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考

2015-03-20林苏

文化学刊 2015年8期
关键词:通俗化人民大众大众化

林苏

(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考

林苏

(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推进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大众化,是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满足我国改革发展需要的一种强大推动力。在大众化过程中,要切实注意三个问题:着眼实际“大众化”马克思主义;“通俗化”马克思主义;重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反馈结果。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着眼实际;通俗化;反馈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1]推进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大众化是一项现实而又长期的任务,要顺利完成此任务,必须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一、着眼实际“大众化”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始终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根本原因在于它不是亘古不变,而是放眼实际,以变化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为转移。“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2]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必须做到理论符合实际,这样才能在国际、国内大背景下解决国家、社会与人民的现实问题。人民大众理解和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程度大小,主要指标在于理论能不能满足人们解决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的需要,只有理论回归为人民大众的理论、生活的理论,人民大众才能深切理解理论这种抽象事物的实际价值,才愿意接受和灵活运用这种理论。

(一)在大众化中着眼实际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众化自然离不开着眼中国国情和时代变化,充分了解中国和时代的历史轨迹及未来发展趋势,才能保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家喻户晓。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应从中国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出发,联系中国具体国情和社会结构,以实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众化,同时应充分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内容,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3]立足于中国这片土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紧密结合,创新和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使其为中国社会的发展与人民需要服务,如此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经久不衰和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在于与时俱进,必须通过时代化来实现大众化。时代在变化、改革发展的状态在变化、人民的需要在变化,因此,马克思主义也要体现其时代性,展现时代价值,根据时代和改革发展的需要,做出理论性创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回答实践提出的问题,回答得越清楚、越透彻、越有说服力,它的作用就越大”,这样就不会失去它本身的理论魅力而“形式化和表面化。”[4]

(二)具体联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客体的实际

马克思主义的灌输客体是“大众”,其创造主体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大众”,因为它不仅产生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还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最权威的证明和最好的发展。到“大众”中去宣传马克思主义,尤其要注意把握大众群体各方面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工作。

由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群体在文化水平、工作性质、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因此,这就需要马克思主义宣传者在接触不同群体时,要从群体的各方面特点出发,提出不同的要求,宣传方式也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例如,党员干部都接受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培训,在这一方面比一般群众了解得多,思想文化水平较高,因此,要严格要求党员干部阅读和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从书本中回归现实,灵活运用书本当中的知识来指导现实工作;工农是开展大众化工作的重要培养对象,所以,针对工人和农民这类群体,需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他们的工作、生活密切结合,用具体的理论来解释和指导他们的工作与生活,潜移默化地将马克思主义思想灌输和渗透给工农群体;青年学生尤其是当代大学生,最容易受到来自国内外各种思想的影响,且大学生辨别不同思想的能力不高,因此,高校要预防外来不良资本主义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注重加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理解,引领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在国内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的背景下,仅通过开设马克思主义相关课程远远不够,可以辅以马克思主义论文征集活动、马克思主义知识竞赛及组织社团等辅助活动,突破课堂和学校的限制,有助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一大批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二、通俗化马克思主义

研究大众化发展的趋势,主要是从理论的传播程度和人民大众了解、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程度两方面来察。要顺利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从它的受众和灌输对象本身的特点出发,而这一特点决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同时也必须是通俗化的。

(一)通俗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列宁曾说:“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等于最高限度的通俗化。”[5]马克思主义是经典作家运用抽象思维、深入实践而形成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式与传播方式在相当程度上是不同的,只有通俗化、生动化抽象理论,用通俗化的语言和形式才能让人民大众乐于去听、去理解,化抽象理论为简单易懂的、人民大众的理论,最后达到正确运用理论的境界。鉴于人民大众的认知水平和实践水平的局限性,通俗化是向人民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一种减少沟通障碍的表现形式和手段。

(二)通俗化不等于庸俗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低俗不是通俗”。[6]所谓通俗化,就是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符合、用人民大众听得懂的语言、看得懂的形式来“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但要注意“俗”并不是庸俗、低俗。在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需要遵循有效和简化的方法,谨防以低俗、庸俗的形式去追求表面的、片面的效果。马克思主义庸俗化会偏离大众化轨道,违背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时代性要求,容易对人民大众造成思想上的困惑。大众化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宣传者不能盲目地、功利性地、形式性地向人民大众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应片面追求政绩和短期效果,而应从人民大众的角度出发,以马克思主义者的态度去通俗化抽象理论,时刻警示自己切勿陷入庸俗化的深渊。[7]

三、重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效果的反馈

开展大众化工作,可以采取直接的理论宣传方式,也可以选择理论指导实践来证明理论的科学性,但大众化的结果反馈不容忽视,要根据这一信息反思和调整大众化工作。

(一)大众化结果的评估和统计

无论是采取直接还是间接的方式去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其目的之一就是让人民群众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性和国家政策、方针的前瞻性、合理性。部分马克思主义工作者在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后,就片面认为宣传工作已完成,甚至认为大众化已经结束。但却忽视了人民大众对宣传内容的吸收、消化程度及对成效的统计。管理学将评估和统计结果称为控制,控制虽是管理的最后一个环节,但它却伴随着管理的整个过程,且是管理活动的保障性环节。[8]把管理学运用到大众化当中,就是要做好大众化的控制环节,及时评估和统计大众化成果,根据评估和统计的结果,可以更好地审视大众化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有助于发现其中的不足,以便及时做出改进,保证大众化顺利进行,这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方法。

(二)落脚于人民大众的利益诉求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必须落脚于“现世的人”,即人民大众。理论要结合社会需要和人民大众的利益诉求,正如十八大提出“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在开始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包括后期,都要关注大众的利益诉求。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际工作中,有时效果甚微,原因之一在于理论工作者与人民群众缺乏沟通,不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没有把工作落到实处,一味追求表面效果,过于形式化。了解人民大众的利益诉求,可以把这种诉求融入到具体的工作中,也可以把利益诉求得到满足的程度作为衡量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工作成功与否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否顺利的一项标准。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2.

[3]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2.

[4]陈晓梅.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综述[J].湖北社会科学,2013,(7):13-18.

[5]列宁.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467.

[6]习近平.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R].新华网,2014.

[7]张春梅.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的三个维度[J].成人高教学刊,2010,(1):22-25.

[8]孙淑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应谨防五种错误倾向[J].攀登,2009,(5):22-25.

【责任编辑:王 崇】

D61

A

1673-7725(2015)08-0140-03

2015-06-10

林苏(1989-),女,安徽安庆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通俗化人民大众大众化
设计为人民服务
让传统诗词通俗化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古典音乐广播节目的通俗化表达探析
延安作家转型对网络作家的启示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共产党的现实立场
通俗化、民族化、科学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