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哈克的成长

2015-03-20

文化学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黑奴哈克吉姆

叶 双

(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之一,被公认为经典的成长小说。虽然这部作品被归为儿童读物,但却引起了广大成年人的关注。故事的背景发生于美国内战前,主人公哈克出身贫苦,母亲早逝,又被父亲无情地抛弃,幸得好心的寡妇道格拉斯收养。道格拉斯视哈克为亲生儿子,一心想驯化他,让他进入上流社会。哈克由于想逃离道格拉斯的束缚,逃离文明社会的束缚,便离家出走,顺着密西西比河而下,开始了一段冒险奇遇。冒险过程中哈克逐渐成长成熟,完成了自我蜕变。“成长”一词源于人类学,是指“青少年经历生活一系列的历练和考验之后,获得独立应对社会和生活的知识、能力和信心,进入人生的一个新阶段——成年[1]。美国成长小说的基本模式为“诱惑—出走—考验—迷茫—顿悟—失去天真—认识人生和自我。”[2]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成长小说的基本模式,从哈克逃离文明社会,旅途中的历练,哈克的迷茫与哈克的收获四个方面解读哈克的成长历程。

一、逃离文明社会

在成长小说中,孩子们起初总是无忧无虑地生活在象牙塔里,当到青春期时,会开始不满于现实生活,或者由于某些事件,开始质疑现实生活的合理性,于是他们选择逃离现有的生活环境。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同样有许多因素让哈克对现实生活产生不满,从而促使哈克出逃。首先,哈克向往自由的天性就是他出逃的原因之一。哈克不满道格拉斯与沃森小姐对他的束缚,觉得自己生活在牢笼之中。道格拉斯努力驯化哈克,让他穿干净的衣服,看书,这些都令哈克十分难受。同样,沃森小姐也时常管教哈克,例如,她会对哈克说“别那么打呵欠、伸懒腰,哈克贝利,你干嘛不想规矩点?”[3]哈克宁愿过穷苦的生活可以无忧无虑,也不愿在牢笼里过着所谓文明人的生活,可见哈克不愿被套上传统教育的枷锁。其次,哈克对美丽世界的向往是其出逃的另一原因。他喜欢与伙伴们玩耍,而不是被禁锢在家中看书。小说中哈克接受了密西西比河的洗礼,神秘而古老的密西西比河象征着自然与自由,似乎也赐予了哈克抵御“文明”驯化的力量。最后,哈克对父亲的恐惧也促使了哈克出逃。哈克的父亲已经消失多年,在哈克心中,没有父亲的日子似乎更加逍遥自在,记忆中,父亲总是鞭挞他,让他害怕。因此,父亲突然出现并将他关押在林中的小屋,是哈克出逃的最主要原因。哈克用野猪血制造了自己被谋杀的假象,蒙骗过了父亲,踏上历险的旅途。

二、旅途中的历练

成长小说中,主人公一旦离开象牙塔,就会感受到生存的压力,他们不得不独自面对生活的挑战。然而,主人公也会从历练中对社会﹑生活以及自我得到全新的认识,并从中成长。哈克在旅途中所经历的三次象征意义上的死亡与重生,就使得他成长并成熟。

哈克的父亲将哈克禁锢在林中的小屋里,由于哈克害怕失去自由,制造了自己被谋杀的假象。当哈克的父亲从城中卖木材回来,发现地上的血迹以为哈克真的死了。这是哈克第一次象征意义上的“死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父亲的禁锢让哈克意识到自由的重要性,同时也锻炼了他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哈克出逃到杰克逊岛,并在岛上遇到了出逃的黑奴吉姆。吉姆本是沃森小姐的所属物,哈克并没有揭发出逃的吉姆,而是决定与他一同开始追求自由的旅行。哈克第一次上岸时伪装成了女子,并使用假名萨拉?威廉斯,这象征着哈克第一次的“重生”。但是哈克的伪装却露出诸多破绽,为了蒙骗朱迪斯大妈,哈克从桌子上捡起一根针,想让一根线穿过去,可他双手直哆嗦,怎么也穿不进一根线,这引起朱迪斯大妈的怀疑,识破了他的男儿身。好心的朱迪斯大妈教导哈克该如何识别男女,耐心地向哈克解释女子的言行举止,例如女子是如何穿针引线,如何砸耗子[4]。朱迪斯大妈给哈克上了宝贵的一课,使他产生对性别的区分意识。

在密西西比河上,哈克的木筏被一艘汽船撞翻,哈克落入水中几乎快被淹死,这象征哈克的第二次“死亡”。当哈克爬上岸时,发现自己正处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他偶然来到了格兰杰福特家,并使用乔治?杰克逊的化名,这象征哈克的第二次“重生”。哈克在格兰杰福特上校家居住期间所经历的一系列事件,使哈克明白了何为伪善、暴力、爱。某个星期天,哈克到教堂参加两个贵族家族关于手足之情的布道,这两个家族的人虽然看起来都十分绅士,但他们的行为举止与布道的主题却截然相反,他们所谓的“虔诚信善”让哈克觉得难受,此时哈克见识到了人们伪善的一面[5]。哈克充当索菲亚小姐的信使,帮她到教堂取圣经,不小心发现里面夹着一张写着两点半的字条,困惑不解的哈克得知索菲亚小姐与人私奔后才恍然大悟,这次信使经历让哈克明白了爱的意义。哈克还经历了格兰福特家族与谢泼德逊家族之间的枪战,他的朋友巴克在枪战中被杀害,这不仅让哈克领教了暴力与血腥,也让他明白了生离死别的痛苦。

枪战中,哈克差点儿被杀死,这是哈克第三次象征意义上的“死亡”。但是哈克庆幸自己逃脱了这场杀戮,又踏上自己的旅途。之后他使用汤姆?索亚的化名做好事,也标志着哈克的第三次重生。国王和公爵伪装自己是死去的威尔克的兄弟,目的是骗取本该属于威尔克妹妹玛丽的遗产。一开始哈克伪装成两个骗子的仆人,与他们一同行骗。两个骗子偷走了玛丽的金币,哈克却被玛丽的真诚善良与慷慨大方所感动,于是他帮助玛丽从骗子那里偷回了金币。这次事件让哈克明白了善与恶,也教会哈克什么是责任感。

三、哈克的迷茫

在经历磨难之后,成长小说的主人公通常会感到困惑,会在思想、行为与价值判断上挣扎一番。一部分人在挣扎中堕落,另一部分人却在挣扎中顿悟。哈克经历三次“生死”后,经过一系列思想斗争,实现性格方面、道德层面的成长。

主人公哈克一共经历了三次思想斗争。

当哈克与吉姆在木筏上一同寻找开罗小镇时,吉姆说“他因为离自由越来越近了,使他浑身上下发抖、发烧。”[6]吉姆的言辞也让哈克发抖、发烧。在美国内战之前,奴隶制度还未被废除,奴隶擅自逃跑属于违法行为。哈克发现逃跑的黑奴吉姆,却没有揭发他,这让哈克觉得自己是吉姆的帮凶,他良心不安、心烦意乱﹑坐立不安。哈克感到自己实在太卑劣﹑太糟糕了,恨不得马上死掉算了[7]。当哈克听到吉姆说他有钱后第一件事就是去沃森小姐那里把他的老婆和两个孩子赎回,哈克更加难过与激动了,他觉得帮助吉姆出逃无异于降低自己的身份,这是哈克内心的第一次思想矛盾。此时他还处于无知与不成熟的状态,害怕成为所谓文明社会中的“坏人”。

当两个持枪的男人过来询问哈克是否看到一个逃跑的黑奴时,他开始第二次思想斗争。他没有马上回答,想揭发吉姆,却没有胆量承认自己藏匿了一个黑奴,更无法面对自己竟然是黑奴逃跑的帮凶,于是他撒谎说木筏上是一个白人。事后,哈克心里再一次难过极了,他认为自己做了一件错事,并认为自己小时候就不好,往后也绝不会有好的表现[8]。至此,哈克虽然在思想上还没有逃离传统观念对他的束缚,但他的行为已经打破传统的道德束缚,他再次帮助吉姆逃离险境。这也预示着,哈克将会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

当哈克发现吉姆被骗子以四十美元的价格卖了的时候,哈克开始第三次思想斗争。一方面,他为吉姆难过,因为吉姆从此就要流落异乡过奴隶的苦日子了。此处可以看到哈克人性的苏醒,他开始设身处地关心一个黑奴,觉得与其让吉姆流落异乡,不如让他回老家去当奴隶。于是他又思忖是否要写信告之沃森小姐吉姆的下落,但很快又打消念头,原因有两个。其一,他害怕沃森小姐会认为逃跑的吉姆忘恩负义,因此将他转卖给他人,也害怕别人刁难忘恩负义的吉姆。其二,哈克害怕镇上的人知道自己帮助黑奴出逃,这会让他无地自容。可见此时的哈克觉得自己做了不可告人的事,却没有勇气承担后果。哈克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还是决定写信揭发吉姆,但这时又想起吉姆平日对自己的呵护。在木筏上时,吉姆不忍心叫醒熟睡的哈克而替他值班;吉姆总是会亲切地叫哈克小宝贝,处处替他着想,可以说吉姆填补了哈克父爱的空缺。哈克的内心再一次动摇了,在揭发与不揭发之间进退两难,最后哈克痛下决心决定帮助吉姆,将信件撕得粉碎。至此,哈克完全摆脱世俗伪善的准则,依照自己的意愿帮助了黑奴吉姆。一个白人孩子下定决心帮助黑人,这无疑是对奴隶制度与腐朽的社会制度的极大挑战。虽然在社会文明人的眼中,哈克违背了自己的灵魂,但对哈克而言却正是他灵魂的升华,象征着哈克完成了道德的成长,走向成熟。

四、哈克的收获

在成长小说的结尾,主人公通常会顿悟,摆脱孩童的稚嫩,并意识到成人世界的纷繁复杂,也象征着主人公完成了自己的成长历程。在历经一系列磨难后,哈克完成了成长旅途并获得受益匪浅的顿悟。

首先,哈克意识到人人生而平等的道理。哈克从小就被灌输“奴隶最低等”的思想。例如当哈克的父亲听说有的国家竟然允许黑人拥有选举权时,他就决定以后绝不再参加选举了。可见哈克的父亲觉得与黑人一同参加投票选举是一件有失身份的事。起初哈克也理所当然地认为黑人天生就低人一等,认为奴隶制是正确的,而帮助黑人出逃是注定要下地狱的,所以当哈克听到吉姆要成为自由人的言论时十分震惊。哈克开始也并未将吉姆当作“人”来看待,但是旅途经历以及吉姆的陪伴与关爱逐渐改变了哈克的想法,吉姆让哈克认识到黑人也同样可以是真诚与高尚的,甚至比白人更加的诚实可靠。吉姆给予了哈克友谊与父爱,最终哈克勇敢地摒弃世俗的偏见,并决心以下地狱的代价来帮助吉姆。此时哈克已经突破了种族偏见,认识到人人生而平等,没有贵贱之分的道理。

其次,哈克认识到性别的差异,具有了性别意识。最初哈克并不明白男女之间的区别,大胆地乔装成女孩,意图蒙骗朱迪斯大妈。在朱迪斯大妈的细心教导下,哈克明白了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可以反映出其性别特征。性别意识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再次,哈克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所谓的文明社会和社会的黑暗面。寡妇道格拉斯一心想将哈克驯化成文明社会的文明人,她教导哈克如何举止文雅,如何读书写字。可是哈克排斥文明社会的种种条条框框,就像一个外来的“异类”,永远也无法融入这个社会,在哈克看来,文明是虚无飘渺与荒诞滑稽的。在沿着密西西比河的历险旅途中,哈克经历许多磨难,见识了形形色色的人。他与吉姆在木筏上的小世界是纯洁无暇的,这才是真正的文明世界,而河岸上所谓的文明世界充满了罪恶、狡诈与肮脏,让哈克了解了现实社会的阴暗与人类的伪善。

最后,哈克还认识到自由的重要性。哈克开始并不十分了解自己对自由的渴望程度,当被父亲关押在林中小屋时,才意识到自己是多么的害怕失去自由,于是决心竭尽所能重获自由。在吉姆的劝说下,哈克决定不再出逃,回到道格拉斯家。小说的结尾,哈克拒绝了莎莉阿姨的收养,不想再被人管教与束缚,可见哈克已经清醒地意识到自由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五、结语

哈克在经历三次象征意义上的“死亡”与“重生”以及三次思想矛盾后,完成了他的成长历程,获得令他一生受益的顿悟。哈克的成长研究对现代教育也具有一定启发意义,磨难与内心的思想冲突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当今社会大多数孩子都被禁锢在校园里,成日在教室或家中埋头苦读,缺乏磨难与历练,这对孩子的成长有害无益。要知道孩子的成长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积,更重要的是思想的成长,在这一层面上,哈克的成长历程对现代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2]芮渝萍.美国成长小说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84.

[3][4][5][6][7][8][9][美]马克·吐温.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M].潘庆舲,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2.60.115.93.97.1.

猜你喜欢

黑奴哈克吉姆
哈克出逃并找到一个朋友
回头一笑
哈克寻宝记
真正的强者
原始魅力——吉姆·科普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种族歧视观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之黑奴形象的分析
吉姆餐厅
谈非洲黑奴贸易中非洲角色定位
让身体从纸中穿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