研究不仅拓宽了心灵哲学中意向性问题的研究,而且深化了传统哲学中的本体论、认识论研究,并已成为当代哲学百花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注释

②Kant, Hanna, R.Science,andHumanNature. Oxford: Clarendon Press, 2006, 42-86.

③F., Brentano.PsychologyfromanEmpiricalStandpoint. London: Routledge, 1874/1995, 77.

⑤⑥⑦⑨M., Beaney.TheFregeReader.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Inc., 1997, 52,15, 186,149

⑧M., Potter.TheCambridgeCompaniontoFre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230-231.

⑩B.,McLaughlin, and Cohen,J.ContemporaryDebatesinPhilosophyofMind. MA: Blackwell Publisher Ltd., 2007,105-116.

责任编辑 邓宏炎

Researches on Mental Content in Contemporary Western Philosophy of Mind

Song Rong1,2

(1.Postdoctoral Research Center,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46;2.Research Institution of Philosophy,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The notion of mental content has its origin from the human inquiry of their own minds’ puzzle. Many philosophers (Aristotle, Kant, Brentano, Frege, Russell, etc.) considered the content problem from different viewpoints. Researches on mental content are deepened and further developed from the traditional work on intentionality, and have been a special field of exploring the world of mind.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schools of mental content problems, and the role-playing of proposition has been concerned, more and more debates on these, which gradually form the three research traditions: the analytical, the phenomenological and the Marxist. Mental content is the way that the object is presented by the mind, and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 aspects that the mental states have, and the mind’s particular capacity to grasp the world, which takes on four dimensions from language, logic, phenomenology and representation.

mental content; philosophical origin; the recent work; intension analysis

2015-04-0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当代西方心灵哲学中的心理内容研究”(11CZX05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当代西方神经科学中的二元论研究”(15BZX080);教育部第49批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

猜你喜欢

命题哲学对象
涉税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以纳税人举证责任为考察对象
菱的哲学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基于熵的快速扫描法的FNEA初始对象的生成方法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区间对象族的可镇定性分析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
晾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