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实践哲学视野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5-03-20

关键词:马克思哲学价值观

常 宴 会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马克思实践哲学视野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常 宴 会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思维效应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指引。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性质是实践的,它不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而是关于“如何做”的实践智慧;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是实践的,表现为内容的具体性、历史性,并随着实践水平的提升不断深化;最后,只有从社会生活出发,把握各种思潮的社会基础,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要在实践系统中进行,在这个过程中,价值观传播和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实践形式。

马克思;实践哲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领域的热点问题,相关成果持续涌现。本文提出在马克思的实践哲学视野中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于现有研究的两种倾向:一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化,表现为关注它的内涵、层次、关系、意义等,却未能绽放出研究成果的现实功效;二是局限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的细节设计,却往往没有展现活动方案的社会主义特点。前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理论,后者将它作为一种实际工作任务,两种倾向的症结是没有在马克思的实践哲学视野中把握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所展现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性质和内容上的实践性,进而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路向和实践途径。

一、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思维效应

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语境下展开的。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推动历史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历史发展的主要矛盾和动力。生产力,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人的现实生活。生命的展开伴随着对价值观的持守,实践在整体上和价值观问题相联,但本文并不是考证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全部内容,而是提炼出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思维方式,以期为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多重维度。

首先,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提供了主客体统一的总体视野。在这种总体视野的观照下,价值观既不是外在的研究对象,也不是人的主观臆想,它就是人的生存状况,“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1]54。全部历史的前提是人要在群体中生活,要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那么一定有关于好坏、利弊、幸福与不幸等的判断。这种判断可能不是通过科学推理的方式说出来的,却无疑是真实的。我们不是要“研究”某种价值观,而是“研究”——“过”自己的生活,价值观不是外在于自己的产品,而是自己对美好生活、是非善恶的评判指南。同时,这种价值观如果不践行也就不能真正获得,就像奥林匹克竞赛的奖牌不是颁发给有能力跑得最快的选手,而是颁给实际参加运动并取得好成绩的人。在这种思维方式中,主体和客体统一于“事件”,每做一件事,就展现一种价值观。

其次,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提供了判断价值观是否得到落实的标准。判断核心价值观是否已经落实,就要看人们生活中是否运用这种价值观,制度设计上是否体现这种价值观,而不是为了落实做了多少活动,消费了多少资源。价值观的境界在于行动的高尚而非知识占有量的大小。马克思处理的不是纯粹科学,比如在数学问题中真理可以从逻辑推理中得出,而价值观只有做了才能获得。纯粹科学关心何为真,实践智慧指向何为善。在这种思维方式下,我们认为知道全部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内容,不如做了其中一点。

再次,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在社会生活中体现为完整的实践系统。实践是现实的人的生活。生产力联结人与自然,生产关系联结人与社会。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应该是多维度的,有其社会生活基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部分为三个层面,即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但它作为一个整体是国家意志的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过程,不是国家提出来市民作为个体的响应,如果是那样的话,个人只能在十分抽象的意义上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按照社会结构的层级实现逐级转换,每个人作为社会结构中的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他们的要求也就不同。

最后,改变世界是马克思的实践哲学的宗旨和根本特征。“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5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意识形态,影响着国家的道路选择、制度设计,是知识分子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理论行动,是广大群众的道德实践对生活的点滴改变。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性质是实践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其性质而言不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而是关于“如何做”的智慧。如果只是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为三个层面,每个层面有四个名词,那么可以说我们并不真正“知道”。纯粹知识和实践智慧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它们共同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作实践来理解。

第一,理论和实践的非同一性要求我们对待价值观不能简单地学习,而是在生活中习得。人们通常对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采取一种认识论的理解,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教训能够帮助修正理论,因为任何活动都是首先在头脑中形成目的和计划,思在前做在后,这种常识理解遮蔽了理论和实践的非同一性。我们在头脑中知道现在的主流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知道它的基本内容,但这并不必然推出我们在按照它的要求去做,做了也不一定会有反思。一个人的教育经历、所处的文化环境、对道德场景的判断都对他的行动有影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知识来传播,并不见得产生很大作用。

第二,从“是”无法推出“应当”,也要求我们以实践的眼光看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说明,它以“真”为标准,以理论自洽为追求;而作为实践智慧,它是关于“应该如何做”的规定,以“善”为宗旨。“是”与“应当”的逻辑断裂是近代哲学的经典命题,我们证明出一个命题的真理性,并不能推出要按照它的要求去做。具体地说,即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这样,为什么我要按照它的要求去做?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在某种程度上弥合了这个鸿沟。因为这个问题“根本上不属于理论逻辑范畴,而是一个根植于人的本体论而生发的‘生活-实践’逻辑问题”[2]。这个问题促使我们思考,是不是一定要用理论的方式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理性?笔者认为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是正确的,只有准备性的意义,关键不是要证明,而是要去做。

第三,知识具有普遍性,而价值观是具体地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只能用智慧来说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表现在人们在阶层、地域、职业、文化环境等的不同,并且,人们在生活中并不经常面对宏大事件,更多的是日常的待人接物、情绪波折等。三个层面的倡导共计24个字,是在最宏观的层面上的凝练表达,每个词都有相当丰富的内容。在实际的工作中,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具备高超的实践智慧,不同区域、不同群体、不同文化,需要不同的手段。对每个人而言,如何做才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也不能一劳永逸地学习,而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努力形成稳定的道德人格。

第四,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博弈过程是实践的批判的过程。我们常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引领各种社会思潮,这种引领具体说来是通过行动完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内容,与以自由主义为核心的西方价值观既有继承关系,又有根本不同。这种差异很大程度上不是通过概念辨析或话语批判实现的,而是通过不断让生活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来完成,我们的生活更加幸福,人们在是非善恶上更有共识,是对其他各种价值观的最有效的回应。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是实践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是实践的,表现为它的内容是具体的、历史的,是随着实践水平的提升不断深化的。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是具体的。人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尽管不同群体中能够提炼出最大公约数的价值观,但在现实生活的抉择情境中,每个人对国家政策、社会发展和个人幸福的具体选择都会有所不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求在生活中落细、落实,就一定要将三个层面的倡导同生活中的小事杂事联系起来。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倡导爱国,那么在生活中如何做才算是真正的爱国?每时每刻想着为中国的崛起而奋斗,对公民全体而言是不现实的;抵制外国产品、打砸外国货物,对维护当今中国良好的大国形象而言是不理性的。这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不能停留在大而化之的讨论上,而要看它在生活中意味着什么。总的来说,我们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一种时髦口号,它在前半段经历的是一个不断提炼的过程,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现在还要不断实现具体化的“落地”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尊重个人的价值观创新权利,保证各个阶层能够体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自己的实际联系,并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给生活带来的积极转变。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是历史的。一定时期的实践水平决定着价值观的内涵,价值观没有自己独立的历史,有的只是人们生产活动和交往活动不断发展的历史,当前生活的高度决定了价值观内涵达到的高度。比如,市场经济作为当前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和最核心的生产关系,决定了人们对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每个价值观的理解。具体地说,自由,首先是公民的一种政治权利而非哲学意义上的自由;平等,首先是公民种种交换行为中的平等;敬业、诚信、友善,首先是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的美德,等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历史的,它既是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批判继承,又因其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和时代精神,因而包含超越维度。人们提炼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也塑造人们的道德想象力。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反映,既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活动当中,又体现为社会主义制度相比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还体现在社会主义国家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长远目标。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随实践水平的提升不断深化。一方面是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提炼,形成具有更丰富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人们实践的触角不断延伸,也会对核心价值观的表述有更多的理解。比如,国家层面的“文明”、“和谐”,不仅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还有生态文明;和谐不仅指和谐社会,还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处理问题的视野从不同国家间的利益争夺转换到人类共同面对生存境遇的恶化方面。再如,社会层面上的“正义”,既包括在现代社会成形的公平交易、等价交换式的正义,也包含着代际正义、性别正义乃至物种之间的生态正义,这些新的理解都是随着人类的实践水平展开的。

四、面向实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思维效应——总体视野、实践标准、实践系统和改变世界,为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广阔视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向实践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如何实现具体落实?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国家意识形态传播的主力,应该承担怎样的职能?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通过实践系统落实,这是马克思实践概念的完整性规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通过转化为制度精神,进而融入社会生活。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健全各行业规章制度、行为准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建立和规范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3]。以制度建设的方式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能够最有效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国范围内传播,但也要注意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向实践、面向实践者的开放性预留空间。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成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主体。通常来讲,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如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通过知识的方式传播,而必须通过实践来展现,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空间又在哪里呢?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并不忽视理论宣传的作用,反而是极为重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践的、改变世界的,这里所说的实践,与之相对的是纯粹思辨,而不是全部的理论工作;同时,实践要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实际工作区分开来,就思想政治教育者而言,理论工作就是他的实践形式。第二,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意在说明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转换存在方式,将理论工作和生活统一起来,研究方式就是生活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不应只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研究成果”,也应是他自己的价值遵循。

最后,既然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就应该设想这项工作的预期状态。预期状态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并构成评估阶段性成果的尺度。我们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是顶层意识形态和底层文化实践的有机结合,即把国家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凝练同基层群众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各个层面上充分展现。目前,在顶层意识形态的设计上已经取得了大量成果,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对我们应该追求的价值已经有比较完整的设计和表达,而在底层文化实践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经历一个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再到无意识的过程。从无意识到有意识,指的是人们对自己所持守的价值观由自发到自觉状态的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一个“崭新”的价值理想,它批判地继承着中华民族和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是人们日用而不觉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参照,是在追求对社会主义在价值上的认同。从有意识再到无意识,指的是人们对自己所持守的价值观达到的忘我状态,时时想着自己要坚持怎样的价值观,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我们希望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能从生活中自然地流淌出来。哲学家海德格尔在他的著作中曾提到的一个例子,可以作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活的恰当描述:“田间的农妇穿着鞋,只有在这里,鞋才存在。农妇在劳动时对鞋想的越少,看得越少,对它们的意识就越模糊,它们的存在也就愈发真实。”[4]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2] 丁立群,等.实践哲学:传统与超越[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57.

[3] 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EB/OL].[2015-05-26].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2/23/c_118674689.htm.

[4] 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上卷[M].孙周兴,译.上海: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6:253.

[责任编辑 勇 慧]

2015-06-06

常宴会,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B27

A

1009-3699(2015)05-0477-04

猜你喜欢

马克思哲学价值观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我的价值观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菱的哲学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