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创新背景下地方高校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学科政产学研用实施途径初探

2015-03-20夏新曙冯云珠廖文琛徐朝斌郭烽丽

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 2015年5期
关键词:产学研协同学科

夏新曙,冯云珠,廖文琛,徐朝斌,郭烽丽

(福建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处,福建福州350117)

协同创新背景下地方高校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学科政产学研用实施途径初探

夏新曙,冯云珠,廖文琛,徐朝斌,郭烽丽

(福建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处,福建福州350117)

协同创新背景下,地方高校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学科应该以政产学研用为重要突破口,通过以学科平台为中心、以政府职能为引导、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用户效益为目标、以战略联盟为纽带的实施途径,推动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急需的人才和提供智力支持。

协同创新;地方高校;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政产学研用;实施途径

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中提出了政府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1]。为此,2012年5月7日,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召开视频会议,正式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该计划是继“211工程”和“985工程”之后,中国高等教育系统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现实需要,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大行动和提升学校创新能力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举措,时机关键、意义重大、影响深远[2]。高校作为协同创新的主体,在协同创新过程中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是其核心目标。而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离不开高校建设服务行业需要、推动行业发展的有特色的科学。“十二五”期间,我国将节能减排、低碳经济及循环经济列入了国家七大新兴战略产业,为满足我国未来该产业对人才的需求,2010年,教育部批准了在国内一些高校中开设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该专业综合交叉的特点,是典型的产业催生学科,其建设过程中亟需以协同创新为指导思想,推动政产学研用的一体化建设。

1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学科协同创新的必要性

1.1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学科简介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Resource Recycling Science and Engineering)涉及到环境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等多个学科,是典型的交叉与融合型学科。该学科以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构建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与和谐社会必然涉及问题为核心,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等多学科出发,研究资源、能源、环境和社会发展等领域的具体问题,探讨化工与其他学科合作所可能提供的解决方案[3]。简言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学科是为国家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智力保障的学科。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印发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编制指南》通知中强调:循环经济主要涉及企业的清洁生产、行业之间形成副产品和废物再利用及资源化的纵向延伸和横向耦合、企业之间能量的梯级利用、水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再制造产业、“城市矿产”示范、产业废物资源化、市政废物资源化、餐厨废物资源化、建筑废物资源化、农林废物资源化、循环型服务业、产业园区的循环化改造和新建园区的循环化构建等领域。因此,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学科主要是服务这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

1.2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学科国内外发展情况

根据不同国家实际情况的不同,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学科在不同的国家的名称有所不同。在美国,产业生态学是实施循环经济战略的理论基础。美国的耶鲁大学是世界上最早开设产业生态学专业的大学之一。经过20多年的探索与发展,已经形成了世界领先的教学与研究态势,研究方向涉及产业生态、产业共生、材料循环、清洁能源与技术、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技术、绿色化学与化工等方向等,课程设置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在日本东京大学和日本东北大学等设立了可持续发展科学综合研究系统,合作开设可持续发展科学项目的综合博士前期(硕士)和博士后期(博士)课程。形成了系统的基础数据资料库以及先进的理论研究方法。一方面可以为各级政府制订循环经济法规、政策及规划、计划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统计数据,另一方面有利于企业和研究机构开展生态设计和开发资源和环境友好型产品。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是社会—企业(家庭),以“静脉产业”为切入点,以废旧物资回收和利用为重点,以循环型社会为目标。静脉产业是日本建设循环型社会的重点,包括垃圾收集、搬运、燃烧再资源化、填埋处理,以及再资源化到新产品的制作技术等[4]。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循环经济起步较晚,因此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也相对滞后。2010年教育部为了支持新兴产业发展,设立了“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南开大学、东北大学、山东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山东理工大学、长春工业大学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10所大学成为首批获批建设该专业的高校,清华大学将该专业列为第二学历;2011年齐齐哈尔大学获批建设“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2012年教育部将11所高校原来设立的“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部分更名为“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至此全国有20多所大学开设该学科。表1是部分开设资源设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学科高校情况表(统计数据截止时间为2015年3月20日)。

表1 部分开设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学科高校情况表

1.3协同创新是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的必然选择

由表1可以看出,在目前国内25个开设有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学科高校中,(1)各地区分布情况为:华东地区8个、华北地区5个、东北地区5个、中南地区3个、西北地区3个和西南地区1个,占总数的比重分别为32%,20%,20%,12%,12%和4%;(2)“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的数量占28%,而地方高校则占72%;(3)武书连2015年大学综合实力排名前100名的高校数量占总数的52%,排名在100~350名内的高校数量占总数的32%,排名在350名以外的高校数量占总数的20%。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国内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学科主要集中在华东、华北、东北等经济比较发达、工业基础雄厚的地区。虽然有52%的高校综合实力排名靠前,但是有72%高校为地方高校。然而,在发展理念、办学定位、办学模式、学科布局、特殊凝练、创新能力、学术氛围与“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相比存在一定差距的地方高校,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发展会受到地方高校自身发展瓶颈的制约。

但是在协同创新背景下,地方高校可以根据自身优势,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来进行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发挥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方面的优势,调动服务经济发展的积极性,构筑部属高校难以企及的优势和特色,为地方高校加快内涵发展,提高办学层次和水平提供宝贵的机遇和发展创新优势[5]。因此,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建设应该借助协同创新的契机,积极融入区域经济发展的大潮中,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急需的人才和提供智力支持。

2 政产学研用是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学科协同创新的重要突破口

那么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建设过程中如何抓住协同创新的契机呢?由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简介可知,资源循环利用学科是在化学、理论经济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和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学科的交叉融合下发展起来的,与这些学科有着紧密的关系。材料与化工、冶金、能源、环境工程等被称为过程工业,从传统意义上说,过程工业就是“资源开采—生产加工—消费使用—废弃”,是一种单向转移的、不可持续的生产模式。而资源循环利用在理论意义上则是一种双向循环的或闭合循环的模式。其特点是一个过程的输出(废物)成为另一个过程的输入(原料),并且构成了多种过程的相互依存、相互利用的闭合产业链或产业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清洁生产和绿色循环。因此,地方高校的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需要有效汇聚校内外创新资源和要素,以政产学研用作为学科协同创新的重要突破口。

2.1政产学研用是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学科协同创新的主要载体

目前,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基本上是以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学科创新平台为依托,以各类项目研究和技术成果转移为手段,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目标”、“依托”和“手段”往往出现脱节现象,导致一方面科学研究成果不能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另一方面培养的人才无法适应行业需求。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循环经济的闭合产业链和产业网,只有将政产学研用做为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学科协同创新的主要载体,以学科创新平台为依托,通过校内平台与校外平台之间、校内平台与科研院所之间、校内平台与企业之间、校内平台与政府行业协会之间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联盟。注重以行业需求和行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导向,努力以培养既能掌握学科的理论基础和技能,又能了解市场前沿,及时适应社会工作要求,表现出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2.2政产学研用是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学科协同创新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

协同创新的目标就是打破创新主体之间的“分散、封闭、低效”的运行机制,统筹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开发研究形成完整的链条,推动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活力的释放。而政产学研用可以促进政府、企业、学校、研究机构、用户的联系,有利于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现象,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分离的问题,不断提高学科的科研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6]。因此政产学研用是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学科协同创新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

3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学科政产学研用实施途径

通过对福建师范大学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学科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经验,构建了协同创新背景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学科政产学研用实施途径模型图。该模型强调以学科平台为中心,将“政”——政府职能部门和行业协会、“产”——资源循环相关企业、“学”——地方高校学科平台、“研”——国内外大学和研究机构、“用”——产品终端用户和成果推广应用等创新要素有机的结合起来,发挥创新过程中各创新要素的协同作用。

3.1以学科平台为中心

高校学科平台是学科在若干方向或领域教学科研发展的成果体现,是高校发展教学、科研,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和舞台,是带动整个学科发展的动力源泉[7]。福建师范大学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学科根据学校学科特色和区域优势,坚持以聚合物资源绿色循环高值化利用和农林废弃物能源化利用为主线,建设了福建省污染控制与资源循环利用重点实验室、聚合物资源绿色循环利用教育部工程中心、福建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福建省研究生创新基地(培育)等科研、教学平台,并逐渐形成了以这些平台为中心的“政产学研用”的学科发展模式,详见图1协同创新背景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学科政产学研用实施途径模型图。

图1 协同创新背景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学科政产学研用实施途径模型图

3.2以政府职能为引导

美国学者亨利·埃兹科维茨在著名的三螺旋创新模型中指出,政府在创新过程中,与大学、产业既密切合作、相互联系,又各自保持着独立身份[8]。刘颖[9]在其研究成果中指出,政府在政产学研用的过程中,具有以下4个职能:首先,可以充分发挥政府在政产学研用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建立完善的合作制度及相应的政策服务体系,为政产学研用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并提供对政产学研用合作过程的监控来保证创新过程能够顺利开展;其次,完善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保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间的信息交流畅通,促进政产学研用结合,激励企业创新;第三,加强政府专项投入,并为政产学研用提供金融服务,帮助企业解决政产学研用合作过程中的资金困难,减轻企业在整体运作中的风险及压力;第四,由政府牵头组织完善政产学研用合作过程中的利益分配问题,明确各合作单位在合作过程中的责、权、利问题,保证各合作单位利益最大化。福建师范大学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过程中,始终注意把握政府在创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积极鼓励各平台、各团队凝练科学问题,努力争取政府专项资金、项目的资助,为创新过程提供足够的经费支持。近年来,在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学科方向,共获得各级政府800多万元经费资助;另一方面,积极参与政府在资源循环利用方面的规范、标准的制定工作。2014年12月26日,福建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与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广东金发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深圳格林美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四川长虹电子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新金桥废弃物管理公司共同承担的《废塑料回收分拣技术规范》通过了由商务部组织的专家论证。与此同时,福建师范大学积极参与福建省人民政府等政府机构每年6月18日举办的中国·海峡成果交易会,通过6·18成果交易会与相关企业、科研院所实现项目对接。

3.3以产业需求为导向

英国经济学家弗里曼的产业创新理论认为,产业创新由技术和技能创新、产品创新、流程创新、管理创新以及市场创新组成,而且不同产业的创新内容是不同的。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其内部机制往往不利于创新,尤其是我国产业界缺乏创新型人才和领军人物,各产业的创新动力严重不足,特别是投入资金和周期较大的技术和技能创新。而资源循环利用企业由于起步较晚,国内技术尚不成熟,在人们的印象中就是“脏、乱、差”的回收企业,虽然这些企业是直接面向用户需求最近的主体,具有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的内在需要,但是由于从业人员科研能力、企业创新条件的限制,资源循环利用企业无法独自完成技术和技能创新。因此,地方高校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学科可以发挥其强大的科研创新能力,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以委托开发、技术服务的形式,帮助企业提升创新能力。福建师范大学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学科以“环境友好材料及固废综合利用资源化”为研究目标,在聚合物资源绿色循环利用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研发经验和成果,先后成为3个国家级“城市矿产”基地(福建华闽再生资源、福建海西再生资源、厦门绿洲环保)的技术支撑单位,同时为福建省内10余家资源循环利用企业进行合作研究和开展学生实习实践教育。近年来,还逐步将合作企业拓展到福建省外,先后与湖北省供销总社、湖北和天下循环经济产业园开展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合作。

3.4以用户效益为目标

陈波[10]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内涵、构成要素及其功能定位研究中指出,政产学研用中的“用”有两次含义:一是指目标用户,协同创新的落脚点应当放在目标用户的需求上,使得协同创新的成果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二是指创新成果的应用,实践证明,任何新的技术成果,只有通过应用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地方高校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学科在创新过程中直接接触的目标用户的机会较少,往往是通过资源循环利用相关企业的反馈了解到的。而作为创新成果应用的含义,地方高校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学科在创新过程就应该注意根据市场需要进行研发,使得实际研究成果快速向实用技术转化。近年来,福建师范大学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学科在进行技术成果应用的过程中,逐步转变了以往先在实验室撰写论文、编写专利,然后以论文和专利去寻求技术合作企业的做法,而是派遣骨干教师、工程硕士到有技术难题的企业现场研究问题,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技术成果,继而向企业推广应用。例如,根据华闽再生资源公司混杂塑料分质增值的难题,聚合物资源绿色循环利用教育部工程中心派遣带队骨干教师和研究生到华闽再生资源公司实地考察研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和国内外专利技术,提出了混杂塑料分质增值的技术方案,并授权1件相关实用新型专利、申请1件相关发明专利。

3.5以战略联盟为纽带

为了实现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实现协同创新的互动关系,就必须要有一个纽带将这几个创新要素结合起来,形成强大的合力来推动协同创新体制机制的建立。为了探索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福建师范大学于2013年5月组织召开了中国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暨聚合物资源绿色循环高质化利用政产学研用对接会。清华大学金涌院士、南开大学朱坦教授亲临大会指导并分别做了主题报告,会议聚集了国家发改委、环保部、教育部等三部委相关司处领导,中国物资再生协会、中国塑料协会领导,全国开办“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20余所大学专业负责人及有关教师,部分国家级“城市矿产”基地和循环经济园区的领导和企业家近100人,共商如何通过“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科技联合攻关来扶持和拉动资源循环高质化利用产业,特别是聚合物资源绿色循环高质化利用,为此福建师范大学倡导成立了“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政产学研用”战略联盟,从机制上为该学科的政产学研用提供了有力保障。

[1]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 (2011-04-24)[2014-11-20].http://www.gov.cn/ldhd/2011-044/24/content_1851436.htm.

[2]吴绍芬.协同创新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J].高校教育管理,2012,6(6):16-19.

[3]金涌,Jakob de Swaan Arons.资源·能源·环境·社会:循环经济科学工程原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4]吕颖.日本德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及借鉴[J].当代经济, 2008(9):156-157.

[5]张忠迪.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路径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2015,Z1(317):33.

[6]步德胜.基于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青岛科技大学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5,3(319):32-33.

[7]王葆华,冯佐海,庞保成,等.高校学科平台建设问题的思考与对策[J].高等理科教育,2011(2):34.

[8]亨利·埃兹科维茨著.三螺旋[M].周春彦,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1-2,15.

[9]刘颖.政产学研结合推荐区域协同创新的机制研究——以武汉光谷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2.

[10]陈波.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内涵、构成要素及其功能定位[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4,1(240):1-3.

致谢:本文是在聚合物资源绿色循环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陈庆华教授级高工、钱庆荣研究员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感谢陈庆华教授级高工、钱庆荣研究员在繁忙的教学、科研工作中抽出宝贵的时间对论文选题、构思进行的细致指导。

Implementation approaches of government-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consumer for resource recycling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iscipline in local universities based 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XIA Xinshu,FENG Yunzhu,LIAO Wenchen,XU Chaobin,GUO Fengli
(Office of Science&Technology,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 350117,China)

Government-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consumer cooperation is an important breach for resource recycling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iscipline in local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It is significant to develop the integration among government,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and consumer,and take the path which is discipline platform centered,government function guided,and industry demand oriented,consumer benefit targeted and strategic alliance linked,so as to cultivate the talents in urgent need as well as provide intellectual support for the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local university;resource recycling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iscipline;government-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consumer;implementation approaches

G646;F124.5;X37

A

1674-0912(2015)05-0008-06

2015-04-16)

福建省教育厅A类项目(JAS14096)

夏新曙(1986-),男,湖北孝感人,实习研究员。

猜你喜欢

产学研协同学科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学科新书导览】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第十二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2018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超学科”来啦