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土壤与生存镜像
——《鹿王朝》所构筑的历史文化符码
2015-03-20杨艾璐
杨艾璐 杨 宇
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是通过各种物质形式得以保存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就是文字;也许没有任何一个时代拥有像今天这样多的出版物,一个人尤其必须懂得选择与拒绝。
我选择《鹿王朝》这本书的原因在于它承载着西丰人的生活和西丰的文化,运用文字建立起一个鹿业的“王朝”,而其间也展示了整个“王朝”所构筑的历史文化符码。
一、文化与土层:地域特质与历史文化的符号记忆
可以说,西丰的鹿文化是独具地域特质与“传奇”意义的文化符号。从鹿王朝到鹿文化、到中国鹿乡,再到灵性物种梅花鹿,最后将视角落实到辽宁·西丰、还有西丰人,作为一部全景式展现西丰人生活的小说,《鹿王朝》准确地把握了传统与现实、历史与文化的关系,透过对谈鹿、爱鹿、养鹿、商鹿的一系列描写,将一个古老城市几十年来的民间生活毫无保留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一本《鹿王朝》勾勒了鹿文化的全貌,续写了一个时代的传奇,这种传奇表现为两个向度,第一是主人公经历的传奇,第二是鹿这一物种特质的传奇;同时全书也从文化、经济、历史、哲学、诗学、性别等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展示了这个“独具地域特质的文化符号”。
说到这里,不得不迁想到一个关于文化土层的问题,中国文化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在回眸中,历史上的这块黑土地文化的土层较薄,《鹿王朝》恰恰在这一点上起到了重要的建构作用。《鹿王朝》其可贵之处不在于秘,而在于史。不只是停留在简单的概括,而是深入挖掘其所包含的丰富历史信息,将“隐于从山绿野中的‘鹿王朝’”展示与世人面前,让我们感受到这瑰丽神奇的“鹿”文化。作者结合自己调查采访经历,对《鹿王朝》做了一次文学以外的探究,一窥这被掩盖的历史文化。这体现了文化学者的担当,也是正能量的一个集中的展示。
二、乡土与寻根:情结·气息·文化之“元”
《鹿王朝》以西丰普通人的生活为主线,刻画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讲述中充斥着强烈的乡土情结,正如何建明老师所说“土,原本最带有乡土气息。……看了《鹿王朝》,就是看到王朝真实、本色的百姓们。”人性的本真、生存的原貌在这里得以展示,这是鹿文化的“元”,也是西丰文化的始基。
而阅读《鹿王朝》的过程,则是完成一场文化的寻根之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的文化思想界有一股反思的潮流,涉及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学术等所有社会生活的领域,这种反思以文学作为先导,甚至出现了相当自觉的文化传统的溯源,这就在文学潮流上衍变出了名噪一时的“文化寻根”小说。《鹿王朝》带来的正是一种文化的寻根之旅,在第八章中“些许年前曾经种下的文字至今任然存活”,可以看出,这些文化的符码他们已经历经风雨,形成文化的根须,而且牢牢扎根于文化的土壤之中,这一点是不会被时间的消磨所抹去的,而且会历久弥新。西丰的文化根须是同“鹿”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而且是每一个西丰人用双手来创造的。这种超越社会政治层面对民间生存的关注,以及对历史深处的探究和对西丰人集体性格进行文化学和人类学的思考,是具有时代意义的。
三、挚爱与深情:主体情感的积极投射与艺术风貌的多元呈现
从全书的写作来看,能够感受到作品中饱含着对创作主体的挚爱深情,对“土地的热爱”、对“故乡的热爱”“今生今世的最爱”,爱到不离不弃,这种深情跃于纸面又深藏于文中,彰显了《鹿王朝》独特的情感基调,正是这部作品十分特别的地方,这里所许下的承诺、誓言,是“真”,是真爱,是大爱。
全文的语言风格也有独特的追求:深沉、轻盈、快慢有别,比拟、借代、反讽交融,小说式、散文式、论证式相互穿插。无论远观还是近观,都美不胜收。在叙述方式上,除了传统的顺、倒、插、补外,还汲取了戏剧、电影、音乐等艺术手法,在时间与空间转换、镜头切换、情节设置上,作出了尝试和探索。我的总体感受是同“鹿”字一样,脱胎于一个“丽”字,全篇充盈着灵性的语汇。
除此之外,书籍装帧设计对反应书籍内容、写作风格和时代特征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鹿王朝》一书的装帧与设计可谓倾注了作者的心血。色彩作为最具有感染力的元素,封面颜色就已经充分展示了“王者风范”。另外,书名题字、封面插画,皆为作者一人完成,可见作者功利之深厚。作者独立完成也更能把握对《鹿王朝》外在包装与内在文章的一致性,使读者在视觉和精神上得到更好的享受。主题与画面的完美配合形成了对《鹿王朝》的完美诠释,意境浑融之感就此生成并臻于完美。
四、历史与现代:文学创作的学理思考及其现实意义
整部《鹿王朝》具有历史感,也展示了一种独特的现代气息与文化经济哲学。从鹿业发展的一个视角辐射人生和人类,诠释具有历史深度、鹿文化特色的产业。文中有着大量的调查走访与对发展的思考,西丰,是一个地理的概念,是鹿族繁衍生息的地方,又是一个文化的概念,是寄托了作家某种象征性意蕴的载体,或者说,西丰因有鹿而闻名,鹿因西丰而繁衍,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文化象征。当然,《鹿王朝》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的方面,本书是一个文化回眸的过程,在这一基点之上,《史记》这部史学巨著跃入到我们的视野之中,在整部作品中多次被引用,几处引文有错漏、显得不够严谨,而文中关于“麗”字的解释也有不妥之处。但读完整部著作,我仍然不得不惊叹这部作品竟能提供如此丰富的内容和如此大的艺术空间,能给我们留下这么多值得思考与讨论的地方,全书浑厚、苍凉而又深邃得颇带神秘感的地域文化特色的展现以及血泪交流、悲剧交叠的沉重的历史氛围描摹皆令我折服,也为当下的文学创作带来新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