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俗文化中“辟邪”现象的一般规律

2015-03-20许平山

安顺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辟邪民间心理

许平山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230011)

辟邪的民俗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生活和生存的土壤,具有浓郁的民族风味。但是,后面的复杂的辟邪活动,遵循什么样的规则?本着探寻事物的规律,科学地对待民间辟邪文化,详细分析其内在规律是十分必要的。

一、民间辟邪文化中的心理转换律

天灾人祸很多是人们无法预料的,于是就通过心理暗示来寻求解脱,以宽慰不安的灵魂。漫长历史的辟邪欲望,形成了民间文化在法律上的一种心理改造。

民间佛教法器是一个典型的心理暗示器物。佛教认为其教义宗旨是让万事万物回归本真,让一切邪恶显出原形。所以,唯一的方式是佛教的心理辟邪功能。佛教辟邪与世俗辟邪的不同在于其根本方式是“戒”,即禁绝,亦即把世俗社会中的一切,世俗人所念所求的一切均归人“邪”之类。美味可口的食物是邪,必须避——通过“吃斋”;华丽舒适的服装是邪,也必须避——通过着僧服;热闹非凡的都市也是邪,也必须避——隐居在深山古刹;销魂蚀魄的男女之欢还是邪,也必须避——通过禁欲;人人渴望的长生不老更是邪,更要避——通过追求“坐化”与“涅槃”[1]。佛教认为人们的辟邪行为是由人们辟邪的欲念引发的,这也是人受苦受难的根本原因,所以辟邪最好的办法当然莫过于从精神上扼制住邪念,在心理上筑起一道坚实的辟邪屏障。而辟邪的最终目的,则在于通过各种繁杂的戒律,彻底消除所有世俗人的生活追求。此时,人“生”的内涵越来越少;人“死”的因素则日渐增多,而成佛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

心理的转化规律在中国道教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云笈七签》记载了一种辟邪的方法,说是如果有人见到尸体和棺材这种不吉利的事情,在自己心里幻想出一团烈焰升起,烈焰扑向棺材和尸体,并将它们焚烧成一堆灰烬,并想象有一股飓风猛烈地吹动着火焰,让眼前的一切化为乌有,如此就辟邪成功。可见,没有真正的火焰将“恶”的东西烧毁,只是一种心理上的转换。

民间道教系统中辟邪的主要的方法是画符念咒。“符”是指有道行的道士用朱笔描成的千奇百怪的图形,民间百姓深信其有辟邪之奇效。道教把先秦时老子的宇宙创生观念作为“符”的基础。在老子看来,世界的本体为“道”,万物创生于“道”,又复归于“道”。道教接受了这种观念,认为“符”的那种奇特的笔势,蕴含着“道”的灵气,它就是大道流行的轨迹,因此可以辟邪禳灾,祈福得吉。这种解释当然是非科学的,充满着神秘的色彩。实际上,“符”的辟邪作用恰恰在于心理转换。当人们深信“符”有无穷的辟邪威力时,必可给自己极大的精神鼓舞,获得情绪上的稳定、心理中的踏实[2]。这样人们因为胆怯心慌而产生鬼魅幻觉的可能性也大大下降,于是,“符”就被视为真能辟邪驱魔了。这便是道教的“鬼画符”在民间历史上长期被认为有辟邪驱魔神力的最深层原因。

心理转换律不仅鲜明地体现在佛、道文化辟邪的方法上,更广泛地表现于民间的辟邪文化中。所谓的“邪恶”多半是虚幻的东西,只能求助于非客观实体的心理或精神上的庇护。这一规律实际上也是人类辟邪文化所共有的,因此是现代人科学地认识和解释人类辟邪文化的重要工具。

二、民间辟邪文化中的邀宠律

辟邪行为在传统民俗中遵循着对神灵好与坏的选择,辟邪需要的是“好”的神灵来帮助,因而老百姓们在灾难来临时,邀请“好”神来帮助自己。因为在古人的心目中,许多邪祟是不能依靠人类组织或国家力量可以避免的。因此,我们必须转向游走在“仙境”、能力非凡的神求助,因为只有他们才能承担驱魔重任。然而,让神灵下凡的真诚帮助芸芸众生,我们必须得到青睐。因此,辟邪的活动如何迎合上帝已经成为必然。

在民间,家人出远门,第一件要事是敬路神。通过对路神礼拜,以求得路神在整个行程中的保护。据史料记载,民间祭祀路神的风气,上至国王和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没有例外。祭祀神灵必须准备牺牲,祭香,双手合掌,虔诚地希望路神的话语,路神的祝福。

民间向神灵邀宠以辟邪还有一种形式,即用某种祭品引诱为恶的妖魔鬼怪,使其乐颠颠地暂时忘却为害人间,从而达到躲避灾祸的目的。据有关资料记载,居住在甘肃南部的裕固族,在婚姻的仪式中有一个“转帐”的仪式,当新郎与伴随从旧帐篷转到新婚后居住的新帐篷的过程中,须亲手将一个装满五谷杂粮的瓶子向东南方使劲掷出,意为让那些妖魔野兽得到后心满意足,忘记了危害新婚夫妇[3]。这当然是一种典型的邀宠辟邪的活动。

三、民间辟邪文化中的移易律

辟邪文化中华夏民族中有着这样的思维定式,认为所有事物都有某种不同的神秘的事物所控制,而且会不断传染和扩散,先由甲传染给乙,而乙有有可能传染给丁。这种规律就是移易律效果。因此,在此情况下,我们的祖先往往避免接触一种物质,以避免被邪祟玷污;如果丙物不慎被丁物感染,那么丁物也必须辟邪。

民间历史上避讳现象受移易心理的制约是毋庸置疑的。首先通过语言来表达指事物和概念的声音,并符合它的对象的引用原本是一个区别,但古人倾向于语言和物理混合作为一个整体,这是一种移易作用;其次,大多数老百姓确信,某人的身体与他的姓名是不可分割的,要想对这个人不利,最有效的方法是对其诅咒,具体操作方法是将他的名字刻在某物体上,再施以法术,以达到谋害此人的目的。这也是一种移易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焦虑的影响特别强烈,特别是在政治权力的结合,民间禁忌现象的历史越来越严格和残酷。移易律就是通过一定程式化的祈祷仪式,召唤神灵,役使鬼神为他们的辟邪魔法的服务。

利用民间有威望的人来震慑邪魔在辟邪活动中也常常用到。如用“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张贴在某些地方,可以震慑此处恶魔。姜太公是《封神演义》中被描绘成封神之神[4],在人们的心目中自然是了不起的大神,拥有高超的法力,用他的名号来辟邪效果当然不一般。这也就是正克邪律在这里的至关重要的作用。桃木制品是辟邪常用的物品。在民间,百姓一般将桃枝插在门上,以避鬼魅的作祟。有些人认为这桃子也可以杀灭各种妖孽。为什么桃制产品在古时候被认为具有辟邪功能的?是正克邪律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淮南子》记载易死于桃橙,为民除害的英雄就这么轻易地死于一块木头棒之下。因此,古人非常推崇红木神威和削制的武器,确定皇家鬼权力的不幸。另外,桃木还被称之为仙木之美誉,因为它凝聚了天地万物的精气,所以能够“压邪气、御百鬼”[5]。这充分说明神话中的英雄也挺不住桃木的神威,从中可以看出古人对桃木的推崇,认定其有消灾御鬼的神力。人们在吃桃达到延年益寿同时;还赋予了桃与“逃”谐音,把桃木的美好极大的放大,可以利用它来逃避灾祸。伴随历史的演变,人们把桃作为一个正物,作为辟邪的武器。

结语

在传统民俗文化中,辟邪现象有着自身的文化体系与特征。它拥有的众多辟邪工具、不同的辟邪仪式以及数不清的辟邪的心理暗示。让人们从中感受到心理转换律、邀宠律、移易律的强大渗透与制衡。当今,我们通过历史现象掌握辟邪规律,为现代人科学地看待辟邪现象,科学地理解辟邪现象,抛弃辟邪文化中的封建迷信思想有着积极作用,对建设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大意义。

[1]王秀梅·北京地区的婚礼辟邪习俗初探[C].北京学研究文集2008(下),2008.

[2]王玉金·从汉画看汉代辟邪风俗[J].民俗研究,2000(2).

[3]葛臻明·汉代画像石辟邪兽的历史渊源及文化意义[J].许昌学院学报,2010(1).

[4]孙晔,崔荣荣·民间服饰中的辟邪现象[J].纺织学报,2012(9).

[5]曾庆硕,高旋,等·浅议汉画中升仙辟邪的汉代谶纬思想[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2(1).

猜你喜欢

辟邪民间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辟邪
心理感受
镇宅辟邪,富贵吉祥——论紫砂作品“威震八方壶”的创作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