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贸易人才协同培养模式研究
2015-03-20吉林财经大学王素玉富晨马萍
吉林财经大学 王素玉 富晨 马萍
国际经济贸易人才协同培养模式研究
吉林财经大学 王素玉 富晨 马萍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为了适应新时代新形势的人才发展需要,我国高校应积极探索和发展协同培养模式,尤其对于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来说,对于提高培养人才质量和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新型国际经贸人才具有积极和深远的价值。
协同培养模式 国际经济贸易 人才
自2012年3月份起我国教育部召开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强调要落实“高校要与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的思想,这是落实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要强化探索建立校内协同、校校协同、校企协同等开放、集合、高效的发展新模式。这就是说,协同创新的培养模式已经超越了“产学研合作”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为今后高校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以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指明了崭新的方向。
一、国际经济贸易人才协同培养模式及应对方法
(一)校内协同培养
通过校内不同院所、系别和跨专业的协同培养学生专业维度多元化、思维视野开放化的复合型专业素养,而且通过不同院所之间、不同系别和不同专业之间的协作,培养学生们彼此间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比如,对于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学生来说,可以通过与金融学院、会计学院、统计学院等兄弟部门学院进行院所间的专业知识竞赛,来加强对经济财务门类学科的综合学习,积极鼓励学生进行知识体系的延伸学习和开拓专业视野,强化培养团队协作的意识与实践的能力。
此外,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内部也可以建立沙盘模拟社区来鼓励提高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比如,通过在沙盘模拟社区开展国际贸易实务的模拟实训操作比赛来加强学生对国际经济贸易知识及实务操作的进一步了解,从而为将来步入社会踏入国际贸易领域打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坚实基础。
(二)校企协同培养
作为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所处的高校,应为本专业学生积极探索建立与本校协同发展的实习基地,为国际经贸专业人才提供将理论付诸于实践的机会与平台,从而为高校实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此外,高校也应积极考察相关企业的人才培养机制与未来专业发展导向,这样不仅保证学生能在实习平台积极展现已有和潜在的能力,也为学生在未来职场发展的道路上提供有力的保障。
比如,对于研究生来说,在实习过程中,学校应对校企协同培养模式进行深刻调整,由校内导师带队转变为校企双导师联合指导。这样一来,既有校内导师对专业学术领域深谙的研究为后盾,也有校外企业导师对行业前沿发展与实践的深刻理解与经验为指导,从而避免研究生过于偏重理论型趋向发展,为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过度与转化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
二、协同培养模式下,需要本位效应的创新
若想打破大学传统教育模式,以适应未来变化发展,应将教育与教学理念回归于以学生为本,不断更改外在的教学模式,手段根本目标都应该归为改变学生的思维、理念与理想,进而指引学生的认知与实践。也就是说,若通过科学合理的教育机制和教学方法,改变和进化学生的思维、理念与对适合自己发展方向的理想的设定等这些属于个人发展本位的要素,不断激发学生对探索未知和实践求知的渴望感,即“渴望求知”“渴望实践”,使两者在不同阶段,形成思想上的协同效应。
若从根本上改变和进化了大学生看待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思维,通过对自身的特点进行正确认识并结合自身未来发展需要来设定与自身特点匹配的理想与目标。那么,教育教学、实践及培养学生综合发展将会一件“水到渠成”之事。这样,在以思维、理念、理想这样三位一体的发展要素为依托的基础上,可谓“万事俱备”。而“东风”则来自学校的教育与教学资源的贯彻与实施,也即如前面所阐述的协同培养模式的贯彻。
这样,协同培养模式的创新发展与实施将会在以思维、理念、理想这样三位一体的本位发展要素为依托的基础上,形成协同发展的正向效应,从而促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适应新经济时代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的新型国际经贸人才的发展带来积极的正效应。
三、国际经贸人才协同培养模式的优化
对于国际经济贸易这样应用型极强的学科,高校应针对教育教学模式、教育教学方法、思维理念的创新、课程的详细设置及校内校外的专业实践活动进行深刻的调整与改革,从而适应经济全球化下的市场发展,为学生未来的人生发展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综合依托,进而发展进化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为此,本作者认为国际经贸人才协同创新模式应从如下几方面进行协同优化:
(一)考虑学生未来人生走向与顺应经济时代发展相结合
高校对于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的设定不仅要考虑学生个人综合素质水平与专业素质的发展潜力,注重学生未来人生发展与职场定位,而且要根据经济时代发展的需要来对学生专业教育教学和人生发展走向进行合理科学的设定。今天,在由企业、消费者、市场、多媒体组成的这样一个交融的大环境下,人才需求的变化与发展是迅速的,多媒体的互动与传播、消费者交流日益密切,市场的瞬息万变,企业不断调整战略,这些都给大学生带来机遇与挑战。而只有经过深入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实践经验的积累,增加对专业领域和身处的社会大环境的关注与了解,从综合方面提升自身素质,才能使大学生走出校园时充满着专业素养的底蕴与从容应对挑战的自信。这样,纵然大环境变化的步伐不停止,学生们仍然可以凭借自身过硬的能力与素质来适用未来的发展与变化,走出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
(二)将协同培养模式与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相结合
在“高校要与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的大趋势下,高校协同创新培养模式已成为未来高校发展模式的走向。诸如校内协同培养、校校协同培养、校企协同培养的实施,会给学生提供很好的实践创新的平台。
此外,协同培养模式应该贯彻到教育教学的纵横脉络中,尤其对于财经类院校来说,应该充分发挥本身院校固有的特点优势,因校制宜,从实际出发,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对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层次和类型结构自觉作出调整,进而来发展协同培养模式。并且协同培养模式可以通过设立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方法及大学生校内实践活动,来进一步加深协同培养模式的正效应,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基于本文提出的本位效应的创新与协同培养模式相结合
从传统高等教育发展到现代科学的多元化的高等教育模式,再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协同创新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发展,我国的大学教育经历了世纪的风雨变换,并进入到了通过知识的创新、积累、沉淀再到探索创新的新阶段,面临着高校人才发展的一种新情况,即高校需要突破培养模式的瓶颈并创新培养模式来适应新时代新形势人才发展的需要。而在协同培养模式的探索发展与实施中,学生群体短期内更多的还将会把学习生活重点放在学习理论知识上,而如何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来发展与开拓学生的实践的思维与视野,将会成为未来长期学生群体乃至高校教育的重点所在。
为此,在发展实施协同培养模式的过程中,高校应通过科学合理的教育机制和教学方法,来改变和进化学生的思维、理念与对适应自身未来发展方向的理想的设定等这些属于个人发展本位的要素,从而不断激发学生对探索未知和实践求知的渴望感,进而形成思想上的协同效应。有了学生自身本位效应的基础,协同培养模式的实施将会进行得更为顺利,进而协同培养模式的发展及未来的模式向更高级的突破也将得到有力的保障。
[1]赵新峰.协同育人论[M].人民出版社,2013
[2]陈颖.全面协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2
[3]接玉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再思考[J].经济研究,2008
[4]张永康,莫纪平.协同创新,探索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J].高等教育管理,201
10.16266/j.cnki.cn11-4098/f.2015.08.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