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钱冠连的反合论思想分析及其意义

2015-03-20广西科技大学罗迪江

外文研究 2015年1期
关键词:互补性一体哲学

广西科技大学 罗迪江

钱冠连的反合论思想分析及其意义

广西科技大学 罗迪江

钱冠连所提出的“反合论”作为一种语言分析的方法论工具,既是对老子“正反合”逻辑辩证的一种智慧之思,亦是对中西哲学面对思维与事物一体两面问题的一种哲学之思。钱冠连在反合论与以往五种命名之间的融合性的基础上捍卫了反合论的本体论地位,并且在辩证主义与反合论结合的过程中强烈地突出了反合的辩证互补性,反映了反合论分析视域的拓展与完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钱冠连;反合;反合论;思维与事物

1. 引言

我们的思维与周围的事物究竟是如何发展的呢?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相反相成的一体两面现象?我们的思维究竟如何才能有效地思考?无论是西方哲学的智者,还是中国哲学的哲人,在过去的很多世纪里都以不同的眼光来打量与考究这些问题,主要涉及到老子的“冲气以为和”、黑格尔的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冯友兰的“仇必和(而解)”与钱钟书的“违者谐而反者合”(统称为“五种命名”)。 钱冠连(2013)在“论反合及其语言踪迹”论文中第一次创造性地提出具有鲜明特色的辩证互补性与本体论性的反合论。在哲学世界里,以反合的方式看待思维与事物的一体两面,成为了钱冠连先生的特识。综观钱冠连对反合论的诠释,他是以追问“什么术语能够概括与说明思维与事物一体两面的全部图景”为切入点,从反合论与五种命名之间的融通性出发,肯定反与合之间的互融性,突出反合是稳定的合,结合反合式的语言踪迹,阐明了一种能概括思维与事物一体两面的变化和运动规律的辩证主义反合论,在更为广泛的意义上展示了反合论的本体论视域与哲学范畴。

2. 反合论思想的缘起

“反合”源于思维与事物的一体两面问题,主要解决的是人类如何认识思维与事物的问题。从根本上说,反合是人类探索思维与事物一体两面既相反相克又相合相谐的变化和运动规律的过程。反合论的提出,无疑既是人类认识思维与事物一体两面问题过程中方法论突破与进展的必然选择,又成为阐释语言与哲学问题的有效利器。虽然钱冠连并非一个天生的反合论者,但是他把反合作为一个讨论哲学问题的语言框架而提出富有理论创新的反合论却是首创的。他的思想经历了一个较长时间的转变和发展过程,而且本身就处于动态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之中。这个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反合论的实用主义阶段。钱冠连(2002: 8)从关注语用现象开始,提出“语用学三带一理论”,即“附着于人的符号束、语境和智力对语用含义推理的干涉”这三大因素“使不足的信息得到补偿;使多余的信息得以消减或趋于合理;使不对题的话或非所问之答与话题匹配相关;使不清楚的话得以澄清;使隐含意义以无言的方式传达到对方”,产生了一个“多于话面的含义”。于是,“有人从社会网络那里开挖打地道,又有人从语言运用那里开挖打地道,结果,两个地道在语用学那里汇合”。从广泛意义上说,从社会网络与语言运用“开挖打地道”,构成了人类思维两种性质相对应的“反”并生成了“附着于人的符号束、语境与智力”的会话含义的“合”。两个相反相克的“开挖打地道”之“反”在语用学那里汇合成相合相谐之“合”,既编织了钱冠连所构建的人文网络言语学,又是对人的存在方式的一种概括。可以说,第一阶段钱冠连已经在人文网络言语中萌芽着隐含的反合思想。

第二阶段是反合论的存在主义阶段。钱冠连(2003: 9)开始思考语言与人体、宇宙之间是什么关系,探寻如何“为语言找一个圆融的安顿”,从而描述了关于宇宙、人体与语言的一部史诗。这部史诗是由潜在的“反”与“合”共同书写的:罩在我们头上的宇宙之网,看到了,也想到了;盖在我们头上的语言之网,没看到,也没想到。宇宙之网与语言之网处处默合着、吻合着、契合着,编织了生命,编织了人生,编织了叫作人的人体。于是语言在两张网的反合关系中“找到了一个圆融的安顿”。这个圆融的安顿正如“蜗牛壳之于蜗牛是居留之所在,语言之于人也是居留之所在;蜗牛将自己的家永远背负在身,人亦将自己的居家永远背负在身”。这个动态变化与发展,也为人类找到了一个反合式的圆融安顿——“人活在语言中、人不得不活在语言中、人活在程式性语言行为中”,人类在语言的帮助下“终于回家了”,回到了“人类最后的家园”。(钱冠连2005: 12)可见,钱冠连的第二阶段已从人文网络言语转向语言本体论,揭示语言隐藏着的反合思想以及人类的基本生存状态所栖居的反合之道。

第三阶段是反合论的辩证主义阶段。钱冠连(2013)摆脱了“[常]反合”的束缚,将之升级为“[哲]反合”的理念,以一体两面为切入点,然后将反合发展为能够阐释思维与事物一体两面的既相反相克又相合相谐的变化和运动规律、语言哲学乃至中西哲学的普遍性的解释模式。钱冠连崇尚西方语言哲学的研究路向,开启了反合智慧之思的辩证主义阶段,认为人类思维与事物的变化与运动都来源于普遍存在的反合,继承、融通与发展中西哲学的五种命名,第一次创造性地把反合运用于语言哲学范畴,进一步将反合概念视为把握世界的语言及其结构的思想,使反合论与五种命名获得了辩证互补性关系。钱冠连(2013)指出,即使反合这个术语不能被立即接受,本文的论证过程本身也就是一次思想的洗礼与碰撞,因为论证本身有助于理解语言哲学何以是语言哲学,体现“哲学从谈论对象到谈论词语的转变”(Quine 1960: 271, 参见 钱冠连 2013),因而西方特别重视处理词语、理清意义及梳理概念。钱冠连重视对反合概念的处理、理清与梳理,使反合构成了讨论哲学问题的语言框架。因此,反合论的基本范畴是反合,其本质特征是本体论性与辩证互补性,并通过矛盾对立性、相反相克性、相合相谐性等方面体现出理论的包容性。

3. 反合论思想的特征

综上所述,无论是研究主题,还是在思想风格上,钱冠连的语言哲学观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如果说钱冠连早期是立足于实用主义的语言学,运用理论来探索语言现象,那么后期就更多地倾向于哲学性的分析,具有显著的海德格尔范式研究特征;如果说钱冠连早期具有比较明确的语言学家风格的话,那么后期则更多地可以定位于一个哲学家的形象。正由于钱冠连研究介于语言学与哲学之间,使得他在反合论思想的构造中能够整合各种语言学与哲学的观点。作为反映人类认识思维与事物一体两面的一种新方式,钱冠连把反合方法提炼为一种哲学方法,并运用于哲学与语言分析上,它有着不同于其他认知方式的特质。

3.1 反合的本体论性

关于反合论思想,钱冠连给我们描述了一个乍听起来似乎很别扭却是概念结晶体的本体范畴。这个本体范畴是由反与合所构成的,让反与合形成显豁的对立关系,便能够充分索引出万物是对立中的和谐的事实。按照钱冠连的论述,所谓反,就是思维与事物一体两面之相反相克的变化和运动状态;所谓合,就是思维与事物一体两面之相合相谐的变化和运动状态。反与合不是人为从外部强加的,而是自然生成的,从而内在地渗入了哲学范畴的视域,被理解为思维与事物变化和运动的普遍存在的客观实体,具有普遍的现存性。反与合是互融互渗的,缺一不可。缺了“合”的反,肯定不是事物自身的变化和运动,是没完没了的乱,是持续的无序;缺了“反”的合,就不是思维与事物的自身的变化和运动。于是,反合既是思维与事物变化与发展的形上根据,又是思维与事物演化的形下源头,与一体两面具有内在的本体论性。反合概念中的“合”是“相反状的合”,突出“反”就守住了合。“反”既是思维与事物发展否定的根本,又是思维与事物发展最高的肯定;“合”成为最为关键的核心范畴,与荀子的“万物各得其和以生”之“和”、《淮南子》的“阴阳合和而万物生”之“和”、董仲舒的“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之“和”等具有本体论上的一致性与统一性,被视为思维与事物一体两面生成、运行与存在的方式与状态,表征着思维与事物发展的稳妥秩序,而这种秩序又以“反”对立面之间的相反相成为前提。因此,反合所朝向的是稳妥的合,与爱因斯坦所坚信物理世界的和谐秩序原则具有异曲同工之处。从本体论上说,以反合的方式看待事物与思维一体两面的存在状态,其变化和运动规律总是朝着相反又相合、相克又相谐的方向发展,它表明了任何事物与思维在逻辑上都具有自身的和谐性与矛盾性。

钱冠连独具慧眼,以哲理性的眼睛洞察到:反合相通于老子的“反者道之动”、“冲气以为和”、“牝牡之合”及“正言若反”;反合可与黑格尔辩证法“正-反-合题”相对照;反合与事物发展的三原理——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对立面相互渗透的规律、否定之否定的规律——互相参考;反合也构建了“仇必和”所构建的一切思维和世界的规律;反合与“违者谐而反者合”中的后半部分尤其贴近。因此,钱冠连对反合论的定位是“构建思维与事物一体两面的全部关系、图景与现实”,既对五种命名的思想予以肯定,又是对五种命名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从而构建自己的哲学范畴体系。钱冠连阐述反合论的目的,不是要用这样一种概念去取代五种命名,而是与五种命名融通,相互补充与映照,旨在构建一个讨论哲学问题的语言框架。于是,钱冠连对五种命名做出适当的哲学反应,把西方哲学的智慧与中国哲学的思想连接起来,构成一种互补又互斥与相反又相成的反合论。这是融贯中西哲学的智慧之思,正如毕加索的立体主义,让事物和思维的正面与反面、侧面与背面互补起来,奇特地结合成一个反合的辩证整体。因此,反合论从本体论上说则是要求超越五种命名的“分”而求其“通”,指向庄子的“道通为一”之“通”。与其“通”相应,反合论的展开过程,并不仅在于它们本身逻辑上的融贯性,本质上表现了通过澄明反与合的本源性,以打通不同向度的哲学视域。

3.2 反合的辩证互补性

钱冠连所讨论的一体两面,首先是反合的两面,有别于日常生活中的“反合”、“正合”,其哲学意义在于:思维与事物的一体两面是相反相成的,其内部矛盾与对立着的两面是可以转换的;一体两面先反后合的变化与运动的结果,即对立面先是矛盾斗争(反),后来达到新的统一即新的平衡(合)。因此,反合论相应地主要表现为哲学范畴,承载着一体两面之间的各种关系。反合论的逻辑展开并不仅仅是一种思辨演绎,它在根本意义上根植于反与合的辩证互补关系:合在以反为驱动力之时,又不断地丰富着反的内容,两者并不是彼此分离或前后相继的,而是展开为互融互渗互动的辩证关系,这种辩证关系折射出思维与事物一体两面的变化与运动过程中反合的本源性。

钱冠连所构建的反合论,其实所追随的是西方语言哲学的研究路向,即“以语言为手段来重铸哲学的千年老题”(Baghramian 1999: xxx),“去关注如何将语言问题和现实的外部世界、人的行为、社会交际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起来”(钱冠连 2007),进而探讨思维与事物一体两面的辩证互补性。从实践上说,钱冠连在语言分析的层面上索引出丰富的反合式语迹:1)语言中存在着根本性的反合式语言——音(与)声相和,即音音不相拼合,声声不相拼合,唯一有效的拼音,只能是音与声反合;2)汉语两端字与外语两端词集两个相反的意义于一个基本语言单位,反映了事物之一体两面、相反相成的反合及其对立性质、状态的转换之合的反合;3)反合式字组直接体现反合现象,即反正结合字组与反正糅合字组。这些反合式语迹的构造方式恰好就是思维与事物一体两面变化与运动的方式,也充分说明了反合论的典型特征是反合的辩证互补性。它与希兰 (Heelan 1988) 的多元互补性模式相互印证,强调思维与事物一体两面的对立互补性,表征着反与合这二元既对立又统一,最终走向思维与事物更高级的综合体的发展过程。当然,反合的辩证统一并不呈现为已完成的不变的对立状态,反合包含着矛盾对立之维,其变化与运动状态也相应地展开为一个辩证的动态过程。就个体而言,反的矛盾对立性是思维与事物一体两面变化与运动的根源,而合的通融和谐性是思维与事物一体两面变化与运动而通向“稳妥的合”的必然趋向。因此,反与合的状态是生成的,而不是既成的。就整体而言,反与合则在不同的状态之间互动与转换。反表现了思维与事物一体两面发展的间断性;合表现了思维与事物一体两面发展的连续性,两者相反而又相成,构成了黑格尔的完善之美。可以说,这种对立互补性的辩证模式有助于人类理解现实世界中思维与事物变化与运动的辩证发展模式。

3.3 反合的理论包容性

反合论与五种命名是一个连续统一体,属于哲学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历史形态,其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反合在思维与事物发展过程中永恒存在,不仅存在于客观世界,也存在于人的主观世界。因此,反合论为五种命名之间建立了可供沟通的桥梁,与五种命名相互融合、相互补充与映照,不啻为一次新的思想洗礼与智慧之思。从方法论特征来看,反合论相对于五种命名具有较大的理论包容性:1)反合,能阐释思维与事物一体两面的既相反相克而又相合相谐的变化和运动规律;2)反合具有极强的术语索引力,能够索引出自然语言的反合式语迹;3)反合式语迹既可以解释人的存在方式、思维与世界,又可以加深人类对自然语言的认识。

反合论作为一种语言分析方式,它不仅局限于语言学与哲学领域,而且可以成为包容不同学科的一种研究方法。在不同学科中,反合不只是一个概念或范畴,每一门学科中都有不同的意义和含义。因此,钱冠连更愿意把反合说成是某一门学科的概念结晶体。由于反合具有一种方便的术语索引之力,其分析方法具有包容不同学科理论的构建功能,它不停地激活、构建、更新人类思维与事物一体两面的变化与运动规律,使反与合相互包容、相互渗透与相互融合,促使人类对不同学科有更深入的认识与理解,从而使反合论思想具有了跨学科性特征。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反合概念具有语言学特征的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补充的一体两面性,其渗透力与浸润力必然在语言学中显现。语言学,与所有的哲学研究一样,都需要反合论的理性指导,也需要反合论的逻辑判定。例如,从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到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转换生成语言学,从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转换生成语言学到以莱克夫为代表的认知语言学,从意义研究的语义学视角到意义研究的语用学视角等等,都存在着两种相反相克之“反”性在学科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变得难分难舍,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补充,共同搭起了解释语言的理论桥梁。因此,在语言学科里,“反”之维越强,其“合”之维就越稳妥越完美。这样,反合成为了阐释语言学科里一体两面本质的和不可或缺的角色,成为由反合论所描述的真实状态的本质特征。

4. 反合论思想的意义

我们可以清楚地洞察到:钱冠连对反合论的智慧之思就像是一根神奇的“钱冠连的绳子”(杜世洪 2014),不断地爬行、延伸并“思在菩提树下”(钱冠连2014),不仅“串起”了中西哲学“五种命名”的哲理之思,而且还“碰触”了《汉语文化语用学》、《语言全息论》与《语言:人类最后的家园》的智慧之果,从而“摘得了人生奋斗中一串串多而沉的学术葡萄,在国内外语言学和语言哲学两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寅 2014)

从反合论本身发展的内在规律上说,钱冠连继承与整合了以往哲人对思维与事物一体两面的变化与运动规律进行概括的五种命名思想,确立了反合之间的辩证逻辑,用辩证互补性方法来思辨与构建反合论。钱冠连(2013)指出,思维与事物的一体内部,总存在着两个对立面的相生相克变化和运动,同时矛盾与对立着的两面又在不断地转换。反合思想包含“合”内涵的同时,就已经包含了“反”的内涵,正是它所包含的“反”导致了思维与事物向自己的对立面实现转化,从而超出思维与事物的原有内涵,实现了思维与事物内涵的增加,获得内涵更加丰富、层次更高的一体。钱冠连通过反与合、矛盾与对立、相反与相合、相克与相谐等一体两面之间的转化,在思维与事物一体两面的辩证发展过程中实现了一体内涵的增加,创立了区别于五种命名的富有内容的辩证互补性的反合论。从这个意义上说,反合论是对五种命名的继承与延续,一体两面的“反合”普遍存在于各个领域当中。反合论所独具的反合的双面特征,使哲学分析能够在思维与事物一体两面之间构建起直接的桥梁,既消除了反与合之间的对立,又为哲学分析走向辩证互补性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与思考平台。从本质上说,钱冠连将反合思想注入到哲学研究的思考中,在反合论的基础上寻求哲学的新观念。因此,反合论是一场在新的基点上探索语言哲学存在新方式的研究范式。

从认识论意义上说,反合论既是对钱冠连早期语言观与哲学观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对五种命名的一种哲理性回应,亦是在不断突破和创新以往哲人的思想和认识而不断逼近一体两面本真面目的概念结晶体,具有重要的认识论价值。反合论在突破和创新实现的过程中,既促使了语言哲学新范式的开创和形成,又进一步丰富了关于思维与事物一体两面的辩证主义思想。钱冠连反合范式的创建既是对五种命名的突破和创新而构建起来的反合分析模式,亦是对唯心主义思想与旧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与扬弃。这样,反合论在哲学领域上就具有它独特的认识论价值,它作为一种科学的辩证思维在语言哲学领域逐渐树立起来,反合概念已为思维与事物一体两面孕育了一个认识论的突破与创新。反合论的引入,突破了传统静态单一的还原论模式,将反合之间的矛盾对立状态内在地结合起来,突出强调了反合的理论包容性,使得长期以来处于不相容或分裂状态的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在思维与事物一体两面的问题在反合论的基础上走到了一起,是反合论为它们的对话和交流提供了基本的平台。我们不难看出,中西方语言哲学的发展实际上既是新范式不断突破旧范式的过程,也是钱冠连所倡导哲学研究的“节外生新枝模式”(钱冠连2008)的具体表现。从本质上说,哲学新范式的开创和形成其实就是反合的认识论意义的体现。

从方法论意义上讲,钱冠连从逻辑哲学的角度改造了老子的“正反合”方法,强调了一体两面的反合性质,并使之上升为语言哲学的“正负方法”,进而抽象提炼为能探讨哲学问题与语言分析的反合法。可以说,反合法是老子的“正反合”方法与钱冠连早期提出的语言哲学“正负方法”的统一体。钱冠连正是充分挖掘与利用中西方语言哲学资源(如黑格尔的“正-反-合”辩证法)中的营养与智慧,从它的老题目(如老子的“正反合”方法)中发掘出新的方向(反合法),去关注如何将反与合辩证统一起来。作为一种内在的语言哲学的研究方法,它具有统一语言学与哲学领域理论构建的功能,符合人们把握思维与事物的处世观与世界观,其方法论效应无疑已渗入语言哲学方方面面的研究之中,并融入人们把握思维与事物的世界观之中,确是不容置疑的。如Verschueren(1999: 55)所追问的“语言对人类生存贡献了什么”(正的回答)与成晓光(2012)所提出的“不必问语言能为人类做什么,只要问没有语言人类还能做什么就可以了”(负的回答)则是反合法关于反合论思想的方法论意义的具体体现:先用正的方法(正,语言能为人类做什么),立即用负的方法(反,没有语言人类还能做什么),最终能够给一个对象定性即澄清(合)。不论思维与事物的一体两面如何变化和运动,其必然处于相反相成的状态,都离不开反合法之“反”与“合”,其分析方法也离不开负方法(负的回答)与正方法(正的回答)。反合表面看似对立,实则却不仅蕴含着辩证统一的互补性,而且还蕴含着深刻的哲学理论力量;不仅有了更为灵活多变、更为合理的哲学逻辑或语言逻辑,而且有了远为更宽泛得多的应用范围与哲学意蕴。

作为对一体两面的反映,反合论通过反合的视角来思考思维与事物的相反相合性与相克相谐性,认识到思维与事物一体两面的全部图景不仅是对相合相谐的“合”的维持与构建,更是对相反相克的“反”的引导与推动,使反与合成为思维与事物一体两面的变化与运动的辩证互补性的张力,朝着“稳妥的合”的方向趋进。可以说,钱冠连洞察到这样的真理:蕴藏在思维与事物之一体两面中的反与合、矛盾的反与稳妥的合、人类“喜正合、恶反合”的文化心理、相反相成、相克相合的现象都是连在一起的。由于反合论所持的方法论,思维与事物展现了一个拥有无限可能辩证互补性的生成过程,所以通过反合分析方法在反合论基底上的统一,可望使本体论和认识论、对立矛盾与和谐统一、相克相反与相谐相克,在反合分析的过程中内在地联成一体,形成把握哲学与语言学方法论的新视角。

5. 结语

综上所述,钱冠连反合论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伴随着其语言学与哲学的起步、发展和巨大进步,它见证了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语言全息论》、《语言:人类最后的家园》的构建与发展,也见证了钱冠连哲学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最终钱冠连通过反合与五种命名的互融互渗构建了具有本体论性的、辩证互补性的反合论思想,从而丰富了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无论如何,反合论思想的构建冲破了传统静态辩证观的桎梏,内在地体现了沟通反合论与五种命名的迫切要求。在这个意义上,反合论既是中西哲学五种命名的历史继续、发展和开拓,更是从哲学角度探讨思维与事物一体两面问题在反与合互渗互融语境下的圆融。可以说,钱冠连之智慧形成于核心术语——“反合”的结晶之时。反合论作为“新理论、新主义、新论证、新假设、新立场、新建议、新标签、新模式、新公式提出来并立足于世之时,一定是新术语结晶形成之时,智慧之光无遗地显露”(钱冠连 2010)。反合概念的结晶,犹如智慧之光无遗地显露出钱冠连先生“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的学术风采(编辑者2011)。尽管钱冠连的反合论本身尚需要不断地自我完善、充实和进步,但它作为一种钱冠连式思维的视角无疑将渗入中国语言学与语言哲学甚至是西方语言哲学方方面面的研究之中确是不容置疑的,而且其智慧之光无遗地显露在中西哲学领域里,所有的闪光都在这里。可以说,反合论的智慧之光,照亮着中国语言哲学之路,点亮着钱冠连式学者之思。

Baghramian, M. 1999.ModernPhilosophyofLanguage,Counterpoint[M]. Washington: Counterpoint.

Heelan, P. A. 1988.Space-PerceptionandthePhilosophyofScience[M].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Verschueren, J. 1999.UnderstandingPragmatics[M]. London: Edward Arnold (Publishers) Limited.

编辑者. 2011. “思在昆仑山下——眼光与定力”之编者按[J]. 当代外语研究 (10): 1.

成晓光. 2012. 语言与意识——后语言哲学视域中的解析[J]. 外语学刊 (4): 9-17.

杜世洪. 2014. 语言研究的智慧和方法——钱冠连的哲学思想和“钱冠连的绳子”[J]. 当代外语研究 (6): 20-25.

钱冠连. 2002. 汉语文化语用学[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钱冠连. 2003. 语言全息论[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钱冠连. 2005. 语言: 人类最后的家园[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钱冠连. 2007. 西语哲在中国: 一种可能的发展之路[J]. 外语学刊 (1): 1-10.

钱冠连. 2008. 西语哲在外语界的传播与未来的发展[J]. 外语学刊 (1): 1-16.

钱冠连. 2010. 论语言哲学的基本元素《语言哲学精典原著系列》总序[J]. 外国语文 (6): 40-44.

钱冠连. 2013. 论反合及其语言踪迹[J]. 当代外语研究 (1): 6-13, 19.

钱冠连. 2014. 思在菩提树下——我问学的今生今世[J]. 当代外语研究 (6): 1-4.

王 寅. 2014. 论钱冠连学术思想的脉络及其价值[J]. 当代外语研究 (6): 14-19.

(责任编辑 马应聪)

通讯地址: 545006 广西省柳州市 广西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本文是2015年度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一般项目“维索尔伦的语言适应论思想研究”(项目编号:KY2015YB175)的阶段性成果。

H043

A

2095-5723(2015)01-0032-06

2015-01-27

猜你喜欢

互补性一体哲学
菱的哲学
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课的“四维一体”法初探
农旅一体 激情米萝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传祺GS4200T手自一体豪华版
浅析自媒体与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互补性
中国园林欣赏的两种模式及其互补性——对陈从周园林欣赏理论的环境美学反思
侦鉴一体的弊端与改造
中国与拉美主要国家服务贸易的互补性研究
晾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