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乡愁
2015-03-20赵微微
赵微微
(彰武县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辽宁 彰武 123200)
《诗经》中的乡愁
赵微微
(彰武县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辽宁 彰武 123200)
传承千年的诗歌总集《诗经》向我们展现了周代王室至平民百姓的生活画卷。《诗经》中的乡愁诗都是以周代时期广大劳动人民受频繁的战争、繁重的劳役、不公的制度的迫害为题材而创作的,这些诗篇中包括军人思乡情怀、流亡者的怀乡情感、劳动者的故土情结。对此,本文就《诗经》中思乡恋土情怀诗篇的成因、乡愁诗的内心活动进行分析,探究古代劳动人民的思乡情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诗经》;乡愁诗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诗经》是我国的文学瑰宝,其中所包含的诗篇题材丰富,将殷商社会乃至远古社会的社会现状、百姓的生活、劳动人民的情感等都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深深的影响和感染后人。《诗经》中有一部分诗篇是表达乡愁的,或浓烈、或淡淡的乡愁,寄托了古代劳动人民对故乡的思念。本文就《诗经》中乡愁诗的内心活动进行分析。
一、《诗经》中思乡恋土情怀诗篇的成因
《诗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上古文化诗的艺术结晶,它深深地植根在中华民族的土壤中。《诗经》中,思乡恋土情怀诗篇的成因是有源可寻的。
(一)在农业生产的沃土上创作思乡恋土的诗篇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诗经》中所表达的思乡恋土情怀起源于商代。商代以商业、游牧业为主,迁徙成为当时游牧民的主要活动。《竹书纪年》中有记载,盘庚迁殷之后,农业取代了游牧,商族才真正开始定居。[1]之后,农业成为当时人们的生活重心,由此而产生的安土重迁情怀得到了体现。有了商朝的基础,周民族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一个与农业融为一体的民族,这使得农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故土作为人们生存和生活的重要组成条件,百姓对故土产生了深厚的情感,这也是后来人们创作思乡恋土情怀诗篇的原因之一。
(二)在宗法人文的基础上产生了思乡恋土的美文
宗法制度是周人在新的封建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宗法制度的建立,使其成为封建社会主要的支柱,维护着封建社会秩序,维持贵族的土地所有制,同时,宗法也深深的烙在周人的心里,使周人具有强烈的家庭观念和宗族观念。[2]思乡恋土作为宗法人伦关系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使远离故土的人们,深切的思念亲人、故土。这种情感的产生主要在于周人执着于宗法、人伦关系,深受当时“庶人一夫一妻制,贵族们一夫多妻制”的影响,夫妻情感深厚。因战争、徭役或其他原因而分离的夫妻,对以前相濡以沫的感情甚是思念,同时乡愁也成了人们不能释怀的情感,故乡的景、情不断地萦绕在周人心头。如:在周代,女子远嫁异国他乡,虽受到当时礼制的约束,不能随便回家看望父母,但她们的归属感仍很强烈,不想放弃“归宁父母”的机会,因为家是生命的起点和摇篮,对于生她养她的家,仍保持着深切的思念和依恋之情,因此,《诗经》乡愁诗中弥漫着浓浓的乡愁,在他们的心灵深处,乡情始终不散,反映了人的天性。所以说,执着于宗法人伦的恋亲情结也是促使《诗经》中乡愁诗被创作出来的成因之一。
(三)受制于外部社会的压迫,人们安土重迁的情怀更加强烈
《礼记·王制》中有云:“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居民,必参相得也。无旷土,无游民,食节事时,民咸安其居,乐事劝功,尊君亲上,然后兴学。”[3]这充分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意识到安居乐业的意义。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权利,制定各种措施来限制人们的自由,人们受各种制度的限制,终生只能固守在田园里。另外,社会舆论也是人们受制于社会的原因之一。社会舆论,作为一种外部力量,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种无形的约束方式,凡是向人们推行的方向发展就会得到统治者和人们的赞许,反正则会受到批评。人民作为社会组成部分之一,要想在社会中生存,就必然受制于社会,也使人们安土重迁的情怀更加强烈。人们寄理想生活于诗篇中,造就了《诗经》中情文并茂的诗歌。
二、诗经中乡愁诗的内心活动分析
乡愁是邮票、是船票、是坟墓、是海峡,这是余光中对乡愁的理解,他将乡愁直白的表达出来了,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将自己最真实、最感人的情感寄予在《诗经》中。
(一)乡愁是军人的思乡之愁。
战争在中国历史上频繁上演,因战争而背井离乡的军人不计其数。商、周时期的战争使当时的军人久役于战场,对家乡的思念尤为深刻。
1.为了抵御外国的侵略,将士们长久地在外戍关,思乡的情感格外浓烈。《诗经·小雅·采薇》将军人的乡愁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表达了将士对爱人、家乡浓烈的思念之情;“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4]描绘军人对家乡往事的回忆,思念溢于言表。
2.军人们平定了国家的内乱,归家的心愿终于得以实现。《豳风·东山》将征人解甲归乡的面貌、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我徂东山,慆慆不归”,说明了征人长期在外,也反映出征人厌倦战争生活,思念家乡的情感;“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反映出了征人对家有着深刻的印象,简单质朴的生活成为征人最向往的生活状态;“妇叹于室,洒扫穹窒”,反映出征人长期在外,已不记得妻子的生活,只能通过想象来传达对妻子思念,希望妻子也能够如此的思念着自己。[5]
(二)乡愁是流亡者对家的期盼
有一句古语: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对于漂泊在外的流浪人来说,这种体验尤其深刻。他们背井离乡,过着非人类的生活,忍受着时代所带来的伤痛,无一不加剧了流亡者的思乡之情。周朝时期战争频繁,广大劳动人民不得不远离家园,流亡他乡,深受思乡之愁的折磨。《小雅·黄鸟》将流亡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流亡在外的痛苦、故乡思念的内心感受渗透到诗篇中。“言旋言归,复我邦族”,反映出了流亡者无时无刻都在思念家乡,思念那片生养自己的土地;“此邦之人,不我肯谷”,反映出了流亡者在流亡途中受尽欺凌、侮辱、压榨,内心的痛苦和创痛越发严重,把自己的感情,借黄鸟之口来抒发,迫切的要回到自己的邦国,只有在那里,才不会受到歧视,才可以平等相处。这个时代造就了一切不公平、不平等,痛苦无处呻吟,只能借助诗歌来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
(三)乡愁是人们对安定生活的渴望
乡愁像是一根线,牵起人们对家乡的思念,但对古代劳动人民来说,乡愁更像是一种寄托、一种希望、一种渴望。频繁的战争、繁重的劳役、不公的制度使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生活在痛苦、艰难、怨愤当中,这使人们更加迫切的渴望安定生活。《国风·豳风·七月》是一首农业生活诗,“……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诗歌将一年四季的劳作、男耕女织、质朴的生活面貌等清晰地描绘出来,充分体现出当时人们对安定、安全、美好生活的渴望以及浓重的乡土情结。
三、结束语
《诗经》作为一部传承千年的诗歌总集,其中所包括的乡愁诗真实的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家乡的思念,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这些乡愁诗可以轻易的触动人们的心弦,因为诗篇中的内心活动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时期军人、流亡者、贫民百姓受战争、劳役、封建制度迫害,思乡之情浓重,这种情怀不矫揉造作,深深地触动每一位读者。本文对诗经中乡愁诗的内心活动进行描写和分析,希望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乡愁诗,深切的感受当时的思乡情怀。
[1]李春华.《诗经》思乡恋土主题成因试析[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0,(2).
[2]梅良勇,张方玉.中国传统家庭伦理思乡的重要渊源——《诗经》的家庭伦理思乡研究[J].道德与文明,2004,(2).
[3]殷光熹.论《诗经》中的军人思乡盼归诗[J].思乡战线,2008,(2).
[4]岳泓.《诗经》中的原始生命观念[A].天津师范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学术论文集(中国古典文献学丛刊第四卷)[C].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何平.《诗经》《楚辞》“还乡”母题原型及比较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责任编辑:王 崇】
I207.22
A
1673-7725(2015)04-0082-03
2015-03-15
赵微微(1973-),女,辽宁彰武人,讲师,主要从事语文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