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郭光业主任医师对胃癌前病变治疗的研究*

2015-03-20郑彩华

河北中医药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胃气胃窦舌质

郭光业主任医师对胃癌前病变治疗的研究*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脾胃科郑彩华(石家庄 050051)

关键词郭光业;胃癌前病变;健脾益胃 活血解毒;温补脾肾 活血通络;理气和中 活血化瘀;疏肝和胃

中图分类号:R249.8

文献标识码:码:A

文章编号:号:1007-5615(2015)03-0037-03

胃癌前病变主要指胃黏膜中、重度异型增生和(或)不完全性结肠化生,[1]该病变具有较高的癌变率,我国胃癌发病率与病死率居高不下,仅次于肺癌,其发病率位居恶性肿瘤的第二位,[2]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由于引起胃癌的病因仍不清楚,实施针对病因的一级预防比较困难,因此,有效的防治胃癌前病变,阻断其向胃癌发展成为防治胃癌、减少其发病率的根本措施和手段。临床观察中医药治疗本病有一定疗效。

郭光业为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主任医师,第三、第四批河北省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消化病临床多年,治疗大量胃癌前病变患者,现将其应用健脾益胃,活血解毒方法治疗胃癌前病变验案总结研究如下。

1湿热伤阴、胃阴亏虚、浊瘀阻滞案

魏某,男,43岁,于2014年10月9日初诊。主诉心下痞满1年余,加重月余。1年多来患者常感胃脘不适,胀满痞塞,1年前曾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某附属医院,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给予“吗叮啉”等对症治疗。1个多月前因劳累、复加饮食失宜病情加重,服多种中西药物,效果不著。刻诊:心下痞满,上腹胀痛,餐后加重,食少,食欲尚可,伴烧心,嗳气,口干欲饮,二便可,舌质暗红,有瘀点瘀斑,舌苔薄黄,脉弦细滑。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心肝肾疾病。查胃镜示:1.复合性溃疡(A1期);2.反流性食管炎;3.HP(++)。病理检查:胃窦黏膜慢性炎症(活动期),腺上皮异型增生(Ⅱ级)。证候分析:患者为中年男性,嗜烟好酒,喜食辛辣食物,损伤脾胃,酿生湿热。又平素性情急躁,为阳盛之体,内蕴湿热之邪易化燥化火,耗伤胃阴,胃阴亏损,致胃失和降,中焦滞塞,故见心下痞满,口干欲饮;湿性黏腻,阻滞气机,湿热久羁不化,深入血分,使血行不畅,胃络瘀滞,故舌质暗红而胃脘久滞不开;湿热化浊,与血瘀互结,酝酿成毒故见腺上皮异型增生,舌苔薄黄,脉弦细为湿热化躁伤阴的表现。证属湿热伤阴,胃阴亏虚,浊瘀阻滞。治以养阴益胃,化瘀解毒。方药组成:沙参麦冬汤加减,药物组成:沙参15 g,麦冬10 g,白芍15 g,生甘草6 g,丹参15 g,牡丹皮、赤芍各10 g,白花蛇舌草、薏苡仁、半枝莲、茯苓各15 g,陈皮10 g,蒲公英15 g,鸡内金10 g,炒谷麦芽各15 g。水煎服,每日1剂。2014年10月16日二诊:心下痞满、口干等症减轻,右胁肋不适,肝气不疏。上方去赤芍,加佛手、延胡索各10 g,川楝子6 g。以上方为主随证加减,出现食欲不振,舌苔腻加藿香10 g,白蔻仁6 g;心肝火旺加炒栀子10 g,生地黄15 g,黄柏6 g,知母10 g;劳倦过度,神疲乏力加党参15 g或太子参15 g。治疗3个月,2015年1月5日查胃镜示:溃疡愈合,胃黏膜光滑,在胃窦部可见点片状红斑。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病理检查:胃黏膜慢性炎症,腺上皮异型增生(Ⅰ级)。病情减轻。

*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资助项目:No 2015200

按:胃黏膜病变发展到癌前病变阶段常常以脾虚血瘀酿毒为其基本病机,或偏于脾气虚,或偏于胃阴虚,而以脾气虚为多。本例患者平素嗜烟酒,喜食辛辣食物,损伤脾胃,酿生湿热,湿热久羁,深入血分,燥化伤阴,为脾胃阴虚型;腺上皮异型增生为湿热化浊,与血瘀互结而成。所以临床以养阴益胃,祛瘀化浊解毒为法;并结合西药杀灭HP,保护胃黏膜。一疗程后复查胃镜:胃,十二指肠黏膜溃疡愈合,胃黏膜光滑,只在胃窦部可见点片状红斑。说明中药可以逆转胃黏膜萎缩性改变和异型增生,疗效确切。

2脾肾虚寒、胃络瘀滞案

张某,45岁,男,2014年5月7日就诊。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史6年余。多年来常觉胃脘胀满不适,常因饮食失宜、劳累、受寒等原因加重,从未间断治疗,但症状时轻时重。查胃镜: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鹅卵石样改变。病理检查:胃黏膜慢性炎症,腺体萎缩,腺上皮异型增生(Ⅱ级)。刻诊:胃脘满闷、食欲不振、胃脘时胀时痛,食后更甚,畏寒喜暖,手足不温,形体消瘦,面色萎黄不泽,倦怠乏力,大便溏,日1行,舌质淡暗,舌体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腻,脉沉细涩。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心肝肾疾病。证候分析:患者平素脾胃虚弱,脾肾虚寒,不能充养肌体,温煦五脏,故见畏寒喜暖,形体消瘦,面色萎黄不泽,倦怠乏力。饮食失宜、劳累、受寒更伤脾气,故疼痛加重。脾虚不能及时运化饮食,阻滞胃脘,故胃脘满闷、食欲不振、胃脘时胀时痛,饭后疼痛加重。脾主运化水湿,脾虚不运,故大便溏薄。舌质淡暗,舌体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腻,脉沉细涩,为脾肾虚寒,脉络瘀阻之象。根据发病过程,脉证和参,证属脾肾虚寒,胃络瘀滞。治以温补脾肾,活血通络。方以香砂六君子汤合理中丸加味,药物组成:党参15 g,炒白术10 g,干姜6 g,补骨脂10 g,茯苓15 g,香附、鸡内金各10 g,莪术6 g,当归10 g,川芎6 g,薏苡仁15 g,炙甘草6 g,半夏、陈皮各10 g,木香6 g,砂仁3 g。水煎服,每日1剂。2014年5月14日二诊:药后精神略振,饮食稍增加,但胃脘胀痛等症未减,前方去党参、白术,加延胡索10 g,川楝子、乌药各6 g。2014年5月29日三诊:饮食失宜,上腹饱胀,舌苔厚腻,胃脘食滞。加苍术、厚朴各10 g。2014年6月5日四诊:因情志不畅出现胃脘胀痛,两胁、背部不适、以及胸闷、嗳气等肝胃不和症状,方中加柴胡、枳壳各10 g。五诊:无明显不适,病情平稳。兹后守方随证加减治疗6个月,临床症状消失,饮食正常,复查胃镜:慢性浅表性胃炎。病理检查:黏膜慢性炎症,腺上皮异型增生消失。

按:胃癌前病变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胃黏膜发生自然退行性改变,此时人生处于“阳明脉衰”、“肾气衰”的时期,因此其发病机理与肾有密切关系。脾胃的运化腐熟,依赖肾阳之温煦、元气之推动,又赖肾阴的上滋濡润。脾气借肾阳以鼓舞上升,胃气赖肾阴以濡润下降。所谓“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脾胃的升降原动力,源于肾阴肾阳,元气一伤,必致脾胃功能失调。另一方面,CAG病程长,缠绵难愈,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先天之精得不到后天水谷精微之充养,所谓“五脏所伤,穷必及肾”。不管由脾胃病久及肾,还是原见肾气不充、由肾及脾,皆形成脾肾两虚之局面。治疗上可用健脾益肾,脾肾双补之法,以提高疗效。

3脾胃虚弱、气滞血瘀案

任某,女,60岁。2014年1月1日就诊。主诉:间断胃痛5年,加重月余。现病史:5年前感觉胃脘疼痛,在河北省某医院查胃镜发现胃窦部数个息肉,大者2 cm,行手术切除。1月前又出现胃痛,复查胃镜在贲门部发现4个息肉,直径0.1×0.2 cm。吻合口充血水肿。病理检查:胃黏膜慢性炎症,腺上皮异型增生(Ⅱ级)。诊断为术后息肉复发;残胃炎。患者不愿再次手术,要求内科治疗,服西药及中成药(具体药物不详)1月症状无明显好转。刻诊:胃痛,疼痛没有规律,食少,上腹饱胀,胃气上冲,左上腹胀痛较甚,神疲乏力,形体消瘦,面色不华。舌质暗红、少苔,脉弦细无力。证候分析:胃为多气多血之腑,因气血失调,结而成积,形成胃内的块状物。手术切除后因气血未顺,故又聚而复发,而见胃部息肉,气血不通则胃痛。手术损伤胃气,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故食少,上腹饱胀,胃气上冲。脾虚日久,气血生化乏源,元气失于充养,故见形体消瘦,神疲乏力,面色不华。舌质暗红、少苔,脉弦细无力为气血亏损、胃气虚衰的表现。中医诊断:1.胃痛;2.积聚。辨证:脾胃虚弱,气滞血瘀。治法:理气和中,活血化瘀。方药组成:丹参饮合四逆散加减,处方:丹参15 g,柴胡10 g,白芍15 g,炙甘草6 g,半夏、陈皮各10 g,茯苓15 g,乌药6 g,百合15 g,香橼、佛手、延胡索各10 g,川楝子6 g。2014年1月23日二诊:胃痛,上腹饱胀,胃气上冲,左上腹胀痛等症状减轻,饮食稍有增加。胃气较前和畅,中焦升降功能改善。气阴两虚明显,以健脾益胃为主,兼化瘀消积,凉血解毒,处方:丹参、白术各10 g,茯苓15 g,当归10 g,川芎6 g,白芍15 g,炙甘草6 g,三七粉3 g,乌梅6 g,牡丹皮10 g,薏苡仁、白花蛇舌草各15 g,鸡内金、海螵蛸各10 g,煅瓦楞子30 g,黄芪、沙参、太子参各15 g。2014年2月5日三诊:有时胃痛,饮食失宜则腹部不适,仍食少,脉极细弦。考虑兼肝肾亏损,上方去乌梅、瓦楞子、牡丹皮加制何首乌15 g,赤芍、阿胶各10 g,黄精15 g,莪术6 g。2014年2月19日四诊:病情无明显变化,以上方为主随证稍作加减。到2014年4月7日复查胃镜:贲门下见3枚小黏膜隆起,直径0.1×0.1 cm,较一年前变小。残胃内可见大量胆汁,吻合口充血水肿。病理检查:黏膜慢性炎症,腺上皮异型增生消失。继服上方调理。2015年4月来就诊,自述经治疗后,饮食正常,腹部无不适,身体状态良好,胃息肉未再复发。

按:胃部手术后不但伤及元气,更重要的是伤残胃土,使后天失养,祸患无穷。也体现了中医学调理气血在胃病中的作用和优势,本例患者初诊虽然气虚血瘀、结而成癥。但胃气郁滞比较明显,食少,腹胀,所以当以调理气机为主,使中焦调畅,饮食增加以充养正气,然后再化瘀消癥。这样以中医理论指导辨证论治,结合现代医学检查辨病论治,可取得比较好的疗效。

4肝气犯胃案

陈某,男,54岁,2014年9月9日初诊。主诉:间断呕吐腹胀10年,加重1周。刻诊: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腹胀,烧心吞酸,嘈杂,乏力,寐差。舌质淡,舌苔薄白腻,脉弦细。既往史:既往体健。胃镜:“1.胃溃疡并不全梗阻;2.感染性胃炎?”。病理活检:“黏膜慢性炎症;(胃窦)腺上皮细胞呈中度不典型增生(Ⅱ级)。证候分析:患者为中年男性,平素急躁易怒,致肝气郁结,气失调达,横逆犯胃,使胃失和降,食随气逆,则出现呕吐;胃腑以通为用,肝胃不和,腹气不畅则腹胀;肝气不疏、湿郁作酸而出现烧心吞酸,嘈杂;脾胃为后天之本,主四肢肌肉,脾胃不和,清气不布则乏力;胃不和则卧不安,则寐差。其舌质淡,苔薄白腻,脉弦细,皆肝气犯胃之象。中医诊断:呕吐。辨证:肝气犯胃。治法:疏肝理气,和胃降浊。方药组成:柴胡疏肝散合温胆汤加减,陈皮10 g,白芍15 g,炒香附、柴胡、白豆蔻各10 g,薏苡仁15 g,半夏、枳实各10 g,炙甘草、木香、藿香各6 g,茯苓15 g。西医治疗:静点洛凯、唯傲,抑制胃酸、补充营养。2014年9月12日二诊:患者呕吐消失,仍有腹胀,反酸,乏力。气滞日久,浊瘀蕴结,腹气不畅。予理气活血化浊,刘寄奴、白豆蔻、厚朴各10 g,鸡内金、白芍各15 g,柴胡10 g,茯苓15 g,陈皮、炒香附、半夏各10 g,炙甘草6 g,三七3 g,炒三棱6 g,枳实、苍术各10 g。2014年9月16日三诊:腹胀、反酸明显减轻,仍有乏力。滞气渐开,浊瘀渐化,脾气不足。佐以补脾益气。上方加黄芪15 g,薏苡仁30 g,党参、白花蛇舌草各15 g。2014年9月23日四诊:纳寐可,二便调,无明显不适。上方继服。共住院18天。查胃镜:慢性萎缩性胃炎,未见溃疡。病理诊断:胃体,黏膜慢性炎症;胃窦,慢性萎缩性胃炎,部分腺体呈轻度不典型增生。

按:本证主病在胃,涉及脾、肝,属本虚标实证。气滞湿阻为标,脾虚血瘀为本,初期呕吐不能进食、腹胀甚,急则治其标,待呕吐止,病情缓解后则以健脾化瘀从本调治。服药虽短,仅18天,但已使腺上皮异型增生由Ⅱ级降为Ⅰ级,显示了中药逆转其恶变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 755-1 756

[2]张思维,雷正龙,李光林,等.中国肿瘤登记地区2006年肿瘤发病和死亡资料分析[J].中国肿瘤,2010,19(6):356-365

(2015-07-10收稿)

方 药 研 究

猜你喜欢

胃气胃窦舌质
张景岳对《黄帝内经》脉中胃气的阐发与运用
超声引导下针刺足三里穴对胃窦收缩功能的影响:随机对照研究
基于舌诊偏色与去干扰的计算机技术研究∗
通过检查畜禽口腔诊断疾病
超声诊断中晚期胃窦癌的价值与影像学研究
也来谈谈“胃气”
胃气痛片质量标准的研究
胃气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及其临床意义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窦黏膜脱垂10 例临床效果报道
冠心病患者舌质变化与冠脉SYNTAX积分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