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渔《闲情偶寄》及行乐养生思想研究

2015-03-20曹红敏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5年12期
关键词:行乐闲情李渔

曹红敏

(池州学院体育学院,安徽池州 247000)

李渔《闲情偶寄》及行乐养生思想研究

曹红敏

(池州学院体育学院,安徽池州 247000)

李渔是我国清代著名才子、戏剧家和文化“怪杰”。在《闲情偶寄》里,李渔对戏剧、词曲、演习、声容、居室、饮馔、器玩、种植、颐养等方面作了深入研究,并有独到的思想和创见,此书在我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价值和影响。李渔谙熟人世各类“行乐之法”,卓有见识,其中蕴含的养生思想价值、生活睿智,值得欣赏、研究和借鉴。

《闲情偶寄》;颐养部;行乐之法;养生思想

李渔(1611-1680)字笠鸿,一字谪凡。中年号笠翁、湖上笠翁等,浙江兰溪下李人。其父辈曾为药商,其后家业凋败。李渔科举失利,毅然走上“砚田糊口”之路。他写小说、剧本、诗文,为书商、戏剧家和一代文化名人。李渔精通戏曲演艺,擅谱曲填词,据记述“李渔与尤侗、吴伟业并称清初三大曲家。”[1]后获乔、王二姬,组织了以二姬为主角的家庭戏班,自任编剧、导演和戏班班主。从此,李渔率班出入达官贵人府邸演戏,名曰“打抽丰”,赖以为生。李渔创作的戏剧有《奈何天》《比目鱼》《蜃中楼》等16种,小说《肉蒲团》等数种。李渔居金陵时,经营“芥子园”书坊,刊刻印售各种书画,其中《芥子园画谱》刻印精良,为世所重。这一时期,是李渔事业生活最得意的一个时期,也是他文学创作成就的丰盛时期。李渔少年就有良好的文学天赋,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文论著,是一位极富创作力的大作家。1992年10月,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李渔全集》。李渔一生风流儒雅,世称“李十郎”,率家庭戏班巡演游历,足迹遍及浙江、江苏、安徽、湖北、河南、陕西、甘肃、江西、福建、广东及北京等地,积累了丰富的人生阅历与创作演艺经验。1673年,二姬先后病故,李渔家庭戏班撤班。李渔晚年生活困顿,于 1680 年病逝,享年70岁。

《闲情偶寄》是李渔得意之作。在《与刘使君》中,李渔说:“弟以前拙刻,车载斗量,近以购纸无钱,每束高阁未印。独《闲情偶寄》一书,其新人耳目,较他刻为尤甚。”由此可见,李渔对该书的喜爱与重视。李渔谙熟人世各类“行乐之法”,并卓有见识,其中蕴含的养生思想价值以及生活的睿智,值得我们欣赏、研究和借鉴。李渔感叹道:“伤哉!造物生人一场,为时不满百岁。彼夭折之辈无论矣,姑就永年者道之,即使三万六千日,尽是追欢取乐时,亦非无限光阴,终有报罢之日。”[2]李渔为“及时行乐”思想的立论依据是:“况此百年以内,有无数忧愁困苦、疾病颠连、名缰利锁、惊涛骇浪阻人燕游,使徒有百岁之虚名,并无一岁二岁享生人应有之福之实际乎?”李渔认为“兹论养生之法,而以行乐先之”,并以“及时行乐”为座右铭,认为行乐养生是“欲体悟天地至仁之心”。于是,李渔提出行乐的原则,即根据自己的生平际遇、实际状况,选择行乐的方法。李渔首先列举了“贵人行乐之法”“富人行乐之法”“贫贱行乐之法”等供人参考。

1 因人行乐之法与养生

“贵人行乐之法”,贵人是指帝王将相。李渔以为贵人大都“万几在念,百务萦心”,若善用老子“退一步”法,就可以行乐得乐。他举例说:从来人君之善行乐者,莫过于汉文帝、汉景帝;其不善行乐者,莫过于汉武帝。汉文帝、汉景帝于帝王应行之外不多一事,故有行乐之逸;汉武帝则好大喜功,且薄帝王而慕神仙,是以徒见其劳。人臣之善行乐者,莫过于唐之郭子仪;而不善行乐者,则莫如汉之李广。郭子仪封王后,不复有求,备享人臣之福;李广则耻不封侯,欲独挡单于,卒致失道自刎。李渔引用老子的名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以为不辱不殆,乐景便在其中了。李渔评骘古今,立意高标,善于从历史人物的得失臧否中总结经验教训,言人所未能言,道人所未敢道,堪为远见卓识,精辟之论。

对于富人行乐,李渔提出了“分财法”。他认为财多招忌,若将蓄积财富分散给贫民,这样“觊觎者息而仇怨者稀”,既可免多财之累,又能破财邀福而得乐。李渔举例说:华封人祝帝尧福寿多男,尧说“富则多事。”华封人说:“富而使人分之,何事之有?”由是观之,财多不分,即使以唐尧之圣,帝王之尊,犹不能免多事之累,何况那些德非圣人而位非帝王的富人呢?但是,李渔指出,“劝贵人行乐易,劝富人行乐难”[2],因为劝富人分财“其势同与拔山超海”。倘若富人能“即此宽租减息,仗义急公之日,听贫民之欢欣赞颂,即当两部鼓吹;受官司之奖励称扬,便百年华衮。荣莫荣于此,乐莫乐于此。”李渔的“分财法”,不啻为富人行乐养生之良方,可谓造道之言,当有裨益于世。“分财法”亦为富人破财邀福、全命延寿之上上策。

李渔认为,穷人行乐之方,无他秘巧,惟有“退一步法”。他说“我以为贫,更有贫于我者;我以为贱,更有贱于我者;我以妻子为累,倘有鳏寡孤独者,求有妻子之累而不能者;我以胼胝为劳尚有身系狱廷,荒芜田地,求安耕凿之生而不可得者。以此居心,则苦海尽成乐地。若向前一算,与胜己者攀比,则片刻难安,种种桎梏幽囚之境出,则苦海无边了。”[2]所以李渔认为,人能于穷困窘迫时,做“退一步”之想,行“退一步”之法,乐境自生,“此即穷人行乐之秘诀也”。李渔总结自己的人生经验道:“予为两间之困人,其能免死于忧,不枯槁于沌颤蹭蹬者,皆用此法。”意思是说,他自己就是天地间第一受困之人,没有死于忧患,也没有在困顿挣扎中萎绝不振,就是擅用“退一步法”。

2 即时行乐之法与养生

春夏秋冬是自然规律,根据其特点与变化行乐养生,为李渔所擅长。李渔认为,春天是天地交欢、阴阳肆乐、万物生发、春意荡漾之时。人性亦然,此时满体皆春。而“春者,泄尽无遗之谓也。以为草木之春,泄尽无遗而不坏,是以三时皆蓄,而泄于一春,过此一春,又皆为蓄精养神之候。人之一身,能保一事尽泄而三时皆不泄乎?尽泄于春而又不能不泄于夏,虽草木不能不枯,况人身之浮脆者乎?”在此,李渔劝喻人们“欲留枕席之余欢,当使游观之尽致”[2]。意思是春天不宜房事过劳,要四处游览为宜。分心花鸟,便觉体有余闲而不劳顿;若房事频繁,就会身无余暇,造成伤害。并告戒读者“当春行乐,每易过情,必留一线余春,以度将来之酷夏。”这样就可以娱情适性、心泰身安了。

李渔认为夏季对人的身体伤害最大,“使天只有三时而无夏,则人之死也必稀,巫医僧道之流皆苦饥寒而莫救矣。止因多此一时,遂觉人身叵测,常有朝人而夕鬼者”。根据夏季这一特点,李渔提出了夏季偷闲行乐法:“凡人身处此候,皆当时时提防,日日忧死。防病防死,则当刻刻偷闲以行乐”。李渔认为他人“皆选暇于三春”,而他“独息机于九夏”。这是因为“三春神旺,即使不乐,无损于身;九夏则神耗气索,力难支体,如其不乐,则劳神役形,如火益热,是与性命为仇矣”。他以为,人若非事物系身,饥寒迫体,善安排者,当以春秋冬三季做事,一夏养生。以为“过此危关,然后出而应酬事故,未为晚也。”李渔认为夏季伤生害命,似有危言耸听之嫌,并与常理不契,但于养生有独到之见,成一家言,亦有参考价值。

李渔认为秋天是人生最宜行乐之时,一般认为“春宵一刻值千斤”,但在李渔看来“秋价之昂,宜增十倍”。一方面“过夏徂秋,此身无恙,是当与妻孥庆贺重生,交相为寿者矣”。另一方面,此时“又值炎蒸初退,秋爽媚人,四体得以自如,衣杉不为桎梏,此时不乐,将待何时?况有阻人行乐之二物,非久即至。二物维何?霜也,雪也。霜雪一至,则诸物变形,非特无花,亦且少叶;亦时有月,难保无风。”因此,李渔提倡秋天宜及时行乐,尤其是在无风之日、霜雪未到之时,“有山水之盛者,乘此时蜡屐而游”,“有金石之交者,及此时朝夕过从”,“至于姬妾之在家者,一到此时,有如久别乍逢,为欢特异”。此时,暑热顿销,美人宜于踏秋交游,老者宜于登高访友,行乐养生最宜。

对于冬季行乐,李渔娓娓道来:先想象自己为一个行路之人,倍受风雪之苦。转想回到家中,此时“无论寒燠晦明,一切有胜人百倍之乐。”另外“尝有画雪景山水,人持破伞,或策蹇驴,独行古道之中,经过悬崖之下,石作狰狞之状,人有颠蹶之形者。此等险画,隆冬之月,正宜悬挂中堂。主人对之,即是御风障雪之屏,暖胃和衷之药。”李渔以为“善行乐者。必先作如是观,而后继之以乐,则一分乐境,可抵二三分;五七分乐境,便可抵十分十二分矣”。每当乐减忧生时“须将一切苦境又复从头想起,其乐之渐增不减又复如初,此善讨便宜之第一法也”。李渔认为,凡万事萦身的为官者、读书穷理的学道者、任劳即勤的农工商贾皆可效法。

3 因事行乐之法与养生

李渔认为家庭即为乐地,日用常行,只要举措得宜,都是行乐之事。如睡有睡之乐,坐有坐之乐,行有行之乐,立有立之乐,饮食有饮食之乐,盥栉有盥栉之乐;即便是一些秽亵不雅、可悲可泣之事,处置得法,也各有其乐。否则,即便身处歌舞宴乐之场,亦生悲戚。因此,他认为家常生活诸事如睡、坐、行、立、饮、谈、旅途、沐浴、听琴观棋、看花听鸟、蓄养禽鱼、浇灌竹木等要“因变制宜”。

李渔认为养生以睡为先,他说:“养生之诀,当以善睡居先。睡能还精,睡能养气,睡能健脾益胃,睡能坚骨壮筋。”[2]如患病之人,久不能入寐,则病势日增;若能酣睡,醒来就有精神油然勃发之势。可见“是睡非睡也,药也。非疗一疾之药,乃治百病,救万民,无试不验之神药也。”睡是良药,但若养生,还要睡之得法。也就是说要择时、择地,因人而宜。睡必择时,“由戎至卯,睡之时也。未戎而睡,谓之先时,先时者不祥,谓与疾作思卧无异也。”或“过卯而睡谓之后时,后时者犯忌,谓与长夜不醒者无异也。”意思是说,不到睡时,过早而睡,过时而睡,睡的太晚,都不利于养生。睡必择地,睡之善地曰静,曰凉。认为“不静之地,止能睡目不能睡耳,耳目两歧,岂安身之善策乎?”另外“不凉之地,止能睡魂不能睡身,身魂不附,乃养生之至忌也。”并且,睡要因人而宜,李渔认为,忙人宜睡,闲人可以不必睡。若忙人假寐,“止能睡眼不能睡心,心不睡眼睡,犹之未尝睡也。”李渔认为睡有睡目、睡耳、睡魂、睡身、睡心等不同境界。他以为旧诗所云“手倦抛书午梦长”,是睡的最好境界。

善养生者,亦有坐法。李渔认为闲居在家,不宜“正襟危坐”或“ 箕踞”。当以孔子为师,“坐”“卧”要自然从容,宽舒自适。对于行,李渔认为常常安步当车,可得行路之乐。贵人出行,必乘车马,虽然快捷,但事若可缓“有足不用,与无足等耳,反不若安步当车之人,五官四体皆能适用”。李渔认为“饮”之行乐“其可贵者有五:饮量无论宽窄,贵在能好;饮伴无论多寡,贵在善谈;饮具无论丰啬,贵在可继;饮政无论宽猛,贵在可行;饮候无论短长,贵在能止。”“饮”法另有“五好,五不好”,否则“曲蘖宾朋,皆凿性斧身之具也。”

李渔对“谈”之乐,也有研究。他认为读书,是最乐之事,但懒人常以为苦;清闲,是最乐之事,有人不耐寂寞。为了去苦就乐,最好是与文人高士交游讨论。李渔还认为,善养生者,宜交有道之士,有道之士,多有不善谈者。有道而善谈者,很难得遇,有幸得遇,当即讨教,不仅可得“谈”之乐,也能开聋启聩,受益无穷。

李渔认为“沐浴”可行乐养生。盛夏沐浴,可涤污消暑,而春秋沐浴,尤其是冬季,若不得法,水温不适,身热水冷“以湿犯燥,此一激也,实足以冲散元神,耗除精气。”李渔提出一个沐浴方法:“虑其太激,则势在尚缓;避其太热,则利于用温,解衣磅礴之秋,先调水性,使之略带温和,由腹及胸,由胸及背,惟其温而缓也,则有水似乎无水,已浴同于未浴,似与水性相习之后,始以热者投之,频浴频投,频投频搅,使水乳交融而不觉,渐入佳境而莫知,然后纵横其势。反侧其身,逆灌顺浇,必至痛快其身而后已。”

李渔认为“看花听鸟”最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性。他每每“夜则后花而眠,朝则先鸟而起,惟恐一声一色之偶遗也。及至莺老花残,辄怏怏若有所失。”李渔自谓一生,知花知鸟,不负花鸟,为花鸟之知己,而花鸟得其“一人知己,死可无恨。”

4 结语

“欲体悟天地至仁之心”是李渔行乐养生的一个重要思想。李渔精心调制了名色诸多的“行乐之法”,津津乐道,陶醉其中,也着意表现其深厚的学养、丰富的社会生活阅历、成熟老到的养生经验。并且,李渔语出不凡,用劝喻式的笔调,侃侃而谈,充满了知识、兴味和人生的睿智。今天之人,若在工作之余、生活闲暇、旅途之中随手拿起《闲情偶寄》读几段,亦能于平淡中添几分乐趣。同时,李渔的闲情睿智、行乐之法、养生经验,也能使今人取长补短,得到启发和教益。

[1]俞为民.李渔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48.

[2]李渔.闲情偶寄[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282,284,286,295,44.

[3]李渔全集第1卷[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4.

2015-09-13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SK2013B340)。

曹红敏(1982- ),女,河南新乡人,池州学院体育学院讲师,硕士,从事武术文化教学与训练研究。

G85

A

2095-7602(2015)12-0061-03

猜你喜欢

行乐闲情李渔
《闲情偶寄》的植物美学研究
十二月节令行乐之焚香 香熏长在手 不必辟寒犀
SOLES OF WIT
夏日闲情
十一月节令行乐之消寒 天时人事日相催 冬至阳生春又来
十月节令行乐之制寒衣 灰飞葭管一阳通 彩线徐添日影中
欢乐元宵节——《宪宗元宵行乐图卷》
闲情
李渔的养生之道
李渔文学创作与园林艺术研究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