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莫言《蛙》出版的文化意义

2015-03-20谭若冰

传播与版权 2015年1期
关键词:文化意义出版莫言

谭若冰

浅谈莫言《蛙》出版的文化意义

谭若冰

[摘 要]出版是一项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活动,从古至今,每一本书籍、每一部刊物的出版,都向人们展示着它独特的文化意义。莫言,2011年茅盾文学奖和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其获奖的作品就是《蛙》。作为第一位获得世界最具影响力文学奖的中国人,他这部作品的出版,可以说是极具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关键词]出版;莫言;文化意义;《蛙》

[作 者]谭若冰,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一、出版和出版的意义

出版经过了人类漫长的文明发展,到今天可以总结归纳为将文字、图画、声音、图像等信息知识记录在一种介质上,进行复制以后向公众传播的过程。

那么为什么人类要进行出版活动,意义何在?笔者认为,出版是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不同的出版物均是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很多学者认为,出版史就是人类的文明史,这是有道理的。

出版之所以能推动社会的发展,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其凝聚着人类的思想和智慧、科学技术以及先进的思想。经过广泛传播,使人们掌握先进技术和先进思想,提高生产力,从而推动社会发展。

当然,除了提高生产力,出版物还有巨大的文化意义。从文化层面上说,好的出版物不仅能提高人的思想觉悟,还能陶冶情操。一种先进的理论和先进的思想,经过广泛传播,被人们接受之后,就是一股无穷的力量,能形成文化思潮、文化流派,甚至能产生革命力量。例如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一经出版就震撼了世界,为社会主义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概况

2012年到2013年震惊中国文学界的一件事就是作家莫言因小说《蛙》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诚然,这与莫言小说的出版密切相关。如果没有出版社将莫言的小说公诸于世,莫言拿诺贝尔奖也就是天方夜谭了。

莫言获得诺贝尔奖,使得中国文学在世界上又有了一个新的里程碑,这让世界能更好地倾听中国的声音,更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这是一种对文化价值的尊重,更是一种文化交流的平等体现。对此,瑞典皇家科学院对莫言作品的评价就是最好的证明与解读——“将幻觉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这些融合的元素,有西方的,有中国的,有民间的,有历史的,有社会的。从《红高粱家族》到《檀香刑》《生死疲劳》《蛙》,莫言数十年艰苦创作,一直坚持自己的文学风格。读懂莫言,从某种意义上讲,其实也就是读懂中国人的生存方式、人性困境、社会伦理、社会制度。

三、莫言获奖小说《蛙》出版的文化意义

(一)成就了莫言

莫言的《蛙》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前,也许仅仅是一些文学爱好者看过,但是获得诺贝尔奖之后,他的书籍受众需求量剧增,甚至一度出现脱销,出版社更是重复印刷出版了很多次。可以发现,不仅仅是《蛙》,他的其他作品也随之迎来销售高潮,一度出现“莫言热”。也正是因为出版,让莫言的好作品得到更广泛的传播,让更多不同领域的人知晓了莫言这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文化魅力。莫言和出版商更因此获得了极高的利益回报。

(二)让人对中国“计划生育”进行反思

这也许正是《蛙》这部作品的精髓所在。莫言用一支笔,将这段历史活生生地记录下来了。这部作品让笔者最惊骇最心痛的一个情节,就是小说主人翁“姑姑”率领着庞大的计划生育特工队去“我”岳父岳母家搜“我”非法怀二胎的妻子王仁美的情节。“姑姑”“我”、王仁美乃至岳父母都是一家人,但是姑姑是国家意志的代表。但是王仁美躲在家中死活不肯出来,姑姑也不管王仁美母亲的号哭和叫骂,让民兵用一台巨大的链轨拖拉机去拆王仁美家邻居的房子,逼“我”岳父岳母交人。首先是从一颗门前的风水老树开始。姑姑全然不顾老树的主人哭爹喊娘,寻死觅活,硬是把这棵树拔了出来。树拔出来的时候,树的主人昏死过去了。姑姑说,若是王仁美再不出来,就从旁边一家一家地拆房子。这样一来逼得周围邻居走投无路,全在王仁美家门口踢门、谩骂。最终“我”妻子王仁美被逼无奈,只有现身,跟着姑姑去做人流手术。这样一来当

兵的“我”也能向组织交代,姑姑也完成了任务。但没想到更大的灾难却在后面。“我”妻子王仁美在流产手术中大出血,不治身亡。这一重大变故让一家人对“姑姑”近乎反目成仇。“姑姑”来“我”家道歉的时候大腿被“我”岳母插了一剪刀,血流如注。但是姑姑不但无所畏惧,反而更加坚定了将计划生育进行到底的信念。正如“姑姑”的那句话:“不搞计划生育,江山要变色,祖国要垮台!哪里去找千古秀?!哪里去找万年春?!”

计划生育无疑是一项基本国策,但是如果没有这样的政策,很难想象今天的中国在人口问题上有怎样的灾难和后果。所以,当强大国家意志与传统的生育观念激烈冲突的时候,“姑姑”的角色发生了悲剧性的倒转:从一个受人敬重的“送子娘娘”,变成了被人诅咒下十八层地狱的魔鬼。诚然,“姑姑”对这种角色的转变也是无可奈何的,是那样一个时代让她别无选择。“姑姑”的形象不仅仅代表她自己,也代表着那个时代。这种形象也许并不值得歌颂,但这是这个民族在前行的道路上必须面对和承担的,这是这个民族的伤疤,一直都在隐隐作痛。但笔者认为,这并不是一部批判作品,而仅仅是将中国这一段特殊历史记录在案的文本。至于如何评价,留给读者。

(三)对“魔幻现实主义”和“幻觉现实主义”的争论

直到现在都还有人觉得莫言的作品是“魔幻现实主义”,其实瑞典文学院的埃斯普马克在回答中国记者问题时说的很清楚,他说:我们用的词是hallucinationary realism(幻觉现实主义),而避免使用magic realism(魔幻现实主义)这个词,因为这个词已经过时了。魔幻现实主义这个词,会让人们错误地将莫言和拉美文学联系在一起。当然不排除莫言的文学风格受到了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但莫言的“幻觉现实主义”则是从中国古老的叙事艺术中来的。

但笔者认为,魔幻现实主义不是拉美文学的专属。所谓“魔幻”其实在中国传统文学和民间戏曲中已有十分丰富的表现了。例如《西游记》《封神演义》乃至《聊斋》里面的兽化人、鬼化人、人化仙。抛开《西游记》不说,《水浒传》《三国演义》何尝没有魔幻色彩?那些英雄的传奇,那些恶魔的超能力,动辄力举千钧,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何尝不是魔幻色彩呢?《水浒传》里108个好汉,就是由星宿转世而生。中国传统文学的魔幻资源相当丰富,不只是魔幻,还有神幻、仙幻。家喻户晓的《白蛇传》《天仙配》,不正是人妖殊途,人神相恋吗?现如今“仙幻”在当今的仙侠和穿越小说中更是得到了极好的发展。总之,中国传统和民间文学的魔幻资源十分充足,莫言能运用到得心应手的程度,缘于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通透的世界观。

(四)带动了其他文化产业的发展

虽然《蛙》还没有拍成电影或者电视剧,但是莫言的另一个作品《红高粱家族》早在1987年就被我国著名导演张艺谋拍成电影《红高粱》,并且在国际上取得了不菲的成绩:1988年获第三十八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熊奖;1988年获第八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摄影奖、最佳音乐奖、最佳录音奖等。直到现在,中国的电影教材都还把这部电影作为经典案例来进行分析,让一代又一代电影人欣赏并学习。因此《红高粱家族》的文化意义就延伸了:它不仅仅只是一部小说能带给人的感受与认知,而是以更生动更形象的形式——电影,来给人最直观的感受。

其实出版物带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例子很多。例如,动画片是出版物,具有版权的玩具和公仔也是出版物,这其实就形成了一条产业链。国产动画《喜羊羊与灰太狼》便是一个历史性的成功案例。这部动画的制作公司不仅让《喜羊羊与灰太狼》红遍全中国,还用这部动画片带动了图书、文具、玩具乃至食品和电子游戏的发展。

(五)保护与弘扬本土文化,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

这又说回了莫言。莫言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本土农民作家,他的作品与中国的现实社会紧紧相连,能深刻地展现中国民间的历史与当代社会的关系。莫言的小说在中国的出版,就是对中国本土文化的一种保护。莫言的小说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国外的出版,则是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让外国的学者们读到了莫言的作品,并且加以分析和思考。换言之,如果莫言的《蛙》不被翻译成外文出版到国外,诺贝尔文学奖就与之无缘了。

四、结语

综上所述,莫言《蛙》的出版,成就了莫言,使莫言成为炙手可热的名人;《蛙》的出版,首先让国人对“计划生育”进行了反思,也让人对“魔幻现实主义”和“幻觉现实主义”进行了一番讨论;莫言小说的出版不仅带动其他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保护并且弘扬了中国的本土文化。归根结底,出版是一项能推动社会发展、引发人的思考并让人获得幸福、传承文化的活动。《蛙》的出版在思想上的成就是不可估量的。

【参考文献】

[1]莫言.蛙[M].作家出版社,2012.

[2]龚翰熊.现代西方文学思潮[M].四川大学出版社,1987.

[3]陈晓明.“在地性”与越界—莫言小说创作的特质和意义[J].当代作家评论,2013(1).

[4]张懿红.民间立场与自由精神—论莫言对中国乡土小说的贡献[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5]高海涛.莫言获奖的文化意义[J].鸭绿江,2013(4).

[6]单士兵.诺贝尔文学奖不会辜负的价值文明[N].重庆时报,2012-10-21(2).

猜你喜欢

文化意义出版莫言
过去的年
爱如莫言
众筹出版是一种出版创新
高校内应对综艺活动教学研究
中美国家形象广告视觉文化意义的二元差异
民国时期老课本出版略探
玛丽·安·伊万斯小说在中国的出版与接受
从西方青年学者与翻译家看中国出版“走出去”
关于《奥赛罗》戏剧文化意义的思考
莫言:虚伪的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