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旅游特色的构建与东北地域文化的传播

2015-03-20王秀艳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20期
关键词:长春东北文化产业

王秀艳

东北的城市形成较晚,囿于历史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存在着文化断层。从国家“文化兴邦”战略的实施,到吉林文化体制改革确立“文化兴省”的战略目标,都为吉林人提出了一个方向及命题:应如何从文化着手发展自身?

从2010年开始,文化部、国家旅游局联手,每四年推出一个中国文化旅游主题年;每两年举办一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节,引导区域性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在兼顾时间和地域的前提下,每两年公布8至10个地方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扶持名录。此外,提出要打造高质量旅游演艺产品,制定旅游发展的新目标,鼓励运用现代高新科学技术,突出地域特点和文化特色,设计优秀旅游演出节目。2011年,又专门发布了《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进一步促进文化与旅游的全面融合,构建务实有效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整合文化部门和旅游部门的市场资源,使文化宣传和旅游宣传的优势互补,实现双赢。同时,实施品牌引领策略,编制国家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名录,给予重点扶持,引导优秀旅游城市大力建设文化名街、名镇,推动文化旅游示范区及文化旅游特色产业集聚区的建设。推出文化旅游系列活动精品,鼓励地方举行区域性的文化旅游节庆活动。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开发旅游文化产业,保护、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通过旅游进行合理利用。开发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积极发展文化观光游、文化体验游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与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旅游产业将有越来越多的融合,城市文化与旅游发展相结合的前景广阔。而文化旅游将是传承地方文化、完善旅游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地方经济腾飞的重要产业。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对东北地域文化的传播与长春旅游文化内涵的构建指明了方向。因为传播东北地域文化,构建长春旅游产业文化内涵既传承了历史文化,又提升了社会效益,客观上又助推了经济发展,一举多得。

东北地域文化是发展吉林旅游的“文化之根”。正如德国学者斯宾格勒所说的,“人类所有伟大的文化都是由城市产生的,……世界史就是人类的城市时代史”。我们应对东北地域文化予以提炼、整合和传播,凸显长春的普世价值和要素,构建长春旅游文化体系。在文化强国战略的指引下,吉林通过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文化兴省”战略,形成了一批有影响的旅游文化产业,像“吉林影视”“吉林歌舞”“吉林出版”“吉剧”等。众所周知,文化必须纳入产业化的序列才能快速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振兴更应反映其“地域文化”的元素,否则,便没有内涵、底蕴及特色,当然也没有后劲。

长春是一座极具特色的北方城市,在二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伪满时期的建筑群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有很多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对城市旅游文化发展起到特殊的推动作用。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曾强调,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文化资本及社会意义,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文化旅游业的延伸拓展,会让更多的人去认识历史,感受昔日的文化,旅游景点也不再是单纯的景点,而是具有教育和警示意义的文化景观。游客来到长春,不仅可以游览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欣赏东北平原优美秀丽的自然风光,还可以参观伪满皇宫,体察傀儡皇帝与皇室的文化风俗。

长春旅游文化产业之“文化”必须植根于东北地域文化这片沃土中,缺少文化的旅游产业不可能产生社会效益,缺少地域文化元素的旅游文化产业也不易形成地方品牌,更不能成为民族特色。从社会功能来说,文化旅游不仅仅是休闲娱乐,更重要的是提升精神品位,凝聚人心、丰富生活,引导人们的追求,还承载向域外传播的任务。从这一点来看,饱含东北地域文化特色的“东北二人转”“东北小品”在文化传播中呈现的“土”“粗”“俗”必须得到有效纠正,因为东北地域文化在低俗娱乐的侵蚀下必然遮蔽其优秀的一面。在“全媒体”时代,将粗俗和低劣的文化植入旅游文化产业,会很快形成弥漫之势,极易给域外之人留下并不高雅的“刻板印象”,加之“首因效应”,将其与东北地域文化画等号。这种俗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它将屏蔽东北地域文化的全貌,甚至会给世人呈现一种假象,认为“土”“粗”“俗”就是东北文化的代名词,形成对东北地域文化的误读和误判。

我们强调的长春旅游产业的“文化”,是指东北地域文化的优秀一面,而不是其中的糟粕。如果娱乐大众的文化变味为“愚乐”,那么这种旅游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就会丧失,当然也违背了文化大发展的国家战略。令人欣慰的是,吉林省歌舞团创作的《长白神韵》,突出了寄情山水、民俗文化两大主题,吉林省交响乐团推出的《长白乐韵》,带给人们全新的音乐审美体验,全面融入了“东北元素”,展示了长白山文化和民族特色,这才是应推崇的文化,也是长春旅游产业“文化”内涵所应承载的部分。要将“长白文化”资源嵌入文化产品中,挖掘、整合地域文化资源,形成传播优势。

旅游产业之所以强调“文化”内涵,是因为它具有文化的传承功能,其凝聚力、吸引力、整合力不容忽视。旅游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不能“没文化”,若缺少文化的厚重性,与其作为文化承载者、传播者的使命不相称。关于文化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特别指出,“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所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是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首要任务,它不同于一般产业以经济效益为首的诉求,旅游文化产业的从业者应该对此达成共识。当然也有人只看重其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这已偏离了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初衷。

我国作为文化大国,在世界舞台需要发挥应有的作用。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向世界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是国家对世界影响力的显现。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约瑟夫·奈于1990年提出“软实力”这一概念。国家“软实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文化、政治价值观、外交政策。对于文化,约瑟夫·奈指出,当一国的文化包含了普世价值观,其政策中推行的也是被他国认同的价值观和利益,那么双方就会建立一种兼具吸引力和责任感的关系……狭隘的文化和价值观不可能产生软实力。显而易见,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构成部分,而能够作为“软实力”的文化,是具有普世性的文化,其如何累积、怎样构建,成为一个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必然指向。

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战略是综合系统工程,是这个国家各个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集合,毫无疑问,东北地域文化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长春旅游文化产业首先应该解决定位问题,要走出旅游文化产业以创收、盈利为主的误区,经营者不能只考虑经济效益,地方官员也不能紧盯利税额度。如果将一般企业所秉承的“利润最大化”理念移植到旅游文化产业中,那就大错特错了。将文化置于旅游文化产业的平台来实现其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发展,是将文化推向产业发展之路,然而,文化的快速发展不等于盲目、无序、急功近利,甚或“一哄而起”,也不等于“快餐文化”泛滥。不能彰显旅游文化产业“文化”的内涵和意义,便无法正确认识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终极目的。从这个意义来看,“东北民间剪纸”“长春影视”“吉林歌舞”应将东北地域文化包含的具有普世性的文化元素融入文化产品中。唯其如此,吉林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才不会偏离正轨,其承载的“文化”才有传播力和辐射力,当然,在传播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文化的影响不仅是地域的,也是全国的,更是世界的。

在全球化背景下,旅游文化影响力建设成为各国对外传播的重要内容。在现实的国际语境下,构建社会主义文化体系自然要纳入日程,以实现文化强国的梦想。长春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必须以文化输出作为其运行的根本。能充任“软实力”的文化,除了它的普世性外,还应具有一定的包容性和吸引力,为民众普遍认同和接受,而形成“文化气候”。应该清楚,文化渗透、文化控制可成为另一个层面的影响力。

早在20世纪30年代,葛兰西提出“文化霸权”,其主旨是意识形态领导权问题,因此,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也可被解读为“文化领导权理论”,这一理论深刻地解读了文化帝国主义侵略的基本事实。曾几何时,在很多人眼里,美国“令人兴奋、充满异国情调、富有、强大、引领潮流——处于现代化和创新的前沿”。美国将那些反映美国意志和意识形态的、带有普世性的文化和价值体系植入电影、快餐、饮料、运动休闲等领域,以“阈下传播”的方式,让世人浑然不觉、欣然接受。正是因为美国极力打造具有普世价值观的文化并加大对外传播的力度,才形成具有震撼性的文化“软实力”。有目共睹,美国在军事扩张的同时,一刻也没有停止文化渗透,试图从文化领域干预世界,在世界范围内推行美国的价值观,确立美国的“文化霸权”。从独立之时算起,美国只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与拥有几千年文化的中国相比,几乎没有什么文化积淀,然而,美国却能够在全世界确立其文化霸权,引导发展中国家的人们向往美国。究其原因,是美国构建了健全的文化发展机制,将文化产业化。

我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史和厚重的文化积淀,要通过产业化发展实现传播力,将博大精深的文化置于旅游产业的发展序列,借助文化撬动对内、对外传播,方能体现文化的魅力和辐射力,所以,长春旅游产业发展必须彰显其“文化”内涵和品位。“文化”的提升在长春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中日显重要,一方面要矫正被扭曲、被贬损了的东北地域文化,另一方面要提高东北地域文化在国家文化战略中的地位,在全国和全世界确立东北文化的形象。因此,判断长春旅游文化产业优劣的关键不是商业模式,而是文化底蕴和格调。

长春现在称得上旅游文化品牌或资源的有“影视文化”“警世文化”“森林”“雕塑艺术”“汽车”“科教文化”“关东文化艺术”等,但能否称得上特色的旅游文化还值得商榷。构建了旅游文化产业的框架,并不等于就能实现良性发展,关键是旅游文化产业如何定位,明确内涵是什么。换言之,旅游文化产业的平台好搭,但要看唱那出戏;戏的内容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它的内涵和底蕴是什么,因为这关系到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走向、影响力以及发展的内生动力。

笔者认为,长春旅游文化产业应该植根于东北地域文化这片沃土,唯其如此,旅游文化产业才有地域特色,才有深厚内涵,也才有核心竞争力。东北二人转之所以家喻户晓、备受推崇,就是因为它源自东北的民俗民风;韩剧在中国风靡之后,反映东北题材的电视剧,如《刘老根》《闯关东》《马大帅》《插树岭》《希望的田野》《乡村爱情》等红遍大江南北,在于它反映了东北地域的风土人情,尽管很多剧情反映的民风是当下的,但都是源自东北地域的特有文化。受此启发,长影集团专设农村题材创作基地,倾力打造了50部数字电影,演绎着“故事吉林”。上述文化产业发展定位及其产生的影响力,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影视文化产业与地域文化结合所生成的张力。随着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长春旅游文化产业对地域文化的吸纳也日益凸显。

由此可见,东北地域文化是特色旅游文化产业开发的源泉和创新的基础,依托东北地域传统,重新发掘那些消失了或正在消失的地域文化,重新梳理那些异化了的民俗,并将其嵌入当下的旅游文化产业中,融进文化产品中,这样的文化产品才具有地域特色和品牌特性,而有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才能有效规避文化的同质性所滋生的文化泛滥和浮躁。不可否认,很多旅游文化产业不断寻求差异化和原创性以提升其自身的竞争优势,尽管方法和思路可能多种多样,但其中有一点不能忽视,即旅游文化产业的根要扎在地域的、厚重的、民间的文化土壤中,只有这样的旅游文化产业才称得上是“文化”的产业,这样的旅游文化产业才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才能够厚积薄发,成为“软实力”元素。

本文系吉林省社科基金项目“超传播视域下媒介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编号:2014B27;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青少年的网络行为与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编号:GH14003;吉林省社科博士扶持项目“《盛京时报》小说研究”,编号:2015BS1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1]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包亚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92-193.

[2][美]约瑟夫·奈.软实力[M].马娟娟译,中信出版社,2013:15.

[3]胡惠林.文化产业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15.

[4]尼尔·略森多夫.社会文化全球化:概念、历史和美国的角色.选自约瑟夫·奈,约翰·多纳休合编·全球化世界的治理[M].华盛顿布鲁金斯学会出版社,2000:123.

猜你喜欢

长春东北文化产业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初夏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大东北的春节
印语长春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走进长春净月潭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