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研究方式综述
2015-03-20宋晓波韦明婵余之民
宋晓波,林 江,罗 眈,郭 林,韦明婵,余之民
(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1)
方剂学研究方式综述
宋晓波,林江,罗眈,郭林,韦明婵,余之民
(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530001)
方剂量学;研究方式;配伍;量效
方式是言行所采用的方法和样式。方剂是中医临床上治疗用药的主要形式,是辨证施治的关键环节。配伍是研究方剂的核心问题,揭示方剂配伍规律的研究方法多种。笔者阅读近年来的相关文献,总结方剂学常用的几种研究形式,可归纳为类方研究、拆方研究、药物配伍研究、量效关系研究等,现综述如下。
1 类方研究
对于中医组方思想和辨证方法的认识,类方体系是其科学依据中的一种。类方研究能够一定程度上科学阐释方剂复杂体系,为中医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是中医药在现代发展中一个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揭示方剂配伍规律、创制新方药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1]。
史欣德等[2]通过分析比较《医林改错》中8首以“活血”、“逐瘀”命名方剂的药物组成、适应证等来研究王清任的活血化瘀类方,显示其组方思路:一方面要考虑瘀血所在部位,另一方面则应结合兼夹之邪。对于王氏这一组方思路与方法的理解,有助于启发今后新活血祛瘀方的创制。白术为历来治疗脾胃病的要药之一,刘娟等[3]对321首白术方进行数据挖掘试验的研究,根据药物之间的关联分析,发现白术主要与理气药、利水渗湿药、补气药配伍使用;而在药证关联分析之后的,发现白术类方中白术的临床用药特点及其药物配伍规律为主要体现以下两方面:一是白术与理气药相配伍可以寓通于补,常与补气药相须为用,是脾胃气虚证首选;另一方面是因脾病多湿,而白术具有健脾与化湿的功效,常与利水渗湿药配伍,为脾虚湿蕴证的要药。姚洁敏等[4]在《简明方剂辞典》中查找出共40首龙胆泻肝汤类方,对其共用51味中药进行统计分析,从研究结果中寻找龙胆泻肝汤类方的用药规律,发现方中大多数味中药性寒凉、味苦,入肝经;表明龙胆泻肝汤类方用药的基本特征是以苦寒入肝经为主;而且其用药广泛,反映类方证群。李明等[5]为探讨胆腑辨治规律,对13首温胆汤类方进行研究分析,发现温胆汤类方具有广泛的主治临床适应范围,包括有精、神、风、痰等证,以胆腑为中心,涉及心、肝、脾、肾等脏,表现为寒、热、虚、实不同的病性。13首类方中有l2首方剂均可主治不同程度“神”的症状,并且在组方中都配以各种祛痰的药物,这充分显示胆腑与“神”的密切关系,也表明在组方中加以配伍祛痰药的重要性,为焦虑或抑郁等精神性疾病提供了中医辨证、治疗的思路。
2 拆方研究
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拆方研究,是依据中药复方君臣佐使的配伍规律或按照其不同的治法进行分拆,逐步减去复方中单味中药或几味中药来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的变化,逐渐缩小研究的范围,最终弄明白哪味药是必须保留的,从研究的结果中再去寻找有效成分。拆方研究可以明确在方中某味中药或某种治法的作用和所处的地位,将分析和综合研究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认识复方本质[6]。
周刚[7]认为在柴胡桂枝干姜汤中,柴胡、黄芩化少阳邪热,桂枝、干姜通阳化饮,栝楼根、牡蛎行水软坚散结,本方主治少阳病兼水饮,所以临床上用此方时可依据不同的适应证进行拆方运用。王阶等[8]将123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研究发现血府逐瘀汤的不同拆方对冠心病心绞痛血瘀气滞证的疗效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阐明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病证结合、方证对应进行的拆方研究有益于促进中药复方的创新,明确临床对应方证的适应证,有助于改善临床治疗效果。
东汉张仲景《伤寒论》的炙甘草汤是治疗“心动悸、脉结代”的名方,为历代医家常用,其功用为益气滋阴、通阳复脉,主要治疗阴血阳气虚弱、心脉失养证和虚劳肺痿。现代则将其用于防治心律失常,并临床上取得不错的治疗效果[9]。李兴高等[10]通过对炙甘草汤进行拆方研究,总结归纳了炙甘草汤方中抗心律失常作用的主要有效药物是炙甘草、人参、麦冬。
3 配伍理论研究
君臣佐使是方剂的基本结构形式,《神农本草经·序》提到“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合和”,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意寓药物有品次好坏之分,应当在临床上配伍使用。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则提出这样的观点:“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11]充分说明了方中药物之间君臣佐使配伍的不同地位及作用。王今觉[12]认为方剂配伍的基本理论是“君臣佐使”法则,而这一法则也是中医处方用药必须遵循的组方原则。程昭寰等[13]主张在系统多维哲学理论指导下,依据药物四气五味的配伍制方去调整人体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之偏,药物气味配伍理论的研究可揭示方剂配伍规律,有利于提高方剂临床疗效。
药对,是指在临床使用中由相对固定的两味中药组合而成的方剂,在中药复方配伍的形式中是最常见、最简单和最基本的。因而药对配伍理论的研究是复方配伍规律研究的基础及重要切入点之一[14]。梁日欣等[15]通过观察血府逐瘀汤中川芎、赤芍这一药对单用及合用对高脂血症模型大鼠的影响,得出以下结果:两药单用及合用都可以显著降低甘油三脂、血清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但两药合用可明显降低高脂血症模型大鼠血清中丙二醛活性,增加一氧化氮的释放,而川芎和赤芍分别单用则无影响,提示两药在抗氧化及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方面产生协同作用。
关于配伍禁忌在历代有着逐渐深入的认识和发展,但在古籍中说法尚未统一,到金元时期可概括为“十八反”和“十九畏”。黄文权等[16]通过观察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与甘草配伍的实验研究,得出的结果为配伍药物对实验动物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大部分配伍药物对实验动物各系统的损害与单味药相比增强。这表明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可证实相反药物在配伍后的确存在着一定的毒副作用,强调了古人“十八反”、“十九畏”在临床配伍用药时是值得重视并且需要注意,应该避免合用有些相反或相畏的药物。
4 量效关系研究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用量上”,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药物剂量是对方剂临床疗效影响很大的一个重要因素。探索方-药-证-症关联的关键是对古方量效关系研究,而量效关系的研究也是探求方剂配伍规律的一种重要途径。方剂中药味及方中特定的药量结构发生变化会使全方的功效以及其主治证发生改变,特别是药量的变化,会导致方剂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变。因此对古方量效关联性的研究是值得绝对重视的[17]。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载着许多关于药量增减变化的方剂。例如,均由桂枝、芍药、生姜、甘草、大枣组成的桂枝汤和桂枝加桂汤、桂枝加芍药汤[18]。其中桂枝汤中桂枝与芍药的剂量之比为3∶3,具有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的功效,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在桂枝汤基础上加重桂枝的剂量,桂枝与芍药比例变为5∶3,这是桂枝加桂汤,则可用于治疗奔豚证。若是在桂枝汤中倍用芍药,桂枝:芍药为3∶6,则变成桂枝加芍药汤,可治太阳病误下、邪陷太阴的腹满时痛证。有人根据近年来的临床诊疗用药进行研究分析[19],发现方剂中中药剂量变化是会影响临床治疗效果的,甚至可能导致全方功用的改变,更甚者剂量大小的不同还可能出现相反的作用。如龙胆草、黄连用1~2 g有健胃的功效,可用于增进食欲,3~6 g可以燥湿泻火解毒,但如果大量使用则会刺激胃壁引起恶心、呕吐等反应[20]。就目前的研究方式而言,宋姚屏等[17]主要从文献、药物化学及药理、临床等研究角度来进行方剂的量效关系研究,发现文献研究通过总结以往经验,虽可为实验研究及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但还需更全面的实验与临床研究;化学药理研究虽然从物质基础上揭示了方剂的量效关系,但还不能充分展现方剂量效关联,仍需提高试验研究技术水平及重视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密切结合临床来促进临床研究的进展;临床研究直接反映实际应用中方剂的量效关系,但是临床研究要确保在安全性的基础上结合其他方面的研究才能对方剂的量效关联分析进行深入的研究。邓海山等[21]则认为这些研究手段仍尚有许多未完善之处,而能够正确而灵敏地反映生物体系的整体功能状态是代谢组学,而且代谢组学也克服了传统依靠个人经验来诊疗疾病的不确定性。在代谢组图谱的不同变化趋势中表现出来的是方剂中剂量的改变对临床疗效乃至功效的变化,这能够获得深入系统的认识,并对方剂的量效关系及其物质基础作出全新的解释。所以在针对目前方剂量效关系研究中,代谢组学技术作为方剂的整体疗效评价的有效方法,可追踪代谢组在病理发展过程中以及药物干预下的变化,为方剂量效关系研究提供新思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
5 结语
方剂配伍规律是中医药理论的特色和精华,是中医方剂学研究的关键之所在,但更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难点,因其研究思路与方法多种,尚未形成一致的认识。现代学者的研究应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现有的现代技术与信息资源,阐述方剂配伍规律的科学内涵与本质,为方剂学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为研制现代中成药提供理论支持,以期最终提高中医临床辨证施治的准确性和治愈率。
[1]范欣生,段金廒,丁安伟,等.类方研究的四个层面[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30(3):246-250.
[2]史欣德,赵京生.王清任活血逐瘀类方探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11):74-76.
[3]刘娟,蒋永光,胡波,等.白术类方的药证关联分析[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7(4):55-56.
[4]姚洁敏,邢斌,陈德兴.龙胆泻肝汤类方用药规律初探[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1(1):64-67.
[5]李明,谢鸣.温胆汤类方追溯引发的思考[J].陕西中医,2002,23(5):451-452.
[6]张镖.中药复方研究现状与思路探析[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6(2):104-106.
[7]周刚.拆方测证活用柴桂干姜汤[J].浙江中医杂志,2001,36(7):313-314.
[8]王阶,荆鲁,衷敬柏,等.血府逐瘀汤拆方临床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4,29(8):803-807.
[9]邓中甲.方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杜.2003:168-170.
[10]李兴高,陈奇,黄梦雨,等.炙甘草汤拆方抗心律失常作用的实验研究[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14(3):7-8.
[11]汤小虎,凌莉.浅析方剂组方的基本结构与配伍技巧[J].陕西中医,2008,29(1):94.
[12]王今觉.从文献谈“君臣佐使”概念与应用原则[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10(5):63-65.
[13]程昭寰,王永炎.方剂气味配伍理论探析[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4,38(2):6-8.
[14]孙洋,陈婷,徐强.从药对的角度考察复方配伍规律[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4,6(1):17-20.
[15]梁日欣,黄璐琦,刘菊福,等.药对川芎和赤芍对高脂血症大鼠降脂、抗氧化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实验观察[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2,8(1):43-45.
[16]黄文权,程湘岭,肖鸿,等.中药十八反中部分禁忌中药的毒理实验研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4 (1):45-47.
[17]宋姚屏,李昆,吴孟旭,等.方剂量效关联的现代研究方法概述[J].辽宁中医药杂志,2006,33(10):1256-1257.
[18]吴文刚,孙丽华.论《伤寒杂病论》方药量比例变化规律[J].中医药学报,1994(1):12-14.
[19]白海生.论方剂药效与剂量的关系[J].中医杂志,2000,41 (3):133-135.
[20]裘仲华.中药剂量与安全用药[J].浙江中医药杂志,1992 (1):40.
[21]邓海山,段金廒,尚尔鑫,等.代谢组学研究现状及其方剂量效关系中的应用[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09,36 (3):198-203.
(编辑刘强)
R289
A
2095-4441(2015)04-0084-03
2015-11-09
广西中医药民族医药继承创新工程基金(编号:GZZY13-12);广西特聘专家岗位“北部湾海洋医药研究与开发”基金资助
宋晓波(1989-),女,在读研究生,从事方剂学研究
林江,E-mail:171355254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