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人为人抑或教人为奴
——关于鲁迅作品从教科书中大撤退的思考

2015-03-20李春林

文化学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教科书鲁迅

李春林

(辽宁社会科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1)

我觉得想要说透鲁迅作品从教科书中大撤退这个问题,应首先了解何谓“教科书”,教科书的使命究竟何在。

关于“教科书”,《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定义是:“按照教学大纲编写的为学生上课和复习用的书。”[1]《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释义为:“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供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的正式课本。”[2]《辞海》定义与《现代汉语词典》相仿。三种释义除对使用者的范围规定有所不同外,并无本质差异。我以为,所谓“教科书”是对人自幼起就进行的全面教育的教材文本,它应适应着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给予他们所必须接受的种种教育,以便将来长大成人后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不仅只此,教科书还有另一层级的更高使命:使学生懂得如何成为一个人,因为将来他们要踏入的理应是一个人的社会,更准确地说,是向一个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等著中所论说过的每一个个人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社会过渡的社会。因而,在学生时代就应培养他们人的意识,而绝非仅仅是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

那么,什么是“人”呢?《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为:“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3]。而《辞海》给出的释义居然多达12 项,事实上是在解说“人”在不同场合的不同所指,并非一个科学的定义[4]。《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为:“指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能思维,能制造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并能进行语言交际的高等动物”[5]。此释义要比前者为好:指出了“人”的思维和语言特质。

然而仍未接触到最关键之处。

关于人的本质,马克思作出了最为简明同时也是最为精确和精湛的释义。他说:“人是类存在物,不仅因为人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把类——自身的类以及其他物的类——当作自己的对象;而且因为——这只是同一件事的另一种说法——人把自身当作现有的、有生命的类来对待,当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6]又说:“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7]有学者将马克思的此种论说概括为人的本质就是自由。人倘若不是一个自由的人,就不是一个符合人的本质属性的人,他仅具人的驱壳,并非一个真正的人,是一个被种种压榨、剥削、束缚、桎梏而异化的“人”——奴。

在中国,第一个强调了人的个性、自由、自我意识的思想家是鲁迅。鲁迅认为,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乃是吃人的历史;“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8]并指出:“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欢喜。”[9]所以鲁迅给出的建国方略是:“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10]鲁迅在此处强调的是人的个性,人的精神,而不是人的群体性,更不是物质世界的重要性。因为在鲁迅看来,人一旦失去个性,完全限于群体性之中,就易形成奴性,人就会变成整齐划一的人偶;若是舍精神而重物质,人就会被物质牢笼所拘囿,成为物质的奴隶。我们要建立的新中国,不是仅有物质强大的国家,更不是奴的国家,而是人的国家,而其正确道路只能是“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11]

那么如何“立人”呢?显然仅仅解放了奴隶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此种解放一般还只是经济的解放,至多有着政治解放的因子;却全然不是精神的解放,人性、人的个性、人的自由自觉的意识的解放。我们不会忘记当阿Q 受审时,审判者不让他跪下;但阿Q 却不由自主地跪了下来。在几千年来专制统治下,奴性已经根深蒂固,业已成为整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鲁迅不得不将视线转向了孩子,尽管他们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奴性的浸渍,但毕竟涉世未深,其心灵深处还有一隅净土。“救救孩子”——不使孩子为奴——成为鲁迅“立人”的突破口。鲁迅一生与黑暗搏击,所挞伐的是种种萎靡、阴冷、残忍、酷烈,唯独在描写孩子时才有明朗、乐观的笔调。所谓“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12]这是鲁迅的伟大文化战略和崇高人格取向。也是给我们制定的唯一正确的教育南针。

鲁迅为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制定了正确的蓝图,彭定安先生认为鲁迅乃是20 世纪中国的民族寓言与民族文本。因此,鲁迅成为中华民族最优秀文化的代表,成为世界性的伟大作家。他的作品尚在先生在世时既已在日本、俄罗斯、法国以及英语世界得到了传播,现在在日本、俄罗斯、韩国、美国、捷克、斯洛伐克、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越南等都有鲁迅研究专家,甚至形成了研究者队伍。鲁迅也是中国第一位被拟提名为诺奖候选人的作家,但被先生婉拒。苏联解体前出版的《世界文学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部分共两卷,一卷是唐诗,另一卷即是鲁迅。唐诗和鲁迅确实是代表着中国文化、文学的经典。

经典自然应进入教科书,鲁迅作品由于其现代性更应如此。与鲁迅同时的中国教育工作者慧眼独具:早在20 世纪20 年代初,北京孔德学校编印的《初中国文选读》既已收录了鲁迅的《风波》《故乡》《鸭的喜剧》《社戏》等作。新中国成立之前,共有25 篇鲁迅作品收入教科书。所以,鲁迅作品进入教科书,并非共产党治下的新中国的创造。这也证明了鲁迅绝非共产党和毛泽东捧起的圣人,而是中国广大人民自觉地认识到了的民族伟人、民族经典、“民族魂”。

现在在某些人那里流传的所谓鲁迅作品不适合中小学生阅读之说,只不过是一种肆意从教科书中砍掉鲁迅的借口。难道说《故乡》《社戏》《好的故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风筝》学生们读不懂吗?这些90 多年一直是语文教科书中的作品,学生们一直喜爱,未听说他们喊难懂。现在却有人(教师为主)代学生发声喊难懂。难道学生们的智商大幅度退化了吗?这些作品事实上可以视为世界级的经典儿童文学文学作品。不知何故,我们却硬要开除一部分,例如《风筝》。风筝的主题乃是强调人的互相尊重,抒发的是一种浓烈的忏悔意识。而此二点均关涉到“立人”。人只有尊重他人,才能获得自己的自由,获得作人的快乐。哥哥欺辱了弟弟,造成自己终生的郁闷和内疚;而他的忏悔就是对自己的救赎。我们这个民族从古以来就缺乏对人与我的尊重,更缺乏一种忏悔和自省意识(这或许与我们始终没有真正的宗教有关),总以为自己是泱泱大国,抱残守缺,所以步入近代以来,成为一个落后民族。其实,鲁迅对此有着甚为清醒、深刻的认识,他曾说过:

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类,向人道前进。

多有不自满的人的种族,永远前进,永远有希望。

多有只知责人不知反省的人的种族,祸哉祸哉![13]

我们今日仍有着一方面盲目自大,另一方面对自己的错误乃至空前的民族悲剧不知反省的严重倾向,妨碍着民族的成长和前进。而从小培养起人——由个体的人而及于整个民族——的自省意识,《风筝》正是极好的教材。

再如被不少人所诟病的《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此文确实是紧密胶着于民国初年袁世凯称帝、向革命势力反扑之际的历史现实而写,主张不能对革命的敌人讲费厄泼赖,而是痛打落水狗。现在阶级斗争似乎已经不存在了,所以有人认为此文完全失去了意义。这未免是对社会发展史和人类发展史乃至宇宙发展史的无知。鲁迅此文的经久不灭的神髓乃在于昭示出事物发展的内部矛盾的永恒性,这种矛盾不会仅因此方的妥协而不再存在,它所导致的往往是彼方的过于强大、强势,结果势必造成此方的强力反弹,矛盾斗争重又激烈起来。矛盾是双方互依互存的,缓和需要双方的平等互让。如南非的民族矛盾的解决、美国南北战争后的统一即是如此。而有些地方、有些事情就不能如此,如对于中国这样的数千年来专制统治所造就的杀人魔王,当今世界性的极端恐怖组织,恐怕就不能讲费厄泼赖。在目下的中国,我们正在高调反腐,而腐败分子现在要求对他们实行大赦,对他们实行费厄泼赖。倘如此,我们就会犯极大的错误。君不见老虎还在发威、苍蝇仍在乱舞吗?诚如王岐山同志所指出的:“如此反腐高压态势下仍有党员干部不收敛不收手、甚至变本加厉”。鲁迅的《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这篇名文,并未过时。它教给青年学子一种观察人类社会历史演进、考察社会阶层关系动态的方法,不仅有着丰沛的历史内容,而且有着深刻的哲学意蕴。

有人讥诮《一件小事》,说作品简单浅薄。其实,作品不独有知识分子与车夫的对比,而且有老女人与车夫的对比。正是在两种对比的胶结中显现出中国国民性的不足与改造的希望和艰难。如今,连是否扶起摔倒的老人都像生存和死亡那样成为一个全民焦虑的问题,这也许是我们近年来否定《一件小事》所遭到的报应。

《阿Q 正传》早已成为世界经典,罗曼·罗兰对其赞叹不已;其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使得中国人人人从中照出自己的尊容,从而发生走向反省之途的可能;《药》写大众和先驱者的隔膜,大众居然以烈士鲜血作为“药食同源”的空前的民族悲剧;《记念刘和珍君》批判军阀屠戮手无寸铁的爱国学生的暴行,力在使得人们因此种牺牲而引发觉醒。这些作品无不含有对奴性的批判、教人为人的深刻意蕴。结果都从教科书中开除。有人说,鲁迅的作品富于煽动性,他要将仇恨心理灌输给青年,好让他们去反对现代社会。此公不但不懂鲁迅,亦不懂何为现代社会,所以其价值评判是完全谬误:鲁迅作品主要是诉诸于人们的理智,要读者深思,并不是煽动人们走向街头,恰恰相反,他认为在专制统治下徒手请愿之类除了使得青年们牺牲之外,并无益处。他所希望的乃是人的个性觉醒,反抗那种不把人当人而是当成奴的专制制度,从而争得人的价值与尊严,最终使自己和每一个人都成为一个人——一个真正的现代人。现代社会的本质特点就是每一个人都成为自由的人。鲁迅怎么能够煽动青年反对现代社会?!反对鲁迅的人的笔下的所谓“现代社会”不过是既得利益集团的既定利益格局耳!

那么,主张并实行鲁迅作品从教科书大撤退的人的目的何在?心态如何?

我以为,这与当前对鲁迅贬损的语境大有关系。

究竟是谁在贬损、亵渎鲁迅呢?是下层民众吗?不是。鲁迅是他们的代言人,先生事实上在当下也在不停地发声,先生的所写简直就是为了当下。

是中产阶级和各级官员吗?也不是他们。他们尚未明确地觉得鲁迅损害了他们的利益。或者觉得了也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因为自有“他者”去做。

这“他者”是谁呢?就是今天的所谓“知识分子”,尤其是那些要以所谓“国学”(经他们改造了的)匡正天下的“大师”和“小师”们。那些将鲁迅作品从教科书中开除出去者,就是他们。对鲁迅的贬损与亵渎,乃是当下中国知识分子堕落的一种表现。孙郁先生在他为《韩国鲁迅研究论文选》所写的序言中就已明确的提出中国知识分子整体性堕落的问题。《芒种》前主编唐耀华先生更是指出:中国知识分子在当下已经成为一个最卑劣的社会阶层。不少所谓专家学者,在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涨价听证会上声嘶力竭、口吐白沫地为权贵阶层和既得利益集团辩护。此处不想多罗列材料,仅举一例:一位经济学家声言:北京的房产开发商如果不能卖出30万/平米的价格,就是他们的耻辱。中国的知识分子如今已经成为此种嘴脸!他们真是比自己的主子更恶毒!他们不仅仅从主子那里分得一杯羹,而且成为了主子的一部分。我觉得,当下许多教育工作者(教师及教育管理部门自然也包括教科书编者)早已不是什么小资,而是依靠吸食学生家长的血汗成为中产阶级(一个小学生在教师节送给老师一幅自己亲手制作的贺卡,老师居然拒收,她想要什么?!一个小学班主任老师在教师节时往往有几万进项),成为权贵的附庸乃至权贵的一部分。一方面他们昌明国粹,另一方面敛财与性侵成为他们的最爱。鲁迅说:“中国的文化,都是侍奉主子的文化,是用很多人的痛苦换来的。无论中国人,外国人,凡是称赞中国文化的,都只是以主子自居的一部分。”[14]这些披着国学的大旗的所谓教育工作者,自然视鲁迅为自己的天敌。说什么学生讨厌鲁迅作品,学生其实是这些教育工作者的替罪羊。若是说鲁迅前期批判国民劣根性主要以农民为靶向,那么后期确实则以知识分子为靶向。当下的知识分子,包括许多教育工作者,他们的所作所为,使得他们不敢面对鲁迅,鲁迅使他们活得不安宁,不舒畅。鲁迅作品成为他们的致命毒剂,极欲去之而后快。所以,他们厌恶鲁迅,仇视鲁迅。他们希望自己的既得利益永世长存,他们要阉割民族的反抗精神和正义追求。他们要从给孩子们实行“割礼”做起,他们要软化孩子们的骨头,培养他们的奴性。他们赞美为“四人帮”效力的余秋雨,欢呼这样的曾经为奴亦教人为奴(正因此种贡献,而今余先生已由才子成为财子了)的人的作品进入教科书。他们培养起孩子们对不阴不阳的郭敬明之类及其作品的兴趣,用时尚取代经典。在他们长期用青方代美食的“哺育”下,孩子们自然会失去对青方和美食的辨别力,养成了以“审丑”代“审美”的恶习。如若说孩子们觉得鲁迅难懂,其根本原因在于当今掌了权的教育工作者不想读懂鲁迅;如若说孩子们厌恶鲁迅,最终原因则在于这些教育工作者终于读懂了鲁迅:鲁迅于他们自己的生存不利。在他们的潜移默化下,今日的孩子们与鲁迅渐行渐远。

事实上,鲁迅作品从教科书中被驱逐,遭到了不少良知未泯的人的激烈反对。一位新浪网友这样写道:“一个摒弃民族先驱或者先觉者的国家和民族必将被历史所消灭。”这自然令人想起郁达夫的一段名言:“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15]

那些力图恨不得将鲁迅作品全幅驱逐的所谓知识分子实质上是要中国人永远陷于奴隶之邦,永远不能成为马克思所说的“自由的自觉的活动”的人。他们是戕害民族前途的刽子手。倘若中华民族不灭亡,定将他们绑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1][3]中国社科院语言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690. 1144.

[2][5]李行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04.661.1095.

[4]辞海编辑委员会. 辞海[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302.

[6][7]马克思.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 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5.96.

[8][9]鲁迅.坟·灯下漫笔[A].鲁迅全集:第1 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12. 211.

[10][11]鲁迅.坟·文化偏至论[A].鲁迅全集:第1 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57.56.

[12]鲁迅.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A]. 鲁迅全集: 第1 卷[C]. 北 京: 人 民 文 学 出 版 社,1981.140.

[13]鲁迅. 热风·随感录[A]. 鲁迅全集: 第1 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59.

[14]鲁迅.集外集拾遗·老调子已经唱完[A].鲁迅全集: 第7 卷[C].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12.

[15]郁达夫.怀鲁迅[A].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鲁迅研究室编.1913-1983 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第2 卷[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134.

猜你喜欢

教科书鲁迅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鲁迅,好可爱一爹
鲁迅《自嘲》句
藏起来的教科书
对一道教科书习题的再探索
被藏起来的教科书
鲁迅的真诚
明朝初期的廉政教科书
阿迅一族
“欢乐颂”行走的职场新人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