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产党宣言》及其序言的方法论与现实价值

2015-03-20崔新生河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洛阳471023

关键词:中国道路理论创新共产党宣言

崔新生(河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洛阳471023)



《共产党宣言》及其序言的方法论与现实价值

崔新生
(河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洛阳471023)

摘要:学习《共产党宣言》不仅要掌握它的基本原理,还要领会它蕴含的科学方法论。《宣言》及七篇序言当中体现的方法论主要有实事求是方法、历史主义方法、社会矛盾分析方法、阶级分析方法、创新思维方法等。这些科学方法论对我国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方法论;中国道路;全面改革;理论创新

恩格斯曾经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因此,我们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时候,不仅要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作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深入挖掘《宣言》的方法论原则,不仅对于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于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也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和活的灵魂,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方法。作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宣言》是体现实事求是方法的典范,七篇序言和正文都贯彻了实事求是的精神。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党人的理论原则,绝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1]413-414《宣言》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现代工人运动的历史。《宣言》的基本原理是对国际工人运动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而原理的具体运用又要结合各个国家的现实情况。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讲到的,因为大工业和工人阶级运动的发展,第二章末尾提到的革命措施已没有特别的意义了,在新时期这一段会有不同的写法了;因为对社会主义文献所作的批判只截止到1847年,所以是不完全的,希望在再版时能加上一篇论述1847年到当时那段时期的导言;因为政治形势已经完全改变,关于共产党人对待各种反对党派态度的论述,就其实际运用来说已经过时。在谈到俄国革命发展道路的时候,由于当时俄国除了刚开始发展的资产阶级土地所有制,大半土地仍归农民公共占有,所以他们认为俄国土地公有制不必经历西方历史发展所经历的瓦解过程,可直接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

当前,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工作。要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条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在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接力探索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因此,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要坚持这条道路首先要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要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也就是要从我国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出发。我国之所以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从这个现实国情出发的。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总是伴随着各种噪音、杂音,各种社会思潮争相涌现,如新自由主义思潮、新儒家思潮、新左派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民族主义思潮、民粹主义思潮等。这些思潮尽管表现形式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没有搞清楚中国的现实国情,不是从现实国情出发寻找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因此,只有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出发,我们才能更好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不至于走改革开放前的老路以及改旗易帜的邪路。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我们一定要增强对中国道路的信心,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历史主义方法要求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出发,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具体、全面的考察。《宣言》中对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历史作用的论述,就是运用历史主义方法的一个典范。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产阶级本身也是历史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是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而出现的新的社会阶级,它在历史上起到过非常革命的作用。由于资本主义是比封建主义更先进的生产关系,它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现实需要,因而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正像《宣言》指出的:“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405但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不断暴露,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越来越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1]406。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太狭窄了,再也容纳不了它自身创造的社会财富了。因为资本主义社会无法克服的社会矛盾,最终必然会导致资本主义被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所代替的历史命运。在《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没有因为资本主义的弊端而否认它的历史进步性,也没有因为资本主义的历史功绩而回避它必然灭亡的历史结局。

历史主义方法告诉我们,我们在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时,不能从今天的历史环境和历史条件出发,不能用今天的标准去判断,而必须从当时的具体环境和条件出发。判断历史人物的功绩,不能看他们是否提供了现代人所要求的东西,而应看他们是否比他们的前代人提供了新的东西。近年来,“非毛化”思潮时有泛起,尤其是否认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贡献,这显然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从新中国建立初期就已经开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提出了许多正确的理论观点,取得了巨大的建设成就,为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新局面提供了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当然,由于历史和时代的局限性,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了损失。这些错误在于违反了毛泽东确立的实事求是的正确原则,而且是在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出现的,既有主观因素和个人责任,也有复杂的国际国内的社会历史原因,应该全面、历史、辩证地看待和分析。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3]

社会矛盾分析方法,是指通过分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及其运动,从而揭示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方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这两对矛盾贯穿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其中,生产力是起最终决定作用的力量。随着生产力的变革,全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也要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否则生产力就不能进一步发展。《宣言》中讲到,在封建社会内部,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发展起来,当这些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发展到一定阶段,封建的所有制关系就不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了。这种关系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而不能促进生产力发展了。“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1]403然而,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也越来越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这就呼唤代表新的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更先进阶级的出现,这个阶级就是作为资产阶级对立面而存在的无产阶级。“无产阶级,现今社会的最下层,如果不炸毁构成官方社会的整个上层,就不能抬起头来,挺起胸来。”[1]411-412无产阶级只有首先使自己上升为统治阶级,才能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从而尽可能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适应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的变化来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是推进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因素,我们的根本任务就是要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我们始终要把发展作为中心工作,把发展作为解决我们面临的各种问题的关键,不断地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虽然物质生产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但上层建筑也不是完全被动的,它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因此,我们在制定改革方案时,必须统筹规划、全面协调,增强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只有把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问题都解决好了,改革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只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完善上层建筑。”“社会基本矛盾总是不断发展的,所以调整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需要相应地不断进行下去。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4]

阶级分析方法,就是以马克思主义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为指导,去观察、分析人类社会阶级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基本方法,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的重要依据。《宣言》也是运用阶级分析方法的典范,全篇都贯彻了这一基本方法。《宣言》第一章开头就指出,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之后该章又具体分析了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存在着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认为正是这些阶级斗争不断地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进入到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在资本主义社会并没有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只不过是用新的阶级、新的斗争代替了旧的阶级和斗争。“资产阶级时代,却有一个特点:它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1]401第二章在回击资产阶级的各种责难时,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的观念本身是其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产物,正像资产阶级的法律是这个阶级的意志一样,这种意志的内容是由资产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在第三章,马克思、恩格斯运用阶级分析方法对当时各种社会主义流派进行了分析和批判,说明无产阶级政党只有以科学的社会主义为指导才能完成自己的历史任务。共产主义革命就是要同传统的所有制和传统的观念实现最彻底的决裂,共产党人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422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之中占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由于其本身所包含着的真理性和实践性,它不仅适用于认识整个阶级社会,而且也适用于认识社会主义社会。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斗争问题,我们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实践和探索过程。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由于这一时期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犯了“左”的错误,把一定范围内的阶级斗争扩大化,把不是阶级斗争的问题当作阶级斗争来处理,进而提出和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频繁地发动政治运动,以致于始终没有把工作重心放到经济建设上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严重的干扰,错失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改革开放后,我国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把工作重心重新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全国人民聚精会神地搞经济建设。于是,有人就认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过时了、不管用了,认为我国现阶段不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了,这种认识是极其错误的,也是非常危险的。虽然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不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但由于国际和国内的因素,它们还将在一定的范围内长期存在,而且在某种条件下还可能激化。因此,对现阶段的阶级斗争,我们既不能扩大也不能麻痹大意。只要社会上还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永远都不会过时。抛弃了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就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美国最后一任驻苏联大使马特洛克曾经指出:“如果苏联领导人真的愿意抛弃这个观念,那么他们是否继续称他们的指导思想为‘马克思主义’也就无关紧要了。这已是一个在别样的社会里实行的别样的‘马克思主义’。这个别样的社会则是我们大家都能认可的社会。”[5]西方资产阶级政客的言论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创新思维方法,就是指敢于突破常规,不拘泥于已有的思维定式和理论框架,根据时代和实践条件的发展变化,以新颖独创的视角解决问题并不断推动理论发展的思维方法。马克思、恩格斯都是具有创新精神的,他们从来不认为自己的理论是完全正确,不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了。相反,他们认为理论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不断地发展,他们在理论创新方面给后人做出了榜样,《宣言》及之后发表的序言就是体现他们创新精神的经典之作。根据时代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变化,马克思恩格斯曾经为《宣言》写过七篇序言,对《宣言》不适应时代和实践发展需要的相关内容进行补充、修正和进一步发展、完善。比如,在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首先肯定地指出,不管最近二十五年来社会发生了多大的变化,总的来讲,《宣言》的基本原理还是完全正确的。同时,他们又根据《宣言》发表二十五年后无产阶级革命实践,进一步丰富、发展和补充了《宣言》的内容。他们指出:“由于最近二十五年来大工业已有很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践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1]377正是根据二月革命和巴黎公社革命的实践经验,马克思、恩格斯对无产阶级专政问题以及如何对待旧的国家机器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就是:工人阶级要达到自己的目的,不能简单地掌握现在的国家机器,必须用崭新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机器代替旧的国家机器,这一认识可谓对《宣言》内容的补充与完善。

马克思恩格斯是创新的典范,马克思主义是最讲创新精神的,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精神。江泽民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6]尤其是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阶段,全国人民更应该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使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其中,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一个国家一个政党要想永葆生机,首先在理论上不能停滞。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接力探索的实践当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与时俱进。正是在这一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目标,围绕着“什么是中国梦、怎样实现中国梦”这个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添了新的内容。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不能停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不会凝固不变,它必然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创新。没有创新的思维方式,就不会有创新的实践。在全面深化改革实践当中,我们一定要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敢于突破陈规,善于创新创造,使全体中华儿女的创新热情和创新智慧充分涌现,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一项崭新的事业,必须坚持科学的方法论,才能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前进。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对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宣言》及七篇序言蕴含着丰富的方法论原则,对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夺取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胜利,都具有现实的指导作用。只要我们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为指导,就一定能沿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前进,就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

[3]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2).

[4]习近平.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更好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工作[N].人民日报,2013-12-05 (1).

[5]马特洛克.苏联解体亲历记:上[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169.

[6]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37.

【哲政阐赜】

Methodology and Practical Value of“The Communist Manifesto”and Its Prefaces

CUI Xin-sheng
(School of Marxism,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Luoyang 471023,China)

Abstract:In learning“The Communist Manifesto”,we should not only master its basic principles but also understand its scientific methodology,including the method to seek truth from facts,the historical method,the analytical method of social contradiction,the method of class analysis,the method of creative thinking.The scientific methodology has an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take firmly the socialist roa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o deepen comprehensively reform,to accelerate Chines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and to promote constantly theoretical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innovation.

Key words:“The Communist Manifesto”; methodology; Chinese road; comprehensive reform; theoretical innovation

作者简介:崔新生(1978—),男,河南驻马店人,讲师,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收稿日期:2014-10-07

中图分类号:A1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910(2015)02-0023-05

猜你喜欢

中国道路理论创新共产党宣言
中国道路视域下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研究
浅议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路径选择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坚守与创新
《共产党宣言》教我们怎样做合格党员
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研究
中国道路与湖南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中国道路自信的内在逻辑
邓小平南方讲话关于生产力问题的理论创新
2015~2016年中国国际政治学研究热点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