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学派道德思想特点探析
2015-03-20尹强
尹 强
(上海理工大学基础学院,上海 200093)
中华民族素以礼仪之邦、伦理之邦著称于世,其优秀的道德思想有着极为丰富的内容。明代中期,在哲学领域继王阳明“心学”之后,出现了以王艮为代表的泰州学派。泰州学派不以圣贤经书和理学教条为是非善恶判断的标准,主张“挈矩”“安身立本”“百姓日用即道”等,独创性地提出一系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百姓的道德思想主张,形成别具个性特色的平民儒学派。泰州学派诸贤对中华优秀道德传统的阐述和引申,对我们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借鉴意义。
一、志存高远,追求崇高理想
传统儒家倡导从君子到至圣的崇高人格理想,追求经邦济世的精神境界。为此,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创立“淮南格物说”,对传统儒家的三纲八目进行了新的诠释。他强调正己方能正人,反己而后正人,提出了以己之身为“矩”天下国家为“方”的“身本”论思想,极具民本主义的人学思想启蒙特色。泰州学派追崇“人人君子,比屋可封”的“王道”社会,认为这个社会应该是以传统伦理为中心,讲究道德仁义,没有剥削与压迫。王艮带着道德救世的想法,坚持出入为师之道,提出要“使是君为尧舜之君,使是民为尧舜之民。”[1]意思是要通过社会教化,使统治者都能成为尧舜一样的君王,民众都像尧舜时代一样的民众。为实践社会理想,王艮放弃取得丰厚利润的经商活动而专事教育,即使在当下社会也非常难得。他曾对学生讲:“故师道立,则善人多;善人多,则朝廷正,而天下治矣。非天下之至善,其孰能与此哉?”至善,既体现一种个人美德,又是一种优良社会公德,更是传统道德倡导的境界。王艮崇高的道德理想追求,当然影响着他的弟子们。其次子王襞恪守父训,终身不仕,坚持在民间讲学传道,真正成为王艮最为赏识的传人。王艮在临终前曾对他说:“汝知学,吾复何忧?”他“开门受徒,毅然以师道为自任”(《年谱记略》),“无论后进者,倾诚悦服,即先公群弟子无不事先生若先公也”( 《明儒王东厓先生遗集》卷首《先生行状》) 。族弟王襞除了将学派思想发扬光大,还提出了“淡而不厌”的道德境界论。他说:“君子之道,淡而不厌,惟淡然后不厌。”意思是说,做为真正君子的道理,在于能够看淡名利,但又不讨厌名利,只有看淡名利才能不去争名夺利。相较于传统“慎独”境界,“淡而不厌”可谓是至高的人生境界。学派传人颜钧的理想境界,同样崇高不凡。他的政治理想,是“君仁臣义民安”。故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评价说:“颇欲有为于世,以寄民胞物与之志。”[2]
二、心系天下,倡导报效国家
泰州学派是儒家心学的一支,主旨是爱国。泰州学派中,人大多是心系天下的良才贤士。创始人王艮作为一个平民思想家,能够把“百姓日用”上升到“道”的程度,虽然其中有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成分,但可以看出他具有一种为国家、百姓的公利而牺牲个人私欲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怀。从《年谱》的记载看,他的“天下意识”与人生经历分不开。王艮在7 岁时“受书乡塾”,但到11 岁就因家贫而辍学,19 岁时为贫困生活所迫远赴山东贩卖私盐,24 岁在山东曲阜拜谒孔庙时“奋发有任道之志”。归来后,他从此开始了“夜以继日、寒暑无间”的发愤苦读,到32岁开始讲学传道。他在38 岁赴南昌拜江西巡抚王守仁为师后,“持论益高远”“视天下为家常事,随时随地无歇手地。”[3],甚至提出“大人造命”的观点。无独有偶,学派一传徐樾把国家利益看得最高,认为“心也,即万化也,自圣人愚夫一者也。知天下国家皆我也。”[4]后来,徐樾在与云南叛军的作战中为国捐躯,用生命实践了他的道德理想和人生学说。学派另一重要传人罗汝芳在云南为官时,整治昆明堤,疏理滇池,修境内水利,灌田千余亩,为当地的农业生产提供了保证。他还采取有力措施,维护了边境安定。更重要的是,他通过讲学活动勉力教化民众,使泰州学派的思想文化种子播撒到我国的西南边陲。《配享列传》中这样评价他的学术说:“近溪之学,以赤子良心,不学不虑为的;以天地万物同体,彻形骸,忘物我为大。”[5]黄宗羲评价:“一洗理学肤浅套括之气,当下便有受用,顾未有如近溪者也。”[6]这类评价是恰如其分的,如徐樾、罗近溪等弟子将泰州学派道德追求与社会实际结合,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这才是真正的心怀天下。
三、恪守善道,捍卫气节尊严
泰州学派既没有采取历史虚无主义对既往传统道德一概否定,也不搞历史复古主义而将传统道德当作天经地义的宗法伦理,而是理性地兼收并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主张。泰州学派中人,无不讲正气。这种正气,源于儒学传统。孟子有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谓大丈夫。”孔孟的这种思想,对泰州学派的影响巨大。王艮宣称:“以天地万物依于己,故出必为帝者师,处则必为天下万世师”,表现出一个独立思想家的气概。学派弟子们积极投身报国,正义浩气长存。如徐樾,嘉靖三十一年(1552 年)在云南布政史任上,保持个人气节,不畏地方邪恶势力,在战斗中不幸遇难。颜钧与赵大洲一同师事徐樾门下,后来赵大洲被贬后,他与其同行。徐樾战死,他专门赶赴云南寻其骸骨归葬,也是善道之为。颜钧的弟子何心隐,原名梁汝元,弃科举业,专以“求道”“讲学”为事。他参与密谋除去奸臣严嵩,事毕为躲严党残余报复改名远走他乡,但后来终因讲学活动,得罪当道而被捕,被押解到武昌后被处死。刑前被笞三百馀,惟干笑而已。门人涕泣而进酒食,亦一笑置之。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为理想不惜牺牲生命,实在是个有理想有气魄之人。同为学派传人的李贽对何心隐极为推崇,称之为“圣人”。在《为黄安二上人大孝》文中说:“盖心斋(王艮)真英雄,故其徒亦英雄也……心隐以布衣出头倡道,而遭横死,近溪虽得免于难,然亦幸耳,卒以一官不见容于张太岳。盖英雄之士不可免于世而可以进于道。”[7]李贽本人也因所谓的“敢倡乱道,惑世诬民”,在与恶势力的斗争中自刎而死。当代著名哲学家张岱年评价:“王艮的门人所谓泰州学派,尤勇于任事,依其良知,敢作敢为。”[8]
四、不以贵贱,崇尚人伦和谐
封建社会等级观念严重,但学派创始人王艮却大胆提出了“百姓日用即道”的民本哲学思想,而且把思想直接转化为社会教化行动。《年谱》记载:“当时秉其德而善良者,陶人不止乐吾韩贞,樵人不止乐斋朱恕。一时士大夫航海而造先生之庐者,任其往来,启迪不倦,何异孔先师设教杏坛,群弟子四方毕至也哉。”[9]陶人、樵人都可以成为学术思想传人,由此可见其对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王艮及其弟子们把儒家“恭、宽、信、敏、惠”的思想,落实在他们倡导的“圣愚平等”的行动之中。人的出身或有贵贱之分,但道德不分贵贱,能分出一个人的人格高下。王艮特别告诫弟子们:“知保身而不知爱人,必至于适己自便,利己害人,人将报我,则吾身不能保也。”就是说,爱一个人,前提是要教人“保身”。这句话既是对学生的教育,更充满对社会、对他人的人文关怀。王艮为人为文为学的态度,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如其子王襞,讲学足迹遍布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安徽等省,遍及大江南北的弟子多为如陶人韩贞、樵人朱恕这一类的平民百姓。焦竑在《墓志铭》中说:“心斋子东厓先生,推衍其说,学士云附景从,至今不绝。”再如著名的弟子颜钧在讲学中公开反对虚伪的礼教,甚至赞成寡妇再嫁,并对当时的朝庭重臣徐阶和张居正予以指斥,后遭发配充军,但仍初衷不改。更有如“异端之尤”的李贽,不仅强调有教无类,更主张男女平等。在他的传道对象中,既有如“公安三袁”这样的著名文坛领袖,也有如大同巡抚梅国桢、翰林院修撰焦竑这样的高官,更有众多平民百姓,其中不乏有妇女、儿童、和尚甚至还有尼姑,以致后来朝庭官吏以此为由给他罗织了“勾引士人妻女”的罪名。可以说,时代无论发展到什么地步,人们维护社会的道德伦理和谐都不会过时,这是推动人类文明不可忽视的积极因素。王艮及其弟子们的言行,实际上都是崇尚和追求社会人伦和谐进步的表现。
五、躬行践履,注重道德自觉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儒家形成了一整套正心、诚意、克己、自省的道德修养学说。孔子倡“修身”“克己”;孟子倡“养身”“养性”;王阳明倡“良知”“良能”;王襞倡“淡而不厌”……这些思想都突出阐述人们必须具有进行道德修养的自觉性。王艮提出社会应该是“上下皆趋于德行,躬行实践于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之间”,才能实现“人人君子,比屋可封”的理想社会。王艮不仅是说,还不断地做。史料中,记载了他多次的赈灾与救剂活动。他的躬行践履的行为,更得到了时人的夸赞及支持。《年谱》记载:明嘉靖十五年丙申,先生五十四岁。秋八月,御史洪觉山垣来访,与论简易之道。觉山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其旨何也?”先生曰:“此是对樊迟语,若对颜渊,便谓‘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却何等简易。”觉山为构东淘精舍数十檐,以居学者。而王艮的修行,也影响了其众多弟子。如族弟王栋到任深州学正后不久,“接邸报,丰有乡达某,嘱先生曰:‘某向知深州,积金一罂,总持归,如署州事,可取之。’后先生果署州事,竟不理。及老归田里,终身不齿其事。”在七十岁辞官还乡后,他“清贫如洗,乐学不倦,开门受徒,远近信从日众。创归裁草堂,著《会语续集》行于世。创族谱遗稿,以睦族人。”后来,他又“创(王氏)宗祠,春秋祭祀,尊祖先,睦族众,制祭田,定祀典”,“朝夕与士民论学,四方向风。”又如颜钧最初散尽家财,创办“三都萃和会”,后在学得“大成仁道”后到处去为人们“急救心火”。而其后“罗近溪以颜山农为圣人,杨复所以罗汝芳为圣人。其感应之妙,锱铢不爽如此。”[10]王襞曾说:“惜乎古今人人有至近至乐之事于其身,而皆不知反躬以自求也。”[11]对个人而言,积小善就能成大德。如果每个人长期践履躬行,必能提高全民族的道德境界。泰州学派“淮南格物说”和“百姓日用即道”等思想,可以说既是其学说思想的精华,更是其道德践履的精义。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社会某些领域存在的道德失范现象还相当严重,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以权谋私、腐化堕落问题严重存在,见利忘义、损公肥私现象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已成为社会公害。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目标,需要全民族道德素质的普遍提高。学习和借鉴泰州学派诸贤的道德思想并用于人生实践,正是我们研究以王艮为代表的泰州学派思想的意义和价值之所在。
[1][明]袁承业.明儒王心斋先生遗集·卷二[Z].清宣统二年印.4.
[2][4][清]黄宗羲. 明儒学案( 卷32) [M]. 北京:中华书局,1986.1.40
[3][明]袁承业.明儒王心斋先生遗集·卷一[Z].清宣统二年印.9.
[5][明]袁承业.明儒王心斋先生遗集·卷五[Z].清宣统二年印.10.
[6[10][清]黄宗羲. 明儒学案( 卷34) [M]. 北京:中华书局,1986.2.54
[7][明]李贽.焚书[Z].明万历刻本.1618.
[8]张岱年. 中国哲学史纲[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235.
[9]袁承业.明儒王心斋先生遗集·卷四[Z]. 清宣统二年印.5.
[11]王士玮.心斋先生学谱[Z].民国31 年印.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