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新闻观众的收视需求浅析

2015-03-20安晓宇

传播与版权 2015年1期
关键词:心理需求

安晓宇

电视新闻观众的收视需求浅析

安晓宇

[摘 要]本文从观众的心理需求、资讯需求、话语表达需求、消闲需求四个方面阐述当前电视新闻观众的收视需求。

[关键词]电视新闻观众;心理需求;资讯需求;话语表达需求;消闲需求

[作 者]安晓宇,湖南师范大学。

一、观众的心理需求

1.求新心理。和报纸新闻读者相比,电视新闻观众的求新愿望更强烈,对电视新闻节目时新性的要求更高。特别是重大事件、突发性事件发生后,电视新闻报道是普通观众第一时间获取新闻资讯的首选媒体。2008 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突发里氏8.0级地震。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15时00分播发了滚动字幕新闻,15时10分拨出电话连线,15时20分中断正常节日,率先推出现场直播《关注汶川地震》,满足了观众的需要。

2.求同心理。观众总是希望从新闻中发现自己,或者是发现和自己相关的内容,这是其求同心理的反映。民生新闻尤其容易被普通市民所喜爱,原因之一是普通市民能够从中发现自己的处境,在求同的过程中产生共鸣,得到心理的满足。

3.求知心理。无论是儿童还是老人,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会希望从电视中获得新的知识,尤其是那些能够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之间或者不用费太多的精力就能够获得的知识。在资讯社会,不仅是成人,即便是儿童都会为“这事你怎么还不知道?”而感到恐慌。中央电视台的《小崔说事》栏目曾经说过《怎样选牛奶,怎样喝牛奶》的话题,节目中访问了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让他来教观众喝牛奶。节目播出后获得了良好的收视和评价,原因在于不少观众和节目中发现自己喝了许多年牛奶却至今不会喝牛奶。其内容满足了观众的求知心理。

4.求伴心理。观察一些家庭的电视节目收视现状不难发现,许多时候大家在晚餐、聊天甚至是在睡觉,总之根本没有谁在专心地看电视,但是电视机却必须开着。我们把这种收视情形称作餐饮式收视,或者叫无意义收视。这是一种心理需求的表现形式,表明电视观众对电视节目的情感陪伴功能的需求正在增大。一些电视媒体开发“第二黄金时段”获得成功,一些晚间软新闻受到好评,这可能和观众求伴心理得到满足有直接关系。

为了满足观众不同的心理需求,在编制一条电视新闻前一定要清楚这条电视新闻是给哪些人看的,观众通常是在什么时间看,观众看这条新闻的时候更乐意接收哪种符号,怎样才能让大多数收看新闻的观众真的能看懂。在此基础上,再本着照顾多数观众接受能力的原则设计节目、取舍内容和确定表达的方式方法。

二、观众的资讯需求

一些调研数据显示,天气预报节目能够稳居观众喜欢收看的节目前列,表明获得新闻资讯是电视观众的第一需求。观众最希望通过电视节目获得的主要是那些能够给他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咨询服务,能够为他们的安全提供指引的资讯。主要包括:

1.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资讯。主要是关于交通出行的资讯、气象环境信息、旅游资讯、物价变动情况、证券交易情况的报道以及关于文艺和体育活动的资讯,等等。

2.与自身安全密切相关的资讯。包括流行性疾病的资讯、自然灾害的动态消息、交通安全恶性事故报道、食品安全方面新发现的隐患、关于本地社会治安情况的最新信息、政府对违法犯罪现象采取的措施、其他危害安全的突发性故障与事件,等等。

3.与自身和家族的成功密切相关的资讯。例如关于各级升学、留学的资讯,关于公务员招考、任用的资讯,关于各类评选表彰的信息,以及有关违规、违章的处罚措施等。

4.重大事件、重大活动的资讯。例如世界杯足球赛的赛事安排报道、广州亚运会的赛场秩序报道等。

2003年3月28日始,中央政治局开会研究改进新闻报道,中央电视台自2003年4月26日起对持续了8年的一套新闻综合频道进行改革,会议新闻时间大大压缩,增加信息报道量和民生类资讯报道,结果收视率进一步提高了,表明全国观众对《新闻联播》增加信息报道量的赞同和满意。

因此,减少和改进会议报道,增加新闻节目中对观

众有用的信息,应该是电视新闻报道的选题原则。只有在传播有效和有用信息的基础上,电视新闻节目所追求的“第一时间”和“第一现场”才有实际意义。

三、观众的话语表达需求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当代电视观众对于新近发生的各类重大新闻,一方面要求第一时间获取有关信息,另一方面希望媒体能够成为自己发表意见、展示主张的窗口和平台。电视观众所希望的“交流”是与广大观众之间的交流,“参与”是指让观众参与传播活动中来,最理想的是直接交流和参与——传受双方处在同一时空、同一过程之中,互相间的感知、应对都是即时的、平等的。

电视和报纸、杂志之所以被称为大众传播媒体,就是因为它们本质上都是“一对众”的传播,与人与人之间的“一对一”传播有很大的区别。“一对众”的传播,主动权掌握在传播者而不是观众手里,观众通常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一般情况下,观众只能选择接收不接收,而不能决定接收什么;传播是按照自己的判断处理传播内容和形式,由于没有即时的反馈,也不可能在传播过程中随时做必要的调整或改善。正是意识到这种缺陷,所以电视界呼吁要扩大观众参与,多设身处地为观众着想,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让观众享受到交流和参与的权利。

我国不少电视媒体已经展开了一些“互动”实践:在栏目中开辟互动内容,让观众自己“做”节目,就是对“互动”的生动阐释。凤凰卫视曾经有一档节目,叫做《媒体大拼盘》,串编各地新闻。其中有一个小板块叫做“我来评新闻”,就是每天请一位异地的观众做评论员,通过电话对当天的一则新闻进行评点。曾经有一期节目,先是报了一条内蒙古交警为解决堵车问题当街下跪的新闻,接着就请厦门的一个中学生来评论。中学生明确表示交警的做法不是最好的办法,还应该从管理上寻找解决途径。虽然中学生的“高见”未免稚嫩,甚至还带有许多个人色彩,但他有板有眼的“点评”却使整个节目都变得生动起来。

电视新闻可以通过以下渠道实现与观众的间接交流和参与:(1)选择观众最关心、最有兴趣的话题加以报道,满足观众边看电视边向周围的人发表自身见解的需要。(2)努力办好新闻评论节目,满足观众寻求知音、和专家学者的观点形成共鸣的需要。(3)办好访谈类节目。在访谈中主持人站在观众的立场上而不是主持人或媒体的立场上与被访人交谈,以增强观众的参与感。(4)主持人代表观众与嘉宾交谈。主持人代表观众与应邀嘉宾交谈交流,能收到“对众”的传播效果。(5)开通微博,并设置现场热线电话,邀请观众参加与媒体的互动,在互动的过程中让观众通过媒体平台来满足自身的话语表达需求。(6)邀请观众参与节目策划及制作。

四、观众的消闲需求

娱乐是人的天性,电视新闻中适当地增加娱乐元素是电视观众的期盼。大众文化的繁荣带来了世俗文化心理的觉醒,在新闻中添加些娱乐性,如果处理得当更能贴近人的本能需要,进而为电视新闻节目的繁荣拓展新的空间。一些媒体就如何增强新闻的娱乐性做了积极探索,并从收视效果方面对观众的娱乐需求作了梳理。归纳起来主要是:(1)希望新闻特别是晚间新闻能够更轻松一点;(2)希望加大文化娱乐和体育竞技题材的报道比重;(3)希望积极报道反映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关系的集锦式新闻;(4)希望能够看到更多创新的节目样态,例如利用动漫技术制作的新闻;(5)希望加大新闻节目连线、现场采访的比重;(6)希望在节目中能获得更多的关于明星的信息,最好是有机会与他们互动;(7)希望主持人用更轻松的语态说话。

电视不仅是大众艺术,而且是平民艺术。电视新闻提倡以平民化的价值取向和平视生活的视角来观察和思考问题,用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通俗化、大众化、口语化的语言来表达新闻的内容。脱离生活,一味强调学术品位,拔高求深,那就可能“曲高和寡”,但是在强调贴近实际热点问题、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观众的时候,要切记不琐碎、不表象、不低俗。在强调深入生活的时候,还要能够超越生活、超越观众,和生活之间还应该保留适度的距离,以便对其加以审视和批判。如果一味追求平民化,导致了庸俗化,则又走向了反面。平俗而不平庸是电视新闻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张志红.对电视民生新闻的反思[J].新闻知识,2006 (8).

[2]孙利军.西方新闻自由语境中的新闻专业主义[J].当代传播,2007(2).

猜你喜欢

心理需求
满足职工心理需求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基于老年人居住行为与心理需求的居住区景观设计初探
老年电子产品中的人性化考虑
电视社教节目分析之《健康之路》
高三语文高效课堂之有为有不为
学生心理需求角度下的管乐训练教学研究
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调查研究
用“角色期待”转化调皮生的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