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创气道物理排痰护理的研究进展
2015-03-20赵红黎
赵红黎,陆 青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 南宁 530023)
无创气道物理排痰护理的研究进展
赵红黎,陆青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 南宁530023)
物理排痰;呼吸道;咳嗽;辅助技术
排痰是保持呼吸道通畅最基本、最重要的措施,但由于各种原因会造成患者不能自行、有效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因此,呼吸道管理成为临床危重症治疗的关键技术。无创气道物理排痰包括咳嗽技术和辅助排痰技术。近年来,国内外对气道物理排痰护理技术进行了许多研究,现将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咳嗽排痰
在正常人体呼吸时,肺上部的肺泡与肺下部的肺泡大小不均等,肺上部者较大,肺下部者较小,肺血流分布和吸入气体分布相对不均匀。当机体出现肺部疾患或呼吸道有炎症时,分布不均必然会加重。因此,对术后或卧床患者加强呼吸动作的训练显得尤为重要[1]。咳嗽分为主动咳嗽与刺激性咳嗽,主动咳嗽是一种保护性反射动作,对呼吸道有保护作用,能改善呼吸道清除能力。主动咳嗽的常用方法:患者坐在椅子或床上,护士在旁边用双手按压住患者的胸口,嘱患者进行数次深呼吸,在吸气终末时咳嗽[2]。刺激性咳嗽常用于老年无力患者以及急危重症的患者,这些患者的膈肌活动差,呼吸肌功能减退,咳嗽常无力,可在患者环甲膜处穿刺注射1~2 ml药液以刺激其气管,产生有力咳嗽,排出痰液[3]。
2 辅助排痰技术
目前国内外较常用的辅助排痰技术有胸背部叩击、胸廓挤压、机械振动排痰及联合震颤排痰技术四种。
2.1叩击胸背部叩击胸背部排出痰液是护理中最常规、最基本的护理措施。叩击胸部可以使胸廓产生振动,利于痰液向心性移动、排出及循环改善。传统的扣背法是患者取侧卧,面向操作者,操作者将手固定成背隆掌空杯状,放松腕、肘、肩部,有节奏地叩击患者背部,由下至上,由外至内,叩击时尽量避开肩胛、脊柱部位,力度以患者耐受、皮肤不红为宜。其机制是扣背时气流振动和咳嗽动作使肺泡内或细支气管内的痰液脱落流入气道被咳出。何燕英等[4]研究发现,在老年肺部感染患者中进行扣背排痰时,由于操作者力量轻重不均匀,过重时患者不能接受,过轻时达不到效果,其穿透力较差,对深部小支气管及肺泡产生的分泌物排出效果较差。胸背部叩击排痰法由于操作简单、易行而被临床广泛应用,很多护理工作者在传统扣背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良以期提高其排痰效果。颜丙秀等[5]的方法为:患者仍侧卧位,但背向操作者,操作者的手型、力度同传统方法,改为双手轮流有节奏地叩拍患者胸壁(避开锁骨、前胸、脊柱、肩胛部位),两侧交换进行。此法减少操作者手臂外展,符合用力原理,可减轻疲劳。段爱娟[6]采用循环渐进变化体位的方式,结合自制的硅胶塑料扣背器给患者进行扣背,体位变化时可先取半卧位(床头抬高30°~45°),然后按照顺序(左侧30°~45°→右侧30°~45°→坐位)变化体位,变化体位时床头应抬高30°~45°。操作时,操作者使用新型自制的扣背器,双手有节奏地轮流进行叩拍,由轻至重,由外至内,由快到慢,并由小支气管向主支气管方向逐渐进行叩拍,该法叩击面积更广泛,可触及整个肺部,排痰效果优于传统的扣背法。但该法需患者配合变化体位,对体位摆放有一定要求。对于术后患者气道排痰,康宜琴等[7]的方法为:护士站在患者术侧身后,一手放在背后叩击,另一手置于伤口下支托胸部,当患者咳嗽时,护士可避免被咳出的分泌物溅到。
2.2胸廓挤压对于损伤呼吸肌神经的患者,挤压膈肌和胸廓的方法更为适用。通过机械性的挤压形成胸腔压力,使肺部受压利于支气管内痰液的排出。方法是:护士将双手放置在患者的剑突下及肋弓下缘,挤压时力的大小适中[8-9]。对一些特殊的患者,如咳嗽无力或体力衰竭患者,出现痰液过多以及分泌物阻塞肺不张,或者伴有意识改变、动脉血氧下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管插管、全身肌肉神经营养不良或呼吸功能不全时,可在环状软骨处按压,辅助排出气道痰液。方法是:吸气终末时,护士用中指或食指的指腹,使用适中的力度按压患者胸骨交界处与环状软骨下缘来刺激环甲膜,导致气管下陷,使气道内的气流冲力增加形成咳嗽,通过能量转移,在6~7级气道内的痰液被泵入气管树,对气道内的痰液形成“推挤”作用,以清除痰液。这种方法对大部分患者均有痛苦,被按压时患者感觉疼痛剧烈、呛咳、窒息、恶心等。因此,护理人员按压力度要适中,位置要准确,尽量按压1次能有效咳嗽1次,减少无效按压,减轻患者痛苦。Vanner等[10]结合临床研究认为合理的胸廓挤压压力为30 N,这一压力既能减少气道梗阻又能防止胃食管返流。
2.3机械排痰市场近年来推出根据物理叩击原理进行设计的振动排痰机,对移动和排除肺内部小气道、支气管等代谢废物和痰液有明显作用,它具有两种力:一是水平力,该力使支气管内的痰液移动按照规定方向移动;二是垂直力,该力使支气管黏膜表面痰液松弛。排痰机有很好的深穿透性,且能够产生振动和叩击两种作用,振动可以使支气管扩张,增加痰液吸收。垂直力能松弛痰液,水平力能使痰液定向移动,护士可根据患者病情来选择不同的叩击力度、振幅,对协助患者咳出气道深部的痰液,提高SPO2,同时改善肺内微循环及保护心肺功能有很大帮助。目前已有部分医院使用振动排痰机。通过临床观察,胡小萍等[11]、杨会玲等[12]发现,机械排痰机可以持续地操作,叩击力度均匀,排痰效果优于人工扣背法,可替代护理人员进行叩击排痰操作。霍霞等[13]发现机械排痰机中无创气道咳痰机优于旋转振动排痰仪。廖浩、向素英等[14-15]使用体表标识符法,对照患者胸部CT或X线结果,先在患者体表画出痰液蓄积区或肺不张部位,作为重点排痰区,后使用机械排痰机进行排痰治疗。对患者标识区重点排痰这一做法,有效缩短了肺膨胀时间,提高了排痰效果。
2.4联合震颤排痰胸廓振动法是在患者呼气时用手或振动器快速振动胸壁[16]。胸部叩击和胸部震颤联合应用,能提高胸部手法振动治疗的效果[17]。一些新手法就是将胸廓震颤法与扣背法结合,对术后患者进行排痰[18-19]。具体方法为:护士位于患者身后,一手扶住胸口,一手半握拳,由下至上叩击患者背部。随后嘱其深吸气,护士的双掌分别放置在患者胸部两侧,手指分开,通过肘部推挤、振动,将震颤力量传至患者胸部,当患者呼气停止时,同时嘱其咳嗽。李红等[20]将胸部手法振动配合环状软骨按压协助排痰。观察发现,手法振动联合按压法可使呼吸道黏膜表面黏液或代谢物松动、脱落,环状软骨按压刺激患者产生有效咳嗽,使深部小支气管乃至肺泡产生的分泌物能有效排出,优于单纯手法振动法。
3 小结
排痰护理为一项基本的常用的护理操作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同时也是在急救过程中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的重要护理操作。目前的物理排痰护理操作不能完全适用于临床,因此许多护理工作者不断展开此方面的研究,不断总结临床经验。我们相信,随着临床护理工作者不断地积累经验与实践,排痰护理技术会日臻完善,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1]王蓓,刘雪琴.气道排痰护理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7):63-64.
[2]黄月春.老年患者气道排痰的护理进展[J].右江医学,2007,35(5):595-596.
[3]马燕兰,韩忠福.全麻开胸患者术后排痰护理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9):700-702.
[4]何燕英,何丽娟.两种排痰方法在老年肺部感染患者中的应用比较[J].江西医药,2013,48(8):748-749.
[5]颜丙秀,颜红芹.一种扣背新手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3):75.
[6]段爱娟.改良扣背法对高龄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学,2013,11(6):983-984.
[7]康宜琴,汤美秀.食道癌手术患者气道排痰的护理体会[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18(11):1704-1705.
[8]杨素清,魏晶.传统方法与传统加挤压方法对高位截瘫患者排痰效果的比较[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9,41(1): 113-115.
[9]李金平,吴晓燕.两种排痰法用于慢性阻塞性疾病患者的效果比较[J].当代护士,2005(6):34-35.
[10]Vanner R G,Asai T.Safe use of cricoid pressure[J].Anesthesia,1999,54(1):1-3.
[11]胡小萍,钟玉莲,胡艳红,等.传统扣背与振动排痰机排痰在昏迷患者中的效果对比研究[J].全科护理,2013,10 (13):37-38.
[12]杨会玲,张翰茹.体外振动排痰机在护理人工气道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3):37-38.
[13]霍霞,高萌,张立华.无创气道咳痰机与旋转振动排痰仪用于高龄COPD患者排痰效果比较[J].护理学报,2012,19 (10A):47-48.
[14]廖浩,程薇,郑聪,等.体表标识法在胸部外伤患者振动排痰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9,24(24):63-64.
[15]向素英,杨璧英,徐明明,等.体表定位振动排痰法对机械通气患者排痰护理的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5):5-6.
[16]张娟.开胸围手术期无创气道物理排痰的护理[J].福州总医院学报,2008,15(2):113-114.
[17]王甲,郭洁.胸部物理疗法用于小儿肺不张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9):55-56.
[18]南茹,池亚丽,章春芝.新手法排痰应用于肺癌术后30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32):7819.
[19]彭春兰.新排痰手法对老年肺叶切除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3,10(3):123-124.
[20]李红,邱莉,林惠珠.构建成人心胸外科术后患者手法振动按压协助排痰效能评价体系及临床实证研究[J].护理研究,2013,27(3):590-594.
(编辑陈明伟)
R473.6
A
2095-4441(2015)04-0096-03
2015-09-23
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自筹课题(编号:Z20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